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放缓,势必使30多年来高速增长掩盖的诸多潜在风险和问题被暴露。如房地产泡沫、地方债高筑、产业结构脆弱等。虽然中央近年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但进展艰难。究其原因,一是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沉疴积弊,短期难以改变;第二是这些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风险点的爆发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可能危及就业,影响社会安定。

保障就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红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积极推进以制造业的工业化进程。但以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低端产业转移、以出口导向的传统制造产业,由于原本就是依赖廉价资源和劳动力起步,结构上存在着“三低三高”(低水平、低价格、低质量,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将面临着大量劳动力将从传统产业中排出。为持续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机会,城市化被视作“促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手段。但是以城建、房建为主体的大拆大建,难以持久。另外由于大中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医疗、交通,以及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人口承载能力已然有限。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大搞城市建设的模式也已不可持续。

然而,客观存在是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有近4亿农村劳动力,被裹挟入城市。

自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是当前破解错综复杂局面的一个重要契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历史机遇,破解城乡经济二元化的有效路径。但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业已进城的劳动

人口,已无重回农村、重操农业的可能。特别是大量的80、90后“农二代”,已经不会种地;而且有的农民将责任田出租,已无地可种;更多的是,由于长期务工已经很难适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主观上已经不愿种地,这就需要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继续在贵州省考察时指出,国家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度,要给予政策扶持、金融服务和技术培训,让打工的农民工回到老家,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就地进城。

然而,就业岗位的提供,依靠产业集群支撑。立足于城镇化建设的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一个规模极大、有可能形成一系列产业集群的产业领域。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且依据长期的调研,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应充分考虑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利用率低、发展空间大的特点。

农业资源开发,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前景。第一,农业资源存量丰富。我国发展资源的优势和基础均在农业,国外曾有媒体将农业资源誉为“人类自然和经济资源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块宝藏”。与传统资源相比,农业资源具有低碳、当量大、可再生等特征。有资料显示,全世界土地总面积98%的农村地区,是农业资源产生的主要来源。全球每年经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质约1700亿吨,相当于世界燃料消耗的10倍。就我国的情况看,可转换为能源用途的作物和植物品种有200多种,其中近8亿吨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

第二,农业资源发展空间巨大。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具有投资小、收益大、稳定周期长、持续能力强等特点。它在满足人类衣、食之需外,其潜在功能所形成的价值,从现代科技角度看还远未开发。20世

纪后期以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以及系统感应、控制技术等优化工业手段的逐步成熟,为农业资源的的规模化、系统化深度开发提供了坚实支撑和基础条件。如玉米深加工产品伴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已制造出3500种以上的产品,由过去单纯的淀粉产品发展到淀粉糖、各种发酵产品、变性淀粉、玉米油和蛋白饲料等多门类的产品体系。而在我国,主食产业化也是一个利用小麦加工转化、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典型。近年来,主食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在政府支持下、由企业主导推动,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和提升的范例。在兴泰科技等企业的努力下,通过在基础研究、工艺研究、装备研制、标准化、市场信息化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产业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潜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造就了一个拥有2万亿元以上产业空间、且社会效益显著的新型产业体系。而主食产业,还只是农业资源开发的一个示范环节。除此之外,按照大农业思路,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系统开发,在粮、果、草、林、蔬、药、畜、渔等各个领域可培育形成数百个类似主食产业化的加工体系,形成庞大的农业加工产业集群。

综合而言,立足于农业资源的深层次利用,将形成一个以农产品加工转化为主体、横贯三次产业的庞大集群。通过农业资源的能源化利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工业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存量处于临界区段、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更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另外,也将构建起一个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梯次丰富的新型产业体系,可以提供超过1.5亿人的就业机会。进而以家庭关系的带动解决4-5亿人的生计。从而使农村地

区形成更大的财富创造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和人才吸纳能力,实现“资源就地开发、产业就地形成、农民就地就业”的全新局面,使农业真正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支撑点。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的系统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部分环节上的开发应用,仅停留在初加工和粗加工。主要瓶颈和原因:

首先,认识和管理体系的落后。从农业发展史来看,18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推进,工业文明表现出的巨大商业利润和社会财富创造能力,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聚集,农业由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被边缘化。而就我国情况而言,从上世纪50年代的“重工业优先”战略,到改革开放之后的“无工不富”的观念,加之以GDP为政绩考核的顶层设计,政府习惯性地将土地、资本、人力等资源均向工业倾斜。甚至不惜以牺牲农业、环境、生态为代价,推进工业化的现象,因而农业逐步成为了弱势产业。同时,在管理体系上,长期以来,我国的涉农机构繁多,政出多门,例如农业部、粮食局、畜牧局、海洋渔业管理局等,多头管理的方式将农业无形的分割,少量经过现代科技加工的产品也被列入轻工或农机,不利于完整的农业经济增长机制的构建。

再者,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撑。由于对工业的偏重和资源向工业的聚集,大量的技术成果,也都产生于工业体系、应用于工业体系,可以说近代科技体系是工业技术的集合。但在农业领域,除围绕粮食增产的转基因技术,及18世纪末的耕作机械、20世纪中叶的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工技术之外,鲜有新技术进入。由于缺乏现代系统高新技术的应用,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