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间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漏斗核: 合成分泌的多种激素释放因子或抑制因子 ——结节漏斗束tuberohypophyseal tract ——垂 体门脉系统,调控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2.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①海马结构——穹隆——乳头体核。 ②隔区——前脑内侧束medial orebrainbundle ——下丘脑——中脑被盖。 ③隔区——终纹——下丘脑和杏仁体。
3.与丘脑、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①乳头体——乳头丘脑束mamillothalamic tract——丘脑前核。 ②乳头体——乳头被盖束mamillotegmental tract——中脑被盖。 ③下丘脑——背侧纵束dors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脑干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 ④下丘脑——下丘脑脊髓束ypothalamospinal tract——脊髓的交感节前神经元、骶髓的副交 感节前神经元相联系。
2.特异性核团: 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进化 比较新。 主要接受特异性上行传导系统, 与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有往返联系。
腹前核: 接受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入纤维。 发出纤维——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6区) 腹外侧核: 接受齿状核、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入纤维。 发出纤维——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4区)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 作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体和黑质之间 的主要中继站,组成运动丘脑motorthalamus, 在躯体运动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交通:
其前部以室间孔与左右侧脑室相通。向后经中脑 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OVER
前核群anterior nuclear group 内侧核群medial nuclear group 外侧核群lateral nuclear group
在内髓板内有板内核群intralaminar
nuclear group
在第三脑室侧壁和中间块内有中线 核群midline nuclear group 在外髓板与内囊间有丘脑网状核

附:
腺垂体
垂体
远侧部 结节部 中间部
前叶
后叶
神经部 神经垂体 漏斗部 正中隆起
漏斗
腺垂体来自胚胎口凹顶靠近口咽膜处的外胚 层,神经垂体由第三脑室底向下突出形成。
分区:从前向后分为4区。 视前区preoptic region 位于视交叉前缘 视上区supraoptic region 位于视交叉上方 结节区tuberal region 位于灰结节内及其上方 乳头区mamillary region 位于乳头体内及其上方
二、后丘脑
Metathalamus
位置:位于丘脑枕的后下源自文库。
结构组成: 为两个圆丘形结构。 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 body: 经下丘臂连于下丘。接受来自下丘臂 的听觉传入纤维——颞叶的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body: 经上丘臂连于上丘。接受视束的视觉 传入纤维——枕叶的视觉中枢。
功能与临床联系
1.神经内分泌中心:
下丘脑是脑控制内分泌的重要结构。 通过与垂体的密切联系,将神经调节与 激素调节融为一体。
①控制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视上垂体束: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 肾脏对水的吸收。 室旁垂体束:分泌催产素,刺激子宫 内膜平滑肌收缩,促进乳腺分泌。
②控制垂体前叶(腺垂体)
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
外侧核群又可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 背侧组含枕核nuclei pulvinares nuclei。 腹侧组由前向后分为
腹前核ventral anterior nucleus 腹外侧核ventral lateral nucleus 腹后核ventral posterior nucleus
结节漏斗束:
分泌促激素释放因子和抑制激素释放因子。 如: 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 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甲状腺释放因子—— 影响垂体嗜碱性细 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细胞分 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促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细 胞分泌生长激素。 抑制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影响生长激素。
丘脑外形
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 前端: 丘脑前结节anterior thalamic tubercle 后端: 丘脑枕pulvinar 两侧丘脑之间: 借丘脑间粘合interthalamic adhesion又 称中间块massa intermedia相连接。
(二)背侧丘脑的内部结构
在水平切面上,“Y”字型的内髓 板internal medullary lamina 将丘脑分为 三大核群:
腹后核又分为 腹后内侧核ventral posteromedial nucleus 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olateral nucleus
根据进化和纤维联系,丘脑核团 可分3类:
1.非特异性核团: 板内核群和中线核群,进化比较 古老。 主要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构 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与大脑皮质的 广泛区域有往返联系,维持机体的清 醒状态。
7.昼夜节律调节:
通过视交叉上核接受来自视网膜 的传入而调节昼夜节律。
六、第三脑室
Third Ventricle
位置: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 边界:
顶壁:为两侧丘脑髓纹之间的薄层脉络组织,此 处脉络组织内面有两条前后纵行的血管丛,顶着室 管膜突入第三脑室脉络丛,并在室间孔处与侧脑室 脉络丛相续连。 底:由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构成。 前界:终板 、前连合 和穹隆柱构成。 后界:松果体和后连合 两侧壁:丘脑和下丘脑。
下丘脑背内 视上核 侧核 下丘脑前核 下丘脑腹内 侧核
外侧带
视前外侧核
结节核
主要核团:
视上区:
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 前核anterior nucleus
结节区:
漏斗核infundibular nucleus 背内侧核dorsomedial nucleus 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nucleus
不直接接受长上行传导束的传入,与大 脑的联络皮质有丰富的往返联系。
丘脑前核: 与乳头体(通过乳头丘脑束)、海马(通过 穹隆)和扣带回有往返联系。 内侧核群: 与前额叶皮质有往返联系。 外侧核群背侧组(主要为枕核): 与顶、枕颞叶联络皮质有往返联系。其功能 与情感、记忆、内脏运动和感觉的整合密切相 关。
2.自主神经的调节:
通过背侧纵束和下丘脑脊髓束调控 脑干和脊髓的自主神经。
一般认为: 下丘脑前区内侧使副交感神经系统兴 奋。 下丘脑后区外侧使交感神经系统兴 奋。
3.体温调节:
下丘脑前区(含前核)对体温升 高敏感,启动散热机制,包括排汗 及扩张表皮血管;损毁此区导致高 热。 下丘脑后区(含后核)对体温降 低敏感,启动产热机制,包括停止 发汗;损毁此区导致变温症(体温 随环境改变)。
四、底丘脑
Subthalamus
位置: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渡 区,位于丘脑的下方,内囊和下丘脑之 间,外形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结构组成: 底丘脑核subthalamic nucleus:又称luys 核,紧邻内囊的内侧,位于黑质内侧部 的上方。与苍白球之间有往返的纤维联 系。与苍白球同源,是锥体外系的重要 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对苍白球的抑制作 用,一侧病变可出现半身颤搐。
腹后内侧核(VPM): 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 维。 腹后外侧核(VPL): 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
此二核发出纤维定位投射至大脑皮质躯 体感觉区。 丘脑是仅次于大脑皮质的皮质下感觉中 枢,已能感知粗略的痛觉,但确切的定 位仍在大脑皮质。
3. 联络络性核团:
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的背侧 组,进化最新。
三、上丘脑
Epithalamus
位置:位于第三脑室顶部的周围,即 丘脑背侧面与中脑顶盖前区移行处。
结构组成:从前向后依次为:
丘脑髓纹thalamic medullary stria 缰三角habenular trigone 缰联合habenular commissure 松果体pineal body 后连合posterior commissure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mamillary body nucleus 后核posterior nucleus
下丘脑的神经元属特殊神经元 ,既具有一般神经元特点(有树 突和轴突、突触联系),又具有 内分泌细胞特点(能合成和分泌 激素)。
主要纤维联系:
1.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和室旁核: 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 视上垂体束supraopticohypophyseal tract——神 经垂体,在此贮存并在需要时释放入血液。
中枢神经系统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的位置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端脑共同 起源于前脑泡。间脑的背面和两侧面由 高度发展的大脑半球所掩盖,仅部分腹 侧面露于脑底。间脑的内腔为一正中矢 状面的窄隙,称第三脑室。
间脑的分部
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后丘脑(Metathalamus) 上丘脑(Epithalamus) 底丘脑(Subthalamus) 下丘脑(Hypothalamus)
4.食物摄入调节: 通过下丘脑饱食中枢(下丘 脑腹内侧核)和摄食中枢(下丘 脑外侧部)调节摄食行为。
下丘脑腹内侧核的损毁导致 过度饮食而肥胖,下丘脑外侧区 损毁导致禁食而消瘦。
5.饮水调节:
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和前区——产 生饮水行为。 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和前区——不 再饮水。
6.睡眠和觉醒:
下丘脑在每日睡眠——觉醒循环 中起重要作用。 前区与睡眠中枢相关。 后区与觉醒中枢相关。(觉醒中 枢是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一部分)
由内向外分为3带: 室周带periventricular zone 位于第三脑室室管膜下的薄层 灰质。 内侧带medial zone 外侧带lateral zone 以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分界。
下丘脑
视前区 视上区
视交叉上 核 室旁核
结节区
乳头区
室周带 终板细胞
漏斗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 核
内侧带 视前内侧核
一、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一)背侧丘脑的位置和外形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thalamus, 位置: 位于间脑的背侧部。 毗邻: 外侧紧邻内囊的后肢。 内侧为第三脑室侧壁。 腹侧以下丘脑沟hypothalamic sulcus 与 下丘脑分界。 背外侧与尾状核体、尾相接壤。 背内侧缘行有丘脑髓纹。
未定带zona incerta: 为灰质带,位于底丘脑核的背内 侧,是中脑网状结构头端的延续,向 外侧过渡到丘脑网状核。
五、下丘脑
Hypothalamus
位置: 位于丘脑下沟腹侧,构成第 三脑室侧壁的下份和底壁。 外形结构:
视交叉optic chiasma 灰结节tuber cinereum 乳头体mamillary body 视束optic tract 漏斗infundibulum 正中隆起median eminence 垂体pituitary gland又称脑垂体hypophysis
丘脑髓纹: 为连接隔核和缰核的纤维束。 缰核habenular nuclei: 位于缰三角内。两侧缰核通过缰联合 相关联。 缰核属边缘系统神经环路的一部分, 可认为是边缘系统与中脑的中继站,与 行为和情感相关。
松果体: 属内分泌腺。分泌5-HT,去甲肾上 腺素和褪黑激素elatonin,在抑制生殖腺 、调节生物钟方面起重要作用。 16岁后钙化,可作为X线诊断颅内占 位病变的定位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