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2011) 上海海洋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2011.11.24

考试时间:2011年12月2日(下周五)下午:1:30——3:00

地点: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1208教室或附近

考试形式:闭卷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我国贝类养殖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国贝类养殖历史

缢蛏、牡蛎、泥蚶和蛤仔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有极其悠久的养殖历史。高等与中等水产院校从1958年开始增设贝类养殖课程。近年来,养殖贝类的生物学、育种技术、生态系养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如贻贝亩产达1-2吨,扇贝亩产4-5吨,缢蛏亩产3-4吨,蓄水养殖泥蚶的产量也达到亩产5吨左右,高的可达6-7吨;平滩养成的一般亩产1.5吨—3.5吨,较蓄水养殖的产量低。

二、贝类养殖的现状

目前经济价值大可开展增养殖的150种;其中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种类已有50种,其中:腹足类:14种;双壳类:34种;头足类:2种.从国外引进而养殖成功的贝类不断增加。

2005年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384.7万吨,养殖面积达到169.4万公顷(包括海上、滩涂、陆基养殖),贝类育苗6917亿粒(其中鲍苗18.4亿粒),渔业产值达到418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619亿元。其中中国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为1067.5万吨,占中国海水养殖动植物总量的77.1%。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沿海人民就业、国际商贸发展等起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我国海岸线缅亘,港湾曲折,浅海、滩涂平展广袤,饵料丰富,环境多样化,可供贝类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辽阔。

2.贝类资源丰富:贝类是海中之宝,我国沿海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贝类,可养的种类多,其中已养殖的达50种。

3.贝类养殖的特点:贝类养殖具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它不与农业争土地,不与畜牧业争饲料,不与鱼虾类争水面,可立体利用水体、保持水体的良性循环;贝类产品市场广阔,群众喜食。

4.具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成果:贝类养殖在国内外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得到了稳定发展,为养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苗种来源。

四、选择养殖贝类的标准

正确地选择养殖种类,是保证贝类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选择贝类养殖种类必须具备下列标准。

1、生产力高.

2、适应能力强.

3、营养价值高.

4、苗种来源容易.

5、养殖成本低.

6、移动性较差.

五、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贝类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多属原始的粗放养殖(实为繁殖保护,在发达国家仍存在这种养殖方式),应不断提高集约化养殖的程度以及加工机械化程度。

2.养殖的整体和局部规划不尽合理,局部过于密集而许多可养面积还未充分利用。

3.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还需加强:如在贝类的生态、生理等生物学原理的研究,尤其在贝类的能量代谢、营养吸收利用,生态作用量化评价还需进一步加强。

4.贝类病害、病理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非常紧迫(大量死亡现象时有发生),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滩涂养殖和浅海养殖是开放式水域,一旦发生病害,无法用药物控制,只能以防为主。

5.新品种培育工作成效有待提高,应用推广有难度,阻力重重。遗传育种、多倍体培育、改变贝类适应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等研究工作做得不够。进行贝类的杂交、选种、育种工作,从而培育出优良的养殖品种。

6.多品种混养技术日益成熟,提高池塘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经济效益。贝虾、贝藻、贝参、鱼蚌、鱼虾贝的混养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生态系养殖能提高池塘单位面积产量和养殖容量,增加经济效益,使贝类养殖规范化、标准化。贝类养殖生态系的研究和运用,即水产养殖容量(Carrying Capacity for aquaculture)研究曾是热点。

7.贝类净化研究还相当落后,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现已要求出口贝类加工厂必须逐步配套贝类净化设施。净化参数不断增多和净化技术不断深入(细菌总数(粪大肠菌麇)、致病菌、贝毒素、重金属(As,Hg,Cd)、有机物,软骨藻酸(DA Domoic acid)等)。

8.贝类增殖放流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多采用实行禁捕期、封滩护养等措施。增殖放流也是提高贝类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积极开展增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9.其他工作,海洋药物源性贝类(海兔、石磺)养殖;观赏贝类养殖,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养殖容量、养殖海区调查和规划等。

第二章贝类养殖环境和养殖容量

第一节贝类的养殖生态

一、潮间带:潮水涨落的地带;四条线三个区。

高潮区:蓄水养殖和半人工育苗池。中潮区:滩涂贝类主要养殖区。低潮区:牡蛎,西施舌,蛤等低潮区生活的贝类

二、浅海区:大潮低潮线至水深200米之内的区域,终年被海水所淹没。筏式养殖的区域大多在水深30米以内。

三、影响贝类生活生存的海况因子

1.海水运动。

2.水温。

3.盐度.

时期:幼体适应盐度的能力差,成体稍强。

适应性:贝类适应低盐的能力差,适应高盐的能力稍强。

①盐度影响贝类的附着能力(反之,不附着的贝类幼体可加淡水促进附着。)

②繁殖期适当降低盐度可刺激成熟亲贝产卵。

③养殖季节大面积长时间的降雨,易引起贝类的大量死亡。

4.营养盐营养盐的多寡直接或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与繁殖。

5.水质影响pH值的因素:①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情况;②天然水中溶解的碳酸盐的状态;③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海水7.6—8.5(一般8.2),苗池不能低于7.6-7.7,贝类运输时也不能带水运输。

浑浊度;扇贝抗浑浊的能力差。

污染:石油,重金属等对幼体的影响较大,造成局部灭绝

6.底质

底质命名法:在自然界中底质常常含有不同粒径的粒组,多种粒组混合在一起,因此有不同的命名方法。

1.优势粒组命名法.只有一个粒组含量很高,其它粒组含量均不大于20%时,以该粒组中百分含量最高的粒级相应的名称命名。

2.主次粒组命名法:两个粒组的含量分别大于20%时,,以主要粒组作为基本命名,次要粒组作为辅助命名。

3.混合命名法:三个粒组含量均大于20%时,采用混合命名法进行命名。

底质的分析方法:

1.筛析法:适用于粗颗粒的分析,其下限为0.063毫米左右,筛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选用孔径规格不同的套筛,将样品自粗至细逐级分开。

2.沉析法(吸管法):用来测定0.063一0.001毫米范围的颗粒.根据质点(颗粒)沉降速度,在悬液的气定深度处,按不同时间吸取悬液,由此来求出沉积物各粒级的百分含量。

3.综合法:

4.淘洗法:

四、海水养殖业目前急需研究的内容

养殖生态系统、养殖容量评估、养殖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养殖结构优化,养殖生物病害防治、深水养殖设施构建、海水动力因素、调控技术、清洁生产(养殖与加工)、数量膨胀型向质量效益转变等等。努力促进养殖、环境与人三者和谐,使海水养殖研究与海水养殖产业迈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超负荷养殖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一是海区的饵料生物成为贝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养殖密度越大,每个贝体的摄食量就越少,生长就越慢;

二是由于摄食少,贝体瘦弱,对恶劣环境抵抗力差,易得病,死亡率显著增加;

三是大量的排泄产物污染了水质,使水质恶化,缺氧;

四是高密度养殖导致水流不通畅,加上贝体的呼吸耗氧,极易产生局部缺氧现象,引起贝体不适甚至死亡。

2.海区老化

3.离岸养殖程度不高

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滩涂面积3000万亩。海水贝类养殖主要是在水深15米以内的浅海水域和滩涂上进行。我国滩涂的利用率约为30%.-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不到10%,而-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开发利用率则不足1%.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4.品种退化品种退化是造成养殖贝类生长速度下降、抗逆能力差,死亡率升高的另一重要因素。原因:近亲繁殖,亲本质量差,没有正确掌握人工繁殖技术,不良养殖条件下的负选择。

五、保持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下一代人需求能力的一种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