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研究历史
历史研究要重视对历史事实的探究,同时也要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还原历史的本像,才能真正实现历史研究的意义。
有些学者认为历史研究的使命就是发现事实,而不应该去分析评价历史,他们觉得分析评价历史会破坏历史事件的客观性,是不可取的。
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尽量避免主观情感的干扰是每一个历史研究学者应该始终坚持的准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去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评价历史。
因为仅仅追求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并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所以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去看待历史,任何历史也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分析历史。
下面将通过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重要性。
事例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抵抗命令是否仅仅是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还是他自己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关于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并不陌生,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爱国正直的张学良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东北急速沦陷,给东北人民,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耻辱和损失。
但是这是否就是历史的真实面目最终还是受到了学者们的质疑,在学者们的努力下,终于发现了这一事件的事实情况,不抵抗命令是张学良自己下达的。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并不在南京,也不知道沈阳发生的事情,不抵抗命令是张学良根据自己对现实的判断在蒋介石不知情的情况下下达的,只不过这一命令
正好符合蒋介石当时“力避全国抗战”的战略思想,因而蒋介石也没有出来反对。
这也得到了老年张学良的证实。
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被挖掘出来了,可是历史研究仅此而已吗,本人认为历史研究还要继续,虽然历史事实已经清楚了,可是并没有使人们对这一件事件更加清楚,反而更加迷惑。
张学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爱国的、正直的,令人敬佩的人,可是他怎么会做出不抵抗这一懦弱而屈辱的决定的,而令人深恶痛绝的蒋介石却不是事件的主谋,人们情感上难以接受,也难以理解历史的统一性。
而如何去解决这一困惑呢,就用历史的变化的眼光去分析这个命令。
首先,张学良本身是一个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自然会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张学良并不知道日本的侵略野心,也不知道这一决定的重要性。
张学良下达这一命令是基于对当时现实情况的分析而得出的。
张学良通过敌我力量的对比,认为关东军武器装备优于东北军,认为“中国没有力量跟日本打”,他不敢轻举妄动,再者,他当时选择东北易帜就是为了借助全国的力量进行抗日,他不愿意让东北军孤军奋战。
而且此时有10万东北军在关内,东北边防比较薄弱,并且关内局势并不太平,一些反张势力还很嚣张,阎锡山环窥东西,平津等地反张运动方兴未艾。
张学良在华北的地位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威胁,而此时,蒋介石又突然下野,素来反张的广东派上台,更使他不得不考虑来自南面的危险,如此境地下的张学良更不敢也不可能令东北军迎击武器精良的日军。
同时还有军费、物质不充足等各种现实问题,基于这种种考虑,张学良不敢与日军有较多直接冲突,所以决定隐忍退让,企
图借助国联和国民党政府的力量来阻止日本的侵略。
其次,张学良的政治觉悟性也是逐步发展、进步的。
张学良是从旧的军阀体系中逐渐走出来,逐渐进步起来的,他是在残酷的现实中逐渐转向革命派的。
所以多年以后当垂垂老矣的张学良承认错误后还谈到“当年我要是知道日本是这样的来头,我这个人敢把天戳个窟窿,我还不敢和他们干吗?”当我们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这一事件时,我们会发现张学良其实还是那个能够顾全大局爱国的张学良,即使在九一八事变中他下达了不抵抗命令,但是那也是受历史条件局限的一个爱国人士的举动,这一错误并不能否定张学良爱国的本质。
这样分析后,才真正将不抵抗事件弄清楚。
所以历史研究一定要兼顾还原历史真相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
事例二:孙中山早年是否向日本出卖满蒙权益?这个历史事件是比较难研究的,想找出具体的直接的历史事实很难,因为孙中山和日本之间的这种交涉是极度秘密的。
虽然具体的历史事实难以查到,但是只要把相关的史实联系起来就足以做出一些合乎牢记的推断了。
比如,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孙中山乘清政府战败之机为夺取广州而向日本领事求援,1911年孙中山关于日本经营满蒙有利于中国的言论,1912年孙中山为抵抗袁世凯夺权向日本提议以满蒙权益换取援助,1915年至1916年中华革命党在日本军人和浪人的参预下,利用日本强占胶东半岛的机会,在青岛组织军队发动对北京政府的作战,以及1918年孙中山再度以满蒙为诱饵寻求日本援助等种种可以得到证实的情况,就足以证明孙中山曾经想用满蒙权益来换取日本援助绝非虚
言。
但是仅仅发现这一历史事实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如果历史研究至此为止,那么广大的普通人民们该诧异了,被尊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孙中山先生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举动,那么其他关于孙中山爱国、进行革命的历史是否是真实的,这样人们就会产生混乱,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
人们关于民族主义意识、主权观念、领土疆域的划分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国人民关于民族和国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时期,人的思想是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发展的。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广大中国人民是在封建社会长大的,孙中山也是,所以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等革命者的思想和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
孙中山当时对国家的理解应该只局限于汉民族,这一点在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中也有体现。
而随着西方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经历了伟大的思想变革,现在我们所具备的的种种先进的、现代的观念是从那个蒙昧的中国发展而来的。
所以虽然证实了孙中山早期向日本出卖满蒙权益的事实,但也不能改变孙中山爱国的事实,也不会改变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伟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