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心城区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靠广州,南依深圳,东邻惠州、博罗,西与番禺隔珠江相望,不但是穗、深、港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沟通珠江两岸和深圳、珠海的桥梁,也是广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广梅汕铁路与大京九铁路的交汇处,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
1988年1月,东莞升格为不设县的地级市。
现辖4个办事处(中心城区)和28个镇,678个村(居)委会。
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2000年,本地户籍人口152.6万,外来暂住人口近500万。
20多年来,东莞的经济以平均每年20%的增长率蓬勃发展,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78.44亿元,出口总值达189.89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额18.16亿美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5.41:55.12:39.47。
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科技产业已成为东莞市的支柱产业,全市有2800多家企业从事电脑资讯产业,能配齐一台整机电脑95%以上的零配件。
本次规划将城市规划区确定为市域现状4区28镇,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为城区、东城、万江、篁村4个区和寮步镇西北7个自然村的行政用地,总面积237.6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近期2000~2005年,远期2006~2015年,远景2015年以后。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其集聚、辐射作用。
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虎门、常平为副中心,石龙、塘厦、长安、樟木头、麻涌为中心镇的一中心多支点”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和“一个中心连接东西两翼”的城镇发展形态。
全市分为四大经济片区:以市区为中心,包括石龙、茶山、寮步、麻涌等镇的西北经济片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路枢纽,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外向型加工贸易、三高农业基地;以虎门为中心,包括长安、厚街等镇的西南经济片区,是外向型港口工业和出口贸易区,旅游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常平为中心,包括大朗、黄江等镇的中北经济片区,是全市铁路交通枢纽、加工贸易区和外贸仓储基地;以塘厦为中心,包括樟木头、清溪、凤岗等镇的东南经济片区,是综合性加工工业基地和旅游度假区。
(二)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市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1、公路建设:形成“六横四纵”高等级公路主骨架,高等级公路与国道、省道及联网公路组成畅通的公路网系统。
2、铁路建设:完善常平铁路枢纽工程,改善石龙站用地紧张及配套交通拥挤的状况。
3、轻型轨道交通建设:预留基本沿107国道走向的轻轨用地,以适应日后建设轻轨客运系统的需要。
4、港口建设:把虎门港建设成为华南沿海港口群中的综合性、地方性港口。
包括麻涌、沙田、沙角、长安四大港区。
5、给排水工程:打破行政界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水厂,实行就近和联合供水;严格保护本地水源;充分发挥东江水源中跨区、镇大型供水工程的作用。
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放方式,雨水采用就近自流排入水体,污水采用截流集中处理后排放。
6、电力、电信工程:规划期内,原有及新建变电站共125座,其中500KV 站有3座,220KV站有32座,110KV站有90座。
全市电话交换总容量300万门,长途交换总容量30万端口,建设3个长途交换局。
7、环境保护: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使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在2015
年左右达60%(城区和镇区70%左右)。
大气环境质量争取执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以焚烧处理方式为主,逐步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集中收集和无害化
处理率。
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规模和城市布局结构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我市建设成为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心城区城市的性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东莞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到2015年,中心城区的规划人口为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70.5平方公里。
心城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目标,架构现代化、都市型、综合性服务配套平台。
已确定的规划建设项目有:会展中心、行政办事中心、展示中心、人民会堂、东莞大剧院、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学技术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一大批建设项目。
还有几大银行会集的金融区和商务区也在深化规划中。
居住用地规划
到2015年,建成区的总人口控制规模为80万人,居住用地总规模为21.42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约26.77平方米/人。
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旧城片区、东城南、北片区和新城中心片区,规划发展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安静舒适、配套完善的园林住宅区。
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建设环市区的高等级公路,在莞龙、莞惠、虎门方向增加对外公路,形成由17条对外道路、2条东西向快速路、2条南北向高速公路组成的对外公路运输网络。
在万江区规划建设一个大型长途汽车客运总站,莞城、南城设中、短途的中型汽车客运站。
规划在万江区龙湾洲建设东莞新港。
市区路网采用环形+放射布局方式,形成以城市快速路为骨架,主、
次干路等级明确、功能合理的路网系统。
干道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 1公里。
干道的交叉口采用灯控渠化或立交形式。
绿地系统与城市景观规划
(一)绿化系统规划以建设城市“绿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以山地、丘陵、河道、园地、农田林网等防护隔离绿地组成深入城市内部的绿楔。
另外,将黄旗山改造为综合性郊野公园,将同沙水库及周围山头建设为休闲、运动型郊野公园。
规划市区2015年绿化覆盖率不小于50%,规划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为10平方米/人。
点——由街头绿化,居住小区、居住区的公共绿地组成。
线——由道路、河流两岸的绿化组成。
面——由市级、区级公园组成。
(二)城市景观规划坚持人文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场所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将城市的主要对外通道作为城市印象的切入点,创造不同的景观主体;加强黄旗山山形轮廓和绿化景观的保护,注意山形轮廓的显露;创造两条城市景观轴线:一条是经过新城中心区,以黄旗山和龙湾港码头为标志视线对景的东西向“山-水轴
线”,另一条是黄旗山-党校绿化公园-城市中心区中轴线-中央生活区的绿化休闲带-南部生态开发区、水濂水库的南北向步行绿化休闲景观带。
环境保护规划
做好水环境、大气环境功能区和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对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
在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污染控制方面,做好水资源的保护,东江南北支流水质保持地面水二类标准;东莞运河和东莞水道的水质应达到地面水三~四类标准;控制污染项目的上马,加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别是重点废水治理工程建设。
在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与污染控制方面,整体大气环境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地区远期达到一级标准;要求大气污染物、有机废气以及氟等达标排放,对生活和工业垃圾采用焚烧法处理;在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与污染控制方面,将规划区划分为四类噪声标准适用区,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用地进行调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贯彻从宏观到微观、保护整治与改造更新相结合、依法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治理运河的水污染,增设街头绿地和美化两岸;做好自然山体的保护和绿化,保护好黄旗山顶峰与江边金鳌洲塔之间的重要景观通视廊。
在重点地段和街区的保护方面,将西城楼保护区、可园保护区、金鳌洲塔保护区、同德街特色民居保护
区作为重点保护片区;大西路、中兴路由于有集中的特色商业骑楼,规划作为重点保护街区。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给排水、燃气、供电、邮电、电信、防灾等工程规划,确定其发展目标、规模,合理布局重大关键性设施和主、次干管(线)。
例如,规划在南城区的水濂山建一个垃圾焚烧厂,处理市区四个办事处范围的生活垃圾,完善垃圾中转站的布点;在南城区的石鼓王洲建设一个处理规模为40~4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通过截污管道将市区的生活污水截留处理;取消鸦叫尾气站,在寮步旧围村附近预留天然气门站,用于市区天然气的储存和供应;按规划要求,预留供电工程110KV以上的变电站站址,1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尽量采用地下电缆敷设方式;要求东江南支流河堤采用1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运河以东的防洪采用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对影响城市安全的水濂山、西平、同沙等城市上游中小型水库,应达到有关规范规定的城市上游中小型水库的安全标准;另外,还对电信长途局、电信中心交换局、邮政分局、邮政快件中心的布点,各级消防站的用地以及市级火灾报警指挥系统,进行了规划。
近期建设
近期建设规划是指市区2000年至2005年时期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
总的要求是结合我市“十五”计划,以把我市建成以国际制造业名
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确立“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发展思路,以新城建设为主,旧城改造为辅,突出制造业中心、商贸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国际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的形象定位。
(一)城市发展用地主要以新城市中心区及其南片区的办公、商贸、住宅用地开发,东城区副中心及其周围住宅区的开发建设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完善,万江副中心的建设为主。
(二)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构筑城市骨架、改善城市环境三大主题,规划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
1、加快新城市中心区行政办公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带动本区及周围商贸、住宅用地的开发。
已经确定的兴建项目有:行政办事中心、人民会堂、展示中心、东莞大剧院、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科学技术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迎宾馆和海关大厦等。
2、完善市区道路交通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构筑现代化城市道路骨架。
已经确定的新建和改建道路工程有13项:五环过境路、东江大道、鸿福路、运河路、东城中路、二环路、莞龙路、莞樟路、旗峰路、四环路、莞太路、一环路、红川路。
3、改善城市环境工程。
一是建设一批公园,除已经确定的党校绿化公园、运河东二路休闲公园、运河西宏远绿化公园和草塘公园外,还计划建设同沙郊野公园和完善黄旗山公园。
二是对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的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工程,改善城市景观。
4、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配套完善有关市政公用设施。
已经确定的建设项目有完成市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的建设;对市区段的运河进行一级强化处理,使流经市区的运河水的水质变清,水质可以满足一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娱乐用水和景观要求;建设市区的垃圾焚烧厂,解决市区垃圾处理的问题;建设新市区长途客运站;其他的市政公用设施将根据城市建设需要来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