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迷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迷惘”
摘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其小说《永别了,武器》中,通过对悲剧人物亨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和人生的困惑。

本文将以此进行分析,探究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迷惘”。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迷惘的一代战争迷惘人生迷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所谓“迷惘”,是指一个人群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尽管“迷惘的一代”只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短暂的潮流,但是其历史地位却十分重要。

作家作为背负着时代使命的一个人群,其作品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就是这样一个将对时代和人生的反思毫无保留地融入到作品当中的伟大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十分常见,本文将以他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为例,分析一下其中的“迷惘”。

一《永别了,武器》简介
《永别了,武器》被誉为现代文化的经典名著,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通过阐述自己对于战争和人生的看法,成功塑造了迷惘的一代的精神特色,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

《永别了,武器》有着爱
情与战争两条主线。

在书中,男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中尉是一名在意大利救护车队工作的年轻人,在战争中他目睹了太多的残酷与死亡。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海明威关于战争的描写,这与他本身参与过一战的人生阅历与背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自身对于战争的反省,所以通过小说主人公亨利的视角去看待和描写战争时,也就更加的冷酷和犀利。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爱情逾越战争成为中心,亨利与自己的爱人凯瑟琳·巴克利的最初相遇并不十分美好,至少在亨利自己看来只是一场逢场作戏。

但是后来亨利腿部中弹受伤在被凯瑟琳照顾的过程中,他被这个女孩身上那种与动荡时代对比鲜明的家的氛围所吸引,被这个女孩子持久和永恒的爱情所打动,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未来和人生充满了希望。

这个时候的亨利,可以说是很幸福的,而且并不迷惘,有着极明确的生活目标。

但是幸福并未持续太久,亨利人生的转折点“卡破瑞托大撤退”完全击溃了他的幸福,之后的内容充斥着生离死别、死里逃生、惊险恐怖,战争完全摧毁了这两个一心想要追求幸福的年轻人。

亨利背负着逃兵的身份带着凯瑟琳东躲西藏,好不容易在中立国瑞士安定下来,就在两人即将触摸到幸福的门扉时,凯瑟琳却因为难产永远地离开了亨利,至此,这个年轻人对于生活和梦想的所有美好期望全部破灭,沦落成为了“迷惘的一代”。

可以说,一切不幸的根源都是战争,战争摧毁了亨利的梦想与幸福,也让他彻底沦入了迷惘的深渊。

《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将“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二《永别了,武器》中的“迷惘”分析
小说《永别了,武器》以一战和意大利为时代背景和空间背景,涉及战争与爱情两条主线,在这两条主线中,亨利经历了爱情与信仰的双重幻灭,从一个热情的青年变为了“迷惘的一代”,对战争进行了控诉,促使人们反思战争,反思人类文明,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倾向。

接下来,我们以作品中对“战争”和“人生”的双重迷惘与反思来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迷惘”内涵。

1 战争迷惘
《永别了,武器》整个故事都是以亨利为主线进行,读者通过亨利的视角,可以看到他在战争中爱情和信仰的毁灭,看到他是如何沦为一个典型的“迷惘的一代”的形象。

在作品开始最初,亨利是一个充满爱国热情与幻想的有志青年,在意大利学习建筑的他,出于正义感、牺牲精神以及对国家宣传的信任,作为志愿者报名参与了战争。

他渴望战争的胜利,希望通过这种行为能够保护自己的亲人免受侵略和战火蹂躏,但真正上了战场之后,他的视野里是无尽的残酷与死亡,战争带来的灾难遍及了他所关注的每一个角落,这个时候的亨利是痛苦的,失去了朋友、伙伴,整日面对的只有残酷的血与火。

面对不义而残酷的战争,他第一次出现了信仰上的迷惘,原本的爱国青年在战火的洗礼下,成为了一个反思战争、厌恶战争的局外人。

尤其是当他因为不会说意大利语而被自己的友军怀疑为间谍要执行枪决时,他对于这场战争的厌恶和反感到达了顶点。


时,他终于下定决心逃离这场带给他无数迷惘和幻灭的战争。

他说:“我不干了,这已经不是我的战争了。

”由此,一个原本拥有炽热信仰,充满热情与坚定信念的青年在信仰上彻底迷失。

关于凯瑟琳的爱情信仰,成为了支撑亨利一路走来的支柱。

战争的世界没有理性与温情,只有无尽的灾难,血与火的冲刷与洗礼,生命已经不再有价值。

决定单方面放弃战争的亨利并未被放过,作为叛逃者他被一路通缉追杀。

但是凭借着内心对于凯瑟琳的爱情、对于两人重聚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一路奔逃。

书中,当两人在米兰初尝爱情的甜蜜时,凯瑟琳曾对亨利说过一段话,她说:“我们不应该争吵,因为我们只有彼此,然后与我们作对的,将会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不珍惜彼此,互有隔阂,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被他们征服,我们将彻底失去彼此。

”对于亨利来说,他能与这场残酷的战争、这个可悲的时代对抗的武器就只有他与凯瑟琳真挚而美好的爱情,这是他跨越无数障碍,即使信仰迷惘崩溃之后还能理智、清醒地追逐自己人生的重要保障。

但是,这朵爱情的小花是那么脆弱,他被战争的风雨摧残,随时都要奄奄一息,亨利与凯瑟琳的被迫分离,两人的交替错过,随时会被战火吞噬的生命,这些都是他们与命运抗争时所遭遇的阻碍。

然而,这两个拼命追求幸福的年轻人从未向命运妥协,他们和战争机器和死亡之神进行着艰难地抗争,终于在宁静和平的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

可灾难却并未结束,凯瑟琳因难产永远地离开了亨利。

对于此时的亨利来说,剩下的唯一的一个信仰也已崩溃,他从此孤零零一个人,即
使逃离了战争,扔掉了武器,他却不知道自己该去往何处,在人生上彻底迷失了方向,成为了“迷惘的一代”。

这就是战争背景下小人物亨利的悲剧。

战争的来临把触目可及的世界变为了建立在废墟上的屠宰场,废墟之上难觅美好,人们在家园的梦想破灭之后,不管是生命还是心灵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在这个时代中,他们悲哀、凄惨,却无力抗拒,只能挣扎。

亨利与凯瑟琳的许多朋友,他们原本也是善良热情充满信仰的青年,但是在战火的摧残下,从士兵到军官,从医生到护士,每个人都痛恨战争,诅咒战争,他们渴望和平,渴望战争的结束与新生活的来临,海明威在作品中,借这些人的视角,表达了他自身对于战争的强烈谴责和深刻反思。

海明威通过作品中对于亨利人生悲剧的描述抨击了战争,将战争对于人性、信仰和梦想的摧残表达得淋漓极致,而且通过自己笔下的悲剧描写将战争下这一代人失去理想与信仰所感受到的孤独、苦闷与失望全部传达给了读者,让人不得不反思这些痛苦究竟源于何处,又将如何去解决。

2 人生迷惘
从小说表达的反战意义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和命运抗争的悲剧人生的描写。

在结局中,作者以凯瑟琳的难产、亨利的悲观失望为支点,表达了对于战争之下人类整个文明的失望情绪,迫使人们反思主角们悲惨的命运究竟从何而来。

在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中,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作品的反战意义,虽然这确实是作品想要表达的一个意图,但在笔者看来,作者对于和命运相抗争之下人类的
悲惨命运的控诉也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部作品在出版时,海明威在序言中曾经写道:“这本书是一个悲剧,但是这个事实并非让我不愉快,因为我知道,即使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悲剧,那么它也仍旧只能有一个结局。

”从作者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人生悲剧的理解,对于笔下人物命运抗争的同样控诉。

如果除去结局中凯瑟琳的难产,那么这个故事在结尾上原本可以算是比较好的,亨利和凯瑟琳成功逃脱战争的阴影,两人在中立国瑞士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作者却并未在这里停下,而是继续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将发生在亨利身上的悲剧一一阐述,信仰崩溃了的亨利最后了沦入了迷惘中,而这个寄托着作者视角的人物在将作者自己内心的挣扎也表达了出来,正如同海明威曾经的恋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的那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这句话带给了海明威无限的心灵感触,唯一不同的是,亨利并未在时代中得到救赎,而海明威则通过对时代、对人生的反思找到了一条重新站起来战斗的道路。

海明威曾对自己的读者说过:“不要以为破坏和残酷只存在于战争,它即是生活本身的状况。

”对亨利来说,对海明威眼中的世界来说,人生就是一条充满着陷阱和荆棘的道路,当战争毁灭了亨利的人生信仰之后,他想要再重新得到幸福,彻底逃离战争的魔爪,希望就已经渺茫,凯瑟琳的去世对于亨利来说不仅仅是一场悲剧,同时也是无法控制下人生迈向悲剧的滑坡。

小说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

在海明威笔下的世界里,充斥着各种真实人生中的坎坷与
灾难,那是一个自己要与世界为敌与可悲的命运进行抗争的冷酷世界,就像凯瑟琳对亨利说过的那句话一样,“我们不应该争吵,因为我们只有彼此,然后与我们作对的,将会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不珍惜彼此,互有隔阂,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被他们征服,我们将彻底失去彼此。

”曾经的亨利和凯瑟琳都是幸福的,然后这种幸福在战争巨轮的碾压下是如此的脆弱难以被保护,两个人的幸福被战争毁灭,在这个过程中,爱情之花开得越美,凋谢的时候也就越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悲惨、命运的不公与人生的悲剧意味。

从亨利的身上,我们除了能够看到他对于战争和人生的迷惘之外,还能看到他对于和平人生的迷惘。

他期待冲破这种命运,然而做的却只是逃避,除了从战场上逃跑,从社会上逃跑,其他什么也没做。

凯瑟琳离开之后的世界,在亨利看来是黯淡、灰败与颠倒的,他陷入迷惘的深渊,只能躲进自己的保护壳里哀叹命运,感受着信仰与梦想崩溃下的可悲人生,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停留于此。

但是海明威最终却走出了迷惘,虽然他告别了战争与武器,但是他以笔为器,塑造了一系列在美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硬汉形象,尤其是《老人与海》的主人公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人生和战斗,与命运的抗争。

三小结
海明威的作品中深刻描写刻画了“迷惘的一代”,他将这种“迷惘”意象的剖析和追求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了深度的描摹,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也可以说,海明威整个文学创作
的基础都是基于迷惘的一代,对社会及人生进行了深度的探究,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坛硬汉”形象。

参考文献:
[1] 鞠秀梅:《〈太阳照常升起〉与“迷惘的一代”》,《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 顾玲:《他们何以成了飘零的灵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迷惘的一代”透视》,《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 高虹、李学术:《论“迷惘的一代”的实质和意义——以海明威为个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 王晓雁:《“迷惘的一代”的心声——浅析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 胡小礼:《生命死了,爱情还活着——试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爱情悲剧》,《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 张英利、韩久全:《在无意义的世界中寻求意义——论〈太阳照常升起〉的存在主义主题》,《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7] 虞建华:《“迷惘的一代”作家自我流放原因再探》,《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8] 刘艳:《迷惘的心灵硬汉的性格——看〈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时代文学》,2009年第24期。

作者简介:初从娟,女,1979—,吉林舒兰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教学法,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