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字辈39 锡庆重伟奉 开承世运隆

范氏字辈39 锡庆重伟奉 开承世运隆
范氏字辈39 锡庆重伟奉 开承世运隆

范氏字辈39锡庆重伟奉开承世运隆

一、字辈

锡庆重伟奉、开承世运隆、大宗全镇建、肇裕福长同。

二、东武范氏徙居状况

查《族谱》及支谱得知,我东武范氏始祖讳明德迁来后,先在诸城东门外落脚,到三世,长支兄弟二人全迁柴沟河南范家大村(时属诸城县,现属高密市),二支、三支仍在原处,四支早被抽丁应役,无子嗣。此时我支形成了诸城、范家大村两处居住中心。到五世,长支叔兄弟二十一人中,又有一人即我祖讳浩迁回诸城城里。到八世祖讳彻随定居城东门外龙王庙子。在此前后,长支中又有六世一人迁镇武庙,七世一人迁黄疃,六世一人迁东关,八世、九世各一人迁朱庙,十世二人迁范家草场,九世一人迁凉台,一人迁范家岭,一人迁南朱解,八世一人迁凉湾崖(以上现属诸城);九世一人迁双庙子,八世一人迁小庄,十世二人迁牛氏,一人迁赫家村,七世一人、九世四人迁葛家村(以上现属高密)。二支中六世一人迁柏戈庄,一人迁镇武庙,一人迁东关,一人迁埠口(以上现属诸城);八世一人迁丘家庄(现属五莲)。三支中六世一人迁胶州岳家庄。此后自十世始,又有许多村庄范姓分别从这些村庄陆续迁出。而流动最大的,则是明末战争。《族谱凡例》载:“十世间遭东兵之变,伤掳甚众,伤者固不忍言矣,至于掳者,或异日蒙,恩赦还或异处昌大族姓均未可知。”时诸城城里,“不幸遇壬午之变,杀伤者十之五六,逃亡者四之二三”,我支共有四十九支在谱上记为失考。其中包括我本支。我支十三世祖讳绳武已迁五莲山前南辛庄(现属叩官镇),十四世祖讳思礼再迁淘浪泊(现属潮河镇),而《族谱》上则记失考,至使《族谱》修后的十八年,不得不专修了支谱。在五莲县,我支还有类似村庄。如松柏乡的李子店、高泽镇的高泽一支从范家柏戈庄迁出,许孟镇的泊子一支从黄疃迁出,户部乡的吴家庄一支从诸城迁出,原谱均无记载。

我支二次从龙王庙子迁出的还有现属诸城的团埠子、管家大村、梁家店子、会里、曹戈庄、宋戈庄、曹家屯、东徐家庄,其中西徐家庄与我同为十世祖讳从曾、十一世祖讳之齐后,由龙王庙子迁出,《族谱》上亦无记载。现属五莲的还有许孟镇的李戈庄、王家车村、薛村。另许孟镇的段家庙,街头镇的于家丰台、罗家丰台等村庄,则分别从朱庙、东范家岭迁出。

三、东武范氏与诸城范氏、日照范氏的关系

诸城范氏现主要分布在诸城西范家岭、指挥、祝家楼、青墩、楼子、昌城等村,另有一支迁莒州。五莲主要有许孟镇的范家车村、花园,户部乡的槎河等村。《诸城范氏族谱》叙言称:“吾范氏先世为江左苏州人,后迁山右太古县,明迁诸城之西北岭上村……”。日照范氏以东港区三庄乡范家楼及周围村庄为主,分布现属东港区、莒县、五莲县数十村庄。其中东港还有高庄、官庄、丘家小同、傅团、陈家庄、东家庄、滕家庄、塔岭、河山、卞家庄、草泊等村。莒县有吉家店子、范家庄子、门庄、范家岭、水木庄等村。五莲有潮河镇的丹土村、街头镇的阎马庄、高泽镇的满堂玉、于里镇的南营等村。日照《范氏家乘》光绪十七年序中载:“吾范氏值元末沿江兵起,自苏州避兵海州之东海,明初徙日照。”其《支派纪略》又载:“闻青州同姓曰,元末大乱,吾氏自苏州避乱至海州东海,明清平静有回苏州,有居海州赣榆者,有迁山东者。”苏州乃文正公祖居和创建义庄,赡养同族,家族成员集居之地,其后十六房多出于此。以上二支迁自苏州,亦有可能属文正公后裔,与我支为同根之木。

山东东武支谱载有民国二十二年庆澜、庆淦、怀珍、桂秋同志的《择字命名说》:“诸日莒县吾范氏家谱所以记名讳别宗也,今之修谱,家多户口纷繁益盛,往往孙犯祖讳,侄冒叔名,实为族间憾事。兹择定二十字列左,以作命名之规定。诸邑一支自十八世始,每世按一字。

日照、莒县一支自十一世始,每世依然,不须紊乱……”二十字是:

锡庆重伟奉、开承世运隆、大宗全镇建、肇裕福长同。

查我家支谱叙,以上《命名说》是当年在范家楼修谱会议上,由日(东港)、诸(含五莲)双方代表择定。此后,日、莒一支和诸城一支中参加会议的部分村庄如范家柏戈庄和淘浪泊、李子店、高泽等,便按以上要求命名,余仍按原谱命名不变。此事,也进一步证明了东武范氏与诸城范氏、日照范氏的关系。

秦氏家族2016年家族会议纪要

秦氏家族2016年家族会议纪要 会议议程: 一、族长秦彦省讲话 二、族长秘书秦三星提出讨论事项 一是会议成立家族委员会。族长:秦彦省,族长助理:秦三乾,秘书:秦三多、秦三星。二是会议形成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即:家族成员遇到婚丧嫁娶,重大投资、消费,重要医疗、教育等决定,以及其他等重大决策要向家族委员会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方式提出报告,进行咨询,家族委员会通过集体讨论形成意见,如果家族委员会不能提出有效决议,可以向全体族员发出意见征集,由家族委员会对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有效意见或者建议。 三是会议明确了家族祭拜制度。会议对秦彦坤私自不拜家谱以及今年不请家谱的行为进行了批评。会议指出秦彦坤的行为会断了自己的后路,也影响秦三成、秦三伟,他离秦氏家族走的越来越远。会议对秦彦坤提出处理意见:给予洗新革面机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说服教育,沟通交流,让其悬崖勒马重新回到家族中来,祭祀家谱,祭拜祖宗。如若不成,对其进行孤立或者逐其出户。会议进一步确立家谱要继续以彦字辈轮流祭拜的制度。 四是建立了尊老爱幼制度。会议指出族员要尊老爱幼,既要做好父辈,也要做好子女。尤其是三字辈既要孝敬父母,也要爱护子女,既不要出现老人无人赡养,也不要出现暴力教育子女的事件,养成良好的家风,杜绝不好的做法,给下一代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会议提出孝敬老人要拿出实际行动从点滴做起。 五是会议建立互帮互助,扶贫帮困制度。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体和家族的优势,发挥团队的力量,为家族中贫困者提出脱贫意见建议,提供方式方法,帮助其走上致富的道路。 六是会议指出家族中成员要和睦相处,多沟通,遇事协调解决。 七是会议对年饭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吃出年味,过年期间,挨家挨户走走转转。并形成了川一天、山一天的吃饭制度,每天时间安排由族委会统筹安排,第一顿年饭族员要十点前到达。 八是会议对情分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多走亲戚,保持亲密联系。 九是会议建立家族奖惩制度。会议提出家族奖励的范围目前为考上大学者,每人奖励1000元。奖励的其他事项和惩罚事项待定。 十是会议建立了家族经费制度。家族经费来源主要是以丁为单位,按年收取,加上族员自由捐助,以及对违反家族制度的成员进行惩罚所得,会议初步确定了50元/丁。会议经费由族长助理秦三乾保管。家族经费的支出范围为:奖励支出,家族公共事务支出。目前,家族丁共计34人。 会议还对家谱保管提出了意见,会议认为家谱绝不出户,有事去家谱所在地商量研究。会议还研究清明烧纸事宜。会议收取了2016年经费,共计2080元,秦彦林2丁,秦彦鹏4丁暂未缴纳,其余丁均已缴费。秦彦学捐50元、秦彦明捐20元、秦彦省捐100元,秦三星捐100元,秦彦金捐50元、秦彦儒捐50元、秦正中捐20元、秦彦章捐100元、秦彦时捐50元、秦三乾捐50元、秦三多捐20元、秦三一捐50元。经费由秦三峰收取,秦三乾保管。

金氏族谱字辈系待完善

湖北仙桃金氏字辈: 泥湖支派:“贤良兆光彩培植永吉昌承先惟宝善华国以文章诗书宣盛典礼易举鸿纲汉爵焕祥瑞万代长盛芳”。 江汉支派:“世德宏有文明必达其兆方升保邦贻家承先济美惟秉忠贞敦信崇义永绍万年喻礼尚仁敬学启智纯良恭俭慎举善思”。 湖北竹山金氏字辈:“天邦臣师必与显名孔孟道学希世光荣汝惟尚志 湖北汉川金日磾后代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后增克绍先业正学大光宽信敏惠厚德显扬”。 湖北汉川金氏字辈:“施礼传家克成(少)先业正学大光”。 湖北沅江金氏字辈:“国正天心纯学本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帝廷贤辅佐必用读书人”。 湖北花水港金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克绍先业正学大光宽信敏惠厚德显扬”。 湖北金氏一支字辈:“殿绍生永建家国世配中重起”。 湖北金氏一支字辈:“文宗志万正大光明国家新(兴)胜(盛)”。 辽宁鞍山金氏字辈:“守德榜秉文起天万殿长宝荣增先世安康育国贤青年家道胜孝有进江山”。 辽宁沈阳满族金氏字辈:“胤弘颐曼奕载(常)溥毓恒启(松柏清国)焘闾增祺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辽宁千山金氏字辈:“国有忠贤有(官良财)守德榜秉文起天万殿(玉)长(广)宝(国)荣(文)增先世安康育国贤青年家道胜孝有进江山”。 辽宁辽阳金氏字辈:“玉朝殿新万绍忠文主德继续振家庭”。 辽宁大连金氏字辈:“明学士广朝宗建延安门地春常在”。 辽宁海城金氏字辈:“成兴富贵崇天徵”。 辽宁瓦房店金氏字辈:“庆丰年恒古”。 辽宁金氏一支字辈:“凤殿玉春井万宝国顺廷”。 辽宁金氏一支字辈:“喜玉正国家生永顺长叶兴召广运福顺庆原长”。 浙江上虞金氏字辈:“应宇汉德信兆承尚维克明”。 浙江宁波蟹浦、舟山金氏字辈:“天子大朝庭元宗国泰民传家庆祖德允宪道宏仁”。 浙江天台金氏字辈:“江淮河汉功允绍唐……奇英文章行立孝义从心显扬……仁里华国明贤熙康”。 浙江义乌金氏字辈:“绂仪光士亨曾寿鼎宝完钟正(怡清)尚廉崇谦秉德汉以永家声孔彰式绍尔祖允祚其昌”。 浙江浦江金氏字辈:“以学振家永”。 浙江温岭金氏字辈:“如存永万茹伯天元金应崇彦永大思世朝邦国家兴起元臣献忠创垂伟叶”。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大全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汇编 我谭氏始祖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系姓姬,皇帝子孙,颛顼zhuanxu之后,衍至谭国襄王、子爵,名尚诤。风氏,在山东莒县,生子:祁qi公,以谭为姓,为一世祖,传至39世书奇、卷达二房分衍。卷达次子建极生宫,字博仁。宫生可奕、可祥。可奕衍至45世进峰生9子,进鸿生4子,进颇生5子,共18子,称18宏世系。十一郎宏亮,即进峰公第五子故又称五郎世系。衍至63世朝祯、朝祥、朝贵等诸兄弟,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湖北麻城孝感起程入川后,又分房衍移至今,其流源世系如下: 居山东莒县 1世谭祁zhi 妣胡氏生子锦 2世谭锦妣陈氏生子春 3世谭春妣方氏生子梅 4世谭梅妣李氏生子奕yi 5世谭奕妣朱氏生四子:儒、会、积、标 6世谭儒 谭会妣谢氏生子珍 积 标 7世谭珍妣于[又俞]氏生二子:云、雪 8世谭云妣周氏生子照 雪 9世谭照妣徐氏生子轩 10世谭轩妣马氏生子伍 11世谭伍妣陈氏生子:秉、菁jing、辉、耀 12世谭秉 菁妣吕氏生子:与[兴]、文 辉 耀 13世谭与[兴] 妣黎氏生子裕 文 14世谭裕妣童氏生二子:简、端 15世谭简妣焦氏生子:时英

居山西太原16世谭时英妣晋氏,自莒迁太原,生子典书 谭杰升字端子,妣齐氏,升二子:佾yì、任 17世谭典书妣郝hao氏[又曰郭氏]生子:济、淡[又曰:谟] 谭佾妣夏氏生子姜孟 谭任 18世谭济妣夏氏生子青杨 谭淡[谟] 谭姜孟妣颜氏生二子:恭宗、敬宗 19世谭青杨妣姒si氏生三子:太定、太德、太常。[“太”:川东谱记为“大”]。 谭恭宗 谭敬宗妣曹氏生: 叔胜,由南海[今广州市]徙始兴衍大庾yǔ 20世谭太定 太德 太常妣郭氏生二子:玉成、玉润 叔胜 居河南弘 21世谭玉成讳顷,居金陵[江苏南京清凉山,即南京别称],西汉时吕后末[公元前179年],佐齐王起兵诛诸吕有功,封元侯[老谱称顷元侯是也],为弘农郡主[今河南灵宝县北],遂开弘农谭氏,又曰弘农氏,居弘农, 妣杨氏生三子:章宪、章斐fei、章文 谭玉润讳珠,妣李氏生子质 22世谭章宪妣姜氏生子:祥昭、祥瑞 谭章斐 谭章文 谭章质字文彬,妣王氏生子善信 23世谭祥昭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至前141年间],任江西西昌巡司。妣沈氏生子:晋康,维康、经康、纶康 祥瑞 24世谭晋康 谭维康 谭经康 谭纶康妣秦氏生三子:运明、暄太[泰]、永益 25世谭运明 谭暄太 谭永益讳京, 汉昭帝元风时[公元前80至75年间],任朝奉大夫。妣有氏生子:芳明26世谭芳明妣蒋氏生二子:湘灵、湘湖 27世谭湘灵妣唐氏生子:崇道、崇德、崇仁 谭湘湖 居浙江绍兴 28世谭崇道 谭崇德由弘农迁会稽[江苏苏州市]。妣程、陈氏生子:荣宝

天长梁氏家谱第1版

梁氏家谱 守己积庆堂 农历己卯(1999)年二月 目录 梁氏现代名人录 修谱成员续谱梁氏原籍守己积庆堂名由来梁氏堂名家谱管理与族规梁氏各支居住地名 第一支梁大彬--梁益卿梁国卿 梁大春--梁怀卿梁德卿 -梁桂卿梁荣卿梁山卿梁海卿 梁大和--梁余卿梁维卿梁举卿梁正卿梁连卿梁恒卿梁坤卿 - 梁宇卿--梁兆明梁泽卿梁魁卿 第二支梁永久--梁万秀--梁大坎--梁惠卿 梁大深 梁大同--梁琢卿梁建卿 梁大酞--梁华卿梁汗卿 第三支梁大宽--梁子卿梁棉卿梁九卿 梁大松--梁发卿梁立卿梁韶卿梁焕卿 第四支梁高卿 -梁干卿梁志卿梁保卿梁俊卿 梁大兰--梁恒卿梁有卿梁世卿 梁大增--梁魁卿梁朝卿梁丰卿梁祝卿梁紫卿梁梦卿 -梁晋卿梁元卿 梁大雅--梁树卿 第五支梁如卿梁大卿梁汝卿梁金卿--梁文山梁文元 第六支梁长于--梁宝玉--梁桂春梁林春梁德春 --梁宝生--梁魁春梁锦春梁井春 梁长青--梁宝元--梁杏春梁栋春梁仝梁银春梁愧春梁柏春 梁大发--梁臣春梁应春梁如春梁茂春梁恒春梁寿春 第七支梁如恺梁学彭--梁本立--梁汝恺梁本银--梁汝玉梁汝恒--梁义文、成、生。 周文昌梁汝云梁汝青 第八支梁宝勋--梁兆璜梁兆祥梁兆林梁兆龙梁兆凤 梁宝珍--梁兆明

梁氏现代名人录 梁氏迁入一代祖先明朝初期参军是营级干部退伍 梁文华任安徽省卫生厅主任、副厅长、十二级正县级 梁文灼任兵役局长、苏州市水泥厂长、十二级正县级 梁明典任安徽省林业厅秘书、十二级正县级 梁明伦任天长县委书记、(1918-8-4~1946-8-15) 被敌人杀害 梁氏家谱修谱成员 顾问梁文远梁芹梁兆明 主编梁明根梁兆明 协办梁先元(住铜城) 梁文安(住铜城) 梁明镯梁明坚梁明坤(住石梁青城) 梁明纯梁后勇(住南营) 梁后跃梁后培梁后松(住良庄) 后继协办梁德松(住南营) 梁德夫(住石梁青城) 梁德海梁德华梁德 明(住姚庄) 梁立山(住姚庄) 梁立东(住花园) 梁立军(住民田) 梁立鑫(住李庄) 续谱 寻根续谱,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文明家风,梁姓氏族系远古旺族,在全国一百氏族中,人数排列第十一位。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反映一个家族的起源兴衰和发展史。家谱是家族之宝,子孙后代大事,尊伦理明辈份,增加亲情,本次修谱续谱是广奥三十一代“文”字辈传人所为(天长第五代传人)。它能弘扬我族光辉,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关于梁氏原籍简述 梁氏祖先世祖系广东省番禺县五都六甲(大梁庄?)人士,承祖先之光传至第十二世祖,首建祖宗牌位十一世,宋朝(960~1279年)后叶第二十六代世祖续世祖先牌位。二十七代世祖(梁永久、梁中正?),明朝初期参军(1371年洪武四年九月在各州县推行粮长制,由正副粮长负责本粮区粮食的征收和解运),文武兼备(主管水路粮运相当于营级干部),为明朝建国立过卓著功勋,洪武十三年(1380年)荣归(退伍),朝廷封赏田亩,养老送终,率姑表兄弟三人(梁、刘、陈三大姓人等),遵旨来天长县西北乡,插草为标,划定界址,并定庄名为梁家营。免租役三年,历史沧桑梁氏人丁兴旺,子孙后代繁衍至今。 关于族谱《守己》《积庆》二堂名的由来 千秋梁门祖先系军伍。我祖投军后,主管水路粮运事宜,拥有两大船队,一名:守己(纪),一名:积庆,为弘扬战功,以船定谱,一为《守己》,一为《积庆》堂,实为一族一亲婻也。 梁氏堂名 立古时代为守己堂,明朝初嘉添积庆堂,字辈:第一期祖先牌十一世,第二期祖先牌十五世计二十六世。 27世永梁永久、(梁中正?) 28世万(长、学)梁万秀、梁长于(子)、梁长青、梁学彭 29世大(宝、仕、本)梁大彬、春和深坎同酞宽松兰增雅发,梁宝生、玉元勋珍,

私修谱牒叙事中世系文本类型与观念阐释-最新年文档

私修谱牒叙事中世系文本类型与观念阐释 宗族世系是私修谱牒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其结构框架在众多叙事体例中最为庞大。洛阳《范氏家谱》共515页,仅忠宣房世系图这一部分从151页至461页,占据了这一私修谱牒篇幅的近四分之三。纵观河洛地区比较著名的私修谱牒,如《白居易家谱》、《邵氏家谱》、《程子宗谱》、《张氏家谱》、《王氏家谱》、《魏氏家谱》等,其世系占据私修谱牒的篇幅都近四分之三;有些普通私修谱牒,如《薛氏家谱》、《潘氏家谱》、《周氏宗谱》、《聂氏族谱》等,其世系占据私修谱牒的五分之四,乃至更多。可见世系在私修谱牒内容中所占比重最大,其重要性也是别的体例不可相提并论的,从篇幅内容上讲,将宗族世系纳入宏观体例范畴一点不为过;从叙事策略上讲,世系文本结构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整体意义,在深层次上,将宗族世系纳入私修谱牒叙事的宏观体例也是必要的。宗族世系既是私修谱牒显著特色,也是区别正史与方志最为主要的依据。从历史叙事学入手,明确私修谱牒叙事文本类型,并试图通过深入分析,对私修谱牒宗族世系叙事文本进行观念阐释。 一、宗族世系的文本类型 一个宗族若要被别个宗族或社会认可,则需要一个能被社会认同的宗族史来确立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宗族史的构建,世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本宗族成员提供了一个可以证明其在

本宗族中的身份和地位的可能,进而,宗族史可以通过连续的本宗族世系文本得以基本呈现。一切传达意义的客体都是文本,私修谱牒也不例外,每套私修谱牒宗族世系无不具有一定意义,宗族世系文本的基本结构在叙事分析中成为开放的动态的意义生成过程,结构和意义一样,是文本的基本属性。私修谱牒中世系文本存在多重意义,要想对宗族世系做出准确把握,就要真正的准确理解文本;同时,宗族世系的宏观结构,就是要把握世系文本整体意义的深层结构,世系文本的框架结构内涵丰富,要想体现其内涵的无限丰富性,分析宗族世系文本的类型是十分必要的步骤之一。 法国叙事学大师罗兰?巴尔特从阅读的角度将文本划分为:可读文本与写作文本两大类。可读文本是一种可按照严格限制、规约和编码来阅读的文本;而写作文本是一种无限多义、炫耀般的多元以及完全开放的文本。国内叙事学专家张开焱从叙事文本的构成角度分析,认为:“物质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我们把叙事文本分为语言、图画、意义三个层面,在我们看来,每一时代的物质文化状态及人们对它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叙事文本的诸层面的构成。”[1]而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根据语言的三种句型限定了三种话语,并认为:“任何地方都承认有陈述、疑问和祈使这三种说法,尽管它们都以谓语为基础,但却按照句法、语法具体特征的不同而区分开来。其实这三种句型只不过是反映了人们通过话语向对话者说话和行动的三种基本行为。或是希望

秦氏家谱及字辈

秦氏家谱及字辈 中华秦氏网 2011年1月13日秦仁 一、秦姓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封地鲁国(今山东东西南部,建都曲阜)。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 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功,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三、山东日照秦姓记载(根据日照秦氏家谱整理) 日照上元秦氏是在明初从山东海曲县(东海)迁至日照。最早记载于康熙五十五年,继刻于嘉庆十六年,三刻与咸丰元年,据秦氏十四氏秦志屏和十五氏秦福辰(上元人)在咸丰五十年记载,那时的秦氏家族已经从明初一世从海曲迁到上元后已经发展为近千人。 从一世到四世,已经没有详细名字的记载。四世祖生二子为秦宽和秦荣。从五世祖开始,有记载为秦嘉兆、秦嘉祥、秦嘉佐、秦嘉乐、秦嘉和、秦嘉佑。此次,家祖繁盛。 秦氏的六世祖为秦允晋, 他生有八子。其一子叫秦舆(七世),从他开始被皇帝敕赠文林郎,任湖广郧阳府郧西县知县,后为福建布政使司的布政使。他有一子叫秦国龙(号淑人),生于康熙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康熙庚辰年考中进士,任湖广郧西县知县,后被皇帝任云南监察御史,后历任陕西,山西,山东,浙江粮仓监察御史,在雍正元年考科道居第一名。后被皇帝任命为福建按察使,最后升任为布政使。其祖为人廉政,为民做事,被皇帝赐进士出身,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于乾隆元年,享年六十八岁。所以湖北和福建都留有日照秦氏后代。 还有一位祖先叫秦公远,其妻为丁氏,在道光年二十年,中科举,后为末科进氏,并任命为户部主事。 第九世中有一位叫秦纯,雍正丙午年中科举,乾隆丁已年进士,任山西平阳府知县及岳阳县知府。 十二世中有一位秦德源,任四品中书。 记载中从六世祖的后四支中,从十二氏开始,有一支徙居日照二朱草。他们是从上元搬出的。 秦氏先祖为避免后代人重名,便规定了辈分统用字,为:…..伯、福、鸿、裕(玉)、嗣、续、丕、昌、其、懋(茂)、修、为、以、陪、本、元。在伯子辈以上,统用:福、惟、聿。 浙江: 继、宏、山、思、林、永、步、风、德 山东

范氏家谱字辈集成

天道酬勤2010-08-29 15:12 ----四川珙縣支系7世-40世 天愛永應繼思祖宗從本智高學大延長德基配修華國嗣芳賢才欽仰慶澤隆昌 -----湖南天貢支系文正7世-38世 永應繼思祖宗端本從元世大延長德正克配華國嗣芳賢才欽仰慶澤隆昌。 ----雲南威信支系文正9世-38世 范氏字輩三十六 兆子人昌聲名顯達 范氏字輩三十七 宜家敦大道積善發長祥 心正天為佑才會國有光 詒垂皆久遠和氣自興昌 永代聲名著前人世德揚 (宜為文正公21世上杭范氏宗祠(百五郎慶崗支)內刊立的范氏派語為) 范氏字輩三十八 士文正啟攀鳳翼 英賢廣登恢先聲 國安清實家道裕 恒德良貽瑞光明 才秀崇經本立大 濟美效勳耀華廷 范氏字輩三十九 錫慶重偉奉、開承世運隆、大宗全鎮建、肇裕福長同。 范氏字輩四十 國世應體用新瞻奇敏嗣源同晉會宗學茂相華重忠誠策譏(己)真詩書遺信遠本之萬朝康存心意功盛榮龍百代隆 湖南雙峰縣 國世應體用新瞻奇敏嗣源同晉會宗學茂聲華大德宏福祿崇英彥文傳遠卿臣策紀忠存心益恭慎榮名百代隆 江西高安

東德永楊光奕世家 范氏字輩四十二 子恒存正 文恒存正 范氏字輩四十三 青璽居希興明廷維宗祖百世 范氏字輩四十四 開國尚文學 范氏字輩四十五 應慶賢能仕,宜登瑞寶祥。誠思懷禮義,立志發文章。彥聖真華國,詩書可貽芳。千年傳祖訓,奕世永隆昌。 廣東青溪 范氏字輩四十六 均得萬伯廷,文祖一聯仕。問兆朝州香,德立子孫賢。居家永和順,昌泰有康寧。 廣東饒平 范氏字輩四十七 琪爾增文,思朝廷心沿,紹啟永正家,聲連榮貴發,富壽安康光,宗永佑福祿秀昌四川敘永(15-46世) 范氏字輩四十八 清源興芳玉,之系文金朝,木懷水秀火,光天錫成忠,厚永遠治乾。坤 四川江門(17-42世) 范氏字輩四十九 文廷錄序徵,偉業協堅貞,冠世辦豪男,智略洵睿膺,思伯銘紹存,通庸孝有舜,奕振獻衍昭,世德敬守倫,尚忠直志揚,俊澤興廣傳。 廣東陸豐(文正1-49世) 范氏字輩五十 仲朝文登崇,元世卿朝玉,榮洪應奇美,定純仁司國,澤新開錦繡,有儒師 貴州岩寨(20-47世)

家谱样本

XX 家谱 一九八八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初稿 一九八九年农历正月整理 一九九〇年正月十五转抄 二〇〇八年农历正月廿八日印

前言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中华儿女历经艰难:如天地变幻,地壳沉浮,朝代伦转,刀兵争战,促人类高速进化,方成宇宙之中最高之精灵。 吾X氏一脉乃源于——川颍世家,时为国之望族。奉虞帝命迁台湾垦荒一枝,奉命去海外(新加坡、泰国)官商一枝,奉命携眷住守香港一枝,奉命随军山西一枝后者因时局遍及全国。我乃是山西一枝X氏后代人,是在大明朝洪武年间,奉命迁住河南长垣县者:俸为一世祖,又因时局动荡,黄河成灾,部分投亲、靠友、迁住河东(姚头、兰通、窦店)王庄、农中、朱口、徐夹堤等数十个村庄,血浓于水思本求源,追宗念祖,乃人之常情。我哦X 氏族谱因搬迁频繁多有失页不全,历经多年根查调防,方成此册,虽有笔误口误,但在目前为止,也无可靠证据来校正,望谅之,前人之误后人勿习,为光宗吾族后人勤之。

目录 XX一世祖 1 代砦26 兰通九世长老X成武 2 李焕堂32 辛庄九世长老X成武 5 窦店十二世长老X飞龙33 徐夹堤7 农中34 王家堤8 河南通许42 文集10 辛庄45 双楼11 X大堂48 文集12 农中49 辛庄13 X大堂51 爪营16 农中52 袁砦18 菜庄55 湖北24 新庄57

辛庄57 X庄十四世X假妮77 朱口58 —————X群78 双楼60 续字79 农中十二世长老X本立63 附记80 樊集十五世长老X青华68 西王庄十五世长老X大货69 樊集十七世X合安70 徐夹堤十世长老X建业71 黄夹堤十三世X金兰、X金然73

范仲淹与偃师景山

范仲淹与偃师景山的渊源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曾把偃师做改革试点 作者:都正亮 提起范仲淹,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北宋著名统帅、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所著《岳阳楼记》中的这个名句脍炙人口,中小学生写作文常会引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为后世景仰,代代传颂。 说起景山,人们自然会想起北京的景山,但很少有人知道,北京的景山竟是源自于洛阳偃师的景山?讲提范仲淹与洛阳偃师景山的故事,很多洛阳人和偃师人更不知晓,更别提“范仲淹《庆历新政》与偃师的渊源”了。 今天向大家叙说解读“范仲淹”和“洛阳偃师景山”两者之间的渊源,增加一下大家的古都市民自豪感和茶余饭后的美谈。 北京景山原名青山,又称煤山、万岁山,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为"镇山"。占地32.3公顷,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明清帝王常来此赏花,习箭、饮宴,登山观景,是一座优美的皇家花园。 清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改名为景山。景山名称含意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诗经·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说的是三千年前,商朝西亳的都城内有一座景山;其次,因为这里是帝后们"御景"之地;再次,有景仰之意。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帝登景山眺望京师,见晨雾缭绕,霞光流云,一派春色,即作诗一首,其中有“云霄千尺倚丹丘,辇下山河一望收”之句。丹丘乃神仙居所,此处以其比喻景山。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建寿皇殿至景山正北面。乾隆帝在其《御制白塔山总记》中写道:“宫殿屏扆则曰景山。”说明神都洛阳、西亳偃师实乃宝地,不仅夏、商、周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就连北京紫禁城的山水,都仿照洛阳偃师景山的风水而建。 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在《洛神赋》的开头说:“余从京城,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陵景山。”讲的是他从当时的京城洛阳返回他东方封地,走的是绕过伊阙关、经过轘辕关这条通向京城东南方地区的交通干道。他先过通谷,再登景山(偃师顾县镇曲家寨村),这时太阳已经偏西,实在车困马乏。这才在芳草河边解马驻车,让马儿在灵芝地里吃草。他到杨树林从容漫步,对洛水纵目四望。于是,在景山这里,发生了《洛神赋》的故事。 而范仲淹与偃师的故事,也要围绕偃师景山开启。近日,由我市民间工艺美术师都正亮修复的范仲淹手书“景山”石碑和“天庭紫府”漆金匾额,在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景山风情博物馆内(玉皇庙)一经亮相,就观者如潮,传为美谈,令人心驰神往、合影留念、浮想联翩。谁能想到,974年前由范仲淹主导的一场体制改革--《庆历新政》,竟与洛阳、偃师、缑氏密切相关。以此地试点,扩展到河南全省乃至全国,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体制变革。 而据史料考证,范仲淹不仅在偃师顾县镇曲家寨村(宋代为“范家寨”)留宿居住过,并且还亲自督导促成了偃师、缑氏等县级政府部门的合并精简,继而向朝廷提议启动了《庆历新政》改革方案。据曲家寨村范仲淹后裔范丁旺先生提供的《范氏家谱》中记载:顾县镇在宋代为缑氏县衙所在地,曲家寨村在宋代时称范家寨,范仲淹的四伏兄长时任范仲钧担任缑氏县尉,范氏家族定居于此而得名“范家寨”。范仲淹在赴西北戍边往返期间,曾路过并留宿偃师顾县镇曲家寨村(范家寨)。 儒林房始祖范仲钧,字君佐,居河内偃师县,庆历六年(1046年)贾黯榜第六十四名

秦家村史 (2)

秦家村简史 【序】元末明初,本村始祖秦臻由甘肃天水迁来此地居住,距今已五百余年,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子孙已二十余代。村民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创造了自己的繁荣文明和光辉历史。 建村以来,经历了三个朝代(明、清、中华民国),渡过了三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到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见证了历史的足迹,历尽了自己的艰辛。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半年糠菜半年粮,到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翻番,衣食无忧;从深沟吃水,窑洞穴居,到自来水流进锅里头,平房楼房拔地而起;从老牛烂车疙瘩绳,肩挑驴驮,到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农业机械化耕作,汽车、摩托车逐渐普及;从文盲充斥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学生、研究生、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层出不穷。特别是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省、市、县先进典型。所有这些变化,使秦家村这棵根植于历史沃土上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伟岸挺拔,欣欣向荣。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果业生产稳步推进,生猪养殖异军突起,劳务输出成效明显;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真正做到了户户生活富裕,人人笑逐颜开。试问历史上哪一个所谓的“太平盛世”可与现代相比? 秦家村发展变化,无不渗透着全体村民的心血和汗水,无不体现着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无不充满着历届各级干部的倾心努力和卓越贡献。 盛世修史,此次编写村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弘扬传统村风,振奋村民精神。秦氏子孙应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承前启后、面向未来、凝心聚力、秣马厉兵,为建设和谐幸福的新秦家而不懈努力!

于氏家谱

于氏家谱 一、姓氏起源于氏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二、迁徙分布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是以今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新疆等十一个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郡望堂号【郡望】“xxxx堂”: 明朝忠臣xx,任兵部尚书。 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 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

家谱序言

序言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同为一理,此为秦氏家族修谱之初衷。 相传先祖秦国蕃为湖北省麻城县人氏。明朝万历末年,移民大搬迁,随携妻小,逆汉水、坝河而行,历经艰难万险,迁入今陕西旬阳靛纸沟定居,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从先祖秦国蕃始,今已传至第十四代人,在世人口多达数千,陕西省各地均有分布,不乏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因未能到祖籍地湖北考证,又无老家谱考查,致使族谱中秦国蕃以上祖先字辈谱缺失,秦国蕃以下六代人无法考证。实为吾族之遗憾。 同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口传,却能记住三百多年来的家族史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秦世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现今可用字辈谱仅剩两辈,再续家谱已迫在眉睫。为使秦国蕃后裔情亲永续,世代相传,2007年秦正兵(现已逝)、秦正彦曾联系西河秦氏族门前往旬阳老家共商续谱事宜。由于续谱困难重重,加之当时交通不便、通讯条件所限,信息交流不畅,修谱意志不坚定,随搁置而不了了之。家谱不修,寝食难安,无家谱可查之遗憾不能再留给后辈,这是秦氏族门要人之共识——重修新谱刻不容缓。2014年正月,旬阳老家秦正伟等人,再一次召集秦氏家门,下定决心,重议修谱大事。由秦正彦、秦正伟、秦正华、秦正柱、秦治海、秦治平、秦治安、秦万波等人组成修编委员会,负责族谱修编事宜。 在无家谱考查的情况下,要收集大量资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不在人世,资料收集全凭在世亲人回忆记叙,修谱之难可想而知。编委会长辈们,皆年过七旬,为了收集完整资料,他们不畏路途遥远,跋山涉水;不计个人花费,遍访家门。在此我们向他们深表敬意!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众多、资料繁杂、整理编撰、电脑排版,工程之繁、任务之重,非参入者难以想象。在此我们对主编秦治安深表谢意!在修谱过程中,秦氏各支族门,大力配合、并积

范氏家谱字辈集成修订稿

范氏家谱字辈集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范氏家谱字辈集成天道酬勤 2010-08-29 15:12 ----四川珙县支系7世-40世 天爱永应继思祖宗从本智高学大延长德基配修华国嗣芳贤才钦仰庆泽隆昌 -----湖南天贡支系文正7世-38世 永应继思祖宗端本从元世大延长德正克配华国嗣芳贤才钦仰庆泽隆昌。 ----云南威信支系文正9世-38世 范氏字辈三十六? 兆子人昌声名显达 范氏字辈三十七 宜家敦大道积善发长祥心正天为佑才会国有光诒垂皆久远和气自兴昌永代声名着前人世德扬 (宜为文正公21世上杭范氏宗祠(百五郎庆岗支)内刊立的范氏派语为) 范氏字辈三十八 士文正启攀凤翼英贤广登恢先声国安清实家道裕恒德良贻瑞光明才秀崇经本立大济美效勳耀华廷 范氏字辈三十九 锡庆重伟奉、开承世运隆、大宗全镇建、肇裕福长同。 范氏字辈四十 国世应体用新瞻奇敏嗣源同晋会宗学茂相华重忠诚策讥(己)真诗书遗信远本之万朝康存心意功盛荣龙百代隆 湖南双峰县 国世应体用新瞻奇敏嗣源同晋会宗学茂声华大德宏福禄崇英彦文传远卿臣策纪忠存心益恭慎荣名百代隆 江西高安 范氏字辈四十一? 东德永杨光奕世家 范氏字辈四十二 子恒存正 文恒存正 范氏字辈四十三 青玺居希兴明廷维宗祖百世 范氏字辈四十四? 开国尚文学 范氏字辈四十五

应庆贤能仕,宜登瑞宝祥。诚思怀礼义,立志发文章。彦圣真华国,诗书可贻芳。千年传祖训,奕世永隆昌。 广东青溪 范氏字辈四十六 均得万伯廷,文祖一联仕。问兆朝州香,德立子孙贤。居家永和顺,昌泰有康宁。 广东饶平 范氏字辈四十七? 琪尔增文,思朝廷心沿,绍启永正家,声连荣贵发,富寿安康光,宗永佑福禄秀昌 四川叙永(15-46世) 范氏字辈四十八? 清源兴芳玉,之系文金朝,木怀水秀火,光天锡成忠,厚永远治乾。坤 四川江门(17-42世) 范氏字辈四十九? 文廷录序徵,伟业协坚贞,冠世办豪男,智略洵睿膺,思伯铭绍存,通庸孝有舜,奕振献衍昭,世德敬守伦,尚忠直志扬,俊泽兴广传。 广东陆丰(文正1-49世) 范氏字辈五十 仲朝文登崇,元世卿朝玉,荣洪应奇美,定纯仁司国,泽新开锦绣,有儒师 贵州岩寨(20-47世) 范氏字辈五十一? 朝文登崇元,两乡绍玉荣,洪应德奇美,继开宗明仕,国清朝世泽,述祥师 贵州赤水大同(20-47世) 范氏字辈五十二 正仁日如宗,士山维家荣,广招顺德孝,秉志忠良通。 云南昭通(24-43世) 范氏字辈五十三? 朝可杨永尔,纯秀思登庭,世代传千古,以名後知音,祖德恩光泽,遗言作国兴,知我发派处 四川军粮府(14-48世) 范氏字辈五十四? 时绍庭洪联,肇世弟光天,惟贤崇德槐,树良犹立志,齐国 四川古宋(21-42世)

广东省宋氏族谱字辈辑录

广州市 越秀区 荔湾区 海珠区 天河区 白云区 黄埔区 番禺区(金盆村迁和龙支世系)军七公后裔元东公之子宋新恩公之广东广卅府番禺金盆村迁和龙支宋氏世系如下: 前1世(江西)元东公-后1世(广东):新惠、新悠、新恩、新思-2世:潭木-3世:振宗-4世:有仁、有义、有忠、有信-5世:震一、万三-6世:才用、才富-7世:就仁、就义-8世:文明-9世:均政-10世:伯渊、伯源-11世:福恭、福信、福宽、福敏、福惠、福宏-12世:瑚公-13世:世全、世坚-14世:玉宰-15世:朝兴-16世:国用、国富、国传-17世:九贤-18世:应约、应全、应扬-19世:益-20世:来-21世:上-22世:昌-23世:日-24世:怀-25世:成-26世:仕-27世:绍-28世:祥-29世:广-30世:泰。 注:四世祖有仁公因元兵逼迂兴宁,五世祖复以兵逼迁梅卅白渡前,至十八世应约公自梅卅白渡前移居广卅府番禺金盆村,二十二世上德公子吉昌、运昌等迁和龙至今。 花都区

萝岗区 增城市 从化市 深圳市(祖籍湖北):道-培-修-儒。福田区 罗湖区 南山区 宝安区 龙岗区 盐田区 珠海市 香洲区 斗门区 金湾区 汕头市 金平区 龙湖区 濠江区 潮阳区 潮南区

澄海区樟林(由福建莆田迁居):阳-春-布-和-庆-洽-裔-澄-樟-肇-甫。 南澳县 韶关市:荣-华-丹。 韶关市曲江区大唐镇秀源村:文-章-继-世-业-礼-学-振-家-声。 浈江区 武江区 曲江区 乐昌市 南雄市 始兴县 仁化县 翁源县 新丰县 乳源瑶族自治县 佛山市 禅城区(祖籍辽宁丹东市东沟县宋家屯):连-玉-德-维-本-吉-庆-善-有-余。 南海区 顺德区 三水区

杨氏家谱

杨氏家谱 我祖原系滇、黔、蜀、湘、鄂共五省范围由叔向祖起(单名)未有派共四十六世至再思祖到宋朝蒙宋祖赐封七字:再正通光昌胜秀,方有字派至十世通晟祖奉诏至秀山邑梅平苗剿匪有功奉封五土司官之职。晟生五子光党(乌罗司,今冷水、兴场),兴辅(邑梅司,今梅江、钟灵),光彤(平茶司,今清溪、龙凤、隘口),光龙(石耶司,今石耶),光贵(水德司,今溶溪、地坝、乌溪、乌漕),以上祖公各有分居不录,乃将祖籍列名于后:第一世祖再思,第二世祖正滔,第三世祖通声,第四世祖光宾,第五世祖昌除,第六世祖胜聪,第七世祖秀初,第八世祖再西,第九世祖正纲,第十世祖通晟,第十一世祖光辅,第十二世祖昌谈、昌仁、昌彬,第十三世祖胜纲、胜强,第十四世祖秀琉,(大草坪),第十五世祖再萼(水道),第十六世祖正道(天马山),第十七世祖通贵(大草坪),第十八世祖光明(漆树园),第十九世祖昌洪(漆树园),第二十世祖胜文(才塘田中鱼形),第二十一世祖秀权(三子)(才塘余姓屋后小岭,第二十二世再龙(后坝半山土中)第二十三

世正乔、正芳(大草坪),第二十四世通伦,婆张氏,第二十五世光文,第二十六世昌汉(燕子梁)婆张氏(长沟大坟懂),第二十七世胜英,婆伍氏,第二十八世秀清,婆陈氏,第二十九世再滋,婆陶氏、冉氏,第三十世樊仁(兴龙屯),婆伍氏、唐氏,第三十一世靖金(喻家屯),婆雷氏(大亚荒),靖昌(小亚荒)婆唐氏,靖玉,婆秦氏;靖金生三子(第三十二世),承珍,婆张氏,承连,婆严氏,承碧(生于光绪乙亥年腊月初六日未时,阳寿四十六岁,殁于辛酉年腊月二十一日辰时,安葬地名喻家屯)婆滕氏(生于光绪年丁丑年四月初二日,阳寿七十五岁,殁于壬辰年正月初四亥时,安葬地名盖上简姓坟左,亥山已向),生二子,第三十三世昌光,生于光绪戊申年三月二十五日申时,阳寿五十三岁,殁于辛丑年三月二十一日寅时,葬于喻家屯亚荒),祖婆伍氏(老林)(生于民国甲寅年八月二十八午时),生四子(第三十四世)胜发、胜双、胜友、胜兴;第三十三世昌见生于民国戊午年六月十七日丑时,祖婆陈氏生于宣统辛亥年十二月初八辰时),何氏(生于民国庚申年七月二十二日巳时),生子(第

XXX家谱样本

范氏家谱 祖屋地址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 春

序言(范文) 时代轮转,人口日多,社会变革,事物日繁,兼新陈代谢定律,人欲知以往事,无不赖文字记载,传绵稽查,故国家有国史,籍改历史盛衰与人文概况。 编辑人:范杰 审查人:XXX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春

范氏族谱章程草案(范文) 一、宗旨:坚决遵守党纪国法,加强团结、创新、和谐、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清明) 节。 二、族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谨文明、勤奋朴实、尊老爱幼、共同发展。 三、制度: (1)各支族选举成立代表会,代表3-5人,并由支族代表选举成立龙氏联族代表会,设常务理事组13-15人,分工为名誉理事1人,副理事3-5人,顾问、文书、 财会、组织、宣传、监查、青年、妇女等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支族代表、联 族理事,均实行2-3年改选和义务职责,廉洁奉公,为民服务。 (2)开会学习,每年2-3次,年终总结,表彰先进。 (3)每年逢清明节,祭祖扫墓,费用自筹,帐目公布。 四、族规: (1)坚决遵守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法令,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学习交流与合作,创建平安和谐社会。 (2)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 (3)要创新、和谐、发展,方能兴家、富民、强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气能生财,人和万事兴,互相尊重,不侵犯、不干涉、不斗殴,公平公正,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4)要五讲四美、讲法纪、讲道德、讲文明、讲伦理,按辈伦起名字、称呼人,坐席分上下,赶船、乘车让位,不能混乱。 (5)要尊老爱幼,孝顺老人,把衣食住行切实做好,供养好老人,不能断食、绝医、

清代成都东山苏氏家族经济考察_胡开全

史坛纵论 77 2014年第5期 胡开全 成都东山是指成都东门沙河一线以东至龙泉山的浅丘低山区,清代这里主要归属于成都府华阳县及简州。因这里是中国西部著名的“客家方言岛”,因而被学界长期关注。该区域虽然邻近“川西坝子”,但农业生产条件在川西坝子中相对较差。同时,该区域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因靠近成都这个主战场,人口遭受重大损失。在清代中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接收并容纳了大量来自闽、粤、赣三省的客家移民。他们因路途较远、来得较晚、已经没有机会“插占”平原大坝,[1]但因其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千方百计要靠近成都这个大市场。这批以家庭为单位的移民从清康熙中后期开始陆续到来,在清代近200年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下经历了立足、创业、人口发展、文教繁荣,先建同乡会馆、再建各姓祠堂的过程。该区域的家族一方面是基础不够雄厚且发展时间短,另外本地并无很大的商机,导致东山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豪门巨贾。苏氏家族在东山上也非显赫,其在东山上整体规模和影响不及清水沟范氏、清泉镇廖氏,以及在《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1754-1949)》(以下简称《契约文书》)的分关约中出现的张氏等。这里选择论述苏家,仅仅是因为涉及苏家的契约文书多且关联性强。在《契约文书》中,“共收录与苏氏直接、间接相关的契约近90件,其中地契24件,卖地定金约34件,送讨阴地约21件,掉换田地约1件,佃田地约2件,收据4件,分关1件”[2],此外还有9件捐功名所获政府公文。其它数据也保存得相对完整,能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一支清代前期移民 到此的客家家族经济在东山上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树立一个可供立体触碰的模型。 一、苏氏家族的来源及规模 民国23年(1934年)刻本《华阳县志》卷十六、人物第七之十的《耆耇表一》在九十一岁一栏中记有华阳苏氏的代表性人物苏邦贤;[3]卷十七、人物第七之十一《孝义表二》中的“孝友一行”中载有苏邦贤的孝行。[4] 笔者从华阳苏氏入川后第10代子弟苏淘声[5]手中得到并影印了一本《华阳苏氏族谱》,这本族谱是癸卯年(1903年)十一月冬至日苏氏族人致祭于勇公(即苏成勇)时商议续修,只记录了清代苏氏家族入川始祖、第二代及第三代成勇公一脉发展到清代末年的情况。而苏氏的入川始祖苏子盛共有5个儿子,苏成勇本人也是三兄弟,即华阳县苏氏一族的总规模应比《华阳苏氏族谱》所载苏成勇这一脉大很多。本文叙述及访问都以苏成勇一脉为主。据《华阳苏氏族谱》载: 六世祖苏子盛,字永霏,妣氏廖,二老于雍正三年乙巳岁(1725)十一月十六日,率子孙在广东和平县浰头大浦甲起迁,越雍正四年丙午岁(1726)三月十六日,方至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东门外三甲,地名七根槐,佃丁姓田地,遂兴家立业。 苏氏在清代字辈系“子、元、成、定、邦、国、大、振”八代人,其中《契约文书》所涉及的 清代成都东山苏氏家族经济考察 摘 要:成都府华阳县苏氏这支客家移民在清代前期迁徙到西蜀,先佃种、再购田定居、灵活运用地契和定金约完成了从小宗到大宗购买田地。其发展过程中苏邦贤、苏振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修建祠堂、捐功名、办(入)学堂、担任实职官员,苏氏家族入川近200年间由佃户发展成地方望族。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苏氏族人热衷于投资不动产和捐功名,并始终保持耕读传家的家族传统。本文通过对华阳苏氏个案复原性质的描述,试图构建一个清代四川中等规模家族经济发展的模型。 关键词:地契,定金约,家族经济,捐功名

李氏家谱

李 氏 家 谱 编辑人:李隆喜 审查人:李隆華、李国玉 甲午年三月清明节季春月十一日 隴西郡

序言 据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局、文化部联合发出国档会字<1984>7号通知指示,家谱的重要价值是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反地方历史资料等。 国有史,县有志,家族应有谱。 我李氏家族子孙繁昌,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由于社会变革,政策局限,全族人未曾集会,从而族众摩肩接踵,互不相认,视为路人。 鉴于我族人口繁昌,起皆由江西到四川江北王家坝到贵州,前辈分居各地遵义东乡乐安二甲坪丰村。在外工作的,居住也不少,因此,我特编纂,并为我李氏族谱作序。 此次续修之族谱,定名为遵义县三渡镇李氏族谱,本族宗旨: 一、为了承先启后,记载子孙繁衍,使同族子孙识别尊卑长幼,相互友好团结,不至成为路人,亲戚不分。 二、教育子孙后代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爱国爱民爱家,发扬老前辈父老济困的精神,使生有所依,死有所塟,从而建立五好家庭。 水有源,木有本。此千古不渝之自然规律,因本人史料少,知识浅,故我李氏远祖无从稽查,考证,只凭我知道的认定,望有认之士更正,甚为感谢。 李氏远古始祖,是李姓共同的,李姓是大姓,历史悠

久,支脉多故居广。 我李氏在《百家姓》第四字上,证明李姓是大姓,历史悠久,当然李姓的人就多,以我县为例:东乡、南乡、西乡、北乡,姓李的字辈都不合。虽然字辈不合,但决不乱来,李姓同不合字辈的李姓认过,叫过“家门”,都十分亲热友好。并热情接待,即使吵嘴、骂架,互不造对方的祖宗。 从古至今,李姓宗族也发展了数百个家族,他们都是支脉中的小支脉单位,我三渡李氏家族,从建始祖发展到今,是若干代了,系汉族之一的组成部分。 一个家族,是国家的组成的部分之一,先有家而后有国,同时必须看到有国然后才有家,国与家是相辅而成,必须先把家搞好,才能达到爱国之目的,这是我们续修族谱的动机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