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共振运动

合集下载

动态平衡训练:提升身体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动态平衡训练:提升身体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动态平衡训练:提升身体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动态平衡训练是一种通过运动和锻炼来提升身体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姿势控制、增强核心肌群力量、提高灵活性以及减少受伤的风险。

在以下内容中,我将详细介绍动态平衡训练的步骤以及一些可以进行的练习。

步骤一:热身准备在进行动态平衡训练之前,一个良好的热身准备非常重要。

热身旨在增加身体温度、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关节灵活度,以及激活肌肉。

常见的热身练习包括踏步、小跑、关节活动、臀部和躯干的转动等。

进行热身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受伤,并为接下来的训练做好准备。

步骤二:核心肌群训练核心肌群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肌肉群之一。

它包括腹肌、背部肌肉和髋部肌肉等。

通过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我们可以增强这些肌肉群的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

常见的核心肌群训练包括仰卧起坐、平板支撑、俯卧撑等。

在这些练习中,我们应该保持正确的姿势,确保核心肌群得到充分的参与。

步骤三:单脚训练单脚训练是动态平衡训练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单脚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腿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常见的单脚训练包括单脚站立、单脚上下楼梯、单脚俯卧撑等。

在进行这些练习时,我们应该保持平衡,尽量不要借助外界力量。

步骤四:平衡板训练平衡板是进行动态平衡训练的常用工具。

通过站在平衡板上进行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和控制能力。

最常见的平衡板训练包括双脚站立、单脚站立、前后倾斜等。

在进行平衡板训练时,我们应该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注意控制呼吸,以免摔倒或造成其他伤害。

步骤五:闭目训练闭目训练是提高身体平衡性的有效方法。

通过闭目训练,我们可以减少对视觉的依赖,更加依靠感觉和空间认知来保持平衡。

闭目训练可以包括闭目单脚站立、闭目行走等。

在进行闭目训练时,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安全的环境,确保周围没有危险物品,以免发生意外。

步骤六:柔韧性训练除了核心肌群训练和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也是动态平衡训练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进行柔韧性训练,我们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身体的稳定性。

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

对于轻度或中度痉挛偏瘫侧肢体不能活动的患者,联合反响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患侧肢体出现了运动实际上,按生理学的观点而言,这仅是一种单纯的肌张力的变化,而不是运动对于伴有重度痉挛的患者,仅用触诊的方法就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联合反响只是引起肌群的同时收缩,并没有使肢体出现位置的变化。

联合反响常在患者打哈欠咳嗽打喷嚏或努力完成一个动作维持平衡以及在将要跌倒的恐惧时出现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它引起与运动无关的肌肉收缩,肌张力增高,患者的姿势长时间被痉挛模式控制这种情况对患者完成重复性的运动如步行上肢和手的使用等极为不利。

联合反响不仅是健侧肢体的活动对患侧肢体产生影响,还可以是患侧上肢对患侧下肢产生影响以及患侧下肢对患侧上肢产生影响联合反响对偏瘫患者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点:1.造成患者上下肢痉挛加重,肢体被强制在固定的肢位上难以完成功能上需要的动作如穿鞋时踝关节跖屈内翻下肢伸展,导致穿鞋垢动作不能完成患者如果努力去做就会使伸肌痉挛进一步强化;2.如果上肢经常处于屈曲位,会导致关节挛缩〔特别是肘关节和手指〕,影响上肢功能的改善;3.影响上下肢的平衡反响,造成全身的平衡功能障碍;4.加重挛缩,影响运动功能的改善。

治疗联合反响应注意一下几点:1.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中,身体任何部位都不可过度用力;2.无论进行任何训练都必须根据患者全身状况予以设计,绝不可只顾训练下肢和步行以致加重上肢痉挛,丧失上肢和手的功能改善的时机,或是单纯练**上肢而不顾下肢出现联合反响与痉挛加重;3.治疗开始时,患者用力程度要维持在最低限度,然后逐渐增加,增加的程度应在运动质量控制能力的范围之内;4.治疗师辅助的作用在于让患者通过运用选择性运动,学**抑制痉挛的要领辅助量过大,失去训练的意义;辅助量过小,那么诱发出联合反响因此,治疗师在辅助训练中,要注意控制辅助量。

共同运动是病理性的异常运动模式,是指偏瘫患者期望能够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运动,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响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偏瘫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从缓和阶段进入痉挛阶段时,便可出现随意运动,但是此时的运动模式与正常的随意运动有质的区别其上肢分为两种类型,即上肢屈肌共同运动和上肢伸肌共同运动由于上肢的运动被以上两种病理性的刻板的运动模式束缚,严重地影响应用动作的出现,应该通过训练加以抑制。

筋膜抖动的原理

筋膜抖动的原理

筋膜抖动的原理筋膜抖动指的是一种手法,它透过快速的震颤和振动来促进身体深层组织的松弛和修复,特别是在运动和创伤后。

这种手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康复领域,但其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本文将介绍筋膜抖动的原理,并试图解释它的作用机制。

一、筋膜抖动的定义筋膜是一种结缔组织,包裹着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筋膜不仅有黏附力,而且还能传递张力和压力。

当筋膜受到刺激或受损时,就会出现僵硬、疼痛和限制运动的情况。

筋膜抖动是一种手法,它通过快速的震颤和振动来刺激身体深层组织,促进筋膜的松弛和修复。

筋膜抖动可以用于康复、运动和疼痛管理等方面。

二、筋膜抖动的原理现有的理论认为,筋膜抖动可能有以下作用机制:1、神经系统的作用筋膜抖动似乎能够刺激身体神经系统,从而减轻疼痛和促进运动。

神经系统中有一种叫做Golgi肌腱器的感觉器官,它位于肌肉和腱连结处,与肌肉的收缩有关。

当筋膜抖动时,这些感觉器官会被刺激,从而减轻疼痛和促进肌肉放松。

2、肌肉的作用筋膜抖动对肌肉也有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筋膜抖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流,从而促进肌肉恢复和康复。

筋膜抖动也可以刺激肌肉收缩和松弛,从而改善肌肉的功能和运动范围。

3、筋膜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筋膜可能是身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它能够传递张力和压力,保持身体的形态和结构。

筋膜抖动可以刺激筋膜,从而改善其弹性和防止受损。

三、筋膜抖动的应用筋膜抖动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康复领域。

它可以用于以下情况:1、肌肉和腱的拉伤、扭伤和损伤后的恢复和康复2、关节僵硬和运动受限的情况3、肌肉疲劳和运动后的康复4、疼痛管理和放松筋膜抖动可以通过手动操作或设备来实现。

手动操作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的培训和技巧,设备则比较容易操作且效果较为稳定。

四、筋膜抖动的安全性筋膜抖动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康复和放松技术。

它仍然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如:1、出现疼痛或不适感2、神经损伤或血管损伤3、不适当的使用可能导致肌肉和韧带的撕裂。

关于全身振动评价指南

关于全身振动评价指南

关于全身振动评价指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全身振动评价指南全身振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振动,它是指人体整体受到机械振动刺激所产生的生理效应。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全身振动,比如乘车、乘船、乘飞机等。

而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接触全身振动的人来说,全身振动对身体健康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对全身振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全身振动产生的机理全身振动是一种机械振动,它通过外力作用在人体上,使人体内部的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动态应变。

当人体暴露在全身振动环境中时,振动能量会传递到各个部位,对骨骼、肌肉、血管等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

长时间的全身振动暴露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健康问题。

全身振动的评价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全身振动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人体振动曝露标准、振动测量技术等。

人体振动曝露标准是通过对全身振动作用下的人体健康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一系列评价指标,比如加速度、频率、持续时间等。

振动测量技术主要是通过振动测量仪器对人体暴露在全身振动环境中的振动参数进行测量,从而评价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1.确定评价对象:对于需要评价全身振动的人群,首先要确定评价对象,包括工人、运动员、乘务员等。

2.振动曝露测量:采用合适的振动测量仪器对被评价对象在不同环境下的全身振动曝露情况进行测量。

3.数据分析:对测量到的振动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加速度、频率、持续时间等指标的评价,以及评价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4.比对标准:将评价结果与国际上通用的人体振动曝露标准进行比对,评估对全身振动的暴露情况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5.健康建议:根据评价结果,向评价对象提出相应的健康建议,比如调整工作方式、加强锻炼、定期体检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全身振动评价,可以有效地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减少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也可以为有需要接触全身振动环境的人群提供相关的健康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全身振动的挑战。

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

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

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本文将深入探讨振动训练、核心训练和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相关知识。

这些训练方法在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姿势和增强运动表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振动训练是一种利用高频振动刺激肌肉增长和恢复的训练方法。

振动波能刺激深层肌肉,提高肌肉的张力和灵活性,进而改善运动表现。

振动训练可根据振幅和频率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训练需求。

其中,高频低幅振动波能刺激肌肉生长,而低频高幅振动波则有助于肌肉放松。

振动训练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器械进行,如振动杆、振动盘等。

举个例子,利用振动盘进行腿部推蹬训练,可以通过振动刺激深层肌肉,增加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这种训练方法对膝关节损伤恢复和下肢力量提升有很好的效果。

核心肌群是指位于腹部和脊柱区域的肌肉群,它们在维持身体姿势、传递力量和协调肢体运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核心训练主要是通过强化核心肌群,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运动表现。

核心训练方法包括平板支撑、仰卧起坐、桥式等。

平板支撑是一种强化核心肌群的有效方式,它通过静态支撑训练,增强腹部和脊柱区域的肌肉力量。

仰卧起坐则可以锻炼腹肌和髋部肌肉,提高躯干旋转和屈曲的能力。

例如,通过进行平板支撑和仰卧起坐的组合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核心肌群,并改善身体的姿势。

这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功能性力量训练是一种侧重于提高运动表现和协调性的训练方法。

它通过模拟实际运动中的动作和情境,使肌肉在多维度和多平面上进行训练,以提高力量的传递和协调性。

功能性力量训练包括多种形式,如哑铃推举、俯卧撑、臀桥等。

这些训练方法不仅强化了肌肉,还增加了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时,需要注意动作的选择和正确的姿势,以确保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例如,哑铃推举可以强化上肢肌肉,提高肩部、手臂和手腕的力量。

而俯卧撑则能有效地锻炼胸肌、肱三头肌和肩膀后部肌肉。

通过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使人更加全面地发展肌肉力量,提高运动表现。

核磁共振检查常见部位体位摆放及几点注意事项

核磁共振检查常见部位体位摆放及几点注意事项

磁共振检查罕见部位体位摆放及几点注意事项核磁共振(MRI)由于具有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无辐射、无骨伪影、无损伤、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等优点,特别是近几年超导高磁场型MRI的临床投入使用,MRI成像速度加快,检查时间缩短,良好的脂肪抑制等,一些特殊成像技术的应用,如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患者不需要注射药物就能获得头颈部清晰的血管投影;胰胆管成像(MRCP)、尿路成像(MRU)的应用可以非常清楚的显示胆道系统及泌尿系统有无梗阻、狭窄、扩张等。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3h内、理论上为30min可以显示病变部位)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动态对比增强大大的提高了一些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对肿瘤的大小、范围的界定为临床选择手术或放射治疗还是化疗提供可靠依据,动态增强血管成像可以非常清晰的显示全身血管,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包管。

所以MRI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系统的检查治疗中。

所以,MRI检查体位摆放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医学影像图像质量,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一、MRI检查的适应症MRI适用于人体任何部位检查:包含颅脑、耳鼻咽喉、颈部、心肺、纵隔、乳腺、肝脾、胆道、肾及肾上腺、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四肢关节、脊柱脊髓、外周血管等。

MRI适用于人体多种疾病的诊断:包含肿瘤性、感染性、结核性、寄生虫性、血管性、代谢性、中毒性、先天性、外伤性等疾病。

MRI在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的应用最具优势。

对于肿瘤、感染、血管病变、白质病变、发育畸形、退行性病变、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病变、出血性病变的检查均优于CT。

对后颅凹及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MRI具有软组织高分辨特点及血管流空效应和流人增强效应,可清晰显示咽、喉、甲状腺、颈部淋凑趣、血管及颈部肌肉。

对颈部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I对纵隔及肺门淋凑趣肿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特此外价值。

但对肺内病变如钙化及小病灶的检出不如CT。

核磁共振检查报告

核磁共振检查报告

核磁共振检查报告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30岁日期:2021年10月10日一、检查目的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用于产生详细的身体内部结构图像和功能信息。

本次核磁共振检查旨在评估患者的脑部结构和功能,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检查方法本次检查采用高场核磁共振仪,患者将被要求平躺在检查床上,并进入磁共振仪的磁场中。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保持身体静止,配合医生和技术人员的指导。

三、检查结果1. 脑部结构:根据核磁共振图像显示,患者的脑部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大脑皮质、脑白质、基底节、脑干和小脑等区域无明显畸形或变形。

脑室系统、脑池和脑沟形态正常,无积液和出血表现。

2. 脑血管:脑血管系统呈现良好的图像质量。

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大脑动脉等血管显示清晰,无明显狭窄、扩张或异常血管走行。

3. 脑功能:脑功能区(如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等)活动正常。

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完全配合,躯体和肢体运动自如,无明显痛觉异常。

四、诊断意见根据本次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患者的脑部结构、脑血管系统和脑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在此次检查中,未发现任何病理性改变或疾病征象。

但需要进一步临床综合评估,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五、建议与注意事项1. 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用所开具的药物,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2. 如有不适或疑虑,可随时咨询医生或到指定医疗机构复查。

3. 请妥善保管此次检查报告,定期前来随访或复查时携带复印件以供参考。

六、医生签名:XXXX 日期:2021年10月11日。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肢体共振运动

肢体共振运动

肢体共振运动作者:张良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14期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77-01一、肢体共振运动的由来1、起于病危我步入中年时,长期患感冒、头痛失眠、颈椎骨质增生、肩周炎、胸闷、痔疮、膝关节炎等疾病,又因父母医疗手术均意外死亡、债务烦扰、过度疲劳、饮食不当等持续损害身心,致体内消化系统功能衰退,胃酸返流不断侵蚀食道,产生食道癌性病变,引起食道穿刺性巨痛、胃肠胀痛、进食艰难、反复胃镜损伤、反复活检损伤、死亡恐惧,让我体重由80公斤剧减至50公斤,全身迅速衰竭,生命垂危。

2、求生探索。

我查阅相关医学,求医问药,服药数万元无效后,医嘱食道手术,见同病的人手术后无一生还,对医疗彻底失望,因而放弃。

朋友说开心治百病,我阅读哲学、人生思考、生命的重建等书籍,培养良好心态,病情依然在恶化。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启迪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运动上,经常按摩、走步、跑步、跳步、做体操、打乒乓球等,病情未见好转。

3、偶尔一得。

同事热情关怀,借给我《佛说疗痔病经》一书。

该书中的甩手治病方法指明,每天重复甩手(上肢)2000遍以上,坚持五个月以上,可消除高血压、肝癌、肺癌、食道癌等几乎所有疾病。

我深受鼓舞,拼命坚持一段时间后,感到病情减轻。

为使效果更好,我将重复甩手与重复蹲腿(下肢)同时进行,获得四肢带动全身振动的运动。

我为该运动取名肢体共振运动。

二、肢体共振运动的方法和要求1、分别练习两个动作一个动作是常见的重复甩手,即双上肢向后甩,又向前甩,重复甩动,形如空中的秋千在摆动。

另一个动作是常见的重复蹲腿,即双下肢向下曲,又向上伸,重复曲伸,形如竖直的弹簧在曲伸。

2、对应建立往复过程从双上肢前举且双下肢直立的状态(下称高端)开始,双上肢向后甩与双下肢向下曲同时进行,至双上肢后举且双下肢曲立的状态(下称低端)为止;又从低端开始,双上肢向前甩与双下肢向上伸同时进行,至高端为止。

共济运动实验报告(3篇)

共济运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共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通过实验观察共济运动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分析影响共济运动的因素。

3. 探讨共济运动在运动训练和康复中的应用。

二、实验背景共济运动是指通过大脑、小脑和前庭系统对身体的平衡、协调和运动进行调节的过程。

共济运动在人体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行走、跳跃、投掷等。

然而,共济运动也可能受到疾病、损伤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因此,研究共济运动对于运动训练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身体健康、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

2. 实验器材:平衡板、计时器、电子体重秤、测量尺等。

3. 实验步骤:(1)实验对象进行基本信息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2)使用电子体重秤测量实验对象的体重,并记录数据。

(3)实验对象进行静态平衡测试,要求实验对象站在平衡板上,保持身体平衡,记录平衡时间。

(4)实验对象进行动态平衡测试,要求实验对象在行走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记录行走距离。

(5)对实验对象进行共济运动训练,包括协调性训练、平衡性训练等,训练时间为2周。

(6)在训练结束后,再次进行静态平衡测试和动态平衡测试,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静态平衡时间和动态平衡距离。

四、实验结果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姓名:张三、李四、王五等性别:男、女年龄:25岁、28岁等体重:60kg、55kg等2. 静态平衡测试结果:训练前:平均平衡时间为30秒训练后:平均平衡时间为45秒3. 动态平衡测试结果:训练前:平均行走距离为20米训练后:平均行走距离为25米五、讨论与分析1. 共济运动在实验中表现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种形式。

静态平衡是指实验对象在静止状态下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动态平衡是指实验对象在运动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2.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共济运动训练后,实验对象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能力均有所提高。

基于磁共振的青年男性股四头肌的测量和评估

基于磁共振的青年男性股四头肌的测量和评估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00'
北 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SKT%N*LKQMIUVNWTNVXI%OVPY! ZI*LPZO6VIN6IO# !X7B(/)!N7(/!KF?(.#."
2>83947D?@9e>=;83F9:4( GHIJBAK?!J=<59?3F89475=5F93A=<35<$ c>=;83F9:4A>4FB9$ 68744,49F?375=B=89=$ J9=4>89A95?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YQQ#)#"+### 和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项目!.#"0R##) # O>::78?9; ]C?@9U9CP9F@57B7<394%9, 49=8F@ =5; [9^9B7:A95?M87<8=A!.#"$YQQ#)#"+### =5; ?@9U9C%949=8F@ M8729F?7D?@9O?=?9O:78?4W9598=B*;A3534?8=?375 !.#"0R##)#
7D?@994?3A=?9"OII# 分别为 +(0f-'(+f-$('f! 以体积的百分比表示# , 三个水平位置的拟合方程均较好"但以髌
骨上缘 "' FA处的拟合度最高, RB=5;,*B?A=5 散点图结果显示"髌骨上缘 "'-"/ 和 ". FA处的 cJX差值平均值分 别为 #(' FA) - b"(" FA) -#($ FA) "$/f一致性界限分别为! b.&'('" .+#(/#-! b)"/(." )")("#-! b)//(+" )/+(/#"

bodies in motion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bodies in motion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bodies in motion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身体运动变得非常重要。

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长时间久坐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因此,身体运动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身体运动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身体运动以及身体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身体运动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为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会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架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主题“身体运动”进行概述,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探讨身体运动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身体运动以及身体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结合相关研究和案例,我们将深入探讨身体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益处。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关于身体运动的建议,并展望未来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

通过全文的构建,我们致力于呼吁人们更加关注身体运动,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推广。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身体运动对个人健康的重要性,并分析不同类型的身体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身体运动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同时也希望呼吁社会重视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促进人们更积极地参与身体运动,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身体运动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持健康和活力。

2.正文2.1 身体运动的重要性身体运动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身体运动,我们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增强免疫系统,改善心血管功能,减少患病的风险。

此外,身体运动还可以帮助我们控制体重,提高代谢率,促进消化和吸收,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身体运动还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心情,增强自信和幸福感。

全身振动训练

全身振动训练

全身振动训练伴着最近温暖的夜风,我们来一起看一个脑卒中患者的被动训练吧,那就是全身振动训练~1啥是全身振动训练啊全身振动训练(whole body vibration, WBV)是一种被动诱发主动运动训练,通过物理机械反复垂直上下振动振动产生的频率和幅度结合共振原理有效对人体神经肌肉进行发射反馈,结合个体不同的运动辅助或者康复要求让个体“骨骼-肌肉-神经”产生不同的应激性反应,从而刺激身体中神经系统刺激性反射和兴奋,产生骨骼的应力反应、达到抗阻的功效。

对个体肌肉的爆发力、协调性、柔韧度进行有力地协调。

最初用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恢复,后逐渐应用到医疗领域,在脑卒中康复中主要用于姿势控制、肢体放松和肌力改善等。

2卒中为何需要振动训练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脑卒中发病率逐渐提高,并呈年轻化趋势,卒中后存活者致残率约80%。

大部分脑卒中后病人大脑损伤或病变存在运动功能障碍,低级中枢失去高级中枢调控,产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肌张力异常,影响平衡和步行等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尽早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将有助于改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但传统康复训练需病人长期坚持,训练效果容易受病人依从性影响(主动康复积极性不高),全身振动训练是通过热身、牵拉、力量训练、肌肉放松、骨关节损伤康复等方面促进肢体及关节功能恢复,增强肌力。

3振动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王月丽等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对74 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对照组受试者在4 周时间里每周5 天接受1h 常规上肢训练,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上肢力量训练等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1(振动组:4 周当中每周5 天接受每天0.5h 的常规上肢训练,随后是每天0.5h 的振动训练),治疗组2(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组:这4 周当中每周5 天接受每天0.5h 的常规上肢训练,随后是额外15min 的振动训练+15min 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任务导向性训练是目标匹配的训练,如患侧上肢的投掷训练)。

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和位置觉的影响

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和位置觉的影响

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和位置觉的影响李静雅;程亮【摘要】探讨相同振幅(3 mm)、不同频率的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老年女性身体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63例60~70岁健康老年女性,随机分成年龄、身高和体重相匹配的低频组(n=15, 10~15 Hz)、中频组(n=16,25~30 Hz)、高频组(n=15,40~45 Hz)和对照组(n=17).采用美国产Power-Plate振动平台对振动组进行为期24周的WBVT,并测试0周和24周所有受试者的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和下肢的本体感觉.结果显示:(1)平衡能力:低频 WBVT 显著提高了老年受试者的本体代偿能力,中频和高频显著提高了受试者本体代偿能力、前庭整合能力和左、右方向的动态平衡能力,且高频改善效果优于低频和中频;(2)下肢肌力:低频 WBVT 显著提高了老年受试者膝关节伸肌绝对力,中频和高频显著提高了膝和踝关节伸肌绝对力和爆发力.高频提升膝关节伸肌绝对力优于低频和中频,对膝关节伸肌爆发力、踝关节伸肌绝对力和爆发力提升效果优于低频.中频提升膝和踝关节伸肌爆发力效果优于低频;(3)下肢运动觉:低频 WBVT 显著提升了老年受试者膝关节30°和60°位置觉,中频和高频显著提升了膝关节30°、60°和踝关节45°位置觉.且高频提升膝关节30°和60°位置觉效果优于低频和中频.%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s of 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 (WBVT) at the same amplitude (3mm) but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n the body posture control ability of elderly women, the authors divided 63 healthy elderly women aged 60-70 randomly into a low frequency group (n=15, 10-15 Hz), a mid frequency group (n=16, 25-30 Hz) , a high fre-quency group (n=15, 40-45 Hz), and a control group (n=17), in which the age, height and weight match The authors let thevibration groups carry out 24-week WBVT on the Power-Plate vibration platform made in USA, and tested the balance,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and lower limb proprioception of all the testees on week 0 and week 24,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balance: low frequency WBV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ontic compensation ability of the elderly testees, mid frequency and high frequency WBV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ontic compensation ability, vestibular inte-gration ability as well as left and right dynamic balance of the testees, and high frequency WBVT's improvement effect was better than low frequency and mid frequency WBVT's; 2)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low frequency WBV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bsolute power of knee joint extensor of the elderly testees, mid frequency and high frequency WBV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bsolute power and explosive power of knee and ankle joint extensors; high frequency WBVT's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absolute power of knee joint extensor was better than low frequency and mid frequency WBVT's, its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explosive power of knee joint extensor, and the absolute power and explosive power of ankle joint extensor, was better than low frequency WBVT's; mid frequency WBVT 's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explosive power of knee and ankle joint extensors was better than low frequency WBVT 's; 3) lower limb movement sense: low frequency WBV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30° and 60° position sense of knee joint of the elder testees, mid frequency and high frequency WBV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30° and 60° position sense of knee joint and the 45° position sense of ankle joint, andhigh frequency WBVT's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30° and 60° position sense of knee joint was better than low frequency and mid frequency WBVT's.【期刊名称】《体育学刊》【年(卷),期】2018(025)002【总页数】7页(P128-134)【关键词】运动医学;全身振动训练;身体姿势控制;平衡能力;肌力;位置觉;老年女性【作者】李静雅;程亮【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康复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6因衰老导致人体姿势控制能力的下降,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风险[1]。

核磁共振检查常见部位体位摆放及几点注意事项

核磁共振检查常见部位体位摆放及几点注意事项

磁共振检查常见部位体位摆放及几点注意事项核磁共振(MRI)由于具有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无辐射、无骨伪影、无损伤、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等优点,特别是近几年超导高磁场型MRI的临床投入使用,MRI成像速度加快,检查时间缩短,良好的脂肪抑制等,一些特殊成像技术的应用,如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患者不需要注射药物就能获得头颈部清晰的血管投影;胰胆管成像(MRCP)、尿路成像(MRU)的应用可以非常清楚的显示胆道系统及泌尿系统有无梗阻、狭窄、扩张等.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3h内、理论上为30min可以显示病变部位)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动态对比增强大大的提高了一些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对肿瘤的大小、范围的界定为临床选择手术或放射治疗还是化疗提供可靠依据,动态增强血管成像可以非常清晰的显示全身血管,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保障.所以MRI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系统的检查治疗中。

所以,MRI检查体位摆放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医学影像图像质量,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一、MRI检查的适应症MRI适用于人体任何部位检查:包括颅脑、耳鼻咽喉、颈部、心肺、纵隔、乳腺、肝脾、胆道、肾及肾上腺、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四肢关节、脊柱脊髓、外周血管等. MRI适用于人体多种疾病的诊断:包括肿瘤性、感染性、结核性、寄生虫性、血管性、代谢性、中毒性、先天性、外伤性等疾病。

MRI在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的应用最具优势。

对于肿瘤、感染、血管病变、白质病变、发育畸形、退行性病变、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病变、出血性病变的检查均优于CT。

对后颅凹及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MRI具有软组织高分辨特点及血管流空效应和流人增强效应,可清晰显示咽、喉、甲状腺、颈部淋巴结、血管及颈部肌肉.对颈部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I对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特别的价值。

但对肺内病变如钙化及小病灶的检出不如CT。

肌肉牵动骨绕关节运动的模型

肌肉牵动骨绕关节运动的模型

肌肉牵动骨绕关节运动的模型肌肉是我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组织之一,它们不仅赋予我们力量和力量,还参与了各种运动和动作。

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来推动骨骼,使我们能够进行各种运动,例如走路、跑步、举重等。

肌肉牵动骨绕关节运动的模型正是描述了肌肉如何通过牵动骨骼来产生运动的过程。

要理解肌肉牵动骨绕关节运动的模型,我们需要了解肌肉和骨骼之间的关系。

人体中的肌肉和骨骼是相互依存的,它们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运动。

肌肉通过连接到骨骼的肌腱来实现与骨骼的连接。

当肌肉收缩时,肌腱会拉动骨骼,使其产生运动。

肌肉的收缩是通过肌肉纤维的运动来实现的。

肌肉纤维是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它们由许多蛋白质纤维组成,称为肌原纤维。

当我们的大脑发送运动指令时,肌原纤维收缩,使整个肌肉产生收缩。

肌原纤维的收缩是由蛋白质分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当钙离子释放到肌原纤维中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收缩力,从而推动骨骼运动。

肌肉与骨骼之间的连接点称为关节。

关节是身体各个部位连接的地方,它们提供了灵活的运动范围。

关节由关节头、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等组成。

当肌肉收缩时,肌腱连接到骨骼上的关节头,使关节发生运动。

不同类型的关节允许我们进行不同的运动,例如旋转关节允许我们进行转动运动,球和窝关节允许我们进行广泛的运动范围。

肌肉牵动骨绕关节运动的模型还涉及到神经系统的作用。

我们的大脑通过神经元向肌肉发送运动指令。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负责传输信号和信息。

当我们想要进行某种运动时,大脑会发送信号到相应的肌肉,使其收缩。

这种信号传输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过程实现的。

总结起来,肌肉牵动骨绕关节运动的模型描述了肌肉如何通过收缩和放松来推动骨骼,实现各种运动和动作。

这个模型涉及到肌肉纤维的收缩、肌肉与骨骼的连接、关节的作用以及神经系统的调控。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肌肉和骨骼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体各种运动的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共振运动
作者:张良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12期
1 肢体共振运动的由来
(1)起于病危。

我步入中年时,长期患感冒、头痛失眠、颈椎骨质增生、肩周炎、胸闷、痔疮、膝关节炎等疾病,又因父母医疗手术均意外死亡、债务烦扰、过度疲劳、饮食不当等持续损害身心,致体内消化系统功能衰退,胃酸返流不断侵蚀食道,产生食道癌性病变,引起食道穿刺性巨痛、胃肠胀痛、进食艰难、反复胃镜损伤、反复活检损伤、死亡恐惧,让我体重由80公斤剧减至50公斤,全身迅速衰竭,生命垂危。

(2)求生探索。

我查阅相关医学,求医问药,服药数万元无效后,医嘱食道手术,见同病的人手术后无一生还,对医疗彻底失望,因而放弃。

朋友说开心治百病,我阅读哲学、人生思考、生命的重建等书籍,培养良好心态,病情依然在恶化。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启迪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运动上,经常按摩、走步、跑步、跳步、做体操、打乒乓球等,病情未见好转。

(3)偶尔一得。

同事热情关怀,借给我《佛说疗痔病经》一书。

该书中的甩手治病方法指明,每天重复甩手(上肢)2000遍以上,坚持五个月以上,可消除高血压、肝癌、肺癌、食道癌等几乎所有疾病。

我深受鼓舞,拼命坚持一段时间后,感到病情减轻。

为使效果更好,我将重复甩手与重复蹲腿(下肢)同时进行,获得四肢带动全身振动的运动。

我为该运动取名肢体共振运动。

2 肢体共振运动的方法和要求
(1)分别练习两个动作。

一个动作是常见的重复甩手,即双上肢向后甩,又向前甩,重复甩动,形如空中的秋千在摆动。

另一个动作是常见的重复蹲腿,即双下肢向下曲,又向上伸,重复曲伸,形如竖直的弹簧在曲伸。

(2)对应建立往复过程。

从双上肢前举且双下肢直立的状态(下称高端)开始,双上肢向后甩与双下肢向下曲同时进行,至双上肢后举且双下肢曲立的状态(下称低端)为止;又从低端开始,双上肢向前甩与双下肢向上伸同时进行,至高端为止。

(3)两端用力不断往复。

在高端的瞬间立即用力,让四肢自由地运动到低端。

在低端的瞬间又立即用力,让四肢自由地运动到高端。

连续重复,身体自然形成周期性往复运动,即物理振动。

(4)爆发用力加剧振动。

用力方法是,全神贯注,充满激情,并可眼闭合、牙咬紧、手握拳、脚抓地等,在瞬间爆发出强大力量。

用力越大,则四肢运动幅度越大,身体振动越激烈。

(5)根据体力控制幅度。

人的体力是潜在的力量,通过用力影响四肢运动幅度。

不同的人体力不同,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体力不同,通过用力相应影响四肢运动幅度的大小。

一般人体力平常,用力产生的上肢运动幅度不宜超过半圆弧,下肢运动幅度不宜超过半下蹲,过度会体力不支,不能长久坚持。

(6)每天运动竭尽全力。

每天运动一次以上。

每次运动看时间长短和体力强弱,时间长、体力弱时减小用力增加运动的持久性,时间短、体力强时增大用力增加运动的激烈性,努力耗尽当天体力。

每天运动累计时间20分钟以上或累计重复遍数1000遍以上,不透支体力为限。

(7)排除万难长期坚持。

该运动并非一挥即可,贵在坚持。

但是,初期受痛影响。

病越重,运动中感觉相应部位越痛,正如中医所说“痛则不通,通则不
痛”。

拼命坚持一段时间后,病情减轻,痛逐渐消失。

同时,长期受惰性影响。

只有坚信生命在于运动,才能战胜惰性,不断坚持。

(8)适时满足生理需求。

该运动引起口腔生津、消化加快、发热出汗、上下通气、祛痰通便、睡眠更好等生理反应,增进饮水、进食、更衣、排泄、入睡等生理需求。

适时满足各项不断增进的生理需求,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

(9)在健康条件下生活。

人的生命靠新陈代谢。

污染、烟酒、伤害、悲观、恐惧等不利健康的条件使人新陈代谢减慢,体内陈旧物增多,血脉阻塞,走向疾病。

积极运动、安全饮食、适度睡眠、充满快乐、环境舒适等有利健康的条件使人新陈代谢加快,体内陈旧物减少,血脉畅通,走向健康。

故在有利健康的条件下生活,才能永葆健康,走向长寿,无疾而终。

3 肢体共振运动的特点
(1)适合常人。

无论男女老少、文化高低、贫穷富贵、职业地位、健康疾病,凡是四肢能够正常运动的人,均可学习该运动。

(2)一学就会。

概括地说,该运动就是以双上肢前举且双下肢直立的状态和双上肢后举且双下肢曲立的状态各为一端,用力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连续不断。

因说、做、学均简单,常人均能在一分钟内学会。

(3)只靠自己。

该运动只需独立自主,不需投资,不需器材,不需音乐,不需灯光,不需特定服饰,不需他人配合,不需良好天气。

(4)随时随地。

该运动不择时间场地。

无论任何空闲时间,包括休闲时、等候时、聊天时、看电视时、听音乐时、工作、学习、娱乐的间隙以及饭前、饭后、睡前、醒来的几分钟等;无论任何立足之地,包括家中、小区、路边、野外、运动场、办公室等,均可立即就地做该运动。

(5)易于坚持。

该运动系周期性间断用力,劳逸结合,容易坚持。

同时,重力对高端到低端有带动作用,肢体间有带动作用,利于坚持。

难于坚持时,适当减小用力或少许休息,仍能轻松继续。

(6)无危害性。

该运动悄然无声,朴实无华,不产生任何干扰,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妨碍家庭、邻里和社会。

4 肢体共振运动的效果
(1)生命在于全身运动。

全身运动,能促使全身组织、器官协调发挥功能,不断将食物分解吸收进血液并输送至全身参与新陈代谢,用新生物代替陈旧物,并将陈旧物排除体外,使所有部位充满生命活力,祛病健身。

全身所有部位越充分运动,效果越好。

(2)该运动使全身充分运动。

该运动时,脑和神经系统激情运动、身体振动、体内组织和器官振动、血液振荡、脊椎曲线性运动、腹部阴部肛门一带起伏运动、所有关节活动等,全身无处不动。

(3)比常见运动更充分。

该运动使全身运动的原因,一是积极主动并充满激情,使脑和神经系统激情运动;二是物理共振原理决定,身体振动带动体内组织、器官等跟随振动,如车振动带动车内物跟随振动一样。

常见运动中,被动性运动(如按摩)只有外力作用的部位运动;劳动性运动(如搬运)主要是脑、手、腿运动;体育性运动(如跑步)不是振动运动,体内组织、器官运动较少,如车行驶时车内物较安稳一样。

故该运动比常见运动使全身运动更充分。

(4)众人实践均获奇效。

我从2007年初起,每天用忙碌外的部分空闲时间做该运动。

数周后,所有疾病迅速减轻;三四年后,疾病消失,体重增至65公斤;六七年后,体质显著增强。

众多人坚持该运动,存在的重大、疑难疾病逐渐消失,体质迅速增强,受益无穷。

(5)有长于医疗之处。

运动和医疗各有所长。

从该运动的长处看,有医疗不具有的健身作用;对消除疾病有医
疗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医疗有辅助作用。

此外,医疗由个别医生摆布命运,因诊断难、药物带毒、各种手术损伤,存在失误、后遗症或意外死亡;该运动由自己掌握命运,通过加快新陈代谢消除疾病,没有风险。

(6)造福人类大众。

常人处处都有机会做该运动。

只要每天坚持在空闲时做该运动,均足以祛病健身。

5 肢体共振运动的发扬
人类最宝贵的是健康和生命。

但是,古往今来,大量的人在不断从健康走向疾病,历尽疾苦,耗费大量钱财医疗,依然失去生命。

为此,无数人在苦心思索,最好的祛病健身方法是什么?我找到的答案是该运动。

经过长久用心总结,我将该运动书写成文。

举手之劳,勿需给我任何荣誉和报酬。

人人可通过复制、上网、转发、讲解、翻译等方式广为传播,捐供他人学用或参考。

愿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坚持、发扬该运动,祛病健身,生活幸福美满!
[责任编辑:薛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