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地区土家族“巴山舞”传播发展现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5 

第2卷第14期文化纵横

“巴山舞”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民族性集体舞蹈,是由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从民间古老的“跳丧”活动中,收集整理、改革创新发展而来。从“跳丧”发展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它能使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活力,以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但十分遗憾的是,这种舞蹈形式目前的传播现状却不十分乐观,不如大众预想的那样得到大范围的传播。根据这一情况,本团队深入“巴山舞”发源地长阳县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当地的传播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为其更好地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把调查对象划分为三个年龄段,分别为:未成年

儿童(18岁以下)、青年(18~44岁)与中老年(45岁以上)①

,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群体,“中小学生”和“广场舞参与者”(广场舞的参与者包含青年与中老年两个组别)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校图书馆等广泛查阅和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为本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因中小学生课余时间较少,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团队成员随机对长阳地区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其中包括2所小学、2所初中和2所高中,根据研究的内容和问卷的基本形式与要求,设计调查问卷。

3.访谈法

因访谈法不拘于形式,调查内容更具弹性,又因广场舞参与者大多为青年、中老年人群,空余时间较多,所以采取访谈法对广场舞参与者进行调查。

4.数理统计法

对于回收的问卷信息运用Excel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受众对“巴山舞”的了解情况1.中小学对“巴山舞”的了解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有较多中小学生了解“巴山舞”的起源,并熟悉其音乐;而对“巴山舞”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的了解甚少,说明长阳作为“巴山舞”的发源地,有关“巴山舞”的文化底蕴较为丰厚,中小学生对“巴山舞”的了解较为浅显、不够全面。

2.青年、中老年对“巴山舞”的了解情况笔者随机采访了5个跳广场舞的地点,并询问广场舞参

与者一些关于“巴山舞”的基本常识。由此了解到,多数受访

对象了解“巴山舞”是由覃发池等人根据“跳丧”改编而来,并了解其获得的部分奖项。可见,青年、中老年人群对“巴山舞”的了解比中小学生较为全面。

(二)“巴山舞”的推广与实践情况1.“巴山舞”在中小学生中的推广情况在调查“巴山舞”的推广情况中,我们得知有较多中小学生了解“巴山舞”的知识、能跳一些“巴山舞”动作,但在这6所中小学中,只有很少的学校有专业老师教授“巴山舞”。另一方面笔者了解到,为了响应政府号召,长阳地区学校组织

学生以广播体操的形式进行学习②

。由此可见,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是根据学校的要求学习“巴山舞”,而自主参与其他相关活动的学生较少。

2.“巴山舞”在青年、中老年人群中的实践情况通过走访调查笔者了解到,在较大规模的南山公园,跳“巴山舞”的总时长为25分钟,龙津星城小区跳“巴山舞”的时长虽只有20分钟,但占其总时长近一半的时间。总体来说,有大多数跳广场舞的地区在跳“巴山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巴山舞”在青年、中老年人群众的传播较为广泛。

(三)对“巴山舞”的态度与评价1.中小学生对“巴山舞”的态度与评价通过问卷了解到,大多数中小学生喜欢“巴山舞”、愿意接受以“巴山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他们对其秉持乐观态度,是未来传播发展的可观人群。另一方面,在当今网络时代,大多数中小学生表示更倾向于电视网络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来获取知识。由此可见,教育传播形式的单一化,可能是“巴山舞”教育传播过程当中的重要问题。

2.青年、中老年对“巴山舞”的态度与评价团队成员向广场舞参与者询问了对于“巴山舞”的看法与评价。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绝大多数青年、中老年人喜欢“巴山舞”,并愿意为其更好地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巴山舞”目前的传播方式并不理想,应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一)存在问题1.“巴山舞”传播出现断层,部分群众对“巴山舞”认识不足,了解不够全面

在上述调查中发现,未成年儿童对巴山舞认识度、参与度不强;而青少年、中老年对其认可程度较高、参与度较强。巴山舞诞生的30多年间,掌握巴山舞精髓、想要表演巴山舞、弘扬巴山舞文化的仍是那些最初参与的群众,也就造成了

摘 要:巴山舞,是在土家族传统民间歌舞“撒叶尔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民族性集体舞蹈,如今在人民群众中传

播并不十分广泛。本文以土家族“巴山舞”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土家族“巴山舞”在长阳地区文化传播发展的现状,并通过调查统计出的数据,分析当地不同群体对土家族“巴山舞”的了解状况,探讨其在传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长阳;巴山舞;传播受众;调查研究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4-0165-02

长阳地区土家族“巴山舞”传播发展现状研究

马依鸣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作者简介:马依鸣,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研究方向:电子音乐制作。

第2卷第14期文化纵横

(上接第164页)话的幽默特征,使其阅读领域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需要通过阅读笑话来释放压力的成年人群。从短篇故事的表现形式来看,以故事形式呈现使《疯了!桂宝》的实质内容更加充实,阅读性强,在故事编排较好的情况下,能够迅速为期积攒庞大的客户人群。在文本内容方面,

《疯了!桂宝》里不单一局限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还涉及世界地理、外国文化、现代科技等多个领域。并且突破次元,进行历史穿越或者空间穿越,昆虫、动物、植物等也都具有人类属性。这样使得漫画最大程度地丰富了内容,扩展创作的可能性。

(二)文本内容兼具现实性和虚幻性

《疯了!桂宝》在主要叙事方式上具有虚幻性想象性,但是在故事情节的设定上又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在故事情节中,《桂宝地球保卫记》

《超级小户型之篇》

《桂宝拔萝卜记》表达了当下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住房问题,分别对应了开发商、居住空间和售楼商人。拿《超级小户型之篇》来说,桂宝设计了4㎡的超小户型,发明了高科技马桶,这个马桶可以看电视、分解垃圾、洗碗、煮菜、洗澡,十分节约空间。睡觉的话有专门的设计的立式睡袋,透气的话墙面也有能将手和头探出去的圆形窗户。故事想法新颖,环保方便,有趣又有广泛的空间。

(三)文本内容具有感情张力和民族性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必然是以内容为基础,而好的内容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性,从而,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疯了!桂宝》在故事情节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讲述父母间的感情、朋友间的友谊、懵懂青涩的爱情、人与宠物间的情谊,渗透了中华传统文明的正义观、进取观和和谐观。如《圣包斗士》里讲述了一只小笼包桂宝包突破大汤包、奶黄包、生煎包等层层阻碍去营救女神淀粉的故事,借助人们所熟知的中华美食,将其拟人化,宣扬不怕困难、机智应对挑战的不怕输的精神。

四、结语

《疯了!桂宝》教育性和启发性方面也有突出优势,其方法通常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科普知识点,再在故事的最后用一句话进行总结,通过一种愉快地方式传播正能量、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科学知识。桂宝表达了“爱和分享”才是人最该去学会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想着得到,漫画不过是表达出来这个道理。参考文献:

[1]朱矛量.浅谈国产动画片之嬗变及动漫产业发展中的品牌塑造

[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5):53-55.

[2]曾雨静.论中国新媒体时代下的“绿色”动画产业构建[D].南京艺

术学院,2015.

[3]李若梅.整合与创新—中国动漫品牌的塑造及推广研究[J].艺海,

2013(10):170-171.

[4]李林,谈国新,佘明星.试析国产动漫品牌的发展路径—以武汉

动漫产业品牌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35(8):163-167.

[5]韩枫.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国产动漫品牌塑造[J].新闻爱好者,

2015(12):79-82.

现如今真正能够传播“巴山舞”文化人群高龄化现象。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因为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并没有深入教授关于“巴山舞”的文化知识,而学生也因为繁重的学业,没有过多的时间学习“巴山舞”文化,这就造成学生对“巴山舞”的认识不足,仅仅停留在较为浅显的位置。

2.“巴山舞”形式单一,传播模式固化

“巴山舞”在原始土家族“跳丧”基础上变革之后,就仅仅依靠单一的动作进行传播,并没有做出更多的转变与革新,这显然在这个发展的时代是不能够长久存在的。并且,学校也仅仅停留在把“巴山舞”作为广播体操的硬性规定上,并没有开设一些可以提起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这也造成“巴山舞”教授、传播形式的单一化。另一方面,许多群众更易接受新媒体的文化传播途径,但“巴山舞”文化与新媒体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也使得“巴山舞”的宣传力度过小,群众缺乏一种了解传统文化的新型途径。

(二)发展的建议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政府政策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家族“巴山舞”要想更加长远地传播发展,长阳相关政府要做“巴山舞”传播发展的主导,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规划任务[1]。从而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加强“巴山舞”的宣传力度,对“巴山舞”的宣传做出正确的指引。同时加大资金的相应投入,从而保障宣传和继承“巴山舞”文化的顺利开展。而面对非遗继承人年事已高,不少非遗项目缺乏学徒,非遗后继无人的尴尬现实[2],政府应联系好社会等各个方面,给予那些优秀传承人一定的精神、物质支持,形成良好的循环,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

2.转变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调查可知,现如今“巴山舞”教育模式单一,造成学生缺乏兴趣。学校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多开设一些关于“巴山舞”的文化讲座、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交流平台,同时增加“巴山舞”的实践教育,增进学生对“巴山舞”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结合新媒体,转变传播方式

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现如今如果仅以书籍、教育这样传统的方式进行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更好地提升巴山舞文化的知名度,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大范围传播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一方面群众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近距离观看,对于巴山舞的文化发展状态了解更为直观;另一方面,一些以传统文化为原型的问答闯关App等新媒体也是不错的选择,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普遍加重,拿起手机也希望得到短暂的消遣、放松。而这样的网络平台也更好地为年轻人提供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不只是单方面的输入或是输出,更多的是生活、经济、娱乐一体化的融合发展。

“巴山舞”的推广和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面向不同群众,树立一个符合现代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形象,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建立良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生态圈,使“巴山舞”这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备现代文化的发展特性。注释:

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

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②2010年~2013年湖北宜昌各个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学习巴山舞。参考文献:

[1]姚力尧,姚顺增.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及个人力量对乡村传统民族

文化发展作用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

[2]杨朝清.“非遗后继无人”文化传承迫在眉睫[J].共产党员(河北),

2016

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