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探析

作者:乔翔

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08期

[摘要]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实现的,也是与唯物史观的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据此,我们把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加以考察和说明,即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初步探索阶段,伴随唯物史观确立的定型阶段,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唯物史观;共户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027-04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这一思想不仅构成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而且也渗透在他的全部思想体系之中。正是着眼于人的解放这个根本目标,马克思“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初步提出

马克思出生的地区莱茵省是德国经济和政治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离法国最近,受到法国革命的强烈影响,自由、民主主义思想颇为盛行。老马克思尽管是犹太人,但却深受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一种宗教上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思想倾向。未来岳父威斯特华伦男爵更是对马克思未来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让马克思对浪漫主义文学以及圣西门的人格和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环境和小环境的结合无不深深影响着马克思,环境和家庭给予他的是一颗自由的心脏和高尚的灵魂,是对人的理性无比的信赖,对人的自主性和人类幸福的高度景仰。这一点首先反映在他中学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篇文章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起点,反映了他愿意为全人类服务的决心和信念。这个选择,从精神上和方向上决定了他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自由的选择,高尚的选择。马克思的理想崇高而远大,他把个人的职业与全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精神境界。

大学时期的马克思,经历了构筑体系的失败,以及浪漫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确立了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将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进行比较,从表层意义上看是在纠正人们长期形成的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偏见,从深层意义上来看,他是在突出伊壁鸠鲁哲学的历史重要性,并借此表达自己的哲学观:与人的生活世界联姻的高扬人的以自我意识为特征的主体性的无神论哲学,并将它作为人获得自由、解放的现实途径。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这是对原子直线运动的必然决定论的反动。马克思对此的肯定也正是他的自由心灵对现实的普鲁士政府和宗教神学扼杀人性和人权的抗争。不同点在于,伊壁鸠鲁的反抗是无声的内心反抗,而马克思是从内心到现实的反抗,将普罗米修斯视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由此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伊壁鸠鲁心灵绝对自由观,另一方面,马克思又突破了伊壁鸠鲁个体心脏里跳动的绝对自由,将人的自由或自我意识投到天上和地上,他要做现实的普罗米修斯,“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因为“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这天上的和地上的神恰恰就是直线决定的宗教神学和专制制度。此时马克思怀抱着用哲学改变世界,使“世界哲学化”的宏伟抱负,尽管还带有青年黑格尔派“理论批判”的局限性,但哲学不能满足于“解释世界”而应当“改变世界”的理论取向已日渐明晰;哲学作为“干预生活本身”的活动,已成为马克思的理论自觉。

如果说在中学毕业作文和《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只是抽象地表达了为人类的幸福和解放而工作的志向,那么,经过《莱茵报》时期实际斗争实践的洗礼,这种志向转化成了通过“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具有强烈现实性的价值理想。在《莱茵报》的一系列论战性文章中,马克思针对普鲁士政府对出版自由的践踏,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处境以及法律对有产者的袒护,报纸该不该讨论宗教事务等问题,借用《莱茵报》这块阵地展开了与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激烈论战。马克思不仅从道义上为劳动人民的生存权利进行了辩护,从理性原则出发揭露有产者和法律的伪善性,而且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政权和法律的虚伪性。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越出了精神领域,探讨了物质利益问题。这也就意味着马克思开始离开黑格尔哲学,转向了唯物主义。

马克思首先做的工作是对黑格尔的国家和法的理念进行清算。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充分肯定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区分的基础上指出,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家庭的关系问题上弄颠倒了。这种颠倒,使他作不出关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切合经验事实的理解,也不能正确说明国家怎样同家庭和市民社会发生联系。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作为对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的继续和深化,马克思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以及市民社会所固有的特征为理论基础,对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在马克思看来,以确立所谓人权为标志的政治解放并没有克服市民社会,它不过是完成了市民社会从政治中的解放而已。历史还远未终结,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是同一个过程。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作为政治解放之超越的“人的解放”概念:“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究竟如何实现人的解放?由什么力量来实现人的解放?《论犹太人问题》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解决的。马克思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阐述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思想。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继续发展,是《德法年鉴》时期的最高思想成就,也是马克思完全转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的解放的使命赋之以无产阶级: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从而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重要的是,马克思这时已看到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他指出,无产阶级“不要求享有任何一种特殊权利”,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无产阶级和全体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使社会永远从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中解放出来,就不能争得自身的彻底解放。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新的解放,意味着带来新的剥削和奴役,而无产阶级的解放,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基本轮廓已然显现。至此,马克思才把握住了自己立志为之献身的事业的目标。于是从大学毕业时的那种还相当模糊的对于“人的解放”的概念,就明朗了。他要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已经以清晰的轮廓,出现在他面前。

二、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逐步形成

在马克思批判地弄清楚了“人的解放”应当具有怎样的含义之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从理论上系统地认证和阐明这个目标本身。这是一系列的“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工作,它是从1844年开始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解放”思想诉诸真实的历史境遇,作了较为深刻的阐发。在这里,马克思是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人手来讨论人的解放问题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剖析,马克思指出私有制是首先必须加以考察和揭露的对象。在异化社会中,劳动者的创造特性被剥夺,劳动变成被强迫的劳动,被奴役的劳动,人成为非社会的人。异化劳动改变了人类的本质,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在这里,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并从经济关系上把握了它,因此,与《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通过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而达到的对人的解放问题的抽象理解相比,马克思已经深入到了全部社会问题的更根本的层次——经济根源。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显而易见,马克思这里关于共产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