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好东西腹部检查(三)-触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好东西腹部检查〔三〕—触诊
触诊是腹部检查的主要方法,对腹部体征的认知和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有些体征如腹膜刺激征、腹部包块、脏器肿大等主要靠触诊发现。
一、腹部触诊检查要点
1.根据检查目的不同,嘱被检查者采取不同体位。
假设取仰卧位检查时,头垫低枕,两手自然放于躯干两侧,两下肢屈曲并稍分开,平静状态下做腹式呼吸,以放松腹肌,并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检查肝、脾时,可分别采用向左、向右侧卧位;检查肾时可用坐位或立位;检查腹部肿瘤时可用肘膝位。
腹部触诊体位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前臂应与腹部外表在同一水平。
检查时手要温暖,动作要轻柔,先行腹部浅表触诊,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部,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肌紧张度。
3.检查顺序,作为常规,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触诊腹的各部。
腹部触诊顺序
4.假设病人有腹痛,应先触诊未诉病痛的部位,逐渐移向病痛部位,以免造成患者感受的错觉。
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响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给以抚慰和解释。
亦可边触诊边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而减少腹肌紧张,顺利完成检查。
5.合理应用不同触诊法。
如浅部触诊法,目的在于检查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包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皮下脂肪瘤、结节)等。
为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检查压痛、反跳痛和肿物时,需要用深部触诊法,包括脏器触诊、深压、滑动、浮沉(冲击)触诊法。
有时还要用双手触诊(双合诊)感知脾、肾、子宫等脏器。
浅部触诊法
二、腹部触诊内容主要包括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包块、液波震颤及肝脾等腹内脏器情况等号。
分述如下:
(一)腹壁紧张度(abdominal wall tensity)指触诊腹部时腹肌的紧张程度。
是根据腹肌抵抗感来确定的。
正常人腹壁有一定张力,但触之柔软,较易压陷,称腹壁柔软。
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因不习惯触摸或怕痒而发笑,致腹肌自主性痉挛,称肌卫增强。
在适当诱导或转移注意力后可消失,此属正常情况。
某些病理情况可使全腹或局部紧张度增加、减弱或消失。
(1)全腹紧张度增加有以下几种:
1)腹部饱满感触诊时,腹部张力增大,但无肌痉挛,亦不具压痛。
见于腹内容物增加如肠胀气或人工气腹、腹腔内大量腹水者。
2)板状腹(board-like rigidity)指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
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所致。
3)揉面感(dough kneading sensation)或柔韧感指全腹紧张,腹壁柔韧而具抵抗力,不易压陷,触之犹如揉面团一样。
多见于结核性腹膜炎,此乃由于结核性炎症开展较慢,对腹膜刺激较缓,且有腹膜增厚和肠管、肠系膜的粘连所致。
此征亦可见于癌性腹膜炎。
(2)腹壁局部紧张度增加常因其下的脏器炎症涉及邻近腹膜而引起。
如上腹或左上腹肌紧张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右上腹肌紧张常见于急性胆囊炎;右下腹肌紧张常见于急性阑尾、但也可见于胃肠穿孔,穿孔时胃肠内容物顺肠系膜右侧流至右下腹,引起该部的肌紧张和压痛。
另外,在年老体弱、腹肌发育不良、大量腹水或过度肥胖者腹膜虽有炎症,但腹壁紧张可不明显。
盆腔脏器炎症也不引起明显腹壁紧张。
2.腹壁紧张度减低表现为按压腹壁时,感到腹壁松软无力,多为腹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所致。
(1)全腹紧张度减低见于重症肌无力、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低钾或大量放腹水后。
也可见于身体瘦弱的老年人或经产妇。
(2)局部紧张度减低腹壁局部松软无力,较少见。
常为该部腹肌瘫痪或缺陷所致。
前者见于脊髓灰质炎或周围神经损伤,后者见于疝或腹直肌别离等。
(二)压痛及反跳痛正常腹部触压时不引起疼痛,重按压时仅有一种压迫感。
1.压痛(tenderness)为采用触诊方法检查病人患处时出现的一种疼痛反响。
(1)检查方法医生先根据病人的病症来估计可能出现压痛的部位,然后再自其远方开始逐渐按压到此部位,按压时要由浅入深。
如有压痛,那么应确定最痛点及压痛的分布。
(2)临床意义腹膜炎性刺激,脏器的炎症、瘀血、肿瘤、破裂、扭转以及腹壁的病变等均可引起压痛。
腹壁病变与腹腔内脏器病变引起的疼痛应注意区别,二者的鉴别方法是:将患者有压痛处的腹壁轻轻抓起,假设疼痛加重,那么为腹壁病变引起的压痛;否那么为腹腔内病变。
另外,也可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在腹壁松弛状态下触诊压痛处后,再让患者两腿伸直,做仰卧起坐动作,此时患者腹肌紧张,用手在原压痛处按压,患者疼痛依然存在或疼痛加重者,为腹壁病变。
而来自内脏的病变引起的疼痛,因腹肌收缩,压痛常明显减轻或消失。
(3)腹部重要脏器病变所致压痛的部位
1)阑尾炎早期压痛常在上腹部,以后才转至右下腹,即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的McBurney点压痛。
这是阑尾病变的标志。
阑尾压痛的检查手法
阑尾位置及位置变异
阑尾压痛点
2)胆囊病变压痛点位于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称为胆囊点压痛,是胆囊病变的标志。
胆囊点
3)胰体和胰尾的炎症和肿瘤可有左腰部压痛。
4)胸部病变如下叶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等,常在上腹部或肋下部出现压痛。
5)盆腔疾病如膀胱、子宫及附件的疾患,可在下腹部出现压痛。
2.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检查者手徐徐压迫腹痛部位,手指在该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后,将手迅速抬起,此时患者感到该处剧烈"抽痛",并有痛苦表情或呻吟,即称反跳痛。
反跳痛触诊法
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当突然抬手时腹膜被牵拉引起疼痛。
多见于腹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时,也见于原发性腹膜炎。
当腹内脏器炎症尚未累及壁层腹膜时,可仅有压痛而无反跳痛。
(三)腹部包块当腹腔内有肿大或异位的脏器、炎症性包块、囊肿、肿大淋巴结、胃内结石、及良、恶性肿瘤等病变时,均可触及包块,称为腹腔内肿块。
另外,在腹部触诊中,有些正常的块物,可能被误为腹腔内肿块。
因此,应首先将"腹腔内假肿块"与病理性包块区别开来。
腹部触诊时,易误诊的正常脏器
(1)腹直肌肌腹及腱划在腹肌兴旺者或运发动,腹壁中上部可触到腹直肌肌腹,隆起略呈圆形或方块较硬,其间有横行凹沟,为腱划。
易误为腹壁肿物或肝缘。
特点为在中线两侧对称出现,较浅表,于抬头腹肌紧张时更明显。
可以此与肝及腹腔内肿物区别。
(2)腰椎椎体及骶骨岬在形体消瘦及腹壁薄软者,脐附近中线位常可触到骨样硬度的包块,自腹后壁向前突出,有时可触到其上有搏动,此即腰椎(L4~L5)椎体或骶骨岬(骶椎1向前的突出)。
有时易将其误为后腹壁肿瘤。
在其左前方常可查到腹主动脉搏动,如有腹主动脉瘤时,可触到膨大局部,并有震颤。
(3)横结肠正常较瘦的人,于上腹部可触到一中间下垂的横行索条,腊肠样粗细,光滑柔软,滑行触诊时可推动,即为横结肠。
有时横结肠可下垂达脐部或以下,呈"U"字形,因其上、下缘均可触知,故仔细检查不难与肝缘区别。
(4)盲肠除腹壁过厚者外,大多数人在右下腹McBurney点稍上内部位可触到盲肠。
正常时触之如圆柱状,其下部为梨状扩大的盲端,稍能移动。
外表光滑,无压痛。
(5)乙状结肠粪块正常乙状结肠用滑行触诊法常可触到,内存粪便时尤然,为光滑索条状,而无压痛。
可被手指推动。
当有干结粪块贮留于内时,可触到类圆形包块或较粗索条,可有轻压痛,易误为肿瘤。
鉴别点为:乙状结肠粪块于排便或洗肠后包块移位或消失。
(6)腹主动脉腹壁薄,紧张度低者,在右脐部,沿腹中线偏左深压可触到搏动的腹主动脉。
按压时可致轻度疼痛,应与腹主动脉瘤相鉴别。
(7)右肾下极位置较深,边缘圆钝,触诊时指端难以深入,正常人多不易触及。
(8)尿潴留因起的膀胱胀大有时可被认为囊性肿瘤。
2.腹腔内肿块检查时的注意点:如在腹部触到上述内容以外的包块,应视为异常,多有病理意义。
在触到这些包块时需注意其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与腹壁的关系等。
现分述如下:
(1)肿块所在部位在腹部某处触及的包块,常来源于该处腹内的脏器,如:
上腹中部与脐周肿块可能为胃、胰腺肝左叶、腹主动脉瘤等的肿瘤、囊肿或胃内结石;
右上腹肿块如肝、胆囊、结肠右曲等肿块;
左上腹肿块可能为脾、肾、胰、结肠左曲等肿块。
两侧腹部的肿块可为结肠的肿瘤、肾肿大或肾下垂、肾上腺肿瘤、嗜铬细胞瘤等。
右下腹部肿块见于阑尾、回盲部、盲肠、局限性肠炎、右附件、右髂窝肿块等。
左下腹部肿块如乙壮结肠、左髂窝、左附件肿块。
下腹部肿块多为膀胱、子宫、附件等的肿块。
无一定好发部位的肿块多为小肠、大网膜和腹膜肿块。
腹股沟韧带上方的肿块可能来自卵巢及其他盆腔器官。
(2)肿块形状触到包块要注意其形状如何,轮廓是否清楚,规那么与否,有否切迹等。
较有特点的如:
胆囊肿大多呈梨形;
脾脏肿大的特征之一是所形成的包块的前缘有明显切迹;
肿大的肝脏,其下缘多较锐利;
肾肿大的下极仍呈半圆形;
索条状或管状肿物,短时间内形态多变者,多为蛔虫团或肠套叠,输卵管积水等;
腹腔内的囊肿,多呈圆形或卵圆形;
形态不规那么的,多考虑恶性肿瘤、炎性肿块或结核性包块;
(3)肿块境界是否清楚炎性肿块与恶性肿瘤的边界,多模糊不清;脏器肿大、良性肿瘤、胆囊等肿块,境界一般较清晰。
(4)肿块外表光滑度肿块外表光滑的,多为脏器肿大、积水、囊肿等;外表凸凹不平的,可能为恶性肿瘤。
(5)肿块大小凡触及的包块均应用软尺测量其长、宽和厚度。
难以测出时,可大概估计,明确大小以便于动态观察。
也可用公认大小的实物作比喻,如拳头大、鸡蛋大、核桃大、蚕豆大等。
包块的大小对诊断某些病变有意义,如:
巨大包块多发生于卵巢、肾、肝、胰和子宫等实质性脏器,且以囊肿居多。
腹膜后淋巴结结核和肿瘤也可到达很大的程度。
胃肠道肿物很少超过其内腔横径,因为未达横径长度就已出现了梗阻。
如包块大小变异不定,甚至自行消失,那么可能是痉挛、充气的肠袢引起。
(6)肿块质地柔软而富有张力的包块,要疑心为过度充盈的腹腔内空腔脏器,如胃扩张、膀胱尿潴留、胆汁潴留等。
假设为囊性包块,质地柔软,见于囊肿、脓肿,如卵巢囊肿、多囊肾等。
假设包块中等硬或坚硬,见于肿瘤、炎性或结核浸润块,如胃癌、肝癌、回盲部结核等。
(7)肿块压痛肿块有明显压痛的,多为炎性包块、绞窄性肠梗阻、脏器扭转等。
如位于右下腹的包块压痛明显,常为阑尾脓肿、肠结核或克隆病。
(8)肿块的移动度局部炎性包块或脓肿及腹腔后壁的肿瘤,一般不能移动。
移动度大的多为带蒂的肿物或游走的脏器,如游走肾、游走脾及卵巢囊肿等。
假设包块随呼吸而上下移动,多为肝,脾、胃、肾或其肿物。
胆囊因附在肝下,横结肠因借胃结肠韧带与胃相连,故其肿物亦随呼吸而上下移动。
假设包块能用手推动者,可能来自胃、肠或肠系膜等。
(9)搏动消瘦者可以在腹部见到或触到动脉的搏动。
如在中线附近触到明显的膨胀性搏动,那么应考虑腹主动脉或其分支的动脉瘤。
(10)肿块与腹壁的关系要区别腹部触及的包块是腹壁包块还是腹内包块。
鉴别的方法是:让患者做仰卧起坐的动作时,如该包块仍可清楚触及者为腹壁包块。
假设变的不清楚或消失者为腹内包块。
如系腹内包块,为了确定是否与皮肤相连,可设法捏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如捏不起该处皮肤或反而出现牵缩性凹陷,那么表示该包块与腹壁间有粘连。
如局部皮肤和包块能单单独由捏起,那么表示该包块与腹内脏器组织无关。
腹部肿块的位置判断法
3.上腹部常见的包块有胃癌、胰腺癌、肝左叶肿大等。
(1)胃癌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
包块常位于上腹部或脐上方。
包块与肝脾分开,质地坚硬,边缘不清,呈结节状。
早期可随呼吸移动,晚期那么固定,多伴有胃排空受阻,呕吐物呈咖啡色。
左侧锁骨上窝及直肠旁窝淋巴结可能发现转移癌。
胃液分析胃酸缺乏,X线钡餐与纤维胃镜检查可确定诊断。
(2)胰腺癌及胰腺囊肿胰腺位置较深,由于其前面被胃和大网膜遮盖,触诊常受限制。
如能触及包块,胰头癌位于上腹部偏右,胰体癌那么在上腹部偏左,包块质地坚硬,轮廓不清。
但胰头癌有进行性黄疸,钡餐透视可见十二指肠圈扩大变形或呈倒“3〞字征,两者综合,可确立诊断。
胰腺囊肿多在上腹部偏左,大小不定,多呈圆形,外表光滑,有囊性感,无明显压痛。
(3)肝左叶癌剑突下肝明显增大,边缘钝圆,坚硬、有压痛,有时该处可闻血管杂音。
4.左上腹部常见的包块主要是肿大的脾及肾,其次是横结肠脾曲癌肿与胰尾部的肿瘤。
(1)脾肿大肿大脾自左肋缘向下或右下方伸出,外表光滑,随呼吸移动,内侧可触及切迹。
Traube区缩小或消失。
(2)左肾肿大左肾肿大或下垂(游走肾)可在左上腹部触到,肾肿大时外表可不规那么,多囊肾触之为囊样感,而肾癌那么很坚硬。
(3)结肠脾曲癌肿可在左肋缘下触及,外表凸凹不平。
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证实。
5.右上腹部常见的包块多数系由肝与胆囊肿大所致,有肾肿大及结肠肝曲的癌肿亦可在右上腹部触及。
(1)肝肿大首先必须与肝下垂相鉴别(靠肝上界,肝上下径),肝下垂不引起自觉病症。
肝肿大那么为病理性,常见于以下疾病:
1)病毒性肝炎肝呈轻度肿大,有压痛,质地稍韧。
可伴黄疸,有时脾脏亦轻度肿大。
2)肝硬化肝大小不一,常早期肿大,晚期缩小。
无压痛,外表有时能触及颗粒,质地硬,脾常中度以上增大。
可有腹壁静脉曲张及腹水。
3)肝癌肝呈进行性肿大,质硬,外表常可触及大小不等结节,有压痛。
可伴有腹水,常为血性,可能找到瘤细胞。
B超可有助诊断。
4)脂肪肝肝大而韧,边缘钝,常见于体型肥胖者,脾无肿大。
5)淤血肝右心衰竭、心包积液或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Budd-Chiari征)时,肝因瘀血而呈弥漫性肿大,外表光滑,边缘钝圆,质韧。
常有明显触痛并可产生腹水。
前二者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6)淤胆肝因阻塞性黄疸所致肝内淤疸,可使肝肿大,边缘钝,有压痛。
伴皮肤、巩膜明显黄疸。
久之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
(2)胆囊肿大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可肿大,伴有明显压痛或有Murphy征阳性。
胰头癌压迫胆总管所致的胆囊肿大很显著,通常圆滑无压痛(Courvoisier 征),可推动,伴有黄疸和肝肿大。
胆囊癌所致胆囊肿大外表不平,质地坚硬。
6.脐部常见的包块有结核性腹膜炎所致的粘连性包块,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肿瘤,横结肠包块及蛔虫团等。
(1)结核性腹膜炎腹部常膨隆,有柔韧感,于脐周可触及不规那么包块,固定不动,有明显压痛,并伴腹部反跳痛。
(2)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肿瘤常在脐下两侧,包块大小不等,边缘不清,质地较硬,外表不平,不易移动。
可伴有发热、乏力、消瘦或贫血。
(3)横结肠包块可由炎症或肿瘤引起。
7.左下腹部常见的包块除结肠内粪块外,有乙状结肠癌肿、血吸虫病、肉芽肿、左侧卵巢或输卵管包块等。
(1)乙状结肠癌肿块坚硬,不规那么,呈结节状。
较少发生肠腔狭窄而引起肠梗阻。
乙状结肠镜及X线钡剂灌肠检查多能确诊。
(2)血吸虫病可引起乙状结肠增厚,乙状结肠镜检查和肠粘膜活检可证实。
8.右下腹部包块多是盲肠、阑尾的炎症、脓肿及肿瘤等。
(1)阑尾周围脓肿呈圆形包块位于McBurney点附近,质柔韧而固定,局部腹壁紧张有压痛,直肠指诊可能触及脓肿壁,有明显触痛。
急性阑尾炎的病史有助于诊断。
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发现阑尾不显影或充盈异常。
(2)增生性肠结核包块位于McBurney点上方之回盲部。
范围较局限,边缘不清,比拟固定,坚硬、有压痛,可产生肠梗阻,X线钡灌肠检查可助诊断。
(3)回盲部癌肿、类癌及局限性肠炎均可引起该部包块,需做X线或内镜检查以助区别。
(4)右侧卵巢及输卵管包块为炎症或肿瘤引起。
炎症者有压痛而固定,肿瘤那么无压痛常可推动。
9.下腹部常见的包块首先应排除膨胀的膀胱,如为女性应考虑以下情况:
(1)妊娠子宫呈球形,不活动,无压痛,较大时可于脐下闻及胎心音。
结合闭经史予以考虑。
(2)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常不对称,外表可有结节,易并发阴道流血。
子宫癌质地坚硬,增大较快。
(四)液波震颤(fluid thrill)又称“波动感〞(fluctuation)或“液波感〞。
指腹腔有大量腹水时,检查者用手叩击腹部出现的一种波动感。
检查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以手掌面置于患者腹壁一侧,另一手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如腹腔有大量游离液体,那么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即液波震颤。
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如腹壁脂肪过多)传至对侧,可让助手将一手掌的尺侧缘压在脐部正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的传导。
此法检查腹水,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液波震颤
(五)脏器触诊
1.肝脏触诊(palpation of liver)主要用于了解肝脏的大小、质地、形态及有无压痛、搏动、震颤和摩擦感等。
(1)肝下缘触诊方法触诊时,被检查者处于仰卧位,两膝关节屈曲,使腹壁放松,并做较深的腹式呼吸动作以使肝脏上下移动。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双手触诊法、单手触诊法、钩指触诊法。
无论哪种方法,都应在同一部位的不同深度触诊,触诊部位应由平脐或脐下逐渐向肋缘下或剑突下部位进行。
于腹部某处触到肝下缘后应自该处起,向两侧延续触摸,以了解全部肝下缘的位置、质地和形态等。
1)单手触诊法检查者立于患者右侧,将右手中间三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前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需在右锁骨中线上及前正中线上,分别触诊肝缘并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肝脏单手触诊法
2)双手触诊法检查者立于患者右侧,右手位置同单手法,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下移的幅度,这样吸气时下移的肝脏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提高触诊的效果。
肝脏双手触诊法
3)钩指触诊法适用于儿童和腹壁薄软者。
触诊时,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肩旁,面向其足部,将右手掌搭在其右前胸下部,右手第2~5指弯成钩状,嘱被检查者做深呼吸动作,检查者随吸气而更进一步屈曲指关节,这样指腹容易触到下移的肝下缘。
肝脏钩指触诊法
(2)肝下缘漏诊、误诊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种
1)触诊太浅。
2)腹壁肌兴旺,或腹壁肌太紧张。
3)腹壁脂肪太厚。
4)肝下垂并向后旋转。
5)有大量腹水。
6)肝肿大。
触诊位过高,只触及肝外表,没有触及肝下缘。
肝肿大错误触诊手法
7)将腹直肌腱划误认为肝左叶下缘。
8)将误认为肝右叶下缘。
9)误将第11肋下缘、横结肠内的粪块、肿大的胆囊、右肾下极等当肝下缘。
(3)触及肝脏时,应详细检查并描述的内容如下:
1)肝大小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不到,但腹壁松软的瘦长体形者,于深吸气时可于肋弓下触及肝下缘,但在1cm以内。
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但腹上角较锐的瘦长体形者剑突根部下可达5cm。
如超出上述标准,为肝肿大或肝下移。
此时可用叩诊法叩出肝上界,如肝上界也相应降低,肝上下径正常(成年人约9~11cm),那么为肝下移;如肝上界正常或升高,那么提示肝肿大。
肝下移时,一般肝质地柔软,外表光滑,并无压痛。
肝下移常见于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导致膈下降时。
肝肿大时,可为弥漫性或局限性。
弥漫性肿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Budd-Chiari综合征、白血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
局限性肝肿大常可看到或触到局部膨隆,见于肝脓肿、肝肿瘤及肝囊肿(包括肝包囊虫病)等。
肝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门脉性肝硬化晚期,后果更为严重。
2)肝质地一般将肝质地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和质硬。
如触之柔软似口唇者为质软,见于正常人;触之似鼻尖者为质韧(中等硬),见于肝炎、脂肪肝及肝淤血时;触之硬如额头者为质硬,见于肝硬化、肝癌。
肝脓肿或囊肿有液体时呈囊性感,大而表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
3)肝外表状态和边缘包括检查肝脏的外表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的薄厚,是否整齐等。
正常肝外表光滑,边缘整齐,且薄厚一致。
异常改变有以下几种:
肝脏边缘钝圆常见于脂肪肝或肝淤血。
肝脏外表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者见于肝癌、多囊肝。
肝脏外表呈大块状隆起者,见于巨块型肝癌、肝脓肿和肝包虫病。
肝脏呈分叶状似香蕉者,见于肝脏梅毒。
4)肝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如果肝包膜有炎性反响或因肝肿大受到牵拉,那么肝脏有压痛,轻度弥漫性压痛见于肝炎、肝淤血等,局限性剧烈压痛见于较表浅的肝脓肿(常在右侧肋间隙处)。
5)肝搏动正常肝脏或由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肝肿大并不伴有搏动。
如果触到肝搏动,应注意其为传导性搏动还是扩张性搏动。
传导性搏动,系因肝脏传导了其下面的腹主动脉的搏动所致。
扩张性搏动是由于右心室的收缩搏动通过右心房、下腔静脉而传至肝脏所致。
两种肝搏动的鉴别方法是:
病人立位,检查者一手按于肝前面,另一手按于肝后面。
如前后两手皆感到肝与心搏同步(相当于心收缩后期)搏动,那么为肝扩张性搏动;如仅肝前面的手有此感,肝后面的手无此感,说明为肝传导性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