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流动性风险管理案例:以银行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控流动性风险管理案例:以银行为例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银行作为一家规模较小的区域城商行,抗风险方面有许多先天不足,必须时刻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近年来银行在监管政策指导下,始终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管理总体策略,把这一策略通过组织架构设计、监测分析报告流程、经营计划制订、资产负债组合、业绩考核、内外部定价、流动性应急等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的每一环节中,并不断总结自身管理得失,加强向先进同业学习,着力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行之有效、贴合本行经营管理特点的流动性预防机制、管理流程和控制手段,顺利度过了重重流动性紧张和危机关口,保障了全行经营正常运行。
集中管控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
作为一家小型城商行,银行对流动性实行总行集中管控的管理模式,配套形成了相应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决策、报告链条短的管理优势,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更加高效。
首先,银行于2007年成立了资产负债委员会,对资产、负债和资本进行前瞻动态管理,是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领导机构,由经营管理层行级领导和总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资产负债委员会实行定期例会制度,每月召开。流动性是资产负债委员会研究的首要议题,分析判断流动性状况,确定相关经营政策和措施,决议形成后各部门组织实施,计财部作为资产负债委员会办公室对落实情况进行督办。资产负债委员会制度保证了全行流动性管理的统一、协调运行。
其次,在资产负债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总行计财部、金融市场部、风险管理部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前中后相互制约的防控机制,同时还建立了三部门每天沟通的协同机制,使流动性防控相关工作得以专业高效落实执行。计财部作为日常流动性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流动性的预测、筹集、储备和调度,具有经营计划制订、资产负债管理、头寸管理、定价管理和考核管理等流动性总体监测调节职能;金融市场部根据计财部指令负责落实市场资金融通和流动性储备操作,对市场流动性状况进行监测;风险管理部负责在两部门之外,独立进行全面风险监测。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组成流动性管理小组,每日监测分析会商,如果预测流动性趋紧,则及时组织召集资产负债委员会研究应对措施。
再次,实行全额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提升流动性调控能力。2010年,银行正式推行了FTP管理,实现全行统一资金池管理,总行自下而上集中资金和自上而下配置资金,将全行流动性风险和非交易性利率风险集中管理;搭建起全额计价、集中调控、实时监测和控制全行资金流的司库体系,提升了资产负债配置层次和流动性调控能力。FTP成功运行4年以来,分支行和业务条线在价格利益引导下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效果明显,有效提升了总行流动性集中管理水平和全行资金使用效率,也顺利解决了“一点清算”模式下流动性管理和分支机构绩效难以衡量的问题。
最后,集中融资权、投资权和账户管理权,实现全行资金集中统一调度。总行集中统一对外融资、投资,存放同业账户由总行逐户审
批并实行限额控制,除异地分支机构代理现金和少量清算需要外,所有存放同业业务由总行集中办理,保证了全行资金统一调度和大额资产负债期限合理匹配,同时票据也通过上收实行总行集中统一管理,成为全行随时可动用的二级流动性储备。各业务单元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大额资金划转需向总行计财部报告,由总行计财部统一调度全行资金头寸,保证了总行流动性集中管控有效运行。
审慎稳健的资产负债配置策略
银行始终坚持稳健的资产负债配置策略,为流动性风险管理护航。
一是规模扩张量力而行,不盲目求快而冒进。在“规模”情结依然浓厚、各城商行高歌猛进大干快上的背景下,近几年银行高级管理层坚持选择有质量的稳健发展模式,在制定中长期规划及年度经营计划时,首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竞争程度等经营环境变化因素,在预测资金来源可获得能力的基础上来合理制定资产增长计划,防止资产急速扩张给流行性风险管理埋下隐患。例如,近年部分城商行大力发展用同业资金支持的高收益买入返售资产同业业务操作模式,实现巨大利益的同时快速壮大了体量,规模呈“诱人”的几何级数增长。银行通过对此种业务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为这种模式下将加大期限错配,使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大幅增加,超越了本行风险承受能力,最终做出了同业业务定位要谨慎发展的决策,严格控制不稳定同业资金期限错配。2013年,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占比仅为2.09%和0.45%,远低于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千亿元以上资产城商
行的平均水平。这为有效应对2013年6月的“钱荒”危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合理控制期限错配,审慎配置中长期资产。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尚不成熟,作为商业银行资产主要组成部分的贷款及非流通债权投资,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尤其是中长期资产过多配置对银行流动性缺口将有很大影响,给流动性管理带来持久的压力。银行通过FTP价格导向,优先发展稳定性的存款资金来源和一年以内资产业务,适当调低中长期资产FTP利差;信贷政策中把中长期项目贷款作为审慎发展类;对中长期贷款、非标资产、固定资产等实施限额比例控制;对大额资产负债业务实行专项匹配运作等措施,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合理匹配。
三是重点加强存款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历史数据表明,大额对公客户存款流失率显著高于零售客户达5个百分点,票据保证金业务稳定性较差。因此,银行下大力气采取多项措施发展零售业务和结算存款:通过机构网点向社区布局,实现网点和人员的下沉,更紧密地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和企业经营;不断优化改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社区银行实行延时服务等,为客户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和小微信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个性化需求;此外还重点拓展政府机构客户,严格控制保证金存款占比,不断优化存款结构。通过多样化的产品、便利的渠道、优质的服务等措施增加了客户黏性,不断夯实存款基础,提高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截至2013年末,银行储蓄客户和
小微等基础客户存款占比持续上升,已占到全部存款的65%以上。
四是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储备。危机时期,同业授信快速缩减,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大幅削弱,流动性储备尤其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优质流动性储备,将是实现资金融通或变现以保持对外支付能力的重要支撑。银行高度重视建立现金及备付、债券、票据等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尤其注重构建优质流动性储备,各类投资占全行资产的20%,而投资组合中国债、政策性金融债、AA+及以上评级的高等级信用债等高流动性债券占比80%以上,无论是无障碍变现还是质押资产融资可接受程度及折算比例都很高,确保了流动性缺乏时的融资和变现能力。
重在防控的流动性监测预防体系
流动性风险属于次生风险,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其他风险衍生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动性风险的防控可谓是一项庞大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实践,银行建立起有效的流动性监测防控机制,保证了流动性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一是制定完备的流动性监测体系和流程,动态监测并及时预警和报告。银行流动性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现金流、流动性指标以及舆情监测等。其中现金流监测不但对资金头寸,同时也对主要业务品种资金变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大额资金变动情况,提前部署现金流缺口弥补措施;流动性指标除监管指标外,还建立起市场利率价格指标、集中度、流动性储备等一系列内部监测预警控制指标;舆情监测主要采用外包方式,通过专业公司对互联网中有关银行的信息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