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中国古代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拼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中国古代史总体线索:中国古代文明史从夏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两种社会形态,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七个时代。
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的统治秩序);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西周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3、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国风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基本上处于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基本上处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礼乐制度也遭到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改革,封建制度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开始构建。
2、经济: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分封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兴起,商业兴盛,但商鞅变法后开始受到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3、文化:学术下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成为主要的流派;各国为争霸的需要纷纷延揽人才,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指南仪器司南出现;文学上《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础。(儒家思想当时不符合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要求,法家思想顺应时代需要)
注意:百家争鸣主要是讨论如何治理国家,治国的方略问题。
4、注意这段时间的各国变法
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变法,相地而衰征;BC594年鲁国初税亩
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注意这里的逻辑关系
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形成,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取代原来的集体耕种模式,这是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基础变化后上层建筑随之变法,因此出现政治上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军事上诸侯割据混战,思想上百家争鸣。重要考点:先秦的儒家思想、先秦的变法改革、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使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之后,为巩固统治,在中央上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的权力逐步增大威胁中央,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推行“推恩令”,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王国的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在中央组成决策机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利被大大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为以思想的统一来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逐渐衰弱,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等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实行“黄老无为”政策,采取修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牛耕推广,青瓷技术进步,汉代的丝绸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称号,“丝绸之路”所经之地也兴起繁盛的城镇,如敦煌、楼兰、龟兹等。秦汉都强化了商鞅变法中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由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和汉武帝的措施),治国思想由法家变为儒家,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更民族的联系加强,中外的经济政治交往频繁,科技文化由此得到很大的发展。造纸术的发明以及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长期领先的基础。
重点: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延伸拓展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措施。
第四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1、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选官制以九品宗正制为代表,门阀垄断政权,有才而出身低微的人难以入仕。
2、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南宋时期结束)。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的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