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业问题学年论文祥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会财管09级2班 2009224102 01

关于中国的失业问题

关键字:失业中国失业问题原因影响解决措施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我国面临的失业问题,并分析了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引言:目前我国正面临这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大于求,失业人口较多,就业压力加大,下岗、失业、再就业、失业保障已经成为的社会的热点话题。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失业的定义及简单分类

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得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

按照失业原因,可以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1、自愿失业:所谓自愿失业是指由于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

2、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其中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造成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二、我国的失业问题的现状

从建国至今,我国共经历了两次失业高潮,第一次发生在1979年,失业主体主要是返乡知青,当年失业人员达560万人,失业率为5.4%;第二次发生在1993年,失业人员多为国有企业员工,当年登记失业人员为420.1万人,失业率为2.6%。之后,失业率逐年增长,来势汹涌,到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失业人数已达800万人。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截至2005年底,我国公开城镇失业人员从95年的519.6万增加到2005年的839万人,失业率从95年的2.9%增加到05年的4.2%,到2007年,全国登记失业人数为838万人,全国登记失业率为4.1%,就业压力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我国面临严峻失业问题的原因

(一)、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新增就业岗位不足。

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近1000万,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2600—2800万。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影响就业的是20年前的高出生率。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升到2800万左右,因而到了今天,这批人正好进入劳动就业范围。

全国近些年里每年新增工作岗位平均在900万左右,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平均在2000万以上,因此,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二)、劳动力素质整体较差,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与当下众多求职人员找不到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力的需

求方普遍反应缺乏合格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即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一方面企业存在大量的职位空缺,另一方面求职者有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三)、社会经济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形成的失业。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效率经济而市场的效率就是要通过一部分落后企业的倒闭破产、一部分不合格劳动力的失业来使有限的资本、人力等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的过剩生产力,这就必然使得许多企业职工面临失业和再就业。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由低素

质、低效益经济增长模式向高素质、高效益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各个行业的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一方面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机器代替的人类手工,也使得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淘汰了大量劳动力。

(四)、城乡经济水平差距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人们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求职人员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

(五)、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管理理念的改变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科学技术来加快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这其中也包括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造成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企业开始越来越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及打造自主优秀品牌,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经营理念的改变也使得企业增加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对于从事简单重复加工工作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六)、就业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

就业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信息不能有效的交换,一方面求职人员没有确切了解到市场对于劳动力人才资源的

具体要求,存在认识的误区,容易盲目地随大流学习专业,蜂拥而上,造成某些岗位人员过剩,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劳动力的需求方面临众多求职者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七)、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瓶颈,阻力重重。

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微型企业是实现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课税多、贷款融资难、经营管理限制多、政府各部门的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等。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收费和罚款,规模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如果按照两万元容纳一个劳动力就业来计算,至少有1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

(八)、劳动力人才培养方式式不科学,教育体制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以及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最后就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就一定可以要找个好工作;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