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任务驱动型作文“惩罚红包”,教育创新不能太任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惩罚红包”,教育创新不能太任性
李洪兴
微信几乎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配,微信红包更是一度点燃了社交世界的激情。

然而,微信红包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增强社交黏度,用不好就会“伤人伤己”。

最近,辽宁一学校的老师就把微信红包用“歪”了。

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辽宁铁岭的一老师把成绩表发到了家长微信群里,并留言要求家长发红包,凡是不及格的分数要按照一分一块钱来发,红包标上“惩罚”二字。

实际上,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肯定“内心是崩溃的”,如今又要发“惩罚红包”,试问如何计算他们的心理阴影面积?这样的微信红包未免过于任性了。

不能冤枉美好的初衷,也不能纵容过分的言行。

按照老师的说法,提议家长在群里发红包有多重考虑,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点:其一,加强群组中老师与家长们的互动;其二,“刺激”考试不及格学生及其家长再接再厉;其三,既督促孩子学习,又加强班级管理。

如此看,老师的想法和初衷都“看上去很美”,但是用“惩罚红包”的方式表达出来,显然变了味。

无论从情理还是规定出发,老师要求家长发红包属于“逾界之举”,家长不认可、学校不同意、教育主管单位也不允许。

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创新,关键不在于手段如何跟上时代,更在于是否具备适应性和可及性。

正如该校一位负责人所言,“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管理班级的新点子、新方法”,这样的尝试值得点赞、鼓掌。

不过,能否用红包的形式、是否用张贴成绩的手段,都值得商榷。

而这并非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孤例,诸如大学老师发口令红包点名、微信点名、刷脸点名等,都曾一度引来争议。

不难发现,“新技术+教育”有可能出现像慕课这样的共享教育典范,也可能出现像“惩罚红包”这样的尴尬尝试。

事实证明,不考虑学生及家长的可接受度和可适应性的教育管理创新,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也意味着所谓“教育创新的可及性”为零甚至是负数。

“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

”高校如此,中小学更是如此。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在内的任何教与学、学与思、思与辨的活动都要做到精细、有序、科学。

改革不能随意,创新不能任性,尝试不能走偏,这样才能让老师、学生与家长在共同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收获品格教育,“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也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分数惩罚红包”凸显异化的教育观
斯涵涵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辽宁铁岭县一老师,将成绩表发送到家长微信群,同时提醒家长按照约定,将孩子不及格的分数按照科目,一分一块钱发红包。

一些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当。

当事老师称是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今后不会再这样做了。

县教育局表示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

(1月15日《华商晨报》)
虽然当事人王老师解释说,让家长发红包,只是想让家长配合老师多督促孩子们学习,消除不及格。

但此举有三大不妥:
首先会给考试不及格的家长和学生造成巨大压力。

不公布考试分数在很多国家是一种惯例,甚至每次考试之后老师发卷子都会背过来发,因为每个人的成绩都是隐私,不能公布更不能排名。

但这位老师将学生期末成绩群发到微信群里,不啻于当众批评不及格的学生,也让家长“颜面无存”,并“强迫”用发红包予以弥补,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及人格尊严;再则,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少家长发“分数惩罚红包”几块钱到几十块钱,每次每个人貌似不多,但学校考试较多,如果每次考试不及格都要发红包,积少成多,长而久之必成后患;其三,一分一块钱,如此将分数与金钱直接挂钩,会给孩子留下金钱万能的印象,可见这样的教育观念与督促方法实在错得离谱。

学生考试不及格有个体、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但老师的责任首当其冲,理应进行反思,是学生自身没有好好听课还是家长督促不够?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让学生不适应?该如何沟通改进,而不是将责任一股脑甩到家长身上。

况且,如果家长发了红包就可以用心督促孩子学习,考试及格,那还要老师讲课作甚?索性大家都发红包好了。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老师承担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不及格”红包将考试的分数金钱化,是赤裸裸的教育功利化,折射一些教师师德师能的“不及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分数惩罚红包”凸显异化的教育观。

每次考试都要公之于众并要求发红包,老师的“强权”、家长的焦虑、分数的压迫都将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将使孩子早早陷入不能正确认识分数、认识自我、认识考试的误区,老师的所作所为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示范,错位的金钱处罚型教育观、错误的价值追求,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但立即纠正。

红包惩罚家长让教育变了味
直隶巴人
1月11日晚,铁岭市民王女士(化姓)在孩子班级家长微信群内,看到了班主任发送的一条信息:“各位家长: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你们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的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

群里多少人就发多少份。

”(辽一网-华商晨报1月15日)
快过年了微信里红包多了,可没想到的是微信红包竟能和孩子的考试分数挂上钩。

如果孩子期末考试不及格,在铁岭的这所学校家长要被老师罚红包了,“红包惩罚”家长的做法引发家长和网友的热议。

有家长认为:严师出高徒,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学习,谁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如果老师不督促,家长们可能都有借口没时间管孩子,这样做可以理解;也有网友认为:学生考试不及格,老师也有责任,红包惩罚家长这是索贿,这种方法不足取……
孩子考试不及格,老师心里恼火可以理解,但“红包惩罚”家长的做法显然很不理智。

一是农村家长挣钱不容易,几元到二十元不等的“红包”,不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还会让家长在班级微信群里抬不起头来,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很难堪。

二是中小学校规中明确规定,老师不准接受家长任何形式的钱物。

让家长发红包老师抢,这和索取家长的“红包”并无本质区别。

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师生之间不应有不当的经济往来,虽然微信红包很多人把它当娱乐,可一旦涉及老师就该谨慎。

三是用这种创新方法督促家长,太过于随意,不仅社会影响恶劣,相反可能出现反效果。

红包惩罚家长,让教育变了味。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

孩子不好好学习,成绩差,固然跟家长没时间好好管孩子有关,但作为老师,应该用各种激励方法,用“仁而爱人”的情怀,用润物细无声的师道来教育化人。

很多人都知道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遗憾的是在“成绩为王”的当下,一些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少了耐心,多了惩罚。

罚站、罚跑圈、罚扫地,罚钱,罚家长……惩罚教育、功利教育虽然能让有的孩子“知耻而后勇”赶上来,但也极易让孩子走向反面,背上沉重的负担,或自暴自弃,这样的教育很多时候违背了育人的本质。

教育应该是纯粹的,不应该掺杂和钱有关的东西。

成绩差的孩子每个班都会有,不能一着急就整些奇葩的点子,管理方法可以创新,但不能太随意,更不能以公开学生成绩的方式惩罚家长。

消除不及格的孩子,老师可以和家长私下通过其他方式沟通孩子的学习,也不妨在微信群里让成绩好的家长介绍学习经验,让家长共同探讨,想办法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用知识和智慧彰显教育化人、育人的本质。

考试不及格发红包,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好吗?
查睿
众所周知,教育本就讲究耐心和方法,想靠惩罚性红包来提高成绩,真的太异想天开了。

发红包的理由有很多,没想到,考试不及格也是其中一种。

1
近日,辽宁一初中老师将期末成绩表发到家长微信群,要求所有科目不及格者,差1分发1元钱的群红包。

其实规则也不复杂,一条短信就能讲清楚:“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你们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的(7个)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

群里多少人就发多少份。


有记者发现,微信群里共有42个人,家长们发送的红包数量一般在10个左右,金额从几块钱到20多块钱不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群里的红包也并非进了老师的口袋内。

老师表示:“红包我也抢了,但是也通过红包形式发回给了家长们。


看上去1分抵1元,并不是很贵,但孩子成绩太差的话,家长也会吃不消。

比如班级里来自农村的一位家长,算完之后发现自己要发一两百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人发,而自己不敢发。

这件事在网上一经曝光,也引来了舆论纷争。

校领导赶忙表态,惩罚性发红包不合规,已被叫停。

涉事老师也承认了错误,表示不再犯。

2
乍一看,不及格就得发红包有点荒诞,但也许并非毫无道理。

“老师的做法并不是想要大家的红包,再说老师一个人也不可能抢到所有的红包。

”东方网认为,老师的的初衷和目的,是希望以此来督促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减少不及格现象,让孩子都能够学习进步,顺利考上高中。

至于不及格就罚款的做法,也不是这位老师的首创。

“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微信红包,而是直接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经济处罚,一分一块钱或者是几块钱,然后把这笔罚款充做班费,或者是给学习棒、成绩好的学生当成奖学金。

”东方网表示,现在的学生不及格,家长发红包,不过是过去的老办法披了一件新外衣而已,从性质上来说并没有任何改变。

另外,正如这名老师所言,发红包不为敛财,而是一种班级管理手段。

毕竟让家长“小出血”一把,能换来对孩子成绩的重视,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方法,我想这也是把老师逼得没办法了。

”网友“Healerus”认为,这件事还可以侧面反映出,老师也算是负责任,“否则老师完全可以不闻不问,岂不更省事?”
网友“若冰淩”表示说:“优秀孩子是家校教育的合力结果,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都是同样的老师教,学生成绩差别咋那么大,作为家长不找找原因?”网友“小-3-鬼”觉得孩子成绩欠佳的家长也该反省:“那些觉得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的人,是不是该想想,自己是否为孩子的学习做过了什么。


因此,网友“Skybig哟”建议:“大家都曾为人弟子,对自己的授业恩师尊重一些,就算个别老师担不住为人师表四个字,也不要以偏概全。


3
即便老师的初衷不差,但简单粗暴的方法论也能透露出老师对教育本质的误解。

就像网友“马丁马小虎”说的:“一抓就行,一罚就行,是部分老师的法宝。

”他认为,惩罚性红包并不是块儿八毛钱的事儿,“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成绩不好谁更应当承担责任?难道不该是老师给不及格孩子家长发红包表示歉意吗?”
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学习真的和金钱直接挂钩,也并不是个好事。

东方网评论说,不及格就发红包,人为地把学习和金钱扯上了关系,让成绩也沾染了铜臭味,对于背后的孩
子来说,很可能会起到反面的作用和影响,好像是在告诉他们,学习好就可以省钱甚至是挣钱,学习不好就要被罚钱,难道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金钱?这样的观念,未免太过狭隘。

更不用提,惩罚性红包,会加重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同时家境也一般的家庭。

事实上,的确已经有家长为此有所怨言。

回归孩子本身来说,《半岛都市报》认为,惩罚性红包会给考试不及格的家长和学生造成巨大压力,不啻于当众批评不及格的学生,也让家长颜面无存,也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4
也许惩罚性红包还不是重点,关键的是,背后反映出部分教育工作者“无意”滥用职权的行为,更值得质疑。

《市场星报》认为,保护未成年人基本权益,学校负有神圣的职责。

教育部曾出台《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这位老师在微信群中公开学生成绩,显然与教育部规定相违背。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分数成为学生隐私,已经形成一种社会共识。

”文章表示,强行公布分数和排名,是一种严重的歧视行为,是对学生隐私、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权利的严重侵犯,必须予以制止。

众所周知,教育本就讲究耐心和方法,想靠惩罚性红包来提高成绩,真的太异想天开了。

这事虽然看上去小,也不要掉以轻心哦。

罚”家长发红包不是好方法
木须虫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辽宁铁岭县一老师将成绩表发送到家长微信群,同时提醒家长按照约定,将孩子不及格的分数按照科目,一分一块钱发红包。

一些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当。

当事老师称是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今后不会再这样做了。

县教育局表示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

(1月15日《华商晨报》)
应当可以理解当事教师的良苦用心,“罚”家长发红包不是目的,特别是早在去年9月,该教师与学生家长约定,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督促孩子学习,减少不及格现象,提高学生成绩,也算得上是对学生负责。

显然,当初的“约定”是一种制约手段。

然而,“罚”发红包客观来说也是一种惩罚措施,哪怕额度再小。

必须正视的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并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就是说不是权力相对人的关系,这也意味着,教师没有对家长处罚的权力。

不过,这也不宜看作是教师刻意越权,利用教师身份对家长的影响有意胁迫,而是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即方式方法的问题。

应当来说,教师与家长都希望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具体到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方法,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单纯让家长督促学习“大而空”的要求,而不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往往再好的善意也会落空。

事实上,个案也是明证,老师提前打招呼并有“约”在先,仍有那么多学生的成绩不及格,足见用“罚”家长发红包来倒逼并不是好方法。

事实上,家长督促学生学习的短板通常都在方法上。

一些家长工作忙、生存压力大,平时可能没太多时间督促孩子学习,而一些家长的确也经常督促孩子学习却效果欠佳。

其实,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师需要遵循,家长同样需要遵循。

家长有督促学生学习的责任,教师与家长沟通却不仅仅只是给家长落实责任、施加动力,而是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优缺点、在校表现、学业状况等等,向家长提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家长的情况,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学习的困难,沟通互动需要从技术层面上搞好配合。

罚家长发红包太过荒唐
维扬书生
近日,辽宁铁岭一初中老师将期末成绩表发到家长微信群,要求所有科目不及格者,差一分发1元钱的群红包。

有学生家长计算后发现,如果按要求做的话自己得发一两百元钱红包,认为老师此举欠妥。

随后老师辩解,只想让家长多督促孩子学习。

(1月16日《华商报》)
辽宁铁岭一名初中班主任老师罚家长发红包一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广泛争议。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老教师,笔者觉得罚家长发红包太过荒唐。

荒唐一,班主任通过微信群与家长建立联系,传递班级管理信息,发布有关考试、放假、作业通知,确实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但是家长微信群不同于一般的同学群、战友群,更不同于亲友群,无论班主任是不是该家长群的管理员,班主任在家长群里都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班主任是家长微信群里最有分量、说话最有影响的VIP角色,班主任在微信群里与家长交流,一定要把握分寸,谨言慎行。

家长之间互相要求发红包无伤大雅,发与不发,纯属自由,但班主任让成绩不及格的孩子的家长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家长就要掂量掂量了,一般而言,家长心里即便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大面场上也不会不给班主任面子,家长被罚发红包,明显有老师利用职权胁迫他人就范的成分。

荒唐二,班主任将每个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发在家长微信群里,这就等于将所有学生的隐私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一做法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等于是在人家伤口上撒盐,对家长来说也是很伤自尊的一件事。

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家长大多希望老师把考试成绩晒在网上,借此收获许多“羡慕嫉妒恨”,但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少。

老师不问三七二十一将所有成绩一股脑儿公布在家长微信群里,显然没有顾及到一部分成绩不佳学生的颜面,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班主任可以在微信群里公布前五名或前十名,公布各类奖项的获奖者名单,对考试成绩暂时不
理想的那些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面谈、电话约谈或QQ、微信私聊等与家长沟通,探讨老师和家长更紧密配合提高教育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荒唐三,罚家长发红包,本意想引起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督促孩子提高成绩,形成家校合力,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

发红包是中国新年的一种习俗,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别人,也就是说,发红包发的是开心,发的是祝福,可是让成绩不及格的家长发红包,传递的不是快乐,它不但是对家长的一种经济惩罚,更是一种心灵惩罚。

家长在请微信群里看到自家孩子成绩不及格窝了一肚子的火,本来就觉得很丢面子,可是“屋漏偏逢连天雨”,班主任竟要求他们给其他人发红包,做家长的能不心痛吗?“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你们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的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

”人们不禁要问:按照老师事先约定的标准发红包的家长,就希望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不按老师说的做的家长,就不希望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这是哪一家的逻辑?考得好的孩子的家长,既收获成功的喜悦,又能抢到红包,可谓喜上加喜,而考试不及格孩子的家长,丢了面子又丢“里子”,可谓祸不单行。

按照差一分发一元红包的标准,有位王女士要为孩子发近二百元的红包,其他家长可以从红包大小推断人家孩子离及格分的实际距离,难怪有网友笑称:还好毕业了,不然家里连米缸都输了。

孩子成绩不及格,负主要责任的当然是孩子本人,家长固然有督促不严的责任,但做教师的也要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的成就不在于让基础本来就好的学生考出高分,而在于让基础差的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

学生成绩不及格,说明教师对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点对点帮扶不到位。

照那位班主任的逻辑,孩子没考好,家长被罚在群里发红包了,那该班的任课教师要不要在群里给家长发红包表示歉意?
罚家长发红包背后是“60分万岁,少一分受罪”的“过关论”思想在作祟,它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消除不及格现象,反而会挫伤暂时后进生发愤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