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

本文转自论文发表,原文地址/lunwen/jianzhu/1032.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的几种解释进行一定的分析,然后从技术和功能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屋面曲线的成因做了初略的探讨。

关键词:屋面曲线务实中庸阴阳生气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这话虽不全面,但至少表示出一种初步的印象和观感。中国建筑在立面上的外观形象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下部的台基,中部的屋身和上部的屋顶,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三段式。其中屋身的梁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是主要的结构和承重部分。而屋顶则是在外观形象上最突出和赋于变化的部分,它的分量往往超过屋身,甚至要大于屋身和台基之和。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俗称“大屋顶”。

与中国传统建筑为何是木构一样受到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为什么是曲线形态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呈现出曲线形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建筑檐口为什么是凹曲线形态?二是中国建筑屋面为什么是凹曲面形态?

关于中国建筑屋面的曲线的成因,国外和国内的学者都有些研究, 300多年前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关于中国建筑屋顶写过这样的话:“屋顶的形状类似汉代人曾经居住过的帐篷,帐篷固定在一个矛状物上,它们的各个角度是向上弯曲而指向天空。现在以砖瓦砌筑的屋顶任然模仿汉代人的建筑物。”李以康先生说,这种解释犯了“因果论”的毛病,因为“没有证据显示中国人是帐幕为居室的游牧民族,就算是如此,为什么阿拉伯人不采用曲线屋顶,而他们实在是具备帐幕的文化回忆的。”

刘致平先生认为中国屋面曲线的成因是一种补救技术上不足而采取的措施。他说“中国屋面之所以有凹曲线,主要是因为立柱多,不同高的柱头彼此不能画成一条直线,所以宁愿逐渐加举做成凹曲线,以免屋面有高低不平之处,久而久之,我们对于凹曲线反而为美。”然而,屋面曲线在宋朝是定型的,形成曲线的处理宋代叫“举折”,清代叫“举架”。要构成屋面曲线,檩木必须位于曲线上一点的固定的高度,梁架的构造尺寸由檩木来决定,承托檩木的横梁之间的距离由举架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因此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做成曲线肯定是要增加工作量的,需要更高的技术的。

乐加藻先生认为中国屋面曲线的成因是一种顺应材料和技术不足而产生的一种习惯认同,他说“考中国屋盖上之曲线,其初非有意为之。吾人所见草屋之稍旧者与瓦屋之年久者,其屋面之中部常显下曲之形,是及曲线之所从来也。愈久则其曲之程度愈大,是可知屋盖上之曲线,其初乃原因于技术与材料上之弱点而成之病象,非以其美观而为之也。其后乃将错就错,利用之以为美,而翘边和翘角,则又其自然之结果耳。”然而,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抬梁式是由穿斗式慢慢衍变过来的,所用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柱,梁,檩,椽无一不是木头的,大到皇帝皇宫建筑,小到普通百姓住宅结构形式都相差无几,材料种类也基本都是木材为主,差别的就是木材的质量,可能普通百姓因经济问题,住宅所用之木比较简单粗糙,也许可能出现乐先生所说的现象,但是皇宫建筑所用之材不可谓不精,倾全国之力,技术不可谓不精,可为什么皇宫建筑屋顶也呈曲面状态呢?

还有很多其他的解释,诸如构造起源说,认为中国建筑的斜屋面是主次房屋合并的结果,主屋屋顶坡度较大,外厢屋顶坡度较小,不同坡度屋面综合起来的折线渐次美化融合,其后就成为中国式的屋面曲线。还有雪松树形影响说,认为传统建筑屋顶的形状是受到树枝下垂的杉树形式的启示而来。还有说是起源于商周时期凤鸟崇拜和凤鸟形象的说法等等。

从技术和功能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成因是结构和实用精神率直的表现。林徽因先生说:“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秘之中国屋顶曲线,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超出力学以外的娇娆造作之处,同时在实用和美观上皆异常的成功。”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从早期的大叉手到成熟时期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构架,推动了凹曲反宇屋面的形成。尤其是抬梁式结构,具有构造简单,逻辑明确,富有节奏感等特点,为反宇屋面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因此有人说是举架制度造成了屋顶凹曲面的形成。

中国古建屋顶的出檐是很深远的,这种深远的出檐是靠檐椽和飞椽两层椽子压在檐檩上向前挑出而成,到了四个角上必然离檐柱较远,于是两层椽子改成了两层比椽子尺寸大的多的角梁,老角梁在下,仔角梁在上。角梁是方的,椽是园的,角梁的尺寸几乎倍于椽子,到椽与角梁几乎并排是,两个的高下不同,以至不能在他们上面铺钉平板,因此必须降椽依次的抬高,让椽的上皮与角梁上皮相平。在抬高的几根椽子底部填补一片三角形的称为“枕头木”的木板。这样就形成了屋檐的曲线。

功能上的解释是说屋顶是出于尽量收纳冬阳,尽快排泄雨水的实际功用。《考工记》记述古代的车盖时说: “上尊而宇卑, 则吐水疾而溜远。”屋顶的檐口抬高可以使屋身多采纳光线, 也便于从屋内张目远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曲线,靠近正脊的地方最陡(一般略小于45 度角);屋檐处最平缓(小于20度角);中部屋顶则取前二者之中,从而形成连续自然的弧线。从屋面自然排水的实际要求上讲,下凹的曲线无疑最为有利,工程理论称为“最速降水线”,这是中国特有屋顶曲线形成的重要技术依据。

从更深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台湾建筑名家汉宝德先生说:“我始终认为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为什么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就有面貌完全不同的建筑呢?因为他们的文化有差异。因此,不通过文化没有办法了解一个民族的建筑,不通过建筑也无法真正欣赏它的文化。”建筑和文化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两个不同层次上相互联系着,这两层联系总是同时发生的,特定的社会文化创造并满足于特定文化的建筑,建筑的文化性,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满足于价值与文化活动的双向一致的客观存在,是不同文化及文化价值观的选择的产物。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事实上成为了文化表象的外在载体,只有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建筑形式的根本动因。

1、务实精神

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趋向。古人对美的认识最初是与功利目的直接相连的,对单字“美”的正式解释,始见于许慎《说文解字》-------美者,羊大为美是也,从羊从大。在美的观念产生之初, 人们本能地以致用为美。这种以致用为美的认识,“重实际而黝玄想”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了“实用经验理性”,而不太注重科学性的玄想。

中国木构建筑屋面形态的实用理性精神首先体现在它的功用性上, 这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