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型抑郁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躁狂抑郁症

主编:刘振华陈晓红章节作者:田疆

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属情感性障碍范畴;一些学者将此病称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或情感性精神病。躁郁症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70年代以前,我国对此病的研究报道较少。由于国内精神病学界长期以来较普遍地墨守着传统的、经典的躁郁症诊断标准,而使这一常见病的诊断率较低。70年代,本病在国内的患病率为0.03~0.17‰,而国外却高达0.5~3.0‰。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同国外交往的增多,国内一些专科医院参照国外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加上锂盐的普遍应用,使诊断率明显上升。l982年全国12个地区协作调查资料提示。躁郁症总患病率为0.76‰比70年代增加了0.66‰。由此可见,本病在我国80年代以前,其漏误诊现象非常严重。虽然1984年10月我国制订了躁郁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但本病漏误诊现象仍然存

在。

【病因病理】

为了探讨躁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着遗传学、代谢和内分泌、电解质、电生理和中枢神经介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尚不能确定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大量的证据提示脑内单胺类、乙酰胆碱、酶、肽和激素的变化,对于人的情绪变化和行为改变有着明显的影响。但对此病可能出现的特殊生化改变,迄今还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躁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即遗传、生化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起着作用。虽然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主要症状体征】

躁郁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心境高扬或低落为基本临床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本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正常。虽经多次复发,一般不出现明显的精神衰退,不残留人格缺损。本病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女性患者稍多于男性,往往有阳性家族史。有文献报道本病在春

末夏初发病率较高。

传统上躁郁症的发病形式分为躁狂症、抑郁症和循环型。综合国内几家医院大宗报道,三者比例约为3.8:1:1。1989年西安会议通过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即CCMD-2。把躁郁症分为躁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后者又分为躁狂相、抑郁相、混合相及其他。

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1)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伴有思维奔逸或迟缓、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失眠、焦虑、易激惹或激越也常出现。(2)综合国内近10年的报道,本病有22.7~44%的患者出现幻觉;9.1~60%的患者出现妄想;

4.5~13.9%的患者出现Schneider的“一级症状”。还可以出现逻辑障碍及人格解体等症状。但“分裂样症状”多出现在急性起病或病情严重时,而且“分裂样症状”期明显短于心境障碍期。(3)躯体、神经系统及辅助检查一般无阳性所见。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可作为抑郁症诊断的参考,50~65%的抑郁

症患者DST阳性。

诊断躁郁症应以CCMD-2中情感性障碍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误诊概况】

目前,诊断躁郁症仍无特异性方法,加上诊断概念的变迁及使用标准的不统一,临床上对本病的误诊、漏诊经常发生。综合国内1983年以来关于躁郁症误诊的9篇报道资料,躁郁症的平均误诊率为20.6%,见表98。

另外。有些资料与表中统计方法不同,但从其他角度展现了躁郁症的误诊情况。如龚绍麟报道,躁郁症门诊误诊率为36%,入院误诊率为l7.1%。谭玉慈等报道,从4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现27例为躁郁症。孙竞翔等报道,从246例“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发现躁郁症36例。王学义等报道,从253例“精神分裂症”中发现躁郁症29例。郑洪骧等报道了33例精神分裂症与躁郁症多次互诊的病例,最后确诊为躁郁症30例,精神分裂症3例。

【误诊范围】

综合国内近10年的文献资料,躁郁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数量最多,而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也不少见。将其他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误诊为躁郁症

的相对较少。躁郁症的误诊病种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由于受传统诊断习惯的影响,近几十年来,特别是60、70年代。我国精神病学界普遍存在着对躁郁症诊断偏严。对精神分裂症诊断偏松的倾向。这就使得许多躁郁症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的误诊病例中,精

神分裂症占88.3%。

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许多躁郁症患者存在“分裂样症状”,易被误诊为分裂一情感性精神病。笔者认为,此诊断不益于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

断及二者的临床研究,应尽量少用。

三、反应性精神病:当临床医生偏重于精神因素对发病所起的作用时,易将

躁郁症误诊为此病。

四、其他:临床上将躁郁症误诊为癔症、神经衰弱等也时常见到。少数情况

下,可将甲亢误诊为躁狂症.将药源性抑郁误诊为抑郁症等。

【误诊原因】

一、躁郁症的病因病机不清,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加上诊断概念的变迁及诊断标准的不统一,因而颇易造成误诊。70年代以前,标准化精神检查在我国很少使用,近年来量表的应用已很普遍,但各地差异还较大。l984年以前,我国没有自己的躁郁症诊断标准,各地使用的诊断标准多沿用国外,各不相同。

这些都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者个人因素是造成误诊的常见原因。医生的素质不同,对症状的识

别及疾病的鉴别能力也不同。

1.对诊断概念的认识不足或绝对化。一些医生过分强调并拘泥于躁郁症的“三大典型症状”,而忽视了不典型症状,特别是“分裂样症状”。他们坚持认为“Schneider的一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独有症状,或者坚持先排除精神分裂症尔后才能诊断躁郁症的诊断模式。这就使许多躁郁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其实在躁郁症患者中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破裂、逻辑障碍、情感反应不协调

以及不协调性兴奋等症状并非罕见。

2.病史采集不全、精神检查不深入或临床观察不仔细都容易产生误诊。有些医生忽略了家族史及病前性格的询问;有的则不注意对症状进行识别。例如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