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生《艺术史》18世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8 世纪
1
00 : 00 : 14 , 000 - - > 00 : 00 : 21 , 000
艺术史使天下人爱人所爱,好人所好,敬人所敬。我们沿着西方艺术史的逻辑进入18 世纪
就进入了洛可可
这个名字给我们带来的气氛、感觉
伴随着此时流传至今的遗存
总不免让人生出华丽、温婉的感慨
然而,如果我们从反省艺术史的角度出发
则把18 世纪看成了一次自我出走的变动
即通称的 18 世纪
被看成了东西方的第一次交流、碰撞
这是即将发生的伟大革命
就是1789 年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关键时刻
从中国的眼光看去
我们往往会把西方艺术史逻辑中的这一段
看作主动误取
从而创造全新的社会
和人性解放的“花样年华”!
这种东西方的第一次交流、碰撞
在艺术史上是真实的
在历史上却是虚幻的
因为此时东方和西方还处于遥遥相望
尚未相遇的状态
仅有的一点彼此的信息
伴随着海船历经惊涛骇浪
运来的丝绸、茶叶、瓷器
只不过给遥望平添了想象的余地
和传说的空间。
17 世纪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在鼓励之下
此时已在欧洲蓬勃发展
在现实精神和开拓野心的推动下
人们无论出于理想还是基于利益
都会愿意远离故乡,到海外
到真正的外海之外
去寻求财富和梦想
一种潮流形成之后
尽管并非所有参与到潮流中间的浪花和杂质
都具有与这种潮流相同的性质
它里边是泥沙俱下
但却不免被这股潮流裹挟
上下颠簸、一泻如飞
也把岸边不动的家国带得心旌动摇。
于是,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
不断有西方的传教士来华的消息
尤其是十六世纪成立的耶稣会
更是把传播本身看作了传教和献身
这些既有理想、又有实现理想的意志和能力的人
就是西方向东方渗透、探索、
侵略和征服的先驱。
他们当时上入宫廷,下进市井
记录下自己所了解的中国。
尽管只是只言片语
还多属街头巷尾的传言并且将之夸张
但是带回了西方的祖国
就连缀成了一片蔚丽的对中国的想象
这种想象
被茶叶上泛浮略带苦味的泡沫所浸淫
被丝绸上闪烁着微光的华丽所振奋
也被瓷器碰撞的叮咚声所带来的沉闷的声响
带入梦中,又从梦中唤醒
因为瓷器成了晚餐和早茶最美丽珍贵的承托。
此时,一种“主动误取”正在形成:
这个主动误取以两种画面呈现在艺术史的过程中。
在当下,世界文明频遭冲突、
中西文化的矛盾愈显深刻的时候
西方的有识之士
更是将18 世纪的这一次所谓的“中国风”
和我们今天回望起来
一个对中国的想象和误解
都当成了追究问题渊源的切口。
1
00 : 00 : 00 , 000 - - > 00 : 00 : 05 , 370
这两幅画面中的第一幅就是由西方人的想象
而画出来的中国景象。这种想象,此时已大大的超过了
当时中国对西方的景象的想象。
在中国,即使在清宫之中,雍正也有几幅穿着西方的装束
表演的个人行为,变成了图画
但那并非是对西方的想象,只不过是在自己的茶余饭后对“奇迹淫巧”的一种沉迷一如清宫中的皇帝妃子们不断地喜好西洋钟表
以及钟表上的华丽装饰,精微的雕刻,还有那清脆的报时银铃的
鸣响,如此而已。
而此时,宫廷中被崇仰为“纵横天下、高瞻远瞩”的帝王其实从来就没有想到
当下安定天下、发展国家的应该是枪炮工业、轮船制造、
蒸汽机的发明和创造,以及机械所能推动的工业化的
曙光。工业化的根本的目的,不是树立一己之权威,
一姓之天下,而是要让所有的普通的人
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中间,
满足温饱,获得尊严。
布歇在贝桑松中的中国图画中,处处可以
使我们看到第一种图画。这种图画已经不是
布歇一个人的创意,尽管他当时已经贵为宫廷的
第一画家。这种对中国的普遍想象
遍布欧洲。贝桑松有这样的画作遗存,
是因为巴黎的创作需要拿到这个边境的小城
去制造挂毯,供贵族们高价订购,热烈追捧。
而在德累斯顿的Pi l l ni t z ,我们则看到了又一幅图画。
它是1763 年为萨克森选帝侯
Fr i de r i c k Aug us t us 所建的一个城堡,一个行宫。
在城堡正宫的廊檐之下,抬头便可触目
在这里依旧是布歇式的关于中国的图画,只不过用的不再是彩色
而是棕色,这种对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喜欢用来
画素描的颜色在这里已被图画的内容演变成
从对理性和科学的归顺
转化为对遥远的中国的想象和追随。
在斯洛文尼亚的小城pi t uj 城堡中间,也有一小段关于中国的壁画,
风格、材料与布歇大不相同,但是其想象
似乎又与布歇如出一辙,这时的中国风,中国的风光、风景和风貌
只是对中国的欣赏,这是当时的风潮,尽管欣赏的对象未必是中国本身。
主动误取所建造出来的幻象和创造。
此时,西方绘制的那幅中国图画,似乎是他们“积极进取精神”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同样是为了帝王的“纵横天下,高瞻远瞩”
对于路易十四来说
就是让自己治下的贵族权利通通上缴,无所事事,把英雄豪气化为儿女情长。而对于那些虽不算是昏君,但也没有什么明智的
后继君王来说,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不断的演变成了对国家的昏乱统治
使得国家孕育着一种潜在的动乱,
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分化,正在孕育着一种
矛盾,而且矛盾日益深沉、日益深化。
这种动乱终于在文化发展到最靓丽的时刻爆发了,
成为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的一次迸发
使现代化不再仅仅停留在商业化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上
而转向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在当时社会最明确的体现
就是寻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所以,关于中国的那幅图画、
包括对中国的政治、中国的官僚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崇尚,
已经是一种掩饰和补充,
或者仅仅是一种沉迷和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