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讲义基础1

合集下载

针灸学基础专业知识讲座

针灸学基础专业知识讲座
随着针灸学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未来将有更 多的国际合作和研究项目。
规范化与标准化
针灸学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将促进针灸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06
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掌握基本理论
理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01
了解针灸学的基本原理、穴位、经络等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
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的作用机制。
针刺技术
针刺技术是针灸学的核心,现代 研究关注针刺的深度、角度、刺 激量等因素,以寻找最佳的针刺
方法。
针刺效应
针刺后产生的效应是针灸学的关 键问题,现代研究通过神经生物 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研究,深入
探讨了针刺效应的产生机制。
针灸学的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近年来,针灸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涉及多种疾病 的治疗。研究内容包括穴位选择、刺激方法、治疗周期等。
针灸适用于各种疾病,但也有一些禁忌症,如孕妇腹部及 腰骶部不宜针灸、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针灸等。
针灸治疗的方法与技巧
毫针刺法
艾灸疗法
毫针刺法是针灸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医 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穴位选择合适的 毫针,进行正确的刺入角度和深度。
拔罐疗法
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通过燃 烧产生热力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扶 正祛邪的效果。
针灸学特点
针灸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刺激腧穴,调 节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 用小、操作简便等特点。
针灸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发展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自古代以来,针灸 学不断发展痧疗法
拔罐疗法是通过负压原理,吸附在皮肤表 面,造成局部淤血,达到活血化瘀、舒筋 活络的效果。

针灸讲义——精选推荐

针灸讲义——精选推荐
在治疗方面,《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取之十二原”。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 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说明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 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 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 疗六腑病证等。另外,《灵 枢。顺 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 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 于音者 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 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 记载, 如《难经。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五腧穴又配属五行, 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 ;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 ,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同 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 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也可按五脏五输与五行的关系而应用。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 子”如肝经属木,肝实证泻行间,行间为荥火 ,是实则泻其子虚证补曲泉,曲泉为合水 ,是虚则补其 母。这是本经子母补泻法。又如肝实证还可泻心经荥穴少府,肝虚证补肾经合穴阴谷,这是异经子母 补泻法。其余各经,以此类推。
【原穴】 十二经脉在脘、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
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 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 本。原
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 。九针十 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内部参考资料)
针灸讲义目录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关节 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 痛,咽痛,咳嗽。
精品课件
第三节 十四经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起穴:商阳→上肢外侧前缘→前头→止穴:迎
精品课件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 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 之所。
精品课件
第二节 腧穴
精品课件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第一节 经络
3.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
(1)十二经脉的命名
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 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
精品课件
第二节 腧穴
2. 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
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 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 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3. 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
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络处,故称“络”。 如肺经络穴——列缺。
精品课件
第二节 腧穴
4. 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
•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 于体表 。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精选全文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精选全文
2.特点:①有名称,有固定位置,有归经, 有主治规律。②能反映各经及所属脏腑器官 的生理病理变化。
(二)经外奇穴
1.含义: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 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 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特点:有穴名,有固定位置,但 无经属,对某些病有奇特疗效,亦称 经验用穴,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
一、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的含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尤如直行的径路,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则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 小分支。经络内属腑脏,外络肢节,行气血,通阴阳, 沟通表里内外,网络周布全身,把人体各个部分联结 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保持其机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 这种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经络 学说就是阐明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和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灵枢经别指出:“十二经脉 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 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充分说明了学习和 研究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远治作用、整体作用3个方面。
一、近治作用 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
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
二、远治作用
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
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
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
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
官病证。(肚腑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三、整体作用
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 和相对特异性的作用。
四、特定穴的意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
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
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
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

第一章 针灸学基础概论 PPT课件

第一章 针灸学基础概论 PPT课件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第一节针灸发展史概述⏹一、针灸的起源⏹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二、针灸的发展⏹针灸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针灸学术的奠基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2)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3)针灸学术的隆盛时期(隋唐宋元明时期)⏹(4)针灸学术的衰落时期(清朝至民国时期)⏹(5)针灸学术的复兴和繁荣时期(1949年至今)⏹第二节经络与腧穴的概念⏹第三节经络、腧穴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所组成:经: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浅而在表。

(一)十二经脉的含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是指体表与脏腑相联系的十二条经脉。

(二)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定的。

(三)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凡头项、背腰部属阳——为六阳经的分布。

凡胸、腹部属阴——为六阴经的分布。

肺与大肠心与小肠心包与三焦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则形成了六对表里相互络属的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灵枢·逆顺肥瘦》篇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3、阴经与阴经相交接(手——足)阴经与阴经均在胸腹部相交接。

(七)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系,逐经相传,具有环周流注的规律,周流不息,流动全身。

二、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含义:奇:异于常也,因与十二经脉不同,“别道奇行”。

脉:指冲、任、督、带,阴阳维、阴阳蹻这八脉的总称。

三、十五络脉(一)十五络脉的含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

故为十五络。

一、十二经别(一)十二经别的含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附属于十二正经。

由于路线深而长,故称之为经别。

(四)十二经别的作用: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辅助十二正经在体内循行的不足。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 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 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 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 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 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
13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 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是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 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
32
针尾
针柄
针根 针身 针尖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
33
2、针刺前的准备
针具的选择: 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
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 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男性、 体壮、形肥,病深者针可稍长稍粗, 反之,女性,体弱,形瘦,病浅, 则宜短宜细。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
34
(2)体位的选择:必须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 选择适当的体位,初诊,精神紧张,年老体弱 及病重者宜卧位。如仰卧——取头,面,胸, 腹,上下肢部分腧穴;俯卧——取头颈,背腰, 上下肢部分腧穴;仰靠坐——取头面部穴位; 伏坐——取头颈部穴位。 (3)消毒:在针刺之前必须对针具,腧穴和 医师的手指进行消毒,以防发生感染。以往, 有针刺部位感染形成脓疱甚至引起败血症的。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针灸讲义

针灸讲义

⒉ 交接: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⒊ 体内:从脊边进入内脏,属膀胱,络 肾,联系脑、骶。
(二)主治概要 沿经脉所至. 神志病。 “背俞穴”主治 相关内脏病证。

三)穴位
⒈ 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2)肾虚 ——耳鸣耳聋 ,腰膝酸软 ( 3)腰痛 ⒉ 委中:定位——掴窝横纹中央 主治: (1)实证腰痛 (2)下肢痿证,痹痛
(四)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1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 官. (2)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 )调节机能平衡. (4 )感应传导.
2. 阐释病理 (1). 疾病的发生: 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注 病邪,反映病变途径。 (2). 传变: 表——里; 脏腑之间; 脏腑——表。
3. 指导诊断 (1)辩证归经: 头痛 前额—阳明 胸胁胀痛_ 肝胆病变 (2)经络、俞穴诊断: 压痛、结节、条索状、皮肤 变化。 如肺脏病变——肺俞(结节) 中府穴压痛
3.络穴 络既联络之意.具有联络表 里两经的作用 可治疗表里两经及其分布部 位的病证.
第三节
十四经穴

手 太 阴 肺 经
一、 手太阴肺经 (一) 经脉循行
⒈体表: 中府(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 间)— —沿上 肢 内侧前行,经肘窝、寸口、鱼 际—— 少商(拇指挠侧甲角旁0.1寸)
⒉ 交接: 列缺分出——商阳(食指挠侧端,甲角旁1分)
4. 治疗预防 (1).治疗 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 ②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③药物归经:如头痛 阳明--白芷;少阳--柴胡 太阳--羌活、藁本。

(2). 预防: 明· 高英《针灸聚英》“无病而先, 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 先实脾。” 常灸足三里、 风门 、关元 、 养老 穴等保健强身.

针灸学基础专业知识讲座ppt

针灸学基础专业知识讲座ppt
易学派针灸学术流派是在易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针灸流派,历史悠久,传承不断。
特点和疗法
易学派强调运用易经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实践,重视脏腑经络和阴阳五行,强调治疗时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形成了一套以易经理论为指导的针灸疗法。
易学派针灸学术流派
起源和传承
伤寒派针灸学术流派是伴随着《伤寒杂病论》的流传而形成的针灸学术流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
针灸学包括多种针刺方法,如毫针、艾灸、拔罐等,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和穴位。
针灸学对于一些适应症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如孕妇、小儿等特殊人群的针灸治疗需谨慎。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
气血理论
针刺方法
适应症和禁忌症
八纲辨证
02
针灸学的基本技能
针灸技术的种类与操作方法
包括手持毫针刺入穴位,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治疗疾病的技术。
不孕症的针灸治疗
产后抑郁的针灸治疗
乳腺增生的针灸治疗
改善卵巢功能,促进排卵,提高受孕机率。
通过调理肝气,缓解抑郁症状。
改善乳腺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乳腺疼痛和增生。
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症状。
小儿腹泻的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膀胱括约肌收缩,改善遗尿症状。
小儿遗尿的针灸治疗
通过调理肺气,缓解哮喘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失眠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
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循环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
外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通过调节气血,达到缓解痛经的目的。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课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课件
针灸治疗的有效性:针灸已被证明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包括疼痛、肌肉骨骼疾病、神经系 统疾病等。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总体来说,针灸治疗是安全的。然而,像其他任何医疗程序一样,也存在一些潜在 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过敏反应等。
针灸治疗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短暂的疼痛、疲劳、恶心等,但这些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并且很 快就会消失。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经络系统的应用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利用经络理论,进行穴位按摩,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养生保健: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气血的变化,辅助诊断疾病
穴位的分类和作用
针刺深度:根据穴 位和病情确定针刺 深度
针刺技巧:提插法 ,捻转法,循法
针刺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针刺前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无严重疾病或感染,避免空腹或过度疲劳时 接受针刺治疗。
针刺中注意事项: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严格消毒针具和施术部位,施针过程中询问患者 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针刺后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水,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保持施针部位干燥清洁, 避免感染。
剂或中成药。
针灸与中药结 合的优势:针 灸与中药结合, 可以相互补充,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针灸与中药结合 的注意事项:在 针灸与中药结合 治疗过程中,应 注意药物的配伍 禁忌和不良反应
的监测。
针灸与推拿的结合
针灸与推拿在 中医理论中具 有相似的原理
和作用机制
针灸可以调节 气血,推拿则 可以舒缓肌肉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标 题 02. 中 医 学 针 灸 学 概 述 03. 经 络 系 统 04. 穴 位 05. 针 灸 技 术 06. 针 灸 治 疗

针灸学基础1

针灸学基础1

依据阴阳、手足、脏腑三方面确定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肺经 心包经 心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足阳明 足太阳 足少阳

大肠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膀胱经
胆经
第一节 经络学说
2、奇经八脉的命名
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 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 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 总称。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路径;“络”,网络。
经为主干 络为分支
经少 络多
经深 络浅
经粗 络细
经多直行 络多纵横交错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 学说。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 行挟咽与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
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作
第二节 腧穴
(二)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 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 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特点:1、有名称 2、有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对某些病有奇 特疗效
第二节 腧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 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针灸基础知识PPT课件

针灸基础知识PPT课件
第16页/共52页
( 1 )针刺的工具 九针:谗、圆、缇、锋、铍、圆利、毫、长、大。 材质:不锈钢丝: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
利,耐热和防锈,不易腐蚀。 临床广泛采用。 金针、银针:传热导电性较好,造价较高,
临床少用。 铁针 普通钢针易锈蚀、弹性、韧性及牢固度差
第17页/共52页
毫针的结构
横刺:针身与皮肤呈 15-25 度角沿皮刺入。 适于皮肉特别浅薄的头及胸骨部等腧穴 施行透穴时也用这类针刺角度,如地仓透颊车。
第30页/共52页
进针深度
--指针身刺入人体的深浅程度 原则: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年龄:年老气血虚弱,小儿娇嫩之体浅刺;
年轻力壮气血旺盛可以深刺。 体质:形体瘦弱相应浅刺;形体强盛可以适当深刺。 部位:头面及胸背部浅刺;四肢及臀腹部适当深刺。 病情:阳证、表证、新病浅刺;
1 、揣穴,使术者取穴准确。 2 、固定穴位皮肤,使针能准确刺中腧穴(腹 部皮肤松弛)。 3 、固定长针针身,不致摇晃和弯曲(肌肉丰 厚处,环跳穴)。 4 、调整和加强针感(行针)。
第23页/共52页
进针法(一)
单手进针法 --适用于较短的毫针。
第24页/共52页
进针法(二)
--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在 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第5页/共52页
腧穴的主治作用
近治作用: 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临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眼区穴(睛明、攒竹)-目赤肿痛、近视、夜盲 耳旁穴(听宫、听会)-耳聋、耳鸣 太阳穴(位于头部)-头痛、牙痛
特殊作用: 机体状态和针刺手法不同,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天枢(便秘、腹泻) 内关(心动过缓或过快)
第6页/共52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