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副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第二学段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知识,是学生时代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内容,本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提升、方法掌握、观念培养等将对今后学习此方面知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在“空间观念”培养方面不是单个因素所造成,不是简单的课堂灌输所形成,不是简单公式背诵习题训练所达成。在影响整个“空间观念”培养的因素中,分为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除过学生自身的理解力、感知力、想象力、实践力、沟通力、学习的积极力、记忆力及性别差异等因素外,外部因素中,教师个人教学方法是否创新,是否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是否注重教研学习专业化提升,家长自身是否注重对孩子渗透交流“空间观念”方面的知识,家庭教育是否缺失,都能对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从学生自身、老师教学及家庭教育三方面研究,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课题研讨课、学生数学实践活动、教学随笔及案例交流、学生座谈及阶段测评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案例研究活动,掌握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空间判断、想象、感知、计算等能力的各方面因素。通过搜集学生学习“空间观念”的案例,并围绕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全面有效的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

本次结题报告,我们从课题背景及界定;课题理论依据及意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课题研究结果与成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空间观念”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之一,基本数学能力之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学段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知识,是学生时代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内容,本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提升、方法掌握、观念培养等将对今后学习此方面知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分四个方面对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具体阐述:1、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然而在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中,我们课题组发现,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提升不是单个因素所造成,不是简单的课堂灌输所形成,不是简单公式背诵习题训练所达成。在影响整个“空间观念”培养的因素中,个人的因素有学生的理解力、感知力、想象力、实践力、沟通力、学习的积极力、记忆力及性别差异等。外部的因素有教师和家长两方面,教师方面:教学方法单一,甚至陈旧老套,教学方

式有待创新;不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信息化教学及网络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不注重教研学习提升,不注重课堂评价。家长方面:平时生活中不注重对孩子渗透交流“空间观念”方面的知识;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家庭教育缺失。这些因素都能对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基于这个课题背景,我们从学生自身、老师教学及家庭教育三方面研究,多方面多角度开展丰富的案例研究活动,掌握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空间判断、想象、感知、计算等能力的各方面原因。通过开展“空间观念”培养的有效案例,并围绕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全面有效的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

(二)课题界定

第二学段:小学四、五、六年级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空间观念”是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案例研究:就是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一方面干预教师课堂授课模

式及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思考、想象、交流、操作,搜集并掌握学生学习案例,并通过具体分析,找出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对案例所蕴藏的道理加以分析和讨论。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

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研究意义

建立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能促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三、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1、我们从学生自身、老师教学及家庭教育三方面研究,多方面多角度开展丰富的研究活动,努力得出全面有效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