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具有以下特 点: 1、发病部位多为单侧额颞部 2、发病时间主要是伤后1-3个月内 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
TSE-CSH 演变机理
主要有两种说法: 1、硬脑膜与蛛网膜间的桥静脉撕裂出血 2、硬膜下积液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导致慢性
硬膜下积液的包膜出血
.
五、诊 断
另外还有:脑萎缩学说、颅内压力平衡失调 学说等
.
三、病情特点
1、硬膜下积液多发生于头枕部着力受伤的患者,受力 的对冲部位即额颞部产生硬膜下积液,幕下者极少 见。
2、可一侧或双侧出现。
.
3、大部分患者合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尤 其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多见。
4、原发性颅脑损伤较轻者,伤后可无或仅有短暂意 识障碍,随着积液的增多而出现昏迷或意识障碍加 深。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
一、定 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指:头部外伤后,脑脊液异常 进入硬脑膜下腔并积聚,形成硬膜下积液
颅骨与脑组织之间由外向内有三层膜: 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脑脊液由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正常分布于脑 室和蛛网膜下隙,对脑具有营养、缓冲震动、调 节颅内压和保护作用。
.
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急性少见,可在外伤 后首次颅脑CT检查时发现,也有的在数小时 后的复查时发现。慢性者可形成包膜。
一定死亡率,文献报道合并脑实质损伤的外伤性硬 膜下积液的死亡率可达12%—25%。
.
谢谢
.
.
二、形成机理
常见的形成机理有以下两种说法:
1、 “活瓣”学说:颅脑损伤后,脑蛛网膜发生 小的破裂,形成单向活瓣,脑积液由蛛网膜下 腔经裂口单向流入到硬膜下腔,逐渐增多,形 成硬膜下积液。
.
2、血脑屏障破坏学说: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 受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大 量渗出并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因其蛋白含量 高,渗透压高,使周围脑组织及蛛网膜下腔 水分经蛛网膜粒孔渗入硬膜下腔,并逐渐增 多形成积液,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渗透学说。
.
B、原则: ①消除积液的脑受压; ②消除积液产生的原因; ③消除积液囊腔。
只有符合上述三项手术原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积液的复ຫໍສະໝຸດ Baidu发,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
.
C 手术方式: ①体外引流:指穿刺或钻孔引流术。 ②体内分流术:体外引流后虽然临床症状改善,但积液未 减少或拔引流管后积液又增加或临床症状又加重者。 ③合并颅内血肿,严重脑挫裂伤,有脑疝征象者,应及早 开颅清除血肿和积液,去骨瓣减压。 ④对前囟未闭的患者采用普通静脉7号套管针,经皮前囟 侧角穿刺持续引流。
.
案例
通过一例患者动态的CT检查来观察硬膜下积 液的变化
.
伤后1小时,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额叶少量硬膜下积液。
.
.
第二天复查,左侧额顶叶硬膜下积液形成。
.
.
第四天,左侧额顶叶硬膜下积液进一步发展。
.
.
第10天,双侧额顶叶、中线右侧硬膜下积液。
.
.
七、治 疗
㈠非手术治疗: 1、慎用或不用脱水剂,以免颅压过低导致积液增多。 2、应用神经营养药、脑血管扩张剂、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
.
四、临床分型
1、消退型:指产生的硬膜下积液逐渐吸收减少。 青壮年多见,一般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或仅在 早期有轻度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以后逐渐好转,无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所以说青壮年的硬膜下积液预后较好!
.
2、稳定型:指硬膜下积液维持一定的量,一段时间 内不增加,也不减少。 此型以老年人占多数,大多患者以头昏、头晕、恶 心、呕吐、欣快、淡漠、抑郁、记忆力下降为主要 表现,一般无硬膜下积液相关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长期观察此型可转变为消退型或演变型。
.
3、进展型:指硬膜下积液逐渐增多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有轻偏瘫、失 语、精神异常,婴幼儿可有类似脑积水表现,若合并 脑实质损伤,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病理征。
.
4、演变型:指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此型临床特点为发病年龄两极化,常发生在10岁以 下小儿或60岁以上的老人,这可能与小儿、老人的硬 膜下腔较大有关。常发生在硬膜下积液1个月以后, 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而早期手术可打断积液包膜形成及演变为慢性硬膜下 血肿的过程,故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不易发生在手术治 疗的病例中。
1、有头部外伤史 2、有或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CT表现为额颞顶部新月状低密度区,常进入 纵裂前部,脑组织受压,CT值为0—10Hu。
.
六、鉴别诊断
主要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通过CT或MRI很容易作出鉴别
1、CT 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CT值 2、MRI 血肿T1和T2一般为高信号,积液与 脑脊液信号一致,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 号,即可鉴别。
高压氧治疗等,以期改善脑血循环和代谢,为脑组织的膨起 复位缩小硬膜下间隙提供可能。
.
㈡手术治疗: A、手术指征:
主要结合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与硬膜下积液的量来判断 ①临床上有神经系统压迫症状或有癫痫发作者,无论积液量 多少,均应采用手术清除积液,解除压迫。 ②占位效应较重,有明显的颅高压症状,影像学检查(CT或 MRI)示脑室、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移位>10mm者。 ③幕上积液量>25ml者,幕下>8ml,即使未出现神经系统压 迫,也应采用手术治疗,以利于病情恢复。 ④婴幼儿额前间隙大于6mm者。
.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随着CT诊断技术及磁共振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比较 全面观察颅脑外伤后病情的演变过程,通过对脑外伤患者的 CT 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动态观察,最终发现硬膜下积液 发病率约占颅脑外伤患者的6.08%。据临床报道,其中转化 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比率约为11.6%~58.0%
.
八、疗效判断
影像学检查 1、治愈:积液完全或大部分消失。 2、好转:积液厚度小于术前1/2。 3、无效:积液厚度等于或大于1/2。
.
九、预 后
1、消退型:一般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2、稳定型:一般预后亦佳,神经系统绝大多数恢复
良好。 3、演变型:经早期手术治疗几乎均能治愈。 4、进展型:可因合并脑实质损伤或术后并发症而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