乾嘉学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苟
吴派代表--惠栋
惠栋(1697~1758)清代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 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三世传经,赞为一 代佳话。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卒归里, 课徒著述,终身不仕。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 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 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惠 栋为首。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一切务在 恢复汉人的说法。主要著述尚有《后汉书补注》、《九 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阎若璩
• 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 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 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 太原人。清初著名学者,清代 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 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经史 、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他 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 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 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 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乾嘉学派
作者: 蔡蔡 韩梦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
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 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 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 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存真
Soloman’s Design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企鹅:1369099781 更多作品九逸,请关注微博:/jiuyisky
四 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
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乾嘉 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 “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存真
(1)吴派以惠栋为首。因惠栋是江苏元和(即吴县)人,其门徒和追随者 大多为苏南人,因此被称为吴派。 (2)皖派以戴震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宁人,其门徒或为安徽人,或师承 其学说,因此被称为皖派。 (3)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吴、皖两派之后出现的朴学派别,因其主要成员 都系扬州籍人而得名。扬州学派对“皖派”和“吴派”的特点都有所 发展。 主张会通,反对墨守,对诸子学等领域有开拓性研究。其代表人物有 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凌曙。
韬略
五 乾嘉学派时期的学术成就
1、集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考据之大成,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 形成独具特点的考据学派。 2、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使丰 富的文化遗产赖以保存,并为后人阅读、利用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奠 定了基础。 3.乾嘉学派中有许多严肃的学者,在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上,严谨踏 实,一丝不苟,而且还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
存真
皖派代表---戴震
戴震(1724—1777),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 哲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一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 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被 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 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 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 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 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 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能言
六 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朴学考据方法的特点,梁启超曾概括为十个方面: 1,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 2,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 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以经证经,可以 难一切传记 3,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4,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得。 5,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 6,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 7,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 8,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 意见,有盛气凌人,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 9,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 10,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
君子
二.乾嘉学派的成因
1.康乾盛世经济上的繁荣,为乾嘉学派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相对安定的社会,为乾嘉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宽松的治学环境 3.清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使乾嘉学派在钦定御纂的世界中逐渐形成 4.学术者自身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与开拓性 5.个人对乾嘉学派形成的推动作用
重道
3.1尊孔崇儒,稽古右文的国策 清前期的各朝统治者,在尊孔读经上一脉相承,而且愈演愈烈,企图在尊重弘扬 儒家文化这面大旗下,将士大夫的注意力引向书斋,使他们脱离现实,不问世事, 使封建文化走上一条统治者所渴望达到的道路。 3.2开科取士,培养人才 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极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又对广 大汉族知识分子开科取士,引诱拉拢,这在客观上为乾嘉学派的形成储备了人 才队伍。 3.3大力提倡整理古典文献,弘扬封建学术 清朝的文化政策至康熙而最终底定,一尊程朱理学,以其为治国安邦之本。然 而,“专门汉乾隆朝时,一反清初尊宋黜汉的态度,大力提倡专门汉学,作为统 治工具的理学的补充。 3.4禁毁违碍书籍,大兴文字之狱 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而实行的“稽古右文”是发展文化的正面导向,但是为了 维持钦定的程朱理学在文化思想领域里的绝对统治地位,防范文人的“党同恶 习”,清朝统治者大肆焚毁、查禁、“违碍”书籍,频兴文字之狱。
尚简

(一)吴派的朴学研究
吴派的朴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吴派治学,一 尊汉经,这是它的学术宗旨。由于对汉儒的尊信和固守,使吴派研究经史的 方法主要是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韵训诂,以求其意义。概括起来,吴派的 朴学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易》学研究 ,《尚书》学研究 ,考史研究 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他们在史籍整理、文献考定方面卓有 成就,而在思想界影响甚微。
五 .乾嘉学术的全面展开
无论是理学、经学、史学以及小学、天文、历算,在清代三百年间 或谓17世纪到19世纪都有了迥异于前代的发展与转进.
即使把眼光只放在乾嘉时代,此一时期的学者以专门名家者亦为数 甚众.其中,专门学科如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 辑佚、注释、名物、典章、金石、职官、舆地、避讳、天文、历算、乐 律等更是成就斐然.而乾隆、嘉庆时期的安定富庶以及良好的学术环境, 也成了学人显示其才能和探索无穷知识领域的绝好时机.
韬略
这个时期金石研究之盛况,大致可以作如下归纳: 1. 由于薄书期会至简,许多朝廷大臣加入进来,“惟日夕闭户亲书卷,得间与 同气相过从,则互出所学相质” 2. 收藏金石之风盛极。清皇命臣乐此不疲,地方百官争相献纳,民间收藏几被 豪夺殆尽,内府集中了大量金石古器,为金石学者提供了更丰富的研究资料。 3. 对作为文字载体的金石本身的研究出现多元发展的趋势,一些金石学者已 开始从艺术角度考证金石流传之绪脉、版本之异同。 4. 金文研究成就显著,许多金石学家不仅对内府收藏和民间征集的金石文字 资料进行整理和摹录,进行了辨伪、考证或考释。 5. 石刻研究兴起。石刻原为考据、金石、文字之学研究对象之一,随着金石 学者的广泛搜罗,排比著录,石刻的研究逐渐从金石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相 对独立的学科。
(二)皖派的朴学研究
。 皖派不像吴派那样偏执,他们尊汉而不迷信,学贵自得之 。 见,比较注重思想性。因此他们学术研究不限于整理考订,在
思想界也有一定影响。 皖派则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 制度的考证。此派的特点是从音韵、小学(即文字学)入手, 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 字学为治经的途径。他们在文字、音韵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 献。 此外,皖派也颇重视思想和理论,如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就 是例证。戴震的学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 为有名。
乾嘉学派奠基者---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 以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为人,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 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 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 之并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 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 的主张。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 世也。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 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 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顾 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 的主要奠基人
韬略
三 乾嘉学派奠基者
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 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 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但至乾嘉时 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 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的历史局限

主要表现为: 其一,脱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为考据而考据; 其二,将考据与学术划等号,出现思想界的空洞沉寂 而学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的畸形现象; 其三,厚古薄今,信而好古,唯古是信,唯古是从; 其四,支离繁琐,解释一字,洋洋万言,只能对个别 问题进行阐释、说明,而对重大事变难以全面、准确 的进行认识和判断,“只见树本,不见森林”。
(三)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
• 扬州学派的朴学研究特点在于继承吴、皖两派的基础上,又进 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展为会通,并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固守 和偏颇,达到创新和兼容。 1,继承和发展吴、皖两派的纯朴学研究 由于扬州学派在学术思想上主要渊源于皖派的戴震,所以他们的经 学研究也遵循首从古文字入手,侧重音声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 2,反对墨守,主张会通 扬州学派深感吴、皖两派朴学家们自身的的褊狭墨守和固执门户 之见,他们主张在字词考证的基础上,贯通全经,寻其大义,同时参 核百家之说,互相印证, 3,重视对传统数学研究 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中会通中西数学者人材辈出。焦循、焦廷琥 父子和阮元、李锐、黄承吉都精于中西数学。扬州学者的数学研究领 域包括算术、几何、三角、数学史、微机分等方面。
胡渭
•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 地理学家。初名渭生,字朏明,号 东樵。浙江德清人。曾与阎若璩等 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撰 《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 图”、“洛书”之误。又撰《禹贡 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 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 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 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 重要参考书。另有《洪范正论》、 《大学翼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