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农作物测产方法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农作物测产方法
玉米测产方法
玉米测产对于科学统计玉米产量、推广玉米新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测产是一项严肃的评估工作,必须做到科学、公正、真实、可靠、克服主观性和随意性。
一、理论测产
(一)万亩高产示范田
1、取样方法。
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将万亩高产示范田划分为10个左右的自然片,每片随机取3个地块,每个地块随机取3个样点,共取90个测产样点。
2、测算亩收获穗数。
每个样点量10个行距计算平均行距,在10行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双行20米,计算株数和收获穗数,计算亩收获株数和收获穗数。
3、测算平均穗粒数。
在每个测定样段内每5穗收取1个果穗,共计收获20穗作为样本测定穗粒数,计算平均穗粒数。
4、产量计算。
理论产量(公斤/亩)=亩收获穗数×平均穗粒数×百粒重(被测品种前三年平均数或品种公告公布数)×0.85×10-5。
(二)千亩核心展示田
在万亩高产示范田测产划分的10个左右自然片中,将千亩核心
展示田作为其中1个自然片,其测产结果即是万亩示范田测产结果,也是千亩核心展示田的测产结果。
(三)高产攻关田
在高产攻关田中取3个样点,具体测产办法与万亩高产示范田相同。
(四)辐射带动田
取高、中、低3个代表性地块,每个地块取3个样点,具体测产办法与万亩高产示范田相同。
二、省级复测
在市、县自测的基础上,省级专家组对万亩高产示范田进行复测,对千亩核心展示田、高产攻关田和辐射带动田进行抽测。
万亩高产示范田在市、县自测的地块中,随机取三个地块,每个地块取三个样点进行理论测产。
对其它“三田”,每田随机取3个样点进行理论测产。
三、实收测产
(一)取样方法。
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将万亩示范点划分为10片左右,每片随机取3个地块,每个地块在远离边际的位置取有代表性的样点6行,面积≥67平方米。
(二)田间实收。
每个样点收获全部果穗,计算果穗数目,称取所有果穗鲜重,并计算果穗平均鲜重。
按平均穗重法选取20个果穗作为标准样本测定鲜穗出籽率和含水率,并准确丈量收获样点实际面积。
(三)籽粒含水率。
用国家认定并经校正后的种子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率,每点重复测定10次,求平均值。
样品留存,备查或
等自然风干后在校正。
(四)鲜穗出籽率。
对选取的20个果穗称重、脱粒并称籽粒重量,计算鲜穗出籽率(鲜穗出籽率=20个果穗鲜重÷20个果穗籽粒重量×100%)。
(五)实测产量(公斤/亩)=收获鲜穗重×鲜穗出籽率(%)÷收获样点实际面积×666.7×[1-籽粒含水率(%)]÷(1-14%)。
四、玉米田间调查方法
(一)植株性状调查
1、植株高度选取有代表性地段,连续调查10-20株,抽雄前测量植株自然高度,抽雄后测量从地面至植株雄穗顶部的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度选取有代表性地段,连续调查10-20株,测量从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位的高度,以厘米表示。
3、可见叶数拔节前心叶露出2厘米,拔节后露出5厘米时为该叶的可见期。
新的可见叶与其以下叶数相加,即为可见叶数。
4、展开页数上一叶的叶环从前一展开叶的叶鞘中露出,两叶的叶环平齐时为上一叶的展开期。
新展开叶与其以下已展开叶数相加,即为展开叶数。
玉米生育中后期由于下部叶片脱落,难以判断叶位,可采用下列方法:每个茎节上生长一个叶片,基部4个节在根冠处通常难以区分,第5节大约距1-4节有1-2厘米,以此,通过辨认节位来判断叶位。
5、见展叶差见展叶差=可见叶数-展开叶数。
6、叶龄指数也龄指数=主茎展开叶片数/主茎总叶片数
7、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只计算绿叶的面积,叶片变黄部分超过50%时,即不予计算。
逐叶测量叶片长度(中脉长度,可见叶为露出部分的长度)和最大宽度,单叶叶面积=叶片长度×最大宽度×0.75.单株叶面积为全株单叶叶面积之和,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叶面积则为平均单株叶面积与总株数之积。
叶面积指数LAI=该土地面积上的总叶面积/土地面积。
8、群体整齐度玉米群体整齐度一般指株高整齐度,用变异系数的倒数表示,选有代表性的玉米植株,连续测量15-20株,以地面至雄穗顶部的高度(厘米)计算植株平均值(X)和标准差(S),整齐度=X/S。
9、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在生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也称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K)=籽粒干重(克)/植株总干重(克)
10、倒伏度植株倒伏倾斜度大于45°作为倒伏指标。
倒伏程度分轻(I)、中(Ⅱ)、重(Ⅲ)三级。
倒伏植株占1/3以下者为轻,1/3-2/3者为中,超过2/3者为重。
11、玉米病、虫调查记载
病、虫株率=(病、虫为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病级×该病级的株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病级数)﹞×100
(二)种植密度调查
距田头4米以上选取样点,计算出平均行距(米);连续测量21株的距离,除以20,计算出平均行距(米)见表。
玉米种植密度(株/亩)=666.7平方米/(品均行距×平均株距)
田间速测法:调查6.67平方米种植面积的植株数,在扩大100倍即为1亩地植株密度。
例,平均行距为40厘米,调查16.67米行长中植株数量,如为46株,则种植密度为4600株/亩,为保证准确度,调查时可选3-5行,取平均数见表。
不同行距下1/100亩行长表
(三)大田测产
一般在玉米籽粒灌浆的蜡熟期至完熟期进行测产。
①丈量土地,确定种植面积,高产田内的渠道、人行道、建筑物等占地不得扣除。
②随机选点。
采取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即在田块四角和中央各随机取1个点,每个样点离地头5米以上、
③收获密度测定。
见种植密度调查。
④空秆、双穗率测定。
选取田中3-5行有代表性的种植行(垄),连续调查100株内空秆和双穗株数,获得双穗率、空秆率。
穗粒数少于20粒的植株为空株,并且不计算在双穗率内,其籽粒数也不计入穗粒数。
⑤穗粒数测定。
在样点处连续测定20个果穗的穗粒数,取平均数。
玉米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
其中,穗行数:计算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行粒数:计算一中等
长度行的籽粒数。
⑥产量计算。
以该品种常年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根据籽粒含水量等情况,按85%折后即为估计产量,以5点的平均值为该地块的品均产量。
产量(千克)=收获密度×(1+双穗率-空秆率)×穗粒数×千粒重(克)×0.85/106
马铃薯测产方法
一、取样方法。
在好、中、差地力各随机选取不少于3亩的代表地块,进行5点取样,每点不少于20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进行测产分析。
同时要调查每个点的亩播量、平均株行距、平均亩株数、单株平均产量、单株平均商品薯产量。
同时,选取51米行长求取平均株距,取51米垄宽,求取平均行距。
二、田间实收。
将样点全部植株进行收获,并分商品薯和非商品薯分别称重,折算成平均亩产量。
其中非商品薯指重量小于50克的小薯以及病薯、烂薯和绿皮薯等薯块。
一般情况下,扣除收获薯块总量的1.5%作为杂质、含土量。
若收获时薯块带土较多,每点收获时取样5千克,冲洗前后分别称重,计算杂质率。
三、计算公式。
平均亩产量(千克)=(商品薯平均亩产量+非商品薯平均亩产量)×(1-杂质率)
商品薯亩产量=单个取样点商品薯重量(千克)×666.7(平方米)
×(1-杂质含量)/该取样点面积
非商品薯亩产量=单个取样点非商品薯重量(千克)×666.7(平方米)×(1-杂质率)/取样点面积
马铃薯测产方法
一、取样方法
百亩核心攻关田以20亩为一个测产单元,共分成5个单元,每个测产单元随机取样3个点,共15点;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和品种分布情况将万亩示范点平均分为10个测产单元,每个测产单元随机取样3个点,共取30个点。
每个点取长方形小区,面积为行长×行距×行数,不小于45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
二、田间实收
将样点全部植株进行收获,并分商品薯和非商品薯分别称重。
其中非商品薯指重量小于50克的小薯以及病薯、烂薯和绿皮薯等薯快。
一般情况下,扣除收获薯快总重的 1.5%作为杂质、含土量。
若收获时薯快带土较多,每点收获时取样5公斤,冲洗前后分别称重,计算杂质率。
三、计算公式
样点平均亩产量(公斤)=(商品薯平均亩产量+非商品薯平均亩产量)×(1-杂质率);
样点商品薯亩产量=单个取样点商品薯重量(公斤)×666.7(平方米)×(1-杂质率)/该取样点面积;
样点非商品薯亩产量=单个取样点非商品薯重量(公斤)×666.7
(平方米)×(1-杂质率)/该取样点面积;
万亩示范点商品薯平均亩产量=各取样点商品薯平均亩产量之和/30个取样点;
万亩示范点非商品薯平均亩产量=各取样点非商品薯平均亩产量之和/30个取样点;
万亩示范点薯块平均亩产量=商品薯平均亩产量+非商品薯平均亩产量。
大豆测产方法
理论测产:
(一)取样方法。
十亩高产攻关田:按照对角线取样法取5个样点;百亩高产示范方:以20亩为一个测产单元,共分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按3点取样,共15点;万亩高产示范片:以500亩为一个测产单元,共20个单元,每单元随机取3点,共60点。
每个样点离地头5米以上。
采取等行或宽窄行播种的,在样点中连续测量11行的距离,分别除以10,计算出平均行距(米)。
依据平均行距,计算临近2行的2平方米的行长与平方米株数,连续测定10株的株粒数,相加除以10计算出平均株粒数。
百粒重按该品种常年百粒重计算。
(二)计算公式
理论产量(公斤)=亩株数(株)×株粒数(粒)×百粒重(克)×10-5×90%
实收测产:
(一)取样方法:在万亩片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面积3亩
以上,进行实收实脱,称重,用水分测水仪测定含水率。
如果机械收获,收割前由专家组对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田间落粒不计算重量。
用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值(%)。
(二)计算产量:
实收产量(公斤)=亩鲜重(公斤)×(1-含水率)÷(1-13.5%)。
注:13.5%为标准含水量。
黑豆、豇豆芸豆、荞麦实收测产方法
一、取样方法。
根据自然地块分布情况,将千亩示范区平均分为5片,每片随机取样2个点,共取10个点,每点面积为行长×行距×行数,不少于67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
二、田间实收。
将样点植株全部收割后装袋,并在标签上记录采样地点、户主和采收的株数。
三、上场脱粒。
将样点袋装植株倒出晾晒2小时后打场,要用扇车风选,扬簸打净,并防止籽粒外溅损失。
四、测定含水量。
一般籽粒含水量标准值为14%,用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数。
五、计算公式。
平均亩产量(公斤)=单个样点籽粒重量_公斤×(1-籽粒含水量_%)×666.7(平方米)÷该样点面积_(平方米)÷(1-14%)=_公斤/亩
绿豆分次采收测产方法
一、取样方法。
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情况,将千亩绿豆示范区平均分为5片,每片随机取样2个点,共取10个点,每点面积=行长×行距×行数,不少于67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并将样点做四角标记。
二、田间实收。
绿豆分三次采收,每次将样点全部黑荚采收后装袋,称颊重后,记录荚重(公斤),作标签装袋封口,置干燥处待脱粒。
三、上场脱粒。
将从样点每次采收的豆荚袋查验标签复秤后,统一上场脱粒。
打场时场边要挡遮拦,防止豆粒外溅损失。
四、测定含水量。
豆粒含水量标准值为14%,用水分测定仪测定豆粒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数。
五、计算公式。
平均亩产量(公斤)=单个样点豆粒重量_公斤×(1-豆粒含水量_%)×666.7(平方米)÷该样点面积_(平方米)÷(1-14%)=_公斤/亩
谷子、糜子、高粱实收测产方法
一、取样方法。
根据示范田自然分布情况,将千亩示范田平均分为5片,每片随机取样2个点,共取10个点。
每点面积=行长×行距×行数,不少于67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
样点面积确定后,做好样点四角标记。
将样点的谷穗或糜穗、高粱穗掐取袋装后,做好标签,记录户主、地点、取样时间等,一并封口。
二、上场脱粒。
将袋装穗头倒出晾晒2小时后打穗脱粒,打净后
用扇车风选,去杂去瘪。
三、测定含水量。
谷子、糜子、高粱含水量标准值为14%,用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数。
四、计算公式。
平均亩产量(公斤)=单个样点籽粒重量_公斤×(1-籽粒含水量_%)×666.7(平方米)÷该样点面积_(平方米)÷(1-14%)=_公斤/亩
水稻测产方法
一、理论测产
(一)取样方法。
根据自然生态区(畈、片),选取区域内分布均匀、有代表性的50个田块进行理论测产。
每块田对角线3点取样。
移栽稻每点量取21行,测量行距;量取21株,测定株距,计算每亩穴数;顺序选取20穴计算穗数。
直播和抛秧稻每点取1平方米以上调查有效穗数;取平均穗数左右的稻株2~3穴(不少于50穗)调查穗粒数、结实粒。
千粒重以品种区试平均千粒重计算。
(二)计算公式。
亩产(公斤)=有效穗(万/亩)×穗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克)×10-6×85%
二、实收测产
(一)取样方法。
根据自然生态区(畈、片)将万亩示范点划分
为5~10个片,随机选择3个片,在每个片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实收测产,每块田实收1亩以上。
收割前由专家组对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田间落粒不计算重量。
(二)田间实收。
用机械收获后装袋并称重,计算总重量(单位:公斤,用W表示);专家组对实收面积进行测量(单位:平方米,用S表示);随机抽取实收数量的1/10左右进行称重、去杂,测定杂质含量(单位:%,用I表示);取去杂后的稻谷1公斤测定水分和空瘪率,烘干到含水量20%以下,剔出空瘪粒,测定空瘪率(单位:%,用E表示);用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值(单位:%,用M表示)。
(三)计算公式。
Y=(666.7÷S)×W×(1-I)×(1-E)×[(1-M)÷(1-Mo)];
平均产量=∑Y÷9;Mo为标准干重含水率:籼稻=13.5%,粳稻=14.5%。
花生测产方法
一、理论测产
(一)取样方法。
根据品种、地力、作物长势将万亩示范田分成5个自然片,每片选取有代表性的1~3块地,对每个田块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进行测产(每个点面积为10m2)。
计算每亩株数,每点连续取10~20株,测定单株平均果数、百果重按照品种特性确定。
(二)计算公式。
理论产量(公斤/亩)=每亩株数×果数×百果重×10-5×0.9。
二、实收测产
(一)取样测产。
从5个自然片中分别挑选1~2块有代表性的地块,每个地块面积不得小于3亩,所种品种必须具有代表性。
在每个备选地块上选择1亩以上,然后进行刨墩、摘果、去杂、称重,用水分测定仪测定含水量。
(二)计算产量。
实收产量(公斤/亩)=每亩荚果鲜重(公斤)×[1-含水量(%)]÷[1-10%]。
注:10%为标准含水量
棉花测产方法
一、取样步骤和方法
(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每个万亩示范片随机抽取20户的棉田作为样本田。
每个样本田抽取3~5个样点,样本田面积大于10亩(含10亩)取5个样点,小于10亩取3个样点。
县级自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样本田数量。
(二)西北内陆棉区每个万亩示范片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连),每个行政村(连)随机抽取5块棉田作为样本田,样本田的面积应在50亩以上。
每个样本田抽取5个样点,每个样点面积为6.67平方米。
(三)3点取样采用对角线法,5点取样采用梅花形法。
二、调查测定方法
(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
1、行距测定:每个样点中取11行测量行距,计算平均行距,记录表1。
2、株距测定:每个样点中随机选取1行的21株测量株距,计算平均株距,记录表1。
3、铃数调查:在株距测定的21株中选连续10株,调查成铃、幼铃、絮铃,计算成铃数,记录表1。
4、每户样本田选铃数调查中的10株棉花,测定株高、果枝数、果节数、果枝始节高度等,以平均数记录表1。
5、棉铃分类标准:直径大于2厘米的铃为成铃,直径小于2厘米的铃为幼铃,铃壳开裂3毫米以上的铃为絮铃,烂铃不计。
(二)西北内陆棉区
1、行距测定:测定4~6个播幅(膜幅)棉花的宽度和行数,计算行距,行距=总宽度/总行数。
2、样点宽度和长度确定:取一个播幅(膜幅)作为样点宽度,根据公式行长=6.67米2/行距,计算测产样点长度,确定样点面积,记录表1。
3、株数和铃数调查:在上述“2”确定的样点中调查计数所有棉花株数和铃数,记录表1。
4、每个样本田选铃数调查中的10株棉花,测定株高、果枝数、果节数、果枝始节高度等,以平均数记录表1。
5、棉铃分类标准。
直径大于2厘米的铃为成铃,直径小于2厘米的铃为幼铃,铃壳开裂3毫米以上的铃为絮铃,烂铃不计。
三、产量计算方法
(一)铃重(克):每块样本田随机收取吐絮铃100个,晾晒干后称重量,计算平均铃重。
铃重(克/铃)=100个絮铃籽棉干重(克)/100。
记录表1。
(二)衣分(%):计量铃重的100个絮铃试轧后,计算平均衣分(以皮锟轧花机为准,锯齿轧花机衣分加2个百分点)。
衣分(%)=100个絮铃皮棉重(克)/100个絮铃籽棉干重(克)×100。
记录表1。
(三)产量计算:
1、西北内陆棉区收获密度(株/亩)=样点实测株数×100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收获密度(株/亩)=667米2/(平均行距(米)×平均株距(米)),其中,平均行距(米/行)=11行距离(米)/10,平均株距(米/株)=21株距离(米)/20
2、平均单株成铃数(个/株)=成铃数/株数,总成铃数=成铃数+絮铃数+1/3幼铃数
3、籽棉亩产量(公斤/亩)=收获密度(株/亩)×平均单株成铃数(个/株)×单铃重(克/铃)/1000×校正系数(85%)
4、皮棉亩产量(公斤/亩)=籽棉产量(公斤/亩)×衣分(%)
测产结果记录表1。
四、留取棉样以供检测纤维品质
从每个样本田(或每户)测试衣分的皮棉中,留取50克棉样,注明测试样点编号,供纤维品质检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