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章 转杯纺纱

合集下载

转杯纺纱技术的技术进展——转杯纺纱发展战略的探讨

转杯纺纱技术的技术进展——转杯纺纱发展战略的探讨

盎7
嘲 6

一 . . √ r
. . -
姜s
蟾 4


作 者简 介 :徐 惠君, 男, 1 9 4 0 年生, 现 任 全国新 型纺纱专业委 员 会副 主任, 主要从事转杯纺纱及其装 备的开发研 究。

J 斗
- 一
J 斗
J 廿
J 廿
J 廿
廿




-_

 ̄ - 1

e , i
§

作者单位 :上海淳瑞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图1 1 9 8 8 —2 0 0 9 年世界转杯纺总量 变化
3 2 l 纺织导报 C h i n a T e x t i l e L e a d e r - 2 0 1 3 N o . 7
A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S t r a t e g y f o r D e v e l o p i n g
R o t o r . s p i n n i n g
- ,一
Ab s t r a c t :Th e a r t i c l e e l a b o r a t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h i s t o r y o f r o t o r - s p i n n i 1 1 g t e c h n o l o g y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a s we l l a s r e n ov a t i Ot i S i n p r o c e s s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l l d d e t f c i e n c i e s , a n d b a s e d O i l wh i c h, i t di s c u s s e d

转杯纺与喷气纺

转杯纺与喷气纺

§基本技术参数
§纺纱速度和生产效率
§成纱质量对比
成纱的条干质量
成纱强力和毛羽质量
§结语
在生产实际中,喷气纺虽然能源消耗偏大,但其 产量、质量均优于转杯纺。 喷气纺目前在国内投入生产时间尚较短,在实际 生产中还存在千锭时断头率较高、落棉量与回丝 量较多、摇架内侧和纺锭清洁较困难等问题,且 喷气纺设备还有待改进之处。 降低千锭时断头率,提高纺纱生产效率,减少原 料消耗,是喷气纺今后需进一步攻克的技术关键。
§转杯纺纱原理
转杯纺纱机主要由喂给分梳机构、凝聚加捻机构 和卷绕机构等组成。
1-喂给喇叭 2-喂给罗拉 3-喂给板 4-分梳辊 5-引纱管 6-排杂装置 7-凝聚槽 8-纺纱杯
喂给罗拉:表面刻有细浅槽,在喂给板下有一根 压缩弹簧,使喂给板和喂给罗拉之间保持一定压 力,压力一般为25~30N。 喂给板:表面一般经电镀处理,十分光滑。喂给 板分梳面长度直接影响分梳质量,分梳面长度愈 短,分梳作用愈强,但纤维易受损伤;反之,分 梳作用愈材料少 小,不开孔 需要 大
结论 • 自排风式纺杯强力较高,占地面积小,用电省, 使用方便,适合于老厂改造;自排风式转杯纺纱 机容易产生铝灰纱,因此生产漂白或浅色织物时, 可采用抽气式。 • 抽气式纺杯成纱棉结较少,条干略好,全机噪声 较小,适用于高速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无铝灰纱。 当纺杯转速高于60000r / min 时,一般应采用抽 气式纺纱杯(当转速高于80000r / min 时,必须 采用抽气式纺杯)。
§喷气纺纱机工艺过程
棉条→牵伸装置(150 倍)→被吸入喷嘴→ 分离出头端自由纤维, 并紧紧包缠在芯纤维 的外层,获得捻度→ 引纱罗拉→清纱器→ 卷绕罗拉→筒子纱
1—棉条 2—牵伸装置 3—喷嘴 4—喷嘴盒 6—电子清纱器 7—纱筒 8—第一喷嘴 9—第二喷嘴

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谈春梅)

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谈春梅)

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前言转杯纺纱可直接由条子纺成纱,制条是转杯纺纱的前纺准备工程。

就制条的工艺原理及工程实际过程而言,转杯纺与环锭纺纱相比,并无原则上的区别。

但因转杯纺纱机在纺纱工艺、机构及它们对成纱品质的关系等方面与环锭纺纱机有很大的差别,因而转杯纺纱对前纺条子的需求也与环锭纺纱不一样。

实践证明,前纺工艺与配置适当,能更好地发挥转杯纺纱的优势,包括:充分利用各种原料(含下脚料)降低原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断头率,减少清杯次数);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改善纱的品质(如条干、结杂数、强力);降低生产成本(如用电、机件消耗等)。

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转杯纺纱前纺工程的特点在工艺技术方面有如下特点。

(1)一般正牌纯棉纱常用普梳工艺纺中号及粗号纱(28tex以上),不用精梳条。

(2)可以利用各种天然纤维纯纺或与化纤混纺,制造混纺熟条。

(3)所用原料的纤维长度较环锭纺纱的纤维短,级别低,可混用大量落棉(落麻、短羊毛、绢纺落绵)。

但要求尽可能去除杂质、微尘。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生条的含杂率、含微尘量对转杯纺纱的生产稳定与成纱品质关系极为密切,按实践经验,一般要求如下:①优质纱:生条含杂率O.07%-O.08%;正牌纱:生条含杂率专纺纱:生条含杂率<0.20%;个别场合:生条含杂率>O.5%。

②短绒率(16mm以下)在优质纱、正牌纱品种中,棉卷短绒率<1%(对比原棉);生条短绒率<4%(对比棉卷)。

可见,转杯纺纱对前纺工程的工艺要求主要是:降低生条中的含杂率和微尘量(目前一般厂缺乏微尘量测试手段,常用纺杯积尘量间接表示),能适应处理各种级别的原料,包括长度较短、长度整齐度差的原料,及适应多品种的纤维原料。

在实践中,工艺与设备还涉及经营与管理方面,应力求提高经济效益。

如:①若环锭纺棉纺厂内配备少量机台转杯纺纱机,此时前纺可利用原有前纺设备。

②应减少转杯纺纱厂(车间)的投资费用,节约前纺投资额(包括机台数,占地面积等)。

转杯纺纱纤维流运动及纺纱不匀性的技术分析

转杯纺纱纤维流运动及纺纱不匀性的技术分析
f l o w mo v e me nt ,a nd d i s c us s e s t he f o r ma t i o n me c ha n i s m o f u ne v e nne s s i n t hi c kne s s o f r o t o r
中图分类号 : TS 1 0 4 . 7 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 0 0 9 -2 6 5 X( 2 0 1 3 ) 0 2 -0 0 0 5 -0 7
Te c hni c a l An a l y s i s o f Ro t or S pi n ni ng Fi be r Fl o w Mo v e me n t a nd Ya r n I r r e gu l a r i t y

从 探 索纤 维流 运动 规 律 中 , 寻求 影 响纺 纱 不 匀 性 的
技术 、 工艺 的 因素 , 对提 高转 杯 纺纱 的产 品质 量有 一 定 的指 导 意义 。
1 转 杯 纺纱 的流 程与 纤维 流 的运 动规律
输 纤通 道 出 口线 速 度 , 一 输纤 通 道 出 口
Ke y wo r d s : r o t o r ;k e y p a r t ;f i b e r f l o w mo v e me n t ;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y a r n u n e v e n n e s s
0பைடு நூலகம்引

分梳辊线速度 ( mm/ s )一

要: 研究 了转杯纺纱纤 维流的运动规律并对其进行 了量化分析 。指 出影 响纤维流运动 的关键 部位和
因素 , 并探讨 了转杯纺纱纤 维的粗细不 匀形成 机理 。在 此基础 上分 析 了转 杯纺纱 造成纱 线不匀 性 的一些原

转杯纺纺纱器气流场分布及纤维在输纤通道内运动的研究

转杯纺纺纱器气流场分布及纤维在输纤通道内运动的研究

转杯纺纺纱器气流场分布及纤维在输纤通道内运动的研究篇一咱就说这转杯纺纺纱器吧,听起来挺高大上,可研究它可费了我不少劲儿。

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纺织厂,那场面,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一进车间,就听到各种机器嗡嗡作响。

我一眼就瞅见了那转杯纺纺纱器,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小宇宙,各种部件在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我好奇地凑过去,想看个究竟。

这纺纱器里的气流场分布,就像是风在一个看不见的迷宫里乱窜。

你瞧,那空气从这边进去,被各种装置搅得晕头转向,有的地方流速快,有的地方流速慢。

我就想啊,这纤维在里面得多迷茫,就跟我在一个陌生的大城市找路似的。

有一回我去北京旅游,在那错综复杂的胡同里,我都快转晕了,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这纤维在气流场里估计也差不多,被气流带着到处跑,完全身不由己。

再说说那纤维在输纤通道内的运动,这就更有意思了。

那些纤维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孩子,被气流这个“老师”赶着往前走。

有的纤维很听话,顺着通道就跑下去了;有的纤维却像个叛逆的孩子,在通道里扭来扭去,就是不老实。

我看着那些纤维,就想起我小时候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我就不好好沿着跑道跑,一会儿偏这边,一会儿偏那边,把体育老师气得直跺脚。

这纤维在通道里也是这样,它们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比如摩擦力、气流的推力等等,所以运动轨迹就变得很复杂。

我在纺织厂那待了好几个小时,眼睛就没离开过那纺纱器。

我一会儿蹲下来看看下面的部件,一会儿又站起来看看上面的气流走向。

旁边的工人师傅都笑话我,说我像个着了魔的人。

可我不管,我就是想弄明白这纺纱器里的奥秘。

回到家后,我满脑子还是那些气流和纤维。

我找了各种资料,想要深入了解它们的运动规律。

虽然这过程很艰难,就像我当初考驾照科目一的时候,那些交通法规看得我头疼,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我知道,只有搞清楚这些,才能对转杯纺纺纱器有更深刻的认识,说不定以后还能改进它,让纺织厂的效率更高呢。

这就是我对转杯纺纺纱器气流场分布及纤维在输纤通道内运动的一些研究心得,虽然不完美,但都是我实实在在的观察和思考。

第二章转杯纺纱

第二章转杯纺纱

BT923
第一节 转杯纺纱概述
二.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三)国外机型及其特点
3. Autocoro312 德国赐来福公司 转杯速度:40000 ~ 150000 r/min 适纺原料:天然纤维、化纤及其混纺
Autocoro312
第一节 转杯纺纱概述
二.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三)国外机型及其特点
(三)转杯速度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1. 成纱强力 (2) 原因 转杯速度增大,条子喂入量增大,而分梳
辊速度不变,分梳作用减弱,输送管中纤维增 多,纤维分离度、定向度变差。
转杯速度增大,纺纱张力增大,须条变紧密, 抗扭力矩变小,捻度传递长度变长,缠绕纤维 增多。
转杯速度与纺纱张力关系
纺纱张力(cN)
转杯速度与纺纱张力关系
第一节 转杯纺纱概述
二.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二)国产机型及其特点
2. 抽气式 (4) RFRS30
浙江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转杯速度:30000 ~ 100000 r/min 适纺原料:棉、麻、紬丝、棉型化纤 及其混纺
RFRS10 RFRS30
第一节 转杯纺纱概述
二.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三)国外机型及其特点
FA601A F1604
第一节 转杯纺纱概述
二.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二)国产机型及其特点
2. 抽气式 (1) FA611
远东机械制造公司 转杯速度:35000 ~ 60000 r/min 适纺原料:棉、麻、化纤及其混纺
第一节 转杯纺纱概述
二. 转杯纺纱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二)国产机型及其特点
分梳辊速度与转杯真空度的匹配
vA QR
nR
vT
QT

转杯色纺纱的纺纱实践_桂亚夫

转杯色纺纱的纺纱实践_桂亚夫

2006年2月第34卷第2期SHANGHA I T EXT I LE SCI ENCE&TEC HNOL OGY上海纺织科技Vo.l34N o.2,2006专题论坛转杯色纺纱的纺纱实践桂亚夫1,耿琴玉2(1.宁海华联纺织有限公司,浙江宁海315600;2.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摘 要:从原料选配与染色、混色方法的采用、并条工艺和转杯纺纱等方面,探讨了纯棉色纺纱的转杯纺技术,并与环锭色纺、转杯本色纺技术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色纺纱;混色;转杯纺;环锭纺中图分类号:TS10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044(2006)02-0023-02Practice in spi n ning colourf ul yarn on rotor spi n ni n g fram eGUI Ya-fu1,GE NG Q in-yu(1.N inghai Huali an T ex tile Co.,L t d.,N inghai315600,China)(2.N an t ong Tex til e V oca tiona l Techno l ogy Co ll ege,N antong226007,China)Ab strac t:In t h is ar ticle is resea rched the spi nning techno l ogy o f dyed pure cott on ya rn on ro tor sp i nn i ng fra m e from raw co tt on se lec-tion,co tton dye ing and its co lou rm i x ing me t hod opti m iza tion up t o t he draw i ng and ro t o r s p i nni ng processe s.Its co m pa rison w it h dyed cott on ring s p i nni ng and gray co tt on ro tor spinning are also done.K ey words:c o lo u r-spun y ar ns;m ix i ng colours;r o t o r spinn i ng;ri ng spinning 色纱生产方法按纺纱和染色的顺序不同可分为两种:一是先纺后染法,即用本色纤维纺成本色纱再染色,这是传统的方法。

转杯纺纱工艺设计

转杯纺纱工艺设计

转杯纺工艺流程班级:纺织****班姓名:********学号:****0051****日期:20**/**/**牛仔布转杯纱36.4tex设计过程以产品要求为基础,配置转杯纺纱的工艺设计,36.4tex纯棉转杯纺纱,设计捻系数选定361,成纱质量中档,但毛羽要少些,配棉成分中档,相关工艺计算如下:1、转杯转速、引纱线速度、设计捻度:根据机型、纱线密度、纱的用途可选择转杯凝聚槽型、直径和转速,分别为T形槽、直径40mm、转杯转速78000r/min,也可选择选择设计捻系数为361。

由此计算:设计捻度(捻/10cm)=线密度制捻系数/√Tt=361/√36.4= 59.8捻/10cm 修正为60捻/10cm引纱线速度(m/min)=转杯转速/设计捻度(捻/10cm)×10=78000÷600=130(m/min)2、分梳辊及其转速的选择:36.4tex纯棉纱,根据棉纺手册(第三版)中的表3-2-16和所选转杯纺纱机型,可以选择OB20或OK40齿形、直径为65mm的分梳辊,根据表3-2-19,可以选择分梳辊转速为7500r/min。

3、假捻盘与阻捻器的选择:用途要求毛羽较少、捻度适中,可选择适合40mm 转杯直径的光面KN4型的假捻盘和光面阻捻器。

假如在设定捻系数条件下,断头较多,可改用沟槽少的假捻盘。

4、输纤通道和隔离盘:根据所选机型和转杯直径40mm,选择整体式输纤通道和相应的隔离盘。

5、条子定量、牵伸倍数、喂给罗拉线速度:根据机型、纱线密度48.6tex转杯纱可选择18.5g/5m 的条子定量,然后计算:实际牵伸倍数= 条子的定量(g/5m)×200/纱的标准定量(g/1000m)=18.5×200÷48.6= 101.6机械牵伸倍数= 实际牵伸倍数÷牵伸系数=101.6÷1.02= 99.7牵伸系数根据转杯纺落棉率、纤维损失、埝缩、卷绕张力、牵伸倍数等综合因素而定,一般在1.02~1.05之间。

第一章第七节转杯纺

第一章第七节转杯纺
要求分解纤维,排除杂质,并尽可能减少纤维损 伤和减少纤维弯钩。
可根据产品说明书,结合上机观察选择。
10
㈣捻系数和捻度 确定原则:原料、用途、生产效率等。 可根据设备产品说明书、产品用途、上机实验确 定。 P68表1-60可供参考。
11
捻度计算与捻度损失 转杯纺加捻过程中,捻度损失较大,在工艺设
㈢分梳辊形式、规格和速度 分梳辊形式与规格:P67表1-59及图1-5
8
选择原则: 纯棉或棉比例高时,针布工作角要小,一般为
650左右。 化纤工作角略大,以防纤维缠绕分梳辊,一般
为800-850。 此外,齿密也是影响梳理强度的重要因素,选
择时也要适当考虑。
9
分梳辊速度 分梳辊针布规格与速度共同构成了梳理强度,
17
三、纱疵成因及解决措施
㈠波纹纱 ㈡黑灰纱 ㈢细节 ㈣粗节 ㈤接头粗节 ㈥棉球纱 ㈦弱捻纱 ㈧个别筒子纱偏细
18
思考题
1. 试分析精梳纺纱厂气流纺车间与专业气流纺纱厂 在气流纺纱工艺设计上的区别。
19
6
槽形 形状 形状特点 纱线特点 适纺支数
G U T、K S V
圆弧平底 下宽
尖角平底 上宽槽 反底圆弧
中粗支,结构紧 小于
于U型。
100tex
粗支,结构松, 常用于牛仔布
大于35tex
纱线结构最紧, 与环锭纱最接近。
中低支
结构稍松,原料 适应性强(再
生)。
中低支
结构松,适合蓬 松度高的原料
中支
7
13
㈥N杯 T 10
N杯-转杯的转速 T-捻度(捻/10cm)
14
㈦牵伸倍数
牵伸系数与纺纱落棉率、纤维损失、捻缩、 卷绕张力、牵伸倍数有关。

浅谈毛纺行业应用转杯纺纱技术

浅谈毛纺行业应用转杯纺纱技术

浅谈毛纺行业应用转杯纺纱技术在我国,对于毛转杯纺纱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未被大量投产。

直到90年代初期,随着棉纺行业的兴起毛转杯纺产品逐渐增多,并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尤其是现阶段,应用转杯纺纱技术的企业逐渐增多,因此怎样利用转杯纺纱技术进一步促进毛纺行业发展就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1 毛转杯纺产品开发情况我国对转杯纺纱技术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应用了转杯纺纱技术的毛纺行业不仅质量合格,且经济效益较好。

一般来讲,毛转杯纺产品开发种类具体有以下四种:1.1 毛粘相混的纺纱这种纺纱是将下脚料与粘胶混合在一起,按照棉纺流程与相应的转杯纺纱机完成制作。

为做好这种纺纱设计,不同企业所应用的转杯纺纱机也不同,进而开发出不同的转杯纱,如五邑大学曾开发了毛60/粘40的转杯纱,而江苏某纺织厂则开发了毛55/粘45的混纺纱。

1.2 纯羊毛纱这主要是利用精梳落毛完成纯羊毛转杯纱设计,如某纺织厂先用精梳落毛制成一定条,然后再将其切断,并按照1∶1的比例完成再次制条,进而得出转杯纱。

1.3 纯羊绒纱众所周知,羊绒的质地较好,不仅轻滑且具有一定的柔性,由纯羊绒制成的产品十分受消费者喜爱。

为生产一定的纯羊绒纱,我国一些纺织厂加大了羊绒转杯纱开发力度,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如德州某纺织厂就进行了这样的研究,控制了羊绒精梳落绒密度与长度,由此得到的羊绒均匀性与手感度很好,更有效防止了掉毛或起球等问题的出现,消费者认可度较高。

1.4 纯兔毛与混纺纱之所以重视纯兔毛与混纺纱设计,主要是由于我国是兔毛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兔毛在我国的利用率也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纺织企业进行了兔毛转杯纱开发试验,不仅有效提高了织物的整体性能,还丰富了兔毛种类与风格,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2 转杯纺开发毛纺原料的适应性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1 转杯纺开发毛纺原料的适应性由于纺织厂的不同,所使用的纺织原料也就不同,可以形成的纱线也千差万别,一般情况下,毛纺原料纤维长度多在20~50mm之间,但短绒较多,约占20%,其中也夹杂着很多杂物,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毛下脚纤维数量,不能用毛纺精纺机等,只能用转杯纺完成纺纱。

纺纱知识

纺纱知识

新型纺纱技术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 传统纺纱技术的缺点是什么?答:加捻和卷绕组件合一,限制了成纱卷绕尺寸和运转速度,因而产量难以大幅度提高。

2. 新型纺纱按成纱原理可以分为哪两类?答:新型纺纱按成纱原理可以分为自由端纺纱和非自由端纺纱。

3. 自由端纺纱的定义是什么?举几个自由端纺纱的例子。

答:自由端纺纱是指喂入点与加捻点之间的纤维须条是断开的,形成自由端,自由端随加捻器一起回转使纱条获得真捻。

转杯纺、涡流纺、静电纺、摩擦纺DREF-II都属于自由端纺纱。

4. 非自由端纺纱的定义是什么?举几个非自由端纺纱的例子。

答:非自由端纺纱是指喂入点与加捻点之间的纤维须条是连续的,须条两端被握持,借助假捻、包缠、粘合等方法使纤维抱合到一起,从而使纱条获得强力。

喷气纺、平行纺、自捻纺、摩擦纺DREF-III都属于非自由端纺纱。

5. 新型纺纱按成纱方法可以分为哪几类?并请举例。

答:新型纺纱按成纱方法可以分为四类:(1) 加捻成纱:转杯纺、涡流纺(2) 包缠成纱:喷气纺、摩擦纺DREF-III、平行纺(3) 自捻成纱:自捻纺(4) 粘合成纱:粘合纺第二章转杯纺纱1. 简述转杯纺纱的工艺过程。

答:条筒→喂给喇叭→喂给罗拉+ 喂给板→分梳辊→→输送管→转杯→引纱管→引纱罗拉→槽筒2. 简述转杯纺纱的工艺路线。

答:第一条:高效开清棉联合机组(附高效除杂装置)→高产梳棉机→→两道并条机→转杯纺纱机第二条:高效开清棉联合机组(无附加装置)→双联梳棉机→→两道并条机→转杯纺纱机3. 简述转杯纺纱技术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1) 第一阶段:转杯速度:30000 ~ 40000 r/min;无排杂装置,头距小,自动化程度低。

(2) 第二阶段:转杯速度:50000 ~ 70000 r/min;附排杂装置,头距增大,自动化程度较高。

(3) 第三阶段:转杯速度:80000 ~ 150000 r/min;附高效排杂装置,自动化程度高。

《新型纺纱》第二章题库

《新型纺纱》第二章题库

一单选题1. 转杯纺纱机可以分为自排风式和()两种。

(D,二8)A.真空式B.鼓气式C.自动D.抽气式2. 转杯纺纱机可以分为抽气式和()两种。

(D,二8)A.真空式B.鼓气式C.自动D.自排风式3. 根据转杯纺原理,转杯纺纱机中()高速回转,从面产生离心力,离心力可使分梳腔转移到纺杯内的纤维产生凝聚而形成纤维环。

(A,二8)A.纺杯B.分梳辊C.卷绕罗拉D.阻捻头4. 根据转杯纺原理,转杯纺纱机中纺杯高速回转,从面产生(),它可使分梳腔转移到纺杯内的纤维产生凝聚而形成纤维环。

(A,二8)A.离心力B.分梳辊C.卷绕罗拉D.阻捻头5. 转杯纺纱机主要由()、凝聚加捻、卷绕等机构组织。

A. 喂给分梳B.牵伸C. 导纱D. 成形(A二10)6. 转杯纺纱机主要由喂给分梳、()、卷绕等机构组织。

A. 凝聚加捻B.牵伸C. 导纱D. 成形(A二10)7. 转杯纺纱机主要由喂给分梳、凝聚加捻、()等机构组织。

A.卷绕B.牵伸C. 导纱D. 成形(A二10)8. 转杯纺纱机的喂给机构主要由喂给喇叭、()、和喂给罗拉组成。

A. 喂给打手B. 喂给刺辊C. 喂给板D. 锡林(C二15)9. 转杯纺纱机的喂给机构主要由()、喂给板、和喂给罗拉组成。

A. 喂给打手B. 喂给刺辊C. 喂给喇叭D. 锡林(C二15)10. 转杯纺纱机的喂给机构主要由喂给喇叭、喂给板、和()组成。

A. 喂给打手B. 喂给刺辊C. 喂给罗拉D. 锡林(C二15)11. 转杯纺纱机中,喂给喇叭的出口中心位置应()分梳辊中心,以免绕分梳辊。

A. 稍高于B. 稍低于C. 平行于D. 垂直于(B二15)12. 转杯纺纱中,为了加强喂给握持机构对条子的握持作用,罗拉与喂给板的隔距自进口至出口方向应()。

A. 始终较大B. 始终较小C. 由小到大D. 由大到小(D二15)13. 转杯纺纱中,喂给板与喂给罗拉式的喂给机构适用于()须条的喂给。

A. 短纤维B. 长纤维C. 化学纤维D. 天然纤维(A二16)14. 转杯纺纱中,双罗拉喂给机构适用于()须条的喂给。

第二章 毛纺工艺设计 第一节 纺纱系统 一 、粗梳毛纺系统 洗毛初加工

第二章 毛纺工艺设计 第一节 纺纱系统 一 、粗梳毛纺系统 洗毛初加工

(3) 梳毛机出条重量确定 出条重一般在10~ 20克/米。 原料:细羊毛轻些,粗羊毛重些。 针布:弹性针布条轻些,金属针布条重些。 梳理要求高的,轻些。 (4)梳毛条的质量 ① 毛网清晰,纤维分布均匀,无破洞,破边、云斑。 ② 毛粒有一定限制:64s~70s细毛条<30只/克, 60s毛条 < 20只/克。 ③ 出条重量差异<±0.5克。 ④ 出机毛条回潮应有一定要求。 梳毛的疵点主要为毛粒、草屑和毛片及条重不匀。
(2)牵伸倍数、出条重和并合根数确定: ① 牵伸倍数 精梳前由头针(6以下)到三针逐渐加大(二针6~7, 三针8),精梳后的四针(7左右)应比三针小些,末针 (8左右)可再稍高些。 ② 出条重量 主要控制三针和末针的出条重,三针一般在7 ~12 克/米之间(精梳机喂入要求)。末针下机条其重量 应符合标准规定。
6、毛条制造工艺设计及质量标准 毛条标准有物理指标和外观疵点
外毛毛条物理指标和外观品质标准
指标 细 支数 平均细度 (μm) 18.1~20.5 20.6~21.5 21.6~23.0 23.1~25.0 25.1~27.0 27.1~29.5 29.6~32.5 32.6~35.5 35.6~38.5 38.6~42.0 度 离散系 数(%) 22 23 23 24 25 25 26 26 26 26 平均长 度(mm) 68 71 75 80 85 90 100 110 110 110 物 理 指 标 长 度 离散系 数(%) 37 37 37 38 39 39 41 41 41 41 标准 (g/m) 17 17 17 17 19 19 19 19 19 19 外 观 疵 点 单 位 重 量 公差 (g/m) ±1 ±1 ±1 ±1 ±1.5 ±1.5 ±1.5 ±1.5 ±1.5 ±1.5 重量不 匀(%) 3 3 3 3 3.5 3.5 3.5 3.5 3.5 3.5 毛粒 (只/g) 草屑 (只/g)

涡流纺纱机的工作过程及其成纱原理

涡流纺纱机的工作过程及其成纱原理

涡流纺纱机的工作过程及其成纱原理涡流纺纱机的工作过程及其成纱原理涡流纺纱机的工作过程及其成纱原理.1.ST纱sT纱由1根或2根以上纤维条组成,各根纤维条的名义线密度与设计捻度相同。

sT纱明显存在s捻和z捻,并带有无捻区交替出现的股线。

这种纱不能承受与综筘的摩擦和制造开口时的张力变化,因此只能供纬纱或针织使用。

自捻纱结构的周期性导致其在机织物上易形成条纹,即使用做纬纱也易显现菱形纹路,如通过特殊浆纱处理,也会随机地形成径向条影,因此用此纱织造时需要选择隐蔽条纹的织物,如色纱织物、隐条织物、提花织物、花呢织物、异色经纬交织织物以及起绒织物。

2STT纱S1Yr自捻股线是将ST纱的某一捻向(S向或Z向)追加捻度,最终形成自捻股线。

这种股线的捻度分布还有一定的周期性团体广告服装,如ST纱的捻度过高,追加捻度必然随之加大,则STT纱强捻与弱捻段捻差会增大,从而影响织物的光泽和手感。

如ST 纱捻度较低,由此制得的S1Yr纱能获得较好的织物外观与手感。

这种纱可用做机织纱,虽然其捻度不匀较环锭纱大,但是其成本却比环锭纱低。

(2)无捻区:在捻向交替变化的过渡区内,无捻或者少捻。

自捻单纱和自捻纱都有无捻区。

当两根有捻单纱条汇合时,如两者的捻向相同的各片断完全重合时(即s捻与S捻、z捻与z捻,无捻区与无捻区重合),这样形成的自捻纱称为同相白捻纱,如图837(a)所示。

同相自捻纱由于其无捻区正好是两根单纱的无捻区重叠的地方,因此突出了自捻纱的弱点,其会影响到成纱的条干和强力,从而使纱的断头率高,质量差。

当两根有捻单纱汇合时,使两者捻向相同的各片段相互错开一段距离时所形成的自捻纱称为相差自捻纱空白POLO衫。

即一根单纱对另一根单纱的相对位置比同相自捻纱移过一段长度,也即两根单纱的周期性相对位置即“相位”错开,其错开距离的大小称为相位差,如图837(c)所示。

相差自捻纱的无捻区不再和单纱的无捻区相重合,而是把原有的两根单纱无捻区的薄弱点分散开来,避免了单纱无捻区与自捻纱无捻区的重叠,从而消除了成纱的薄弱环节,因此相差自捻纱的成纱质量和可纺性有所提高。

转杯纺纱机纺纱原理及适纺原料

转杯纺纱机纺纱原理及适纺原料

转杯纺纱机纺纱原理及适纺原料转杯纺纱机纺纱原理及适纺原料来源:中国纺机网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3日转杯纺纱机纺纱原理及适纺原料一、纺纱原理转杯纺纱机无论是自排风式还是抽气式,其纺纱原理均为内离心式,即纺杯高速旋转,纺杯内便产生离心力,离心力可使从分梳腔转移到纺杯内的棉纤维产生凝聚而成为纤维环(须条),须条被加捻以后便成为纱条,纱条被引出纺杯后,棉纤维又在纺杯凝聚形成新的纤维环,以达到连续纺纱的目的。

自排风式纺纱原理如图1—13所示,抽气式纺纱原理如图1—14所示。

目前,我国运转生产的转杯纺纱机绝大多数为自排风式机型,纺纱机上配置的多为CEⅡ型纺纱器或是在CEⅡ型纺纱器基础上改进的D型纺纱器,这两种型号的纺纱器基本一样,只是在密封橡胶圈和输棉通道结构上略有区别。

CEⅡ型纺纱器的构造如图1—15所示,其工艺原理如图1—16所示。

喂入的棉条经给棉喇叭集束以后便进入给棉板与给棉罗拉的握持区,在压簧的作用下对给棉板产生26.5N的压力。

这时由给棉罗拉把棉条按牵伸倍数需要均匀地向前输送至高速旋转的分梳辊的抓取范围。

分梳辊对棉条进行开松并分解成单根纤维(单纤化过程),由于附面作用棉纤维便紧紧地附着在分梳辊齿端。

当分梳辊对棉条进行分解时,原来夹裹在棉纤维中的杂质,由于质量较大(较重),其离心力亦较大,便从棉条中分离出来,如图1—16所示。

杂质被分离出来后,在进入分梳腔排杂区时,借助排杂负压气流的吸引作用,通过纺纱器的排杂通道和排杂玻璃管被排到机身中部的总排杂管道中。

在自排风式转杯纺纱机中,由于高速旋转的纺杯把杯中原有的空气从底部的排气孔排出以后,纺杯内便产生负压(真空度),因纺杯的直径有大小之分,转速有快慢差别,并且又受纺纱器密封性能好坏的影响,因此,纺杯内负压高低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图1—17所示为自排风式及抽气式纺杯内的负压值。

气压为了达到平衡,纺杯内原有的空气被排出后,外界的空气通过分梳腔和引纱玻璃管两个渠道源源不断地向纺杯内补充。

纺纱学:转杯纺纱

纺纱学:转杯纺纱

转杯纺纱(Rotor Spinning)
⒋凝聚加捻机构 纺纱杯是转杯纺最重要的部件,其基本形状
是由两个中空的截头圆锥体联接而成,在两 个圆锥体的交界处(最大直径处)形成一个 凝聚纤维的凹槽,称为凝聚槽。纺纱杯转速 的高低标志着转杯纺纱机的先进性,现在一 般转速为30000~130000r/min。 纺纱杯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为自排风式纺 杯,另一种是抽气式纺杯。
转杯纺纱(Rotor Spinning)
⒉分梳辊 作用:将纤维条分梳成单纤维。 要求:在分梳时尽可能减小纤维损伤与弯钩纤维的形
成;分梳辊上的纤维在经过输棉管入口时必须全部剥 离分梳辊,绝不能使纤维再返回到喂入点,否则纤维 缠绕分梳辊不能纺纱。 结构:采用铝合金或铁胎,表面包有金属针布,根据 加工原料不同可更换不同齿型和齿密的针布。 直径:60mm、65mm 转速:5000~9000r/min.
转杯纺纱(Rotor Spinning)
⑴自排风式纺杯 纺杯的底部有八个左右的排气孔。当纺杯高速旋
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使杯内气流通过杯底小孔排向杯 外,杯内便产生一定负压。由于纺杯盖和纺杯之间 的密封作用,杯内的补气只能通过输棉管道和引纱 管补入,故在输棉管道中产生一定的吸力,使纤维 和气流被吸入纺杯中。而在引纱管中产生的负压, 使接头时的种子纱能顺利输送到纺纱杯中。另外, 气流的吸力也增大了纺纱的张力。
转杯纺纱(Rotor Spinning)
第二章 转杯纺纱(Rotor Spinning)
一、主要机构及工艺流程 转杯纺纱机主要由: 喂给分梳机构; 凝聚加捻机构; 卷绕机构等组成。
转杯纺纱(Rotor Spinning)
工艺过程: 转杯纺纱机采用棉条直接喂入形式。 ①喂给罗拉和喂给板牵引条子缓慢进入纺纱器。 ②分梳辊将喂入棉条分离成单纤维。 ③输送通道将纤维流送入转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转杯纺纱(棉纺手册P687-775)第一节转杯纺纱的技术特点与机械结构一、技术特点转杯纺纱是通过高速回转的转杯及杯内负压完成纤维输送、凝聚、并合、加捻成纱的一种新型纺纱方法(属于自由端纺纱范畴)。

现代转杯纺纱机都是通过分梳辊将喂入条子分梳成连续不断的纤维并随气流均匀地输入转杯,由引纱卷绕机构将转杯纺的纱引出并卷绕成纱筒。

转杯纺纱使加捻与卷绕分开,解决了高速和大卷装间的矛盾。

转杯纺纱的原料以棉为主,还包括化纤、毛、麻、丝等。

废棉和再生纤维在转杯纺纱厂里也可使用。

转杯纺纱与传统的环锭纺纱相比,具有高速高产、大卷装、缩短工序、改善劳动条件、使用原料广泛、成纱均匀、结杂少、耐磨和染色性能好等特点。

因此,转杯纺纱是目前技术上最成熟、应用面最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一种新型纺纱方法。

二、机械结构和纺纱流程转杯纺纱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2-1所示,转杯纺纱机的机械结构主要由喂给分梳机构、排杂回收机构、纤维输送机构、凝聚加捻机构、引纱卷绕机构和负压排风系统组成。

转杯纺纱机的电器、仪表和自动控制部分完成了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

图3-2-1 转杯纺纱机截面示意图纺纱器是一个由喂给分梳机构、成纱机构及引纱管组成的独立部件,其示意图如图3-2-2所示。

转杯纺纱的纺纱流程与纤维流的运动规律见图3-2-3。

图3-2-2 纺纱器示意图1—转杯2—分梳辊3—排杂区4—假捻盘5—阻捻器6—输纤通道7—喂给罗拉8—喂给板9—引纱管10—可调补气阀图3-2-3 转杯纺纱的纺纱流程与纤维流的运动规律V1—条子喂给线速度V2—分梳辊线速度V3—输纤通道入口速度V4—输纤通道出口线速度V5—转杯滑移面线速度V6—转杯凝聚槽线速度V7—纱剥离点线速度V7—V6—纱剥离点相对转杯的线速度V8—引纱线速度V9—卷绕线速度三、转杯纺纱机的分类1.按转杯内负压的形式分类转杯可分为两类,排气式转杯(如图3-2-4)和抽气式转杯(如图3-2-5)。

排气式是在转杯上自身打有排气孔(一般是8个),回转时类似离心风扇的作用,在转杯内产生负压;抽气式是转杯自身无排气孔,依靠外界抽气在转杯上口与罩盖之间抽吸,产生转杯内负压。

2、按转杯与分梳辊的装置方式分类(表3-2-1)图3-2-4 排气式转杯图3-2-5 抽气式转杯表3-2-1 按转杯与分梳辊的装配分类分梳辊与转杯的装置方式简图表示国产机型国外机型立式分梳辊、卧式转杯SQ1,CR2,FA608,FA601,BS603,TQ168,F1063,BS613,TQ268,F1604,BS/D2BD系列,HS系列,BD—D320,BT903等卧式分梳辊、卧式转杯(两轴垂直) FA611 RU系列,R1,R20 卧式分梳辊、卧式转杯(两轴平行) TQF3,TQF4 SKF,Zinser342倾斜式分梳辊、卧式转杯FA621,FA622,F1605,RFRS10,JFA231 Autocoro系列,SC1—M,R40卧式分梳辊、倾斜式转杯—T883,T8873.按转杯纺纱机的自动化程度分类(表3-2-2)表3-2-2 转杯纺纱机的自动化程度分类四、机器传动图及速度变换各种转杯纺纱机的传动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工艺计算可参照机器的的产品说明书进行。

图3-2-6所示为F1604型的传动图。

图3-2-6 F1604转杯纺纱机的传动图1.转杯转速(表3-2-3)表3-2-3 F1604转杯转速的调节范围D1(mm) 142 142 142 162 162 178 182 197 212 227 D2(mm) 234 201 175 178 160 160 150 150 150 1502.分梳辊转速(表3-2-4)表3-2-4 F1604分梳辊转速的调节范围3.齿型带与齿轮(表3-2-5)表3-2-5 F1604齿型带与齿轮的变换4.其他喂给罗拉、引纱罗拉一般都可通过车头速度显示器进行无极调速;牵伸倍数也可显示或推算;卷绕角有些设备是通过更换齿轮调节,大部分国产设备(例如F1604)都是固定的。

第二节转杯纺纱机主要型号与性能一、国内转杯纺纱机主要机型的发展山西经纬纺机长从1972年起,先后生产过CW1、CW2、A591、FA601、FA601A、BD200SN、F1603等型,2002年起生产F1604、F1605等型。

上海地区自1975年起到1996年有闯新、沪东、新型纺中心及二纺机先后生产过AN9、SQ1、SQ1A、CR1、CQ2等型号的转杯纺纱机。

天津地区自1975年到1994年生产过TQF3型和TQF4型,西安远东生产过FA611型,江苏通州生产过CR1型,石家庄纺研所与川江于1977年起生产过JA029、ZZF168、FA621等型,2002年起川江生产FA621BH型和FA622型,现在还有山西福晋(FA601A、F1603、FA608等型)、榆次贝斯特(BS603、BS613、BS/D2等型)、浙江泰坦(TQ168型、TQ268型)、浙江日发(RFRS10型、RFRS20型)、浙江精工(JFA231型)等公司相继推出各自的转杯纺纱机。

二、国内转杯纺纱机主要机型的技术特征(表3-2-6)表3-2-6 国内转杯纺纱机主要机型的技术特征续表三、国外转杯纺纱机主要机型的发展苏拉•捷克公司(其前身为捷克Elitex公司)从1967年以来,生产的机型为BD200M、BD200R、BD200RC(RCE、RN)、BD200S(SCE、SN)、BD-SD、BDA10(N)、BD-D1、BD-D2、BDA20、BD-D30,2002年后生产的机型为BD-D310、BD-D320、BD-D321、BD330;立达•捷克公司(其前身为捷克Basetex公司)现在生产的机型为BT902、BT903、BT905。

德国赐来福公司从1979年开始研制全自动化转杯纺纱机以来,生产的机型为Autocoro192、Autocoro216、Autocoro240、Autocoro288;赐来福公司被苏拉集团兼并后,现在生产的机型为Autocoro312和Autocoro360。

瑞士立达公司(包括兼并的德国Ingorstat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过RU11(02、03)、RU04、M1/1、M2/1、RU14、R1、R20等机型,现在生产的是R40型。

除此以外,原苏联、意大利、日本、英国、德国、瑞士、美国、比利时、印度等国的其他纺机公司都研制过转杯纺纱机。

现在意大利萨维奥公司的FRS型转杯纺纱机仍占有一定的国际市场;日本丰田公司在20世纪70~80年代制造的BS型、HS型转杯纺纱机在我国也有一定的数量;德国青泽公司、SKF公司分别制造过ZINSER342型、SKF型;英国Platt公司制造过T883型、T887型;法国SACM公司推出过SACM-300型。

四、国外转杯纺纱机主要机型的技术特征(表3-2-7)表3-2-7国外转杯纺纱机主要机型的技术特征第三节转杯纱的结构与特性一、转杯纱的结构1.转杯纱中纤维的排列形态(表3-2-8、3-2-7)表3-2-8转杯纱中纤维的排列形态与环锭纱对比示例注不同转杯纺纱器及不同的工艺参数所纺出转杯的质量不同,因而转杯纱中各种纤维的排列形态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

图3-2-7 转杯纱中各种纤维排列形态纤维排列形态的说明(自上而下)第1根:圆锥形螺旋形纤维第2根:圆柱形螺旋形纤维第3根:两端折后弯钩纤维第4根:前折圆柱形纤维第5根:后弯钩中间打圈纤维第6根:之间打圈后弯曲第7根:两端折中间打圈纤维第8根:两端折中间打圈后弯钩纤维第9根:前打圈之间打圈纤维第10根:对折纤维第11根:打圈纤维第12根:两端前后打圈纤维第13根:外包缠绕纤维第14根:平直纤维圆锥形螺旋形和圆柱形螺旋形是承担纱强力的主要规则纤维,环锭纱中占80%左右,而转杯纱中占30%左右。

2.转杯纱中纤维的转移程度转杯纱中纤维的转移程度是衡量纤维在纱中所处位置的一个指标,与成纱强力的关系十分密切。

转杯纱的纤维转移程度低于环锭纱,这是造成转杯纱强力低于环锭纱的一个原因。

3.转杯纱的缠绕纤维转杯纺纱纺出转杯纱表面会有一部分缠绕纤维,缠绕纤维的长短和松紧不一,如图3-2-8所示。

转杯纱的缠绕纤维数量和缠绕情况与所纺原料、纺纱机构和工艺参数等因素有关。

图3-2-8 转杯纱表面缠绕纤维情况4.转杯纱截面内捻回的分布转杯纱的捻回具有分层结构的特点,纱截面内捻回并不相同,而是由外层向内层呈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

二、转杯纱的特性1.转杯纱的物理机械性能(表3-2-9)表3-2-9 转杯纱与环锭纱的物理机械性能对比2.条干、棉结杂质数、捻度方面的特征(1)条干:转杯纱与环锭纱的黑板条干基本接近,但电子条干均匀度测得的CV值,转杯纱一般要优于环锭纱。

(2)棉结杂质数:转杯纱的棉结杂质总数要少于环锭纱30%~40%。

如果采用加强除杂效能的前纺设备和有排杂装置的转杯纺纱机,转杯纱的棉结、杂质总数更少。

(3)捻度:转杯纱由于结构不同,要保证获得必要的强力必须增加转杯纱的捻度,一般比环锭纱高20%左右,因此转杯纱的手感比较粗硬。

近代新型转杯纱机采取假捻、阻捻作用后,捻度可与环锭纱接近。

(4)其他:转杯纱密度小、较蓬松,因此吸色性、渗透性都优于环锭纱。

3.对后工序和最终纺织品的影响(1)由于转杯纱的均匀度好、强不匀低、纱疵少,后工序可降低断头率,提高生产率。

(2)转杯纱的筒子纱长度相对环锭的管纱要长得多,因此成纱接头少,张力均匀。

(3)转杯纱条干均匀、结杂少,使染色、漂白均匀。

(4)转杯纱可节约燃料,纺织品染色深;转杯的并合效应使纱中纤维混合均匀,纺织品的色调差异小。

4.转杯纱的后处理转杯纱由于捻度多,捻缩现象有时较为严重;转杯纱的人工或半自动接头的接头纱疵危害性较大。

因此,有时候可以对转杯纱做下列方式的后处理,以满足后工序的要求。

(1)汽蒸定捻工艺:如果减少转杯纱的捻缩,可将转杯纱筒放入汽蒸锅,其要求是真空度3kPa,蒸汽压力10kPa,锅内温度60~65℃,蒸汽时间13~40min。

(2)再络筒工艺:普通或半自动转杯纱机生产的纱筒如要减少接头纱疵及特大纱疵对后工序的不利影响,可以经络筒机倒筒一次,并采用适合转杯纱的喷气的喷气捻接器。

但经过络筒机后一般会使纱的毛羽增加,条干均匀度略有恶化。

(3)上蜡工艺:在转杯纺纱机引纱罗拉后面,可配置上蜡装置,使转杯纱上蜡。

蜡块转动方式有积极主动式和消极被动式两种,前者上蜡较为均匀,但机构复杂些。

也有采用再络筒工艺的厂家在络筒机上配置上蜡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