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水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风水文化的城市建设的影响
————破除“封建”
姓名:杜凯
学号:201307116
指导老师:徐秋实
完成日期:2016.3.28
中国风水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城市建设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如今一个较为完整科学、具有内涵的体系。它的形成是通过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积累而来。从最早时期的穴居,然后发展成木构干阑和木骨泥墙的建筑形式,最后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木构架建筑形式。而后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中轴对称、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这些体系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主要论述风水学对中国城市建设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风水术天人合一中轴对称城市规划
风水学的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人类诞生初期,因为要面对大自然的威胁,加上疾病等灾祸,人类的力量无法与之抵抗。经过长时间的对宇宙、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积累,人们形成了一套择吉避凶的术法——风水术,又称堪舆术。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就把选址定居作为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来对待,选址定居的经验经过日积月累,便形成一门选址的学问——相地术。它主要的内容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去选择住宅和坟墓的位置、朝向,以及确定布局和营造的时间。
风水的发展,演变大至经历了先秦孕育时期,秦汉萌芽时期,魏晋发扬时期,唐宋成熟盛行时期,元代低落时期,明清流传繁荣时期。先秦时期,始皇帝大规模的宫殿营建为风水术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为风水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魏晋时期,则是风水学原理的初步形成,发扬光大时期。中国堪舆术的鼻祖——青乌子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风水之学作《葬经》。“葬乘生气”这一堪舆术精髓,历经千年来,是各派风水学保持不变的运用的原理和宗旨。堪舆学最重视“生气”,生气忌风喜水,因为有风则气散,故忌风;而水则使生气凝聚,故喜水,注重强调藏风聚水。明清时期风水学已经分成了多个分支,但也有一些人冒充风水大师,进行江湖行骗,导致风水学在人们眼中沦为骗术,再加上清朝末年民国新学的兴起,以及建国后提倡科学文明,破除封建迷信,风水学彻底沦为人们唾弃的封建迷信。上个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内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来临,加上建筑界对民族建筑文脉认识的反思,涉及到建筑环境选址、规划和设计的风水学再次被人们所关注。
先祖早就认识到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从而对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建筑与
改变的环境都相当重视。先秦时代,董仲舒为了适应封建大时代的需求,利用当时的自然发展成果,构建出一套以天人感应为表现形式的政治哲学体系。在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中 :“天”就是指自然界 ,“人”就是指人类 ,“合一”就是指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但是 ,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超越性。其“超越性”集中体现在“天”具有伦理道德观、王权政治主张和宗教精神关怀的层面。所以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不是神学目的论 ,而是自然、人类和谐发展论。
“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具有文学的渗透力和充分的表现力,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的文化思想史,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言行,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也包括中国城市建设。天人合一理想在人居环境中的实践运用,从生者的居所选择,到村落的选址和园林修建,乃至城镇的规划、建设,都体现着中国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环境观。它的一些观点,如在城市的选址与建设中应按照城市规模的大小,察看山体的脉络走势,河水的弯曲与聚集,交通的运输方便等,使山明水秀的优美自然景观与社会生活的人文要求相得益彰。
周代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天入合一的思想。如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是“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秦朝都城成阳的规划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种种星象,与人间秩序一一对应。唐朝都城长安中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
中轴对称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极其深远,早在周代开始就有了这种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书中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以明清北京城为例,体现出了以下特点:一、“皇权至上”的建筑布局得到
更充分展示。明清紫禁城位于中轴线核心,向外扩展有皇城、内城。二、向南延伸了外城中轴线,使进入皇城的路程拉得更长,表现手法更细腻了。从永定门进北京城,迎面是一条笔直的大道,经过天桥,才能望见正阳门。三、将左祖右社更加紧凑地安排在中轴线两侧。元大都布局上将太庙建在城东齐化门之内,将社稷坛建在城西平则门之内。明清北京城将太庙和社稷坛紧凑地安排在天安门两侧,从而更加突出了中轴线的对称感。四、利用修筑紫禁城及护城河挖出的泥土,巧妙地在紫禁城后堆积成景山。这一有意的安排,既对元朝宫殿起到“镇山”的作用,又给紫禁城宫殿群做了倚山,更丰富了中轴线的建筑内容,同时增加了城市的制高点。
风水学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包括中轴对称、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思想都是从风水学的分支分离出来的思想,这些思想给古代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中国特色的建筑形态和城市形式布局有重要的意义。风水不是封建,更不是迷信,他是有理论学术基础的,希望现代的人们能够正视风水学这一文化瑰宝,不要让其沦为封建包裹下逐渐沉沦消失,打破其封建的外壳,让其完整地保留下来、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