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滋生于公众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网络时代,微博盛行、论坛林立。

人们通过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越来越得心应手的行使着他们的知情权与话语权。

舆论的主体就是公众。

公众舆论即为公众的意见。

谣言就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谣言是独立于舆论的衍生物,它由舆论产生,但却不属于舆论。

关键词:公众舆论、谣言、外部环境、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兴传媒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经济学上宏观市场的,自由散漫却暗藏规律的机制。

在这个信息机制高速运转的同时,人们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速度在飞升,范围也在拓展。

于此机制巨大齿轮的碾压中,一些由源信息与齿轮摩擦而衍生的东西如火花般迸溅,并在下一环节中作为“信息”继续传递。

这些由源信息与传播者新生的产物,我们把它称作“舆论”,很不幸的,谣言就在舆论中滋生。

一、解读舆论
(一)、定义
学术术语在定义方面从来都有所争议。

从网络信息中所见的在“舆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

而,从舆论学来讲,舆论就是公众的舆论,舆论的主体就是公众。

从词源学或者其本身的性质来讲,舆论就是一些意见,公众舆论即为公众的意见。

(二)、形成过程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

一为“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二为“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受众是否主动议论。

源于群众自发的舆论往往是社会动向的自然选择,这就是类似经济学上市场所拥有的“无形的手”。

制造的舆论源于有目的的引导,这种制造舆论的手法往往被庞大的利益团体所利用,在如战争的特殊时期其效果尤其明显。

凡尔登战役中,法德双方通过新闻报道所引导的本国舆论就是此手法的范例。

(三)、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人们通过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越来越得心应手的行使着他们的知情权与话语权,舆论也由此体现出其不可思议的特殊力量。

且看中国鼓吹民族主义最气盛的媒体当属环球时报,该报总编辑胡锡进2月25日上了新浪微博,却在微博上被网友“乱砖拍死”。

纵观今年来的各大新闻,媒体曝光,舆论谴责往往是最能迫使有关部门迅速解决问题的因素。

二、分析谣言
(一)、什么是谣言?
简单来讲,谣言就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它是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做出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危机时期的“生态污染”传闻、对明星私生活的“爆料”、名人归西的讹传等,都可归至谣言之列。

在传媒发达的时代,谣言的传播渠道十分广阔。

(二)、近年来我国的谣言现象
冯梦龙说:“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

“街市”是人们集聚的地方,人们与此交换信息,抒发言论。

“街市”必不可少,则谣言层出不穷,势不可挡。

根据人民网研究院所做的“网络谣言专项研究调查问卷”中的情况分类,有取有舍,笔者简单列举近日来我国所出谣言的大致情况:
1. 发生自然或人为重大灾害,典例:2010年2月山西地震、2011年响水“爆炸”、2011年台男子末日谣言说。

2食品安全问题,典例:2008年蛆橘事件、2011年“皮革奶粉”、2011年“滴血食物传播病毒”。

3. 环境受到污染,典例: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后全国“抢盐风波”。

4. 政府风波,典例:2011年8月伪造“47号公告”、2012年3月“军车进京、北京出事”。

5.其他(刑事犯罪、交通事故、聚众游行等社会问题),典例:2011年10月重庆“针刺”、2011年05月扬州某医院家属区内直线加速器问题。

纵观上述典例,谣言都在所属时期引起了公众恐慌,并造成了社会损失。

蛆橘事件直接导致了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响水事件中,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山西地震谣言,致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
三、谣言与舆论的关系
如果确切的来表明谣言与舆论的关系,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理解:谣言如病毒传播着,而滋生这些“病毒”的“培养皿”正是——公众舆论。

“病毒”正是利用着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做着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者诠释,而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往往构筑着公众舆论。

2011年“皮革奶粉”所引起的恐慌,完全系利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在公众舆论中所占领的重要地位,谣言以此冲击公众内心的敏感地带才会造成重大损失。

再以山西地震的谣言和台男子末日谣言说为例,众所周知,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玛雅人关于2012的预言一直是人们的舆论焦点,迎合了人们的关注视角,利用舆论的巨大力量,谣言四起。

人们依靠观念应付着超出视线之外并且难于掌控的事件,在这样的观念理解中,我们根据所见的狭小世界在头脑构筑宏伟的“大世界”。

从舆论学的角度来讲,谣言征服大众的过程实际上可归属于虚假现实的产生过程。

大事件包罗万象,于是摩擦出了偶然的事实。

人们接收偶然的事实,并在属于自我头脑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其结果,便是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

这也是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向我们阐述的产生虚假现实的因素。

且看国内著名学者陈力丹教授,他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提出“谣言是舆论的畸变形态”。

再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他认为,“谣言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事实描述,并带有诽谤的意见指向,因此,它不是中性的传闻,而是攻讦性的负向舆论”。

不管是“畸变形态”还是“负向舆论”,两位学者在阐述谣言与舆论的关系时,都默认了舆论与谣言的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即谣言一定是舆论,舆论不一定事谣言。

但是,在笔者看来,谣言是独立与舆论的衍生物,它由舆论产生,但却不属于舆论。

他们好比母子关系,舆论以丰富的话题,孕育谣言,谣言“呱呱落地”,此时的谣言已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我们怎么能说完成独立的谣言和“母亲”舆论是同一个人呢?无可否认,谣言这个“孩子”爱做坏事伤害人,但是我们决不能磨灭其应有的独立“人格”。

古语有言:谣言止于智者。

将谣言与智者理解为对立关系后,笔者认为纵使存在着智者一对多的情况,但相对于纷繁而至的谣言,屈指可数的智者是如何也堵不完这声势浩大的洪流的。

所以不以某个具体谣言的生命轨迹做研究,而以整体谣言作论断的话,我相信只要舆论还存在,无论是有人故意而为还是理解信息的失误或传递信息的偏差,谣言都会在舆论中悄然滋生的。

参考资料: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3] 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年.
[4]百度百科——舆论:/view/83472.htm
百度百科——谣言:/view/510810.htm
[5]舆论学案例集锦: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90&extra=page%3D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