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萨尔浒之战考
萨尔浒之战是发生于万历四十七年,决定明清未来国运的一场著名战役。此战之后,明朝开始进入战略防御时期,而在努尔哈赤率领下的后金,则不断发展,日益壮大,开创了满清王朝,最终入主中原。
一、兵力对比篇
首先来看明朝方面兵力。
根据后金官方史料《满文老档》记载:
二月二十四日,明杨都堂遣使致书,美言修好。然其不遣善者,而遣一名取抚顺时逃出之诸申人赍书。其书曰:“我明领兵大臣及议政诸贝勒均已到齐,我大兵四十七万,将於三月十五日月明时兵分八路进发”等语。
……明帝步骑兵共二十七万,分四路出击,其一路兵撤回,其三路兵皆被歼灭。……
即明军号称四十七万,实际出兵二十七万。
再看看同样是清方官方史料的《太祖实录》:
……经略杨镐以二十万兵号四十七万,……乃分左侧中路: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监军道张铨,领兵六万,顺浑河出抚顺关。右侧中路:总兵李如柏、贺世贤、监军道阎鸣泰,领兵六万,往清河出鸦鹘关。左侧北路:总兵马林、副将麻岩、监军道潘宗颜,领兵四万,往开原合夜黑兵,出三岔口。右侧南路:总兵刘铤、监军道康应乾,领兵四万,合朝鲜兵,出宽奠口。
《清实录》认为明军总兵力为二十万,号称四十七万,其中杜松军、李如柏军各六万,马林军、刘铤军各四万。值得注意的是,《清实录》就是依据《满文老档》所书,其内容多有雷同,即使不同的部分大多也极为相似,所以这两份史料实际上只能只能当做一份来看,不能相互印证。
除了《满文老档》和《清实录》外,清朝官方还修了《明史》,《明史》里面这样记载:
……令松以六万兵当之,……[注1]
……綎兵四万,……[注2]
……号大兵四十七万,……[注3]
……文武将吏前后死者三百一十余人,军士四万五千八百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算。……[注4]
《明史》中并未提到明军全军总人数,不过从《明史》中记述的杜松军、刘铤军人数来看,作者显然是照搬了《清实录》的内容。
综合三份清方的官方史料来看,清人相信他们的天命汗以少胜多,打垮了蜂拥而来的二十万明军。如果清人夸张的记载确实属实,那么的确可以说是上天庇佑下奇迹般的胜利。
接下来看看明朝方面的记录。
根据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记载:
……以上各路除丽兵外,主、客出塞官军共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员名,阵亡道、镇、副、协、参、游、督司、通判、守备、中军、千把总等官共三百一十余员名,并印信一颗,阵亡军丁共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阵
失马、骡、驼共二万八千六百余匹、头、只,今阵回见在并招集官军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余员名。
王在晋对明军总数的记载,与清方记载差距太大,许多人以《三朝》是野史为由而对其不屑一顾,又或者以王在晋“自为攘功掩醉计”为由对其作品抱有偏见。在这里且不论王在晋孙承宗之功过对错,在萨尔浒之战时他尚未接手辽东,既无攘功掩罪之动机,亦无攘功掩罪之可能,所以攘功掩罪可以说并不成立。
那么作为野史的《三朝辽事实录》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王在晋在泰昌年曾经担任过兵部侍郎一职,后来又挂职兵部尚书经略辽东,因为政见与孙承宗向左被赶到南京做兵部尚书,崇祯初年又去北京担任兵部尚书。他显然应该非常了解辽东兵事。从《三朝》中的记载来看,这份精确到十位数的详尽资料,应当是明朝官方统计然后被作者记录的,仅仅因为《三朝》是野史而对其不屑一顾,转而无条件相信清方给出的夸张数字,恐怕并不能让别人信服。
在明朝的官方史料中,我们找到了能够证明《三朝辽事实录》这个野史的史料。根据《神宗实录》记载:
甲寅兵部尚书黄嘉善言,经略杨镐咨称:奴酋精兵约六万余,而辽东全镇额兵不过六万。除城堡驿站差拨外,实在仅二万余,又各有防守之责,今合蓟镇援兵仅三万有余选调宣、大、山西、延、宁、甘、固七镇兵马一万六千,蓟镇各营路兵丁数千,及辽镇召募新兵二万,通共未满八万。将来分派数路,不免气势单薄。……[注5]
在开战之前,杨镐就提醒朝廷说明军现在额兵只有六万,但是只有两万人可以出动,而且这两万人还要承担防守的职责。即使算上其他各路援军,以及新招募的两万新兵,能够出击的统共也不到八万人。
有人说,明人可能在故意虚报出征人数,以便掩饰二十万大军被努尔哈赤击溃的败绩。但是请读者注意一点,这份疏奏是在萨尔浒之战前写的,除非杨镐在出战之前就预料到了自己必然失败,否则没有可能提前就故意虚报了明军的人数。
另外,《神宗实录》还记载了一封万历四十七年的奏疏:
兵部尚书黄嘉善题,据职方司员外外郎王元雅呈称策辽六款:……一简精锐:辽兵除旧额九万外,调集南北,以及招募计一十一万。……
这里称辽兵旧额九万,与杨镐称额兵六万并不冲突。王元雅此人不在辽东任职,他的数据来源是朝廷的旧有官方数字。鉴于明末普遍存在吃空饷的情况,额兵与实际兵力有差距是很常见的。而且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袭击抚顺,抚顺城陷。明总兵张承胤率兵救援,遇伏阵亡。之后后金军又连续攻陷清河、会安堡等地
。前后多次战斗导致辽东本地明军损失,明军实际兵力与旧额兵数量不同也很正常。
再来看看万历四十七年三月,明军战败之后的疏奏:
辽东经略杨镐奏:本年三月初四日据辽海东宁道副使张铨塘报……至于援兵皆大减原数,仍宜发甘肃镇兵马。及查得甘镇土官鲁、祁等姓三家兵马,亦可选调精锐一万名。盖奴酋之兵,据阵上共见约有十万,宜以十二三万方可当之,而昨之主客出口者仅七万余,岂能相敌?……
杨镐在战败之后向朝廷奏报称援兵实际人数比原定的人数少,实际出兵人数仅为七万。也就是说,明军的实际出兵人数很有可能比《三朝》上记载官方资料的还要少。我们可以认为,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总人数应该为七万以上,八万八千以下。
其他可信史料,如谈迁的《国榷》只云“丧师九万”,并未提到出征人数,而且“丧师九万”也与明清两方记载相去甚远。如《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记载“四路兵计十万”[注6]十万与八万八或七万相差不大。由于十万明显是个约数,在八万八或七万这个区间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我选择相信数字更为精确的、可信度更高的《三朝辽事实录》以及《明实录》。又如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写到:“师号十二万,不满十万人。”[注7]与《三朝辽事实录》以及《明实录》的记载并不冲突。
注1:《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注2:《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注3:《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注4:《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注5:《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六年七月
注6:《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1:辽左兵端
注7:《明季北略》第一卷:刘、杜二将军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