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历史人教必修1习题: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级提升]

一、选择题

1.在某战争之后,“清帝国的失败催化了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他们要在衰弱的中国内部划出本国的势力范围。他们对日本则另眼相看,认为它是非西方世界的模范生,能成功达到近代化”。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清帝国的失败催化了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他们对日本则另眼相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故C项正确。

2.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答案 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日本明治维新后野心急剧膨胀,想通过侵略扩张实现亚洲强国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论述,明显是为日本侵略做掩盖,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项正确;材料中“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说明对中国文化的蔑视,故C项错误;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中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A

解析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均较为绝对,不符合事实,排除。

4.《马关条约》与以往的侵华条约相比,该条约“前所未有”的是()

①开辟租借地之多②赔款数额之多③开辟通商口岸深入内地之远④开辟通商口岸数量之多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马关条约》及之前条约还没有出现租借地,①错误;《马关条约》开放4处口岸,之前《天津条约》共开放10处口岸,④错误。故选B项。

5.结合下面地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台湾军民与侵台日军进行了艰苦的战斗

B.台湾军民的斗争得到了清政府鼎力支持

C.《马关条约》的条款并未得到全部兑现

D.这幅地图反映的事件具体发生于甲午年间

答案 A

解析由图中抗日斗争主要地点和主要战场形势可知,台湾军民与侵台日军进行了艰苦的战斗,A项正确。日军出兵占领台湾岛是按照中日《马关条约》而进行的,B项错误;C项不能由材料得出,且日军占领台湾兑现了《马关条约》的条款之一;地图是1895年,而甲午年是1894年,D项错误。

6.《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19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1900年”“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知,这是指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项。A项为1840~1842年,B项为1856~1860年,C项为1894~1895年,时间均不符,排除。

7.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论说时事。下表评论是针对()

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答案 C

解析由1898年可排除A、B、D三项;由“义民”“民气”“排外”可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故选C项。

8.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可以看出,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不当;“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可以看出义和团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可嘉。因此A、B、C 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虽曰非宜”,可以看出他没有盲目排外的倾向,故D项错误。

9.观察图片,判断下列哪幅图片与其他图片不是发生在同一场列强侵华战争中()

答案 C

解析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其余都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内容。故选C项。

10.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辛丑条约》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材料“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比喻相吻合;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相吻合;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与材料“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相吻合。故D项符合题意。

11.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