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自杀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杀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引起自杀的原因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因素。从日本人对自杀者的宽容、日本人自卑的处世哲学、日本人的“死亡即美”的观念等角度,解读日本人在生死问题上特有的文化心理,即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关键词:日本人;自杀;文化因素;文化与自杀特征;生死价值观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5-0144-05 收稿日期:2008-05-16 作者简介:郑宪信(1965~),男,河南兰考人,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讲师。2007年6月8日新华网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数字显示,2006年日本自杀人数为32155人,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这是连续第9年自杀人数超过3万人,其中学生自杀人数为历史最高。近半数的日本自杀者患有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又占日本总人口的七分之一。据统计,在抑郁症与自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因果链条:高失业率让日本人引以骄傲的终身雇用制不复存在,“再就业”使一些日本人难以适应。日本人工作很努力,但如果所有努力得不到认可,那么他就会在社会上陷于孤立,失去生活意义;日本学校恃强凌弱的现象严重,青少年的生活空间成了一种“封闭的社会”,许多小挫折在他们看来则是要命的大事,很可能因此陷于绝境;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日本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五分之一找不到工作,而且很多人迫于谋生而“人错行”,职业的烦恼使年轻人的自杀率也直线上升;疾病缠身、失去亲人、退休后人生乏味等都会导致日本人的自杀。此外,日本社会贫富分化也加剧了人们自杀行为的产生。所以,日本关西学院精神医学专家野田正彰认为,自杀者的增加是因为“社会分化的影响”,社会竞争的“赢家”对弱者没有同情感,“输家”则体会到强烈的挫折感。自杀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青少年自杀率急剧上升,为了更好地实施危机干预,日本学者对自杀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日本学者对自杀现象的研究呈现出由关注宏观的社会因素转向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和个性特征的发展趋势,并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有关日本人自杀行为的研究也在增多,董佳佳的文章《从不同自杀群体分析日本人的自杀原因》(刊登在2007年第10期的《科学大众》上),通过列举四类不同的自杀群体,分析了日本人不同的自杀原因;李建军的文章《历史文化因素与日本人的自杀行为》(刊登于2007年第6期的《思想战线》),阐述了日本人的自杀行为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笔者拟从日本人对自杀者的宽容、日本人自卑的处世哲学、日本人的“死亡即美”的观念等角度,解读日本人在生死问题上特有的文化心理,即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日本人在捐献生命之际,能体验到一种慷慨凄凉的道德的升华。

一、日本人自杀的现代特征日本对自杀心理的广泛研究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集聚了一大批很有造诣的学者。加藤正明博士(1996年)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年龄特征和性别特点。他发现,从纵向比较,日本15岁到29岁的青少年的自杀率在二战中有所减少,战后迅速增加,而40岁以上的人自杀率在二战中和二战后变化均不显著。从横向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相比,日本突出地表现为20岁左右的青少年自杀率远远高于上述几个国家,20岁以后的自杀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到55岁左右又迅速上升。在青年层中,男子的自杀率是6/10000,女子是3.8/10000,青年男女自杀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总的来说,日本人的自杀行为的年龄分布呈现出青少年和老年高、中年低的“马鞍”型的特点。

二、从传统文化看日本人的自杀在1897年出版的《自杀:一项社会学研究》一书中,法国社会学家埃姆雷·达克汉姆把自杀行为分为失范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利己性自杀和宿命性自杀四类,这被公认为是对自杀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开始。从这个角度可以发现,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环境中的自杀现象的不同,实际上往往体现在这四种自杀的比例的不同上。日本的自杀行为蕴含了大量的利己性因素,进而形成独特的“唯美主义”(日语为“耽美”)的概念。干净秀美的风光、“刹那寂灭”的樱花,在日本国民心里象征着格外美丽的死亡。日本人崇尚自杀,在自杀者弥留之际,能体验到一种人格的升华和一种慷慨凄凉的满足。

现代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尽管人们常常把原因归结为过重的生活压力和人们拘谨的性格,但是文化的作用从来不可低估,尤其是人们对樱花“寂灭”的迷恋,更加促进了他们自杀行为的发生。人们会发现,现代日本人的自杀行为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于具体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于人们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凄楚之感。(一)从自杀词语看日本人的自杀日本人选择死亡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他们自古崇尚自杀,其悠久的自杀历史,培育了日本庞杂的自杀语汇。在日语中有很多表现死亡和自杀的词语,其自杀词语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占都无法比拟的。据Stuart.B.Picken统计分类,目前在日本仍然使用的自杀专用词语达60余条之多。(以下所列举的自杀专用词皆为日语)与一人自杀有关的涉及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般用语有:自殺、自绝、白害、自裁、自减等;有动机含义的用语是:殉死、追腹、情死、烧身、失恋自殺、厌世自殺、抗議自殺、辣死、无念腹、愤死、粗忽死等;与方法有关的用语:腹切、切腹、割腹、屠腹、自刃、诘腹、扇子腹、水腹、介错、入水、身投、投身、溢死、首溢、首吊、飞自殺、繶自殺、飞降自殺、服毒自殺、力自殺、自爆、拳铳自役等。与二人自杀有关的涉及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般用语:心中、後追心中、燕理心中等;表示关系的用语:一家心中、规子心中、母子心中等;表示方法的用语:差逵之、身投于心中、入水心中、服毒心中、力心中、烧身心中等。与战争有关的自杀词语有,玉碎、人身御供、人柱、殉国、泱死陈、特攻、死花等。有关自杀未遂的词语有,狂言自殺、自殺未遂、死二捐等。日语的这些自杀词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自杀形式,可以说日本人的自杀观念是独特的,日本人没有将自杀看成是罪恶,这和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基督教认为,自杀是罪恶,是谋害生命;和基督教正好相反,日本人认为自杀是一种美,不仅将自杀看成美,而且当做美德来赞扬。日本出现的大量的自杀用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自古以来对自杀行为的道德评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杀现象的延续不断。(二)从文学的影响看日本人的自杀文学作家一向被人们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日本作家的自杀也由来已久,其中著名的日本文学泰斗、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在他获奖后的第三年自杀身亡,震惊了世界文坛。川端康成曾对另一位日本作家左贺春江的自杀极为赞赏,认为:“再没有比死具有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川端康成在极度忧郁、矛盾中选择了被他认为具有最高艺术的自杀。类似这样自杀的作家在日本还有很多,如北村透谷、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田中光英、三岛由纪夫等。文学的诱导性无疑在影响着新一代日本人,在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中,自杀被描绘成一种神圣而永恒的事情,这无疑对新一代日本青年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尽管人们常常把自杀的原因归结为过重的生活压力和人们拘谨的性格,但是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新一代日本青年对“寂灭”的迷恋,更加促进了他们自杀行为的发生。在岩井俊二的电影《梦旅人》中,两个年轻人在自杀之前徒劳地向太阳开枪,当枪声响过,世界依然宁静,太阳纹丝不动;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中的男女主人公服药同归于尽,就被认为是自杀的绝美表现。(三)从对自杀者的宽容看日本人的自杀日本人对死亡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自杀抱有一种异常宽容的态度。日本人缘何对自杀异常宽容、甚至赞扬呢?究其原因在于日本人对“以死而生”这种独特生死观的追求。在他们看来,彻悟的死与完全的生是相通的,自杀本身并不是罪恶,而是一种洁身自好、修身律己的行为。日本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不管多坏的人,不管生前做了多少坏事、犯了多少错误,一旦死了他的罪行和错误就一笔勾销了,他就清白了,而且人死后都会变成神灵。所以一些日本人在做了错事并且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试图以死谢罪,以死换取别人的原谅。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日本人的自杀行为:“自杀如果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便可洗刷一个人的污名,保全死后别人对他的好评。”日本人赞扬自杀,使之成为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日本人崇尚自杀,在自杀弥留之际,期求体验一种凄美的人格升华。

三、自卑的处世哲学日本人在世人面前有高傲自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