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才结构与学制结构对应理论的基本思想
!! " 理论假设 # 职业教育的学制结构应与人才 结 构 对 应 $与 经 济 结 构 %产 业 结 构 和 技 术 结 构 相 适 应 # 同时 $ 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与经济振兴和社 会进步有着很强的依存性% 适应性和发展的同步 性 # 据此 $ 我们提出中 % 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第一个 理 论 假 设 &以 人 才 结 构 为 基 础 $构 建 一 个 由 社 会 经 济结构 ! 人才结构 ! 职业教育学制结构交互作用 % 双 向 构 建 的 理 想 模 型 $并 将 其 作 为 设 计 中 %高 等 职 业教育学制结构衔接的理论背景和方法论 # !# " 人才结构和学制结构的对应 # 人才按类型 分 为 学 术 型 人 才 %工 程 型 人 才 %技 术 型 人 才 和 技 能 型 人 才 四 大 系 列 $本 文 重 点 研 究 的 是 工 程 型 %技 术 型和技能型三大系列人才与学制结构的对应 # 工程 型 %技 术 型 和 技 能 型 三 大 系 列 人 才 $因 其 素 质 结 构 和智能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 $ 所以必须各自形成独 立的初 % 中 % 高层次系列以及相应的提高 % 深造的内 部阶梯# 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正逐步走向高科技时 代 $生 产 第 一 线 急 需 高 层 次 技 术 型 %应 用 性 人 才 的 情 况 下 $完 善 技 术 型 人 才 独 立 的 层 级 系 列 $显 得 尤 收稿日期 "#))$E)’E!$ 作者简介 " 马建富 !!FG#E 沙启仁 !!F$$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年新编的 ) 国际教育标 准分类 *&()*+, ’ 是我们进行中 ( 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的设计依据 % &! ’()*+, 中 的 ()*+,-. & 简 称 -. ’ 是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 & 简 称 -/ ’ 为 职 业 定 向 的 高 等 教 育 ! 实际上就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我国的国 情 ! 可以设定 -/! 为技术型高职 ! 与之相对应的 $/ 为 技术型中职 +-/# 为技能型高职 ! 与之相对应的 $* 为 技能型中职 % &# ’()*+,% 即 高 中 后 非 高 等 教 育 阶 段 ! 是 为 了 规范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入口之间有一个统 一标准而设置的一个过渡层次 % 如果把 ()*+, 视为 一 座 教 育 # 立 交 桥 $ 的 话 ! 那 么 ()*+,% 就 是 上 下 衔 接 ( 左右沟通的 # 引 桥 $% ()*+, 又 把 ()*+,% 横 向 分 为 . (/ (* 三 类 !%. 对 应 于 -.!%/ 对 应 于 -/ ! !%* 对 应 于-/# % 凡不符合 -. (-/! (-/# 入学标准的高中阶段生 源 ! 只 有 对 应 地 通 过 %.(%/ (%* 三 种 类 型 过 渡 层 次 的补课 ! 才能取得报考资格 % &$ ’()*+, 对进入高等职业教育 -/ 的入学条件 ! 有 以 下 限 定 , 一 是 $/ 层 次 & 中 等 职 业 教 育 ’ 课 程 ! 必 须有一个累计至少为 $ 年的理论学习时间 ! 少于 # 年 的课程不作为合格完成第三层次教育 ! 也不能直接 与 -/ 衔接 + 二是文化基础并不强调达到完全高中水 平!而 侧 重 于 职 业 入 门 和 职 业 教 育 !强 调 必 须 具 备 文化理论和职业实践两个方面的基础 + 三是培养高 层次技术型人才所学的专业技术课程的时间 ! 至少 达到 $ 年 % ! 二 " 中 # 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技术设计 -教 育 转 !" 中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衔 接 的 # 引 桥 $-换中心 教育转换中心是指介于中等学校与高等院校 之 间 的 补 习 教 育 机 构 ! 相 当 于 ()*+, 中 第 四 层 次
!
力而得以迅速发展 ! 教育领域也会架起一座四通八 达的 " 立交桥 #$
到高职 ! 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是所掌握的 职业技术 % 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达到程度 $ 这种 技 术 %技 能 和 能 力 !虽 然 建 立 在 一 定 的 文 化 基 础 和 专业理论基础之上 ! 但由于它自身也有一个由简到 繁 % 由浅入深 % 由低到高的提高与发展过程 ! 只有通 过职业教育的反复学习和培训 ! 才能从低级水平到 中级水平 % 高级水平 $ 因此 ! 确保职业技术 % 职业技 能和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地发展 ! 是我们在设计中职 与高职学制衔接模型中必须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
"$ 男 $ 江苏溧阳人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 $ 副研究员 $ 研究方向 & 农村职业教育 ) "$男 $江苏泰兴人 $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兼职研究员 $ 研究方向 & 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 ’面向 #!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 ( 资助项目 *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 +#
!!H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江苏 常州
#!$))!##H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 "江苏 常州
#!$))!$
摘要 " 职业教育的学制结构 # 应与其培养人才的系列结构和层级结构相对应 $ 从理论建构的 角度看 #中高等职业教育应从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 %人才素质结构 %课程体系等方面作好有效衔 接 $ 从技术设计角度看 #应积极实施教育转换 #明确衔接标准 #保证各类对应性衔接渠道畅通 $ 关键词 " 中等职业教育 & 高等职业教育 & 衔接 & 理论建构 & 技术设计 & 双向建构 中图分类号 "-2!F"#! #-2!2 文献标识码 "5 文章编号 "!))’E$#!F $#))$ %#’E)))FE),
! 三条纵向主线是课程衔接的主线 ! 三条主线
的核心课程是课程衔接的主体 $ 每一条主线都要明 确规定衔接课程的门数和名称 & 内容 ’$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属于衔接的课程 ! 都应编制课程教学大纲 !
把该课程在中职的教学内容和在高职的教学内容
!"
进 行 重 新 组 合 !划 分 为 若 干 个 教 学 模 块 !然 后 确 定 中职与高职的模块划分 " 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 ! 但 课程名称不同的衔接课程 ! 也必须商定接口的知识 点或其他衔接方法 "
#))$ 年第 #’ 期 第 #, 卷 总 $2, 期
职业技术教育 ! 教科版 "
*345673%58 5%9 6:4;%7458 :9<45673% =:>?@1AB&/ C@B./@.D
%&"#’(#))$ *&+"#, -./.01+ %&"$2,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 建构与技术设计
马建富!#沙启仁#
!%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四大要素的衔接
&$ ’ 培养目标的衔接 $ 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课程 衔接的源头 $ 需要强调的是 ! 只有相同系列的中职 和高职才能直通 $ 这是因为两者的培养目标只有层 次上素质高低的差异! 而无类别上素质结构的不 同 $ 如果允许不同系列的中职与高职交叉直通 ! 就 会产生学制上的混乱 % 素质上的断层和课程衔接的 脱节 $ &! ’ 专业设置的衔接 $ 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 直接 影响着中 % 高职学制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 宽窄 $ 如果高职的一个专业面向中职几个同类专业 招生 ! 就会出现这几个不同专业与高职开招专业之 间的课程衔接不完全对口的复杂现象 $ 同时 ! 高等 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 和横向拓宽 $ && ’ 人才素质结构的衔接 $ 素质结构的优化 ! 对 课程衔接模式的构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 智能结 构是素质结构的主体 ! 它是在素质结构的基础上 ! 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 以专业基础理论为轴 心 !通 过 把 知 识 转 化 为 技 术 与 技 能 !进 而 合 成 职 业 能力的循环而形成的 $ 中 % 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 育 体 系 中 !是 两 种 不 同 层 次 的 教 育 !培 养 两 种 不 同 规格的人才 ! 必将形成两种不同层次的人才智能结 构模型 $ &’ ’ 课程体系的衔接 $ 无论是中职阶段 ! 还是高 职 阶 段 !其 所 有 课 程 都 应 该 围 绕 职 业 技 术 %职 业 技 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 ! 每一条主线 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 形成一个独立的 * 成组课程 #$ 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 ! 明确 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 ! 使知识的掌握 % 能力的培养 % 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 程 ! 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 $ 据此 ! 我 们确定中 % 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操作层面是 )
" 纵向的两段分层 $ 所谓两段分层 ! 是指相同
系列 % 相同类别中职学制的课程结构和高职学制的 课程结构 ! 既是两个相对独立且自我完整的课程组 合 ! 又是两个上下分层 % 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 $ 中职 的课程结构是高职课程结构的基础 ! 高职的课程结 构是中职课程结构的延续和提高$ 中职的课程体 系 ! 首先应该确保中等专门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和 自 身 培 养 目 标 的 达 成 !与 此 同 时 !满 足 与 高 等 职 业 教育课程衔接的需要 $ &! ’ 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衔接的主线是从中职
#" 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衔接双向建构理论的基
本思想 &$ ’ 理论假设 $ 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最后落脚点 是课程体系的衔接 $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培养目标的 设 定 有 着 直 接 的 因 果 关 系!因 此 !培 养 目 标 与 课 程 体系之间的双向对应必须以人才的素质结构为中 介 $ 据此 ! 我们提出了中 % 高等职教衔接的第二个理 论 假 设 )以 人 才 的 素 质 结 构 为 中 介 !构 建 一 个 由 培 养目标 ! 人才素质结构 ! 课程体系交互作用 % 双向 构建的理想模型 $ 而要把双向构建的理论假设 ! 应 用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模式设计中 ! 既要考虑横向 的双向对应 ! 又要顾及纵向的分层衔接 $
!" 职业教育学制结构的基本框架
职业教育学制结构 ! 包括系列结构 % 层次结构 % 专业结构等 ! 其中以系列结构和层次结构为核心 ! 形成基本组合模式 ! 其他几种结构以不同的形式 ! 或包容或渗透于这一基本组合模式之中 $ 职业教育 的系列结构 ! 是指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 ! 把 人 才 的 培 养 规 格 分 为 技 术 型 &含 管 理 型 ’和 技 能 型两大系列的基本学制 ( 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 是 指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层次高低的不同 ! 把办学 层次分为初等 % 中等和高等职教三个层次的基本学 制 $ 因此 ! 职业教育学制结构的基本组合模式是两 大系列 % 三个层次 ! 与人才结构基本对应 $ ! 二 " 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衔接双向建构理论
! 横向的双向对应 $ 这里主要研究同一类型 %
同一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双向对 应 $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至今仍争议不 休 $ 展望未来 ! 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越来 越多地表现出相互交叉 % 接近和复合的趋势 $ 高等 职业教育在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 的 过 程 中 !应 超 前 注 意 到 这 种 趋 势 !即 培 养 技 术 型 人才的应以技术为主 ! 同时重视与技能的复合 ( 培 养技能型人才的应以技能为主 ! 但也要重视与技术 的复合 $
一 ! 中 ! 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 ! 一 " 人才结构与学制结构对应理论
为迫切 # 职业教育的学制结构 $ 应与上述人才的系列结 构和层级结构相对应 # 中级以上的工程型人才由普 通高等教育来培养 $ 中级以上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 型人才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 !$ " 人才结构与学制结构对应理论 # 我国传统 的 ’ 金字塔 ( 型人才结构理论的框架是 & 技术工人处 于’金字塔(的底层$数 量 最 多 $技 术 员 属 于 ’金 字 塔 ( 的中间层次 $ 而工程师位于 ’ 金字塔 ( 的顶层 $ 数 量最少 # 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 $ 形成了我国人才结 构的 ’ 独木桥 ($ 引发千军万马都来争夺 ’ 工程师 ( 这 个 宝 座 $反 映 到 教 育 领 域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失 去 了 应 有的一席之地 # 我们认为 $’ 金字塔 ( 型人才结构理论本身并没 有 错 $关 键 是 工 程 型 %技 术 型 和 技 能 型 三 大 系 列 首 先 必 须 形 成 各 自 的 层 级 系 列 $ 分 别 构 建 ’ 金 字 塔 ($ 而后三者结合 $ 形成全社会的宏观人才结构 # 这一 宏观人才结构依然是 ’ 金字塔 ( 型的 # 如果在我国的 人 才 结 构 中 $技 术 型 %技 能 型 系 列 的 职 称 能 全 部 到 位 $ 架起人才结构的 ’ 立交桥 ($ 那么 $ 反映到教育领 域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也 应 有 专 科 %本 科 %硕 士 %博 士 研 究生教育之分 $ 它将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具有吸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