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 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在铁路边的悲剧
————苏童《沿铁路行走一公里》赏析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1105班兰倩
摘要:1989年底,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的问世,成为苏童的代表作。因为导演张艺谋将其作品《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屏,苏童——这个名字被许多观众所熟悉。除了中篇《妻妾成群》外,苏童也创作了大量精致的短篇小说,本文试图以其中一篇《沿铁路行走一公里》(以下简称《沿》)作为评析对象,展现其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死亡少年视角情结人物孤独心理命运女性颜色反差
刻画心理现代写作技巧意象突出画面感隐藏情感
正文:
“知道铁路除作为神奇的交通工具外,它也是一部简单而干脆的死亡机器。”
这是小说《沿》第一段的结尾,除了给我们营造了冷凝,紧张的氛围以外,也凸显了苏童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话题——死亡。借用金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的话,苏童的小说总是充斥着“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悲剧性思考”,而且它们大多隐藏着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像在其另一小说《红桃Q》中“我”与父亲在上海投宿旅馆时发现的血迹,在返回的火车上戴口罩老人的奇异消失,无不体现着死亡这一话题。而在苏童其他不那么明显的政治背景笼罩的小说中,更多地,是引发读者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小说《沿》是以一个叫剑的小男孩的视角来叙述的。这是作者惯用的手法。在苏童许多小说中作为主人公的“我”,总是显得敏感而孤独,他们内心纯净美好,总是能够观察到常人所观察不到的东西。
一方面,正是由于作者常常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少年干净的内心世界,更是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残酷和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或多或少从这些主人公中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事实上我的童年有点孤独,有点心事重重。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人,她年轻时曾经美丽的脸到了中年以后经常是浮肿着的,因为疲累过度,也因为身患多种疾病多少年来父母亲靠八十多元钱的收入支撑一个六口之家,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多么艰辛。”随笔中苏童谈到了自己的童年,是“孤独”而又“心事重重”的。郁达夫曾说过“小说都是作者的自叙传”,苏童是孤独的,苏童的作品是苏童内心世界孤独的形象展示。我们读他的小说时会感受到有一个忧郁孤独的灵魂在书中飘荡。
这个忧郁孤独的灵魂使得小说人物的孤独意识在苏童描写的“情结人物”中
最为常见。“情结人物”为了摆脱孤独,需要通过外界事物来转移他们的思想,因此他们往往专注于某一事物而坚定不移,甚至沉溺于这个事物当中不可自拔。苏童是深谙这种人物孤独的怪癖心理的。小说中呈现的“南方少年”,他们的思维过早地进入了成人的思想领域,性格变得沉默古怪,常常专注于某种情绪及因这种情绪产生的目标:或者是钟情于某一事物,无法拒绝对这一事物的吸引,进而着
迷到了一种人性异化的程度。例如《刺青时代》里的少年小拐,因为仇恨,使他忍受了成人都难以忍受的苦痛——在自己身上尝试多种刺青方法;《回力牌球鞋》中,怀疑别人偷走自己一双心爱的回力牌球鞋的孤独少年陶,是香椿树街上“行为古怪”的少年之一。“通常陶的目光总是下斜的,不管走到哪里,陶总是喜欢观察别人的脚,观察别人脚上穿的鞋子。”除此之外,构成“情结人物”心理的“情结”有时候仅仅是模糊的意象。这篇小说《沿》中就描述了一个有着以捡拾铁路附近各类自杀者遗物为乐趣的怪癖少年剑。剑在捡到被火车吞噬的自己妹妹小珠的遗物“红色的纤小的塑料凉鞋”后,放进了书包里。并“注意到妹妹的遗物和别人一样,也是非常洁净非常鲜亮的。”妹妹的死和扳道夫的离开使剑更加孤独。小说最后他狠狠地向远方抛去鸟笼,是他对孤独的反抗和发泄。
苏童在展现这些少年的孤独意识时,悄悄为他们增添了一层寓意:孤独是普遍存在的,但孤独距离死的冰冷僵硬又是那么的接近,人类的精神无力面对孤独的极致,因为孤独的极致便是死亡。
无论是30多岁的陌生男人,还是仅有7岁的妹妹小珠,包括苍老的皱纹密布的老严,哪一个都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这是人一生中的三个阶段,也是三个有着不同人生的人,抑或代表了与自己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无论是怎样的形容,最终都是以一种被动的状态,去接受死亡,去接受命运的安排。
与其说是三次必然,不如说是三次偶然。三次,输给自己的偶然与必然。
小说《沿》第一幕便是晒萝卜干女人散布一条陌生男人死亡的消息。在挤满观望人群的桥洞下面,剑“除了看见一片黑漆漆的活人的头部,什么也看不见”,只好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蓝布条裤带上:“他看见它在风中弯曲起来,布条的两端扭结在一起,然后突然地抛开,其中偏长的一端又继续向下坠落,另外一端却在轻盈地浮升。剑莫名地觉得紧张,他看见蓝布条像一根枯枝断离树木一样,无力地坠落下来,它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秒钟。”这里其实也是目睹死者逃亡的经过。由“扭结“到突然“抛开”可以看成一个本能的挣扎的过程。小说形容布条坠落时,“无力”两字用的恰到好处。面对死亡,人们显得无可奈何,也许是因为没有选择的权利。
第二幕是离“我”更近的一次死亡,因为死者是自己家里的妹妹。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苏童小说里的两大特色。一是善于捕捉女性独特的身心感受,而这名女性总是会完成一个与命运从对抗到失败的过程。《妻妾成群》中的颂莲就是在对抗命运失败后无奈的屈从了,《沿》中“我”的妹妹小珠同样如此。单纯的女孩跟在一群男孩的后面问:“你们真的要上铁路比吗?你们真的不怕被火车压死吗?”她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虽然显得有些懵懵懂懂,却也知道死亡是不好的东西。她被突如其来的危险吓的措手不及:“小珠疯狂地朝前奔跑了一段路,突然站住回头张望,她看见火车闪烁着一圈红光朝她飞扑过来,火车,你慢一点,你停下来。小珠发出一声凄厉尖锐的狂叫,最后她被吓哭了。”最终还是被白色汽雾淹没……
二是他往往利用颜色的强烈反差,使小说在更显张力和冲击感的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映像。值得一提的是,苏童还特别钟情于红色和其他颜色的对比。在作者的成名作《妻妾成群》中,漆黑夜里的大红灯笼显得是那样耀眼,与深宅里沉重阴暗的色调一相比,更显颓败悲凉之感。《沿》中小珠的红塑料拖鞋是红得“非常洁净“和“非常鲜亮”的。它的红预示着小女孩最美丽的花季。连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