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脑血管病诊断 现代医学影像学课件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专业》课件
![《医学影像学专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fd91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1.png)
THANKS
感谢观看
疗、影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医学影像学 研究和应用的高级人才。
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为患者提 供优质的医学影像学服务的人才。
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2 3
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实际操作技能。
03
利用MRI扫描仪对人体进行无创检查,可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和形态。
03
CATALOGUE
医学影像学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肿瘤诊断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之一,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 查手段,可以发现和诊断肿瘤,为后续
治疗提供依据。
医学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 肿瘤的性质、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 织的毗邻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
医学影像学分类
医学影像学主要包括X射线、超声 、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 描等成像技术。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医学影像学
X射线的发现和应用是医学影像学的 起点,随后出现了超声和核磁共振等 成像技术。
现代医学影像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逐渐向精准化和个性化 方向发展,如功能成像和分子成像等 。
学科交叉与融合
加强与其他医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临床医学 、药学、生物学等,以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 合型人才。
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医学影像学的创新发展 。
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医学影像学ppt课件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ppt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065f6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6.png)
钡剂 ( barium) 硫酸钡粉末加水和胶配成,以W/V表示 混悬液:用于食道及胃肠造影或气钡双重 钡胶浆:主要用于支气管造影检查
*
*
*
碘 剂 有机碘制剂: 用途:血管,胆道,胆囊,泌尿造影及CT增强 排泄:经肝或肾,从胆道或泌尿道排出 类型:离 子 型:副作用大,过敏反应多,价格低 非离子型:低渗,低粘度,低毒性,高费用 无机碘制剂:用于气管,输尿管,膀胱造影等 如碘化油、碘化钠等
*
DSA的临床应用
特别适用于心脏大血管检查 了解心内解剖结构异常 观察大血管病变: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 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发育异常等 显示冠状动脉、头部及颈部动脉病变
*
*
*
*
2、X线的特性 波长:0.0006~50nm X线诊断常用波长:0.008~0.031nm 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生物效应)
影像诊断学
X线,放射诊断学 超声成像 (Ultrasonography:US) 核素显像:包括 γ闪烁成像 发射体层成像(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 ) 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 )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 ) CT (Computed Tomography)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与成像相关的特性 穿 透 性: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物体,此为X线成像的基础(吸收与衰减,穿透与管电压,厚度与密度) 荧光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可见光,此为X线透视的基础 摄影效应:能使涂有溴化银的胶片感光并形成潜影,以显定影处理产生黑、白图像。此为X线摄影的基础 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此为X线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
*
*
碘 剂 有机碘制剂: 用途:血管,胆道,胆囊,泌尿造影及CT增强 排泄:经肝或肾,从胆道或泌尿道排出 类型:离 子 型:副作用大,过敏反应多,价格低 非离子型:低渗,低粘度,低毒性,高费用 无机碘制剂:用于气管,输尿管,膀胱造影等 如碘化油、碘化钠等
*
DSA的临床应用
特别适用于心脏大血管检查 了解心内解剖结构异常 观察大血管病变: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 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发育异常等 显示冠状动脉、头部及颈部动脉病变
*
*
*
*
2、X线的特性 波长:0.0006~50nm X线诊断常用波长:0.008~0.031nm 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生物效应)
影像诊断学
X线,放射诊断学 超声成像 (Ultrasonography:US) 核素显像:包括 γ闪烁成像 发射体层成像(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 ) 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 )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 ) CT (Computed Tomography)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与成像相关的特性 穿 透 性: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物体,此为X线成像的基础(吸收与衰减,穿透与管电压,厚度与密度) 荧光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可见光,此为X线透视的基础 摄影效应:能使涂有溴化银的胶片感光并形成潜影,以显定影处理产生黑、白图像。此为X线摄影的基础 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此为X线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医学影像技术学》PPT课件
![《医学影像技术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5054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3.png)
中的表现差异。
鉴别诊断思路与方法
病史与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强调病史和临床表现对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等信息。
分析不同病变在影像学上的表现特征,包括 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信号等信 息。
实验室检查
诊断性治疗
介绍实验室检查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如血 液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检查等结果对诊断 的提示作用。
X线成像设备与技术
01
02
03
04
X线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X线成像的原理与过程
X线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X线防护与安全措施
CT成像设备与技术
CT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CT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CT成像的原理与过程 CT图像后处理技术
MRI成像设备与技术
01
MRI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02
MRI成像的原理与过程
X线检查方法
包括透视、摄影、造影检 查等。
X线检查应用
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呼 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 系统等部位的检查。
CT检查方法及应用
01 02
CT成像原理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 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 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循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统疾病
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等技术可观察心 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对心脏病、血
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消化系统疾病
通过X线钡餐造影、CT、MRI等技术,可 以检测食管、胃、肠等消化器官的病变, 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在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
鉴别诊断思路与方法
病史与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强调病史和临床表现对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等信息。
分析不同病变在影像学上的表现特征,包括 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信号等信 息。
实验室检查
诊断性治疗
介绍实验室检查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如血 液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检查等结果对诊断 的提示作用。
X线成像设备与技术
01
02
03
04
X线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X线成像的原理与过程
X线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X线防护与安全措施
CT成像设备与技术
CT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CT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CT成像的原理与过程 CT图像后处理技术
MRI成像设备与技术
01
MRI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02
MRI成像的原理与过程
X线检查方法
包括透视、摄影、造影检 查等。
X线检查应用
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呼 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 系统等部位的检查。
CT检查方法及应用
01 02
CT成像原理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 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 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循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统疾病
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等技术可观察心 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对心脏病、血
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消化系统疾病
通过X线钡餐造影、CT、MRI等技术,可 以检测食管、胃、肠等消化器官的病变, 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在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
医学影像学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18576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9.png)
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原理
X线检查
超声成像
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对人体不同组织进行 成像,主要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
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和传播特 性进行成像,广泛应用于腹部、妇产、心 血管等领域的检查。
CT检查
MRI检查
采用X线旋转扫描和计算机处理技术,获得 人体横断面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和三维重 建能力。
07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案 例分析
神经系统疾病案例分析
脑梗塞
通过CT和MRI影像表现,分析脑梗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结合临 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
脑出血
介绍脑出血的CT和MRI表现,包括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周围脑组织 水肿情况等,探讨影像学在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脑肿瘤
通过病例分析,展示脑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 形态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医学影像学ppt课件
目录
• 医学影像学概述 • 放射学基础知识 • X线检查技术 • 超声诊断技术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01
医学影像学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医学影像学是运用影像学技术对 人体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门 医学科学。
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X线检查到现代的数字化 成像技术,医学影像学经历了漫 长的发展历程,技术水平不断提 高,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案例分析
01
肾结石
通过X线、超声和CT等影像学手段,分析肾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及
密度等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2
肾癌
结合病例分析,介绍肾癌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
《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3a13d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5.png)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水平。
02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X线成像原理及设备
X线产生及性质
介绍X线的产生原理、特性及其 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X线设备构造
详细阐述X线机的构造,包括高 压发生器、X线管、控制台等部 分。
X线成像过程
描述X线穿透人体后,如何在胶 片或数字成像设备上形成影像 的过程。
X线检查技术
发展历程
自X射线发现以来,医学影像诊断学 经历了从单一的X射线诊断到超声、 CT、MRI、核医学等多模态影像技术 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动着医学诊断和 治疗水平的提高。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要性
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
促进医学研究和教育
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医生可以直观地 观察患者体内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大 小,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 程度。
介绍各种X线检查技术,如普通 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CR
)、数字X线摄影(DR)等。
CT成像原理及设备
CT成像原理
CT设备构造
CT图像重建
CT检查技术
解释CT如何利用X线束 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 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 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 线,转变为可见光后, 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 ,再经模拟/数字转换 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 机处理。
诊断意见等部分。
图像标注
在图像上标注必要的信息,如病变位 置、大小、形态等,便于读者理解。
文字表述
使用专业术语,表述准确、清晰、简 洁,避免使用模糊或歧义性语言。
诊断结论
给出明确的诊断结论,包括疾病名称 、病变性质、严重程度等。
06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趋 势及挑战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趋势
数字化与信息化
利用CT技术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用于血管狭窄、动脉瘤等血管 病变的诊断。
急性脑血管病CT磁共振影像诊断护理课件
![急性脑血管病CT磁共振影像诊断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2b7bc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6.png)
T1加权像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T2加权像
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可伴有脑实质内小灶 出血。
04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
一般护理
01
02
03
04
保持安静的环境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减少外界刺激,使其得到充分
的休息。
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给予高蛋白、低脂肪、低盐、
低糖、易消化的食物。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
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了解其肢体功能 状况,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肺部感染 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 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定期为患者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脑血管病CT与磁共振影像 诊断护理课件
目 录
• 急性脑血管病的概述 • CT与磁共振影像诊断技术 • 急性脑血管病的CT与磁共振影像表现 •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 • 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与保健
contents
01
急性脑血管病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 发生急性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 织损伤的一系列疾病。
局部脑沟消失
梗死区域脑沟消失,脑回变平。
脑梗死的CT与磁共振影像表现
占位效应
梗死灶周围脑组织受压,产生占位效应。
T1加权像
脑梗死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
脑梗死的CT与磁共振影像表现
T2加权像
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可伴有脑组织水肿。
VS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医学影像学》课件
![《医学影像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f2ee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0.png)
超声诊断仪
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并形 成图像。
核磁共振仪
产生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 进行共振并形成图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利用X线扫描人体,并通过计 算机技术重建图像。
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
X线平片
血管造影
超声心动图
核医学成像
利用X线机对人体进行平 面成像。
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 剂,利用X线或超声波进
行血管成像。
MRI具有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对软组织的 显示效果较好。
MRI可用于观察神经系统、肌肉、关节等部位的病变 。
超声诊断技术
02
01
03
超声诊断技术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成像原理,显示人 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痛、无辐射的特点,适用于孕 妇和儿童的检查。
超声可用于观察腹部脏器、妇产科、心血管系统等部 位的病变。
变和解剖结构。
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02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和分析医学影像,提高诊断准确率
。
光学分子成像技术
03
利用荧光标记和光成像技术,在体内实时观察疾病发展和药物
作用。
医学影像学未来发展趋势
更高清、更立体的成像技术
如超高清MRI和CT,以及光学分子成像的进一步发展。
智能化和自动化诊断
《医学影像学》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医学影像学概述 • 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 • 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 • 医学影像学临床应用 • 医学影像学新技术与展望
01
医学影像学概述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与分类
医学影像学定义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非侵入性方法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 息的学科。它利用各种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磁共振成像等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常见脑血管病的ct诊断ppt课件
![常见脑血管病的ct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b9c5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7.png)
大,管壁薄,中膜外膜薄弱,无外弹力纤 维层,肌纤维较少.
▪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内膜玻璃样
变性和纤维性坏死,脑小动脉形成小动脉 瘤,小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实质出血
常见出血动脉
▪ 豆纹动脉 ▪ 丘脑膝状体动脉
高血性脑出血的常见部位(412例)
▪ 基底节
55%
▪ 丘脑
20%
▪ 大脑半球 13%
▪ 小脑
▪ 也就是为什么脑出血的病人为什么先挂一
部甘露醇或给速尿的原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
▪ 囊变期与脑梗塞后遗改变的鉴别:困难
▪ 高密度血肿与下列疾病的鉴别:
▪
动脉瘤出血;
▪
脑血管畸形出血;
▪
外伤性脑内血肿;
▪
出血性脑梗塞
▪ 低密度血肿与下列疾病的鉴别:
▪
脑梗塞;
▪
脑脓肿;
▪
低密度肿瘤
脑出血的头颅CT表现
▪
因此
▪
▪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行止血治疗并无充分的
理论依据
但是:
▪ 对病前曾接受溶栓和抗凝治疗、发
病24 h内就诊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适 当的止血药物。
▪ 另外,如果凝血指标异
常如有出血和/或凝血时间延长者,则支 持使用止血药物或者给予输血、冻干血 浆治疗。
总之
▪ 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止血治疗
,建议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 评价,其中有价值的因素是病前是否曾 溶栓治疗、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药 物、超早期就诊以及凝血分析的结果。 如有上述因素,采用立止血治疗是有理 由的,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 的临床经验灵活掌握。
血块,周围脑组织有一定程度的软化,兼有点状 出血和水肿
▪ 吸收期(发病后第二周二个月):血肿内红细胞
▪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内膜玻璃样
变性和纤维性坏死,脑小动脉形成小动脉 瘤,小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实质出血
常见出血动脉
▪ 豆纹动脉 ▪ 丘脑膝状体动脉
高血性脑出血的常见部位(412例)
▪ 基底节
55%
▪ 丘脑
20%
▪ 大脑半球 13%
▪ 小脑
▪ 也就是为什么脑出血的病人为什么先挂一
部甘露醇或给速尿的原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
▪ 囊变期与脑梗塞后遗改变的鉴别:困难
▪ 高密度血肿与下列疾病的鉴别:
▪
动脉瘤出血;
▪
脑血管畸形出血;
▪
外伤性脑内血肿;
▪
出血性脑梗塞
▪ 低密度血肿与下列疾病的鉴别:
▪
脑梗塞;
▪
脑脓肿;
▪
低密度肿瘤
脑出血的头颅CT表现
▪
因此
▪
▪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行止血治疗并无充分的
理论依据
但是:
▪ 对病前曾接受溶栓和抗凝治疗、发
病24 h内就诊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适 当的止血药物。
▪ 另外,如果凝血指标异
常如有出血和/或凝血时间延长者,则支 持使用止血药物或者给予输血、冻干血 浆治疗。
总之
▪ 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止血治疗
,建议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 评价,其中有价值的因素是病前是否曾 溶栓治疗、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药 物、超早期就诊以及凝血分析的结果。 如有上述因素,采用立止血治疗是有理 由的,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 的临床经验灵活掌握。
血块,周围脑组织有一定程度的软化,兼有点状 出血和水肿
▪ 吸收期(发病后第二周二个月):血肿内红细胞
影像诊断学课件 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
![影像诊断学课件 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c4977ae3be23482fb5da4c0d.png)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5天) (同上例) 血肿呈双凸卵圆形
亚急性混合血肿
(7天)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硬膜下血肿
亚急性混合血肿
(7天) (同上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硬膜下血肿
3.亚急性期:
出血后3天-2周,在血肿周边部 位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向中心推进 ,最后整个血肿变为游离稀释的正 铁血红蛋白。
MR诊断要点: 1) 出血3天-2周 2) 早期T1WI和T2WI均为周高中低信号 3) 晚期T1WI和T2WI全部变为高信号 4) 脑水肿逐渐减轻
3) T2WI可见边缘线状或新月形低信号影 ,为红细胞内脱氧血红蛋白所致
4) 病灶周围水肿轻微
急性期血肿
(16小时) T1WI中等信号 T2WI边高、中间高低相间
2.急性期:出血后7-72小时
血红蛋白存在三种形式的变化:首先 完整红细胞内的氧合血红蛋白变为脱 氧血红蛋白;在1-2天后细胞内的脱氧 血红蛋白变为正铁血红蛋白;继之红 细胞膜逐渐从血肿边缘溶解破裂,开 始出现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
桃体疝。
占位效应一般在出血后3一7天 达高峰,此时脑水肿最重。
在出血后两周左右,占位效应 开始减轻,大的血肿占位效应可 维持4周,小的血肿占位效应很快 消失。
急性期血肿
(10小时) 破入脑室成铸形、液平、有占位效应,伴缺血
急性期血肿
(2天) 多发,破入脑室成铸形、有占位效应
4.增强:
早期无强化,出血后7~9天可见周围环形 增强:位于血肿周围低密度影的内缘,与血 肿之间有低密度或等密度带相隔。
血肿等密度时,CT平扫仅见占位,此时增 强意义更大。
血肿变为低密度后仍可见。可持续2-3个月 ,以4-6周最明显。
慢
性
医学影像学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ad147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1c.png)
医学影像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医学影像学概述 •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 • 医学影像学的检查技术 • 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与治疗 • 医学影像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 医学影像学案例分析
01
医学影像学概述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
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技术 如X线、超声、核磁共振等来观察、 分析和解释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形 态及功能的一门学科。
脑梗死的MRI影像表现
总结词
脑梗死的MRI影像表现主要包括缺血性脑 梗死和出血性脑梗死两种类型,各有不 同的影像表现特点。
VS
详细描述
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主要类型之一, MRI影像表现为局部脑组织缺血性改变, 病灶边界不清,信号强度降低。随着病情 发展,缺血区可出现脑水肿和占位效应。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缺血性脑梗死的基础 上发生出血,MRI影像表现为缺血性改变 合并局部出血,病灶边界不清,信号不均 。
06
医学影像学案例分析
肺癌的CT影像表现
要点一
总结词
肺癌的CT影像表现主要包括肿瘤边界不清、周围炎症反应 、胸膜凹陷征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肺癌的CT影像表现具有多种特征性表现。首先,肿瘤边界 通常不清,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这反映了肿瘤的浸润性 和恶性程度。其次,周围炎症反应也是肺癌常见的CT表现 之一,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部炎症浸润。此外,胸 膜凹陷征也是肺癌的典型表现之一,表现为肿瘤与胸膜之 间的三角形或喇叭口状阴影,提示肿瘤可能侵犯胸膜。
CT检查技术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 查,如头部、胸部、腹部、骨骼等,可 以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等信息
。
CT检查的优点在于对软组织的显示能 力较强,能够发现较小的病变,但价格
contents
目录
• 医学影像学概述 •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 • 医学影像学的检查技术 • 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与治疗 • 医学影像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 医学影像学案例分析
01
医学影像学概述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
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技术 如X线、超声、核磁共振等来观察、 分析和解释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形 态及功能的一门学科。
脑梗死的MRI影像表现
总结词
脑梗死的MRI影像表现主要包括缺血性脑 梗死和出血性脑梗死两种类型,各有不 同的影像表现特点。
VS
详细描述
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主要类型之一, MRI影像表现为局部脑组织缺血性改变, 病灶边界不清,信号强度降低。随着病情 发展,缺血区可出现脑水肿和占位效应。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缺血性脑梗死的基础 上发生出血,MRI影像表现为缺血性改变 合并局部出血,病灶边界不清,信号不均 。
06
医学影像学案例分析
肺癌的CT影像表现
要点一
总结词
肺癌的CT影像表现主要包括肿瘤边界不清、周围炎症反应 、胸膜凹陷征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肺癌的CT影像表现具有多种特征性表现。首先,肿瘤边界 通常不清,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这反映了肿瘤的浸润性 和恶性程度。其次,周围炎症反应也是肺癌常见的CT表现 之一,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部炎症浸润。此外,胸 膜凹陷征也是肺癌的典型表现之一,表现为肿瘤与胸膜之 间的三角形或喇叭口状阴影,提示肿瘤可能侵犯胸膜。
CT检查技术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 查,如头部、胸部、腹部、骨骼等,可 以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等信息
。
CT检查的优点在于对软组织的显示能 力较强,能够发现较小的病变,但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动脉瘤系指脑动脉或其分支的局限 性、囊状或梭性膨大,动脉瘤的病因分为先 天性、外伤性、细菌性及动脉硬化、脑瘤所 致的动脉瘤。
病理:先天性动脉瘤,一般认为与动脉肌层 先天性发育不良或缺如有关。好发于颅底动 脉环的分枝,特别是动脉的分叉部,超过 2.5cm直径的动脉瘤被称为巨大动脉瘤。常位 于颅底部,一般无脑水肿,外伤性动脉瘤的 瘤壁,由机化的血肿构成,而没有血管壁结 构。动脉瘤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后 常造成动脉痉挛,由于有动脉痉挛,也可出 现该动脉分支区的脑缺血、水肿或梗塞。
急性期:发病后5—7天以内,血肿为新鲜血液和 血凝块,集中了大量的含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可 为高密度影,呈“月晕状”。 亚急性期:发病后1—2周,由于血肿内红细胞及 蛋白质逐渐分解和吸收,水分也通过渗透作用进 入血肿内,可为等密度影。 慢性期:一般发病后一个月,血肿周围的血管及 神经胶质增生更明显,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完整 的血肿壁,血肿内的红细胞及其它部分已大部分 被吸收,故血肿可为轮廓清楚的低密度区。
CT表现:
除了直接显示动脉瘤之外,还有重要 的间接征象,即动脉瘤出血,视其部位不 同又分脑内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 出血。可根据出血部位推断出血动脉的部
位。
根据动脉瘤内囊壁血栓情况分为三型。 Ⅰ型:囊壁无血栓动脉瘤,呈稍高密度影, 多位于基底动脉环周围,边缘清晰。增强扫 描,呈均匀性增强。
Ⅱ型:部分血栓动脉瘤,平扫时,其中央可 见高密度区,为内含血液的瘤腔,周围为等 密度附壁血栓,外层囊壁有明显强化,而形 成中心高密度和外周高密度环,中间隔以等 密度带称为 “靶征”。 Ⅲ型:为完全血栓动脉瘤,呈等密度,可有 血栓内钙化或瘤壁的弧线状钙化。
CT表现:
血肿吸收期:两周开始,血肿逐渐吸 收 ,密度减低,边缘模糊,4周以后 变为等密度而消失或残留软化灶。脑 水肿及占位效应消失。
CT表现:
囊肿形成期:指发病两月后,血肿一般 完全吸收,呈低密度囊腔,边缘清楚, CT值近似于脑积液。囊腔多呈条状或新 月状,较小的出血灶形成纤维疤痕,邻 近脑室、脑沟扩大。
出血量的计算方法:
多以田氏方程计算:
出血量( ml ) ﹦π/6×长×宽×高
二. 脑梗塞
是由于脑供血障碍所致缺血性脑坏死, 病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小动脉硬化引 起的血栓形成,脑血管急性闭塞后,引起脑 梗塞。 临床上可分为缺血性梗塞、出血性梗塞、 瘀斑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四种。
1.缺血性脑梗塞 1) 急性脑梗塞
发病后12—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 发病2天后,CT有典型改变。 第1周:梗塞区呈低密度、底边向外的三角形或 扇形影,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 第2周:病灶密度变均匀,边界清楚。
第2—3周:梗塞区脑水肿消退,血液循环逐 渐恢复及吞噬细胞浸润,其密度相对增高, 平扫时为等密度,称为模糊效应。 第4周—2个月:梗塞的密度继续降低,直至 脑积液密度。
占位效应:第1—2周显著,从第3周逐渐消退, CT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轻度向对侧移位。 增强扫描:病变区增强在2—3周内发生率90 %,其特征性表现是脑回样强化。
2) 陈旧性脑梗塞
梗塞区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消失,仅留1个 低密度囊腔,边缘清楚,锐利,其内为液 化或瘢痕组织,并同时有局限性脑萎缩。 在增强扫描时,无强化效应。
2. 出血性脑梗塞
出血性梗塞在急性脑梗塞病人经治疗 后 1周或数周后发生,一般为血栓和栓子 崩解或治疗后发生碎裂,而向闭塞血管的 远端移位,从而使血液重新进入再通部分 的血管及分支中。由于该部血管易发生坏
死,张力很低,导致出血发生。CT表现:在扇形或三角形低密度梗塞内,出现斑片 状及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与高血压性出血灶 相比,出血密度减低,边界不清楚,而且占 为效应明显。
增强扫描:在梗塞区低密度中可显示有脑回 状部、斑片状增强。
3) 腔隙性脑梗塞
系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的缺血性小 梗塞,为大脑动脉深穿支闭塞所致,微梗 塞所致腔隙性脑梗塞常为脑积液密度,边 缘光滑、清楚,平均0.5—1.5cm大小。好 发于豆状核、桥脑、丘脑、尾状核、内囊 及其它部位,常常为多发。
三. 脑动脉瘤
CT表现:
平扫时:畸形血管可为稍高或等密度 的不规则肿块,占位征象不明显,甚 至有脑萎缩,引流静脉或供血动脉增 粗(主要是前者),有时可见斑点样 钙化。 增强扫描:可见动脉特别是静脉明显 的扩张、迂曲样强化。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可形成脑内血 肿,并可破入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内。
脑血管病的CT诊断
王成伟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
CT. MRI室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脑 卒中或脑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 血管病两大类。 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动脉瘤、 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和烟雾病等。 CT对脑出血和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很大, 但对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的 诊断不如脑血管造影。
一 . 脑出血
可由脑动脉瘤、血管畸形、肿瘤和 炎症等引起,中老年人以高血压和脑动 脉硬化为常见。出血部位以内囊-基底节 和丘脑区常见,其次为小脑和脑干。
病理:脑内小动脉壁薄弱,中层发育 差,特别是豆纹动脉走行过急加之硬 化,在高血压的作用下,易产生玻璃 样变性及纤维素性坏死,进而形成粟 粒样动脉瘤,破溃后出血。
高血压性脑血肿最常发生在基底 节的壳核,其次为丘脑、桥脑和小脑。 基底节出血常侵入内囊、丘脑, 并可破入侧脑室。 临床常分三型:内囊内侧型、内囊外侧 型、内囊混合型。
CT表现:
急性期:出血后一周内,血肿为高密 度,CT值60—80Hu,可为肾形、圆形、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伴有周边水肿和 占为效应,使临近的脑室受压移位, 并越过中线,内囊内侧型血肿,易破 入脑室。
如脑内动脉瘤破裂,可表现为脑 内出血或形成血肿,也可破入脑室及 蛛网膜下腔内。 血管痉挛的CT表现常由对脑血肿 或脑梗塞的间接分析而得到。
四. 脑动静脉畸形(AVM)
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好发于幕 上(90%),其中顶叶常见(27%)。
病理: 多发生在皮质下区,常呈楔形, 尖端可达侧脑室壁,在皮质表面可见 不规则粗大迂曲血管,供血动脉迂曲 扩张,并有多支粗大回流静脉与静脉 窦或/和脑深静脉相通。畸形血管的管 壁薄,内膜增厚,常有透明变形和钙 化,畸形血管周围由于反复出血,有 含铁血黄素沉着。
病理:先天性动脉瘤,一般认为与动脉肌层 先天性发育不良或缺如有关。好发于颅底动 脉环的分枝,特别是动脉的分叉部,超过 2.5cm直径的动脉瘤被称为巨大动脉瘤。常位 于颅底部,一般无脑水肿,外伤性动脉瘤的 瘤壁,由机化的血肿构成,而没有血管壁结 构。动脉瘤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后 常造成动脉痉挛,由于有动脉痉挛,也可出 现该动脉分支区的脑缺血、水肿或梗塞。
急性期:发病后5—7天以内,血肿为新鲜血液和 血凝块,集中了大量的含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可 为高密度影,呈“月晕状”。 亚急性期:发病后1—2周,由于血肿内红细胞及 蛋白质逐渐分解和吸收,水分也通过渗透作用进 入血肿内,可为等密度影。 慢性期:一般发病后一个月,血肿周围的血管及 神经胶质增生更明显,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完整 的血肿壁,血肿内的红细胞及其它部分已大部分 被吸收,故血肿可为轮廓清楚的低密度区。
CT表现:
除了直接显示动脉瘤之外,还有重要 的间接征象,即动脉瘤出血,视其部位不 同又分脑内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 出血。可根据出血部位推断出血动脉的部
位。
根据动脉瘤内囊壁血栓情况分为三型。 Ⅰ型:囊壁无血栓动脉瘤,呈稍高密度影, 多位于基底动脉环周围,边缘清晰。增强扫 描,呈均匀性增强。
Ⅱ型:部分血栓动脉瘤,平扫时,其中央可 见高密度区,为内含血液的瘤腔,周围为等 密度附壁血栓,外层囊壁有明显强化,而形 成中心高密度和外周高密度环,中间隔以等 密度带称为 “靶征”。 Ⅲ型:为完全血栓动脉瘤,呈等密度,可有 血栓内钙化或瘤壁的弧线状钙化。
CT表现:
血肿吸收期:两周开始,血肿逐渐吸 收 ,密度减低,边缘模糊,4周以后 变为等密度而消失或残留软化灶。脑 水肿及占位效应消失。
CT表现:
囊肿形成期:指发病两月后,血肿一般 完全吸收,呈低密度囊腔,边缘清楚, CT值近似于脑积液。囊腔多呈条状或新 月状,较小的出血灶形成纤维疤痕,邻 近脑室、脑沟扩大。
出血量的计算方法:
多以田氏方程计算:
出血量( ml ) ﹦π/6×长×宽×高
二. 脑梗塞
是由于脑供血障碍所致缺血性脑坏死, 病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小动脉硬化引 起的血栓形成,脑血管急性闭塞后,引起脑 梗塞。 临床上可分为缺血性梗塞、出血性梗塞、 瘀斑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四种。
1.缺血性脑梗塞 1) 急性脑梗塞
发病后12—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 发病2天后,CT有典型改变。 第1周:梗塞区呈低密度、底边向外的三角形或 扇形影,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 第2周:病灶密度变均匀,边界清楚。
第2—3周:梗塞区脑水肿消退,血液循环逐 渐恢复及吞噬细胞浸润,其密度相对增高, 平扫时为等密度,称为模糊效应。 第4周—2个月:梗塞的密度继续降低,直至 脑积液密度。
占位效应:第1—2周显著,从第3周逐渐消退, CT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轻度向对侧移位。 增强扫描:病变区增强在2—3周内发生率90 %,其特征性表现是脑回样强化。
2) 陈旧性脑梗塞
梗塞区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消失,仅留1个 低密度囊腔,边缘清楚,锐利,其内为液 化或瘢痕组织,并同时有局限性脑萎缩。 在增强扫描时,无强化效应。
2. 出血性脑梗塞
出血性梗塞在急性脑梗塞病人经治疗 后 1周或数周后发生,一般为血栓和栓子 崩解或治疗后发生碎裂,而向闭塞血管的 远端移位,从而使血液重新进入再通部分 的血管及分支中。由于该部血管易发生坏
死,张力很低,导致出血发生。CT表现:在扇形或三角形低密度梗塞内,出现斑片 状及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与高血压性出血灶 相比,出血密度减低,边界不清楚,而且占 为效应明显。
增强扫描:在梗塞区低密度中可显示有脑回 状部、斑片状增强。
3) 腔隙性脑梗塞
系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的缺血性小 梗塞,为大脑动脉深穿支闭塞所致,微梗 塞所致腔隙性脑梗塞常为脑积液密度,边 缘光滑、清楚,平均0.5—1.5cm大小。好 发于豆状核、桥脑、丘脑、尾状核、内囊 及其它部位,常常为多发。
三. 脑动脉瘤
CT表现:
平扫时:畸形血管可为稍高或等密度 的不规则肿块,占位征象不明显,甚 至有脑萎缩,引流静脉或供血动脉增 粗(主要是前者),有时可见斑点样 钙化。 增强扫描:可见动脉特别是静脉明显 的扩张、迂曲样强化。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可形成脑内血 肿,并可破入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内。
脑血管病的CT诊断
王成伟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
CT. MRI室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脑 卒中或脑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 血管病两大类。 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动脉瘤、 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和烟雾病等。 CT对脑出血和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很大, 但对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的 诊断不如脑血管造影。
一 . 脑出血
可由脑动脉瘤、血管畸形、肿瘤和 炎症等引起,中老年人以高血压和脑动 脉硬化为常见。出血部位以内囊-基底节 和丘脑区常见,其次为小脑和脑干。
病理:脑内小动脉壁薄弱,中层发育 差,特别是豆纹动脉走行过急加之硬 化,在高血压的作用下,易产生玻璃 样变性及纤维素性坏死,进而形成粟 粒样动脉瘤,破溃后出血。
高血压性脑血肿最常发生在基底 节的壳核,其次为丘脑、桥脑和小脑。 基底节出血常侵入内囊、丘脑, 并可破入侧脑室。 临床常分三型:内囊内侧型、内囊外侧 型、内囊混合型。
CT表现:
急性期:出血后一周内,血肿为高密 度,CT值60—80Hu,可为肾形、圆形、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伴有周边水肿和 占为效应,使临近的脑室受压移位, 并越过中线,内囊内侧型血肿,易破 入脑室。
如脑内动脉瘤破裂,可表现为脑 内出血或形成血肿,也可破入脑室及 蛛网膜下腔内。 血管痉挛的CT表现常由对脑血肿 或脑梗塞的间接分析而得到。
四. 脑动静脉畸形(AVM)
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好发于幕 上(90%),其中顶叶常见(27%)。
病理: 多发生在皮质下区,常呈楔形, 尖端可达侧脑室壁,在皮质表面可见 不规则粗大迂曲血管,供血动脉迂曲 扩张,并有多支粗大回流静脉与静脉 窦或/和脑深静脉相通。畸形血管的管 壁薄,内膜增厚,常有透明变形和钙 化,畸形血管周围由于反复出血,有 含铁血黄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