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中疑难问题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顺应与修正中寻求“解决问题”教学的平衡点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引发的思考解决问题教学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在课改中,“解决问题”教材的编排和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的独立体系以螺旋上升的特点融合于四大学习领域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而且与数的运算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几乎完全推翻了传统教学模式,变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为千方百计的引导,改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解题公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笔者在自己日常教学和听课中对“解决问题”的教学产生了一些困惑:
困惑一:教材的编排进行重组后,很多解决问题课中融入了计算教学,该如何把握教学尺度,才不会把解决问题课上成计算课?
困惑二:老师们明显感受到学生解题能力大大不如课改前,学生大都是凭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简单问题还能应付,稍复杂点的就找不着头绪了,在这种现状下又该如何把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度?
困惑三:一定量的重复练习是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必要途径,而过多的重复练习又有重回套类型老路之嫌,学生也没兴趣,不爱做。但过于注重形式和情境又削弱了数学理性思考的本色。怎样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寻求“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平衡点?
有了这些困惑,在平时的听课中也特别的留意。自己也多次尝试执教“解决问题”这类课,在磨课历程中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心中的困惑也渐渐明晰起来,以下就结合人教版二下年级的《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谈谈笔者个人粗浅的认识和收获。
一、分清轻重,找准“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的平衡点
新教材改变了老教材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相对集中的教学,把“解决问题”教学分散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教学之中。其中“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关系最为密切,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把握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清主要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还是计算技能的培养。不然,则会鱼目混珠,主次颠倒,一不小心把“解决问题”课上成了“计算课”,而“计算课”则又变成“解决问题”课了。
在二下《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中,教材第一次出现了递等式,笔者两次不同的处理,就有着不同的效果和感受。
第一次教学:
问题情境:图1:有6条船,每条船坐4个小朋友。
图2:划船的小朋友又去玩碰碰车了,每辆碰碰车能坐3人,需要
几辆碰碰车?
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4×6÷3,教学完递等式的格式,运算顺序后,练习中特地安排了63÷7×6 和3×(4÷2)这两道比较典型的算式进行练习,来巩固新学习的乘除混合运算顺序。果然不出我所料,多数学生在第二题中上当,习惯性的先算3×4,再算12÷2。有错误,肯定要讲解分析,订正。这样一来,感觉这节课中“分析数量关系”和“乘除混合运算顺序的计算教学”平均使用力量,出现了两个重点,显然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了。
修改后第二次教学:
在学生列出综合算式:4×6÷3。
师问:先算什么?
生:4×6
追问:为什么先算4×6?
生:因为要先求出: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师:是的!而且只有乘除在一起时,跟只有加减一样,从左往右算。
……
去掉了第一次教学中纯粹的计算练习,因为翻阅整套教材,发现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又重新有计算顺序和递等式教学。二下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乘除混合运算,其运算顺序教学是建立在具体的情景中,在理解解决问题过程的同时,不断地体验得出只有乘除法时,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所以,在第二次教学中特别强调,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把“找对中间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在分析数量关系中把计算教学有机的融于一体。
类似的课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理解编写意图,掌握知识螺旋上升的结构规律,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孰轻孰重,需正确、合理把握。二、坚守核心,把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平衡点
数量关系是指数学问题中已知量与已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具有运算意义的逻辑联系。解决问题的数学本质就在于分析数量关系。它为学生解决同类问题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基本方法,形成了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课改经过这些年的磨练,“解决问题”的教学日趋理性,成熟。尤其在数量关系分析教学中,与传统教学相比,少了简单、刻板地把“公式”教给学生,多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有条有理地分析,更注重体验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与课改初期相比,少了“羞羞答答”,多了“落落大方”,老师们又开始重视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策略的选择了。
如教学片段:逐幅出示主题图
师问:要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需要“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和“每辆坐3人”这两条信息。
师疑问:小朋友的人数不知道呀?
生1:那我们得必须先求出来。
生2:玩碰碰车的就是划船的小朋友,要去找划船的小朋友。
……
列式解答后,理解题思路。
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师小结:刚才我们是从问题思考,去找有关的信息。还能怎样思考呢?
生:还可以从信息出发来想。
……
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想顺利渗透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不再是传统的刻板灌输,也不再是课改初期的遮遮掩掩,而是不露痕迹地巧妙引导。在一定量的感悟后进行解决方法的提炼,找对中间问题,逐步建构起两步计算的结构特征,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分析的过程或许花时间较多,学生也许会错误百出,但毕竟是学生真实思维水平的反映,这样几经打磨、厚积薄发,学生的思维水平终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更重要的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作为一种习惯性的数学思维方式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教师仍应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并注重其提炼的过程,让学生既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加强应用,寻求“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平衡点
解题能力来自于一定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提升。所以顺应以前一定量的练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必须修正的是不能过多,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不然又深陷机械题海战术了。另外,新课程提倡数学一定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何把数学知识融入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决心,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笔者努力在解决问题的练习设计中,寻求“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平衡点。下面仍以《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为例来谈。
第一层次:精挑细选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1:出示蛋糕图
(1)师:几个小朋友春游玩累了,几个好伙伴打算休息吃些蛋糕。仔细观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