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
海
史
考
试
论
文
论文题目:关于航海发展的的整理及个人见解姓名:XXX
班级:航海技术XXXX班
学号:
学院:XXXX
2011年∼2012年第一学期
注:本文纯属个人整理撰写
关于航海发展的整理及个人见解
由历史记载的第一次航海到现在的科技航海,由古代的天文地文航海到现在的天文地文电子自动化的综合性航海,航海在不断的发展。
助航仪器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过去的经验人才已经转变成了现在的掌握各种技能的综合性素质人才,过去的几吨几十吨的木船衍变成现在的万吨几十万吨的钢铁大船。
本文从两部分描述航海发展:中国古代航海发展、近现代航海技术发展。
中国古代航海发展
一、早期的航海活动
人类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航海活动。
可以作为证明的是:中国大陆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器物已在中国澎湖岛的良文港和台湾岛的高雄、台中、台南等地发现;代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百越新石器的特型器物“有段石锛”(Stepped Adze),在浙、闽、粤各省屡有出土,而且在台湾、菲律宾、大洋洲岛屿,甚至远到南美洲如厄瓜多尔等地都有发现。
汉代学者王充所著的《论衡》记述周成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
发展,沿海地区设置了一系列港口,沿海岛屿与大陆间的联系日益增进,对越裳是古南海国名,倭人是指古代的日本人。
虽非正史记载,但也反映了西周时海上航行已是经常事了。
战国末期,中国的海上交通颇有邻国如朝鲜、日本、越南等的海上交通逐渐增多。
秦始皇重视航海,统一全国后,曾五次巡视各地,包括渤海沿岸的一些港口,在芝罘刻立石碑。
他最后一次巡视是从镇江附近乘船出海,扬帆北上,再次到达芝罘。
秦朝有几次较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徐福东渡日本,就是其中的一次。
那个时代的航海人员,不论东方的,或是西方的,都只能掌握初级的引航技术,即只凭对地形、水势的辨认以计远近,观测日月星辰以判别方向。
二、从沿岸航行到远洋航海
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繁荣强盛的朝代,航运有较大发展。
汉代不但开拓了广泛的沿海航行,而且向远洋发展,远达印度半岛的南部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并以此为中介,使得当时世界上两大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连结起来,构成一条贯通欧、非、亚的海上航线。
唐代为了扩大海外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船舶远航到亚丁附近。
贾耽《广州通夷海道》曾对这条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航线所经过的港口、转向点以及航行所需时间等等作了详细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为三大洲人民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作出贡献。
汉唐两代的沿海航行,可以设想是根据山形水势来引航。
这种引航方法,在航海学上称为地文航海或引航术。
而当船舶航行在长期见不到陆岸的大海洋时,就采用天文航海技术来引航了。
《汉书》所载的占验,不过是以二十八宿来划分它们所对应的海上区域而已。
航海有了这样的“海中占验”的卷册,就不难据以判定船舶所在的地域和指导航行的方向了。
但是并不能认为汉代已能在海上精确地测定船位。
因为,在海上观测天体确定船位,有许多基本条件必须具备,诸如必须有天体位置的资料,观测天体的器物,准确的时计等等,而这些条件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具备。
不过有了这种按星宿划分对应地面区域,至少可使海上船舶不至于迷航。
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宋代在远洋航线方面没有什么扩展,但在航海技术方面却有划时代的创新。
指南针在船上的应用,是航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指南针是中国发明创造的,把指南针应用到船上也是从中国开始的。
最早的记载是宋宣和年间朱彧的《萍洲可谈》和徐竞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航海使用指南针,不仅解决了恶劣天气下的海上求向问题,而且为仪
器导航开辟了道路,人类从此才真正摆脱了海岸的羁绊而驰骋在更加广阔的海洋上。
而航海技术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指南针的改善和发展,创造出更适用于航海的磁罗经,也称磁罗盘(见罗经)。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说“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针盘就是磁罗经。
四、航海事业大发展时代
郑和七下西洋中国航海技术,经过汉、唐、宋、元几代人的积累和创新,达到很高水平,海上交通空前繁盛。
1405~1433年,明永乐至宣德年间,中国航海史中出现了一个高峰,那就是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明朝建立初期,曾施行过“海禁”,与海外交往稀少。
明成祖朱棣政权巩固之后,取消了海禁,并决定派出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航,在中国和亚、非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座友谊桥梁。
船队包括各类大小船只达二百余艘,船工人员二万七千余人,先后七次下西洋,历时近三十寒暑,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
率领这支船队的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五、航海发展的萧条时期
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导致中国长期的处于闭门锁国的状态,同时也导致了中国航海发展静止不前甚至还有后退。
外国侵略者的海上入侵使中国海上大门彻底打开,同时也失去了海上的主权。
当时的一些清朝官员意识到了海上主权的重要,开始建造大型船舶以及培养一些船舶驾驶人才。
近现代航海技术发展
19世纪,海上运输有了很大发展,1807年诞生了第一艘蒸汽船,给古老的海运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工业大多沿通航水道设厂,使得当时水运的发展对工业布局有着很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上海运运量大、成本低,国际贸易量的2/3是通过海上运输的。
20世纪中期,随着世界战争的结束,航海科技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全球定位系统从1977年开始进行试验,美国海军和空军联合先送入天空6颗卫星,以后陆续增添到18颗卫星,开放供航海、航空和航天使用。
这样,全球定位系统为航海提供了一种全球范围的、连续的、近似实时的导航定位服务。
自动标绘雷达是60年代至70年代初出现的对船舶避碰有很大作用的导航设备。
在此之前,航海者要对通过雷达观测获得的信息进行标绘作业,量取与会遇船的最近会遇距离(CPA)以判断与会遇船有无碰撞危险和决定应否采取相应的避让操纵。
自动标绘雷达问世后,标绘和判断完全可由装置在雷达内的微处理机运算,并在荧光屏上显示。
如果有可能发生碰撞危险,装置会自动地以图像和音响发出警报,并进行模拟避让,以确定可采用的最佳避让措施。
由于自动标绘雷达对保证航行安全有重要作用,规定1984年9月1日以后建造的10000总吨以上的船舶,都应装配自动标绘雷达。
航海自动化的发展70年代在微处理机在船舶上应用的基础上发展出自适应。
当船舶的载货和航速发生变化或外界条件(气象、海浪)发生变化引起船舶操纵性能变化时,这一装置能感测到这些变化而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保持最佳的操舵状态。
目前的“海事卫星通信导航系统”是一种既可导航,又可通信的系统。
它的优点在于导航的同时,海事主管部门可与船舶保持不断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船舶动态,对船舶的运行作更有效的调度,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
航海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后,各种航法计算实现了自动化;船舶定位实现了自动化;船舶的机舱管理、驾驶操纵也实现了自动化。
集合这些自动化系统就能构成船舶驾驶自动化的综合导航系统。
但目前这个系统有许多环节尚需人工操作,仍属半自动的性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港口建设也在不断的扩大化、多样化、综合化。
比如中国的一些港口:上海、香港、深圳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已经成为了人类第二大生存和发展空间。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这是英国航海探险家雷利的名言。
世界各国未来的竞争将在海洋上展开,国际贸易和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也只能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