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的检测

合集下载

补体结合试验步骤

补体结合试验步骤

补体结合试验步骤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以下是一般的补体结合试验步骤:
1. 准备试剂:包括抗原、抗体、补体和缓冲液等。

2. 取一定量的待测样本,加入到含有缓冲液的试管中。

3. 加入适量的抗原或抗体,使其与待测样本中的抗原或抗体结合。

4. 加入适量的补体,启动补体反应。

5. 在适当的时间点(通常是30分钟到1小时),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或沉淀等反应。

6. 根据反应结果判断待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需要注意的是,补体结合试验的具体步骤可能会因不同的试剂盒和实验目的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实验前,应仔细阅读试剂盒说明书并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补体检测及应用

补体检测及应用

1:4
4444 4 4 3
2
0
1:8
4444 4 3 2
1
0
1:16
4444 3 3 2
±
0
1:32
4444
3
2
±
0
0
1:64
4444 2 1 0
0
0
1:128
4210 0 0 0
0
0
1:256
3100 0 0 0
0
0
1:512
0000 0 0 0
0
0
抗原对照
0000 0 0 0
0
0
注:1、2、3、4分别表示补体结合反应强度 ; 0表示全溶血,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二)试验方法
1.2%-5%绵羊红细胞(SRBC)的配置
2.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是以SRBC免疫 家兔所得的兔抗血清。试验前要进行溶血素的 稀释和滴定。
3.稀释缓冲液: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Ca+2、Mg
+2
不同稀释度溶血素的配置
最终稀释度 稀释液(ml) 稀释度
溶血素(ml)
3
0.20
1.30
4
0.25
1.25
5
0.30
1.20
6
0.35
1.15
7
0.40
1.10
8
0.45
1.05
9
0.50
1.00
10
0,00
1.5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临床免疫学补体检测及应用

临床免疫学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本章考点1.概述2.补体的活化途径3.有关补体测定的试验4.补体测定的应用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补体系统是补体加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反应系统,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系统和放大系统。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一、命名根据l968年WH0命名委员会对补体系统进行了统一命名。

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Cl、C2、……C9。

Cl由Clq、Clr、Cls 三种亚单位组成;补体系统旁路激活途径及调节因子中另一些组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 因子等;补体调节成分多以其功能进行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面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等;对补体受体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LrR、C5Ar、对C3片段受体则用CRl、CR2……CR4表示。

二、分类构成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活性成分,按其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三大类:1.在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各种固有成分;2.以可溶性形式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各种补体调节蛋白;3.结合补体片段或调节补体生物效应的各种受体。

三、理化性质补体的大多数组分都是糖蛋白,且多属于β球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l0%;Clq,C8等为γ球蛋白;Cls,C9为α球蛋白。

正常血清中各组分的含量相差较大,C3含量最多,C2最低。

各种属动物间血中补体含量也不相同,豚鼠血清中含有丰富的补体,故实验室多采用豚鼠血作为补体来源。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如加热、机械振荡、酸碱、酒精等均可使其失活;在0℃~10℃下活性只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min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组分丧失活性,称为灭活或灭能。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的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1.补体总量测定:用于评估患者补体的整体水平,包括C3和C4等成分。

补体总量的减少可能提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2.单项补体成分测定:通过测定补体成分C3、C4、C1q等单项指标的
浓度,可以评估补体特定组分的异常与否。

例如,C3浓度降低可能与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相关。

3.补体功能测定: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异常。

常见的补体功能测定方法包括溶血试验、免疫球蛋白沉淀试验等。

1.诊断和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和
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这些疾病的
补体成分和功能常常出现异常。

2.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常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变化,包括补体的异常。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可以帮助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
和疗效,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3.评估免疫功能的改变:一些疾病或治疗方法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的改变,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术后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可以评
估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4.评估预后和疾病进展:一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与补体的变化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疾病进
展情况。

总之,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是一种简单且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一些疾病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通过充分理解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

补体结合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是一组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

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体液中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的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补体结合实验研究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及补体的参与,从而深入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实验方法1.原料准备:–受试血浆/血清样品–目标抗原–目标抗体–补体源(如兔子补体)–磷酸盐缓冲液(PBS)–96孔酶标板2.补体结合实验步骤:1.在96孔酶标板中,分别加入PBS、受试血浆/血清样品、目标抗原和目标抗体。

2.加入适量的补体源,使其与抗原和抗体发生反应。

3.孵育一定时间,使补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

4.加入适量的底物,孵育一定时间。

5.加入停止液终止反应,测定吸光度。

实验结果通过测定补体结合实验的吸光度,我们可以得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吸光度样品A 0.2样品B 0.4样品C 0.6样品D 0.8样品E 1.0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见,随着样品的增加,吸光度也相应增加,这说明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越高,吸光度也越高。

在本实验中,样品E的吸光度最高,说明样品E 中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最为紧密。

实验讨论在补体结合实验中,补体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补体能够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抗原被破坏。

因此,在补体结合实验中,补体的活性和浓度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另外,实验中的孵育时间、适量的底物添加以及反应终止液的选择等因素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补体结合实验,我们成功研究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程度,并且了解了补体的参与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样品E中的抗原与抗体结合程度最高。

补体结合实验为研究体液中的免疫反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并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1.Smith, R. L., Lasky, L. A., & Broze Jr, G. J. (1982). Kinetics of theinteraction of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s 1 and 2 with factor Xa. Th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57(18), 2217-2221.2.Walport, M. J. (2001). Complement: first of two parts.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44(14), 1058-1066.3.Walport, M. J. (2001). Complement: second of two parts.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44(15), 1140-1144.。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经典途径
2、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

替代途径的激活剂:某些细菌、革兰氏阴 性菌的内毒素、细菌的脂多糖、肽聚糖、 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和IgA聚 合物等。


激活过程:C3是启动替代途径并参与其 后级联反应的关键分子。 经典途径产生或自发产生的C3b与B因子 结合,血清D因子的作用,形成C3转化 酶( C3bBb ), 不稳定,与血 清 P 因 子 结 合 则 形 成 稳 定 的 C3 转 化 酶 ( C3bBbP ); C3转化酶水解C3,形 成C5转化酶( C3bnBb 或 C3bnBbP );
免疫调节作用 C3可参与捕捉并固定抗原,通过与抗原提呈细 胞上的CR1及CR2受体结合,使抗原易被APC处 理和提呈 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 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分 化 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效应功能:NK结合C3b 增强ADCC作用

第二节 补体总活性测定

激活的特点: 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C3b的中止与 激活 替代途径是补全权系统重要的放大机 制:替代途径C3转化酶对经典途径补 体的活化是一种放大机制。
3、MBL途径

激活物: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诱导产生的急性期蛋白 ,如 MBL、CRP等。

激活过程:MBL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再与丝氨酸蛋 白 酶 结 合 , 形 成 MBL 相 关 的 丝 氨 酸 蛋 白 酶 ( MASP-1 、 MASP-2),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 水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其后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甘 露 聚 糖 结 合 凝 集 素 ( mannan binding tectin,MBL) 途 径 , 简 称 MBL途径:MBL结合至细菌而启动激 活的途径,此途径不依赖于抗原抗体 复合物的形成,在感染的早期就能发 挥免疫防御效应,为急性期蛋白途径。

生化方法检测补体的原理

生化方法检测补体的原理

生化方法检测补体的原理
生化方法用于检测补体的原理是利用补体活性引发特定生化反应的能力进行测定。

补体是一组血浆蛋白,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补体可以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参与细胞毒性、炎症反应、免疫复合物溶解等过程。

补体的活性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检测。

其中一种常用的生化方法是补体结合试验(CH50),它可以用来评估补体系统的总活性。

CH50发生在两个步骤中,首先是固定补体与溶菌素结合,然后是固定补体与抗补体抗体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结合复合物。

CH50方法中,固定补体通常是红细胞或细胞膜,在试验开始时与试样混合。

如果补体系统正常,补体会结合到细胞表面或抗原上,并引发溶菌素活化,最终形成溶菌环。

溶菌环可以通过颜色改变或光度等数值进行测定。

通过测定溶菌环的形成与消失,可以计算出补体结合能力,即CH50值。

CH50值较高表示补体系统活性较强,而较低的值则可能表示补体系统的缺陷或异常。

除了CH50方法,还有其他的生化方法来检测补体活性,如溶血试验、自溶试验等。

这些试验都利用了补体活性引发特定生化反应的原理,以评估补体系统的
功能。

临床免疫学检验 课件 第18章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临床免疫学检验 课件 第18章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一 CP-CH50测定法的原理
? (一)实验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 溶细胞作用 ,这种活性很 容易通过 溶血反应 进行 检测。补体能使溶血素特 异性结合的绵羊红细胞溶解,当溶血素和绵羊红 细胞浓度恒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和活性相 关( sRBC- 溶血素激活补体,导致靶细胞溶解)。 ?在一个适当的、稳定的反应系统中,溶血反应 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个特殊的 S形曲线。
? 补体含量与活性的测定,对机体免疫状态的 评价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 补体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功能
分类
根据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 补 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complement receptor, CR) 三大部分 。
补体理化性质
? 由肝细胞、巨噬细胞 以及肠粘膜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 均为多糖蛋白,大多数电泳迁移率属 β球蛋白 ?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 ,其中C3含量最高、D因
C1IN 150 α
180
H
C4 180 β2 430β2 C6 128 β2 C7 120 β2
75
I因子 93
β
50
60
H因子 159 β 400~480
55
S因子 88
α
500
C8 163 γ1
200
二、补体的活化途径
经典途径
图意示径途活激条三统系体补
补体 成分
分子量
电泳 区带
血清含量参 考值
(μg/ml )
补体 成分
分子量
电泳 区带
血清含量参 考值
(μg/ml )
C1q 390 γ2
70
C9
79
α
240
C1r 95

血清总补体实验报告

血清总补体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清总补体活性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测定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血清总补体活性的临床意义。

二、实验原理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是指补体在经典途径中活化的程度。

在CH50测定中,补体通过激活C1~C9等补体成分,使红细胞发生溶血。

通过测定溶血程度,可以评估血清总补体活性。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溶血素、兔抗羊红细胞抗体、生理盐水、5%羊红细胞悬液、2.5%巴比妥缓冲液、CH50标准品。

2. 仪器: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移液器、试管、试管架等。

四、实验方法1. 标准曲线绘制:将CH50标准品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一系列浓度,分别加入5%羊红细胞悬液,37℃水浴30分钟,测定吸光度(A542nm)。

以CH50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取待测血清样本,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一定浓度。

按照标准曲线绘制的方法,测定吸光度(A542nm)。

3.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血清样本的CH50活性。

五、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待测血清样本的吸光度为X。

3.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血清样本的CH50活性为Y。

六、讨论与分析1. 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测定原理及方法:CH50测定是一种常用的检测补体活性的方法,通过测定红细胞溶血程度,评估血清总补体活性。

2. 实验结果分析:本次实验中,待测血清样本的CH50活性为Y。

与正常值50-100UL相比,该样本的CH50活性处于正常范围内。

3. 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的临床意义: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死、伤寒、多发性关节炎、癌肿等。

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第18章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第18章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衰变加速因子(DAF)和膜反应性溶破抑制物(MIRL) 缺陷:可导致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补体受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R1)缺陷:可导致循环IC的清除障碍。
I因子、H因子缺陷:可引起肾小球肾炎。 C1q缺陷:可引起严重顽固性皮肤损害。 C1q、C1r、C4、C2缺陷:可致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包 括肾炎)。
2.后天性获得性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 补体消耗增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Ⅱ与Ⅲ型 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类风 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时,补体 消耗增加,导致血清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其降低程度与 疾病的活动、进程和疗效等有关。 补体大量丢失:如大面积烧伤、大出血和肾病综合征 等,可使大量体液和蛋白质丢失,导致补体活性与含量降 低。 补体合成不足:肝细胞受损或大量破坏、机体营养不 良等可使补体的合成减少,导致血清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 。肝病时血清补体活性与含量降低的顺序依次为慢性肝炎 、肝细胞癌、肝硬化和重症肝炎。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正常情况下,体内绝大多数补体成分通常以无活性形 式存在,只有活化后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补体系统可
经三条途径激活。
经典激活途径(经典途径)
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替代途径)
补 体 系 统 三 条 激 活 途 径 示 意 图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溶解细胞、溶解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
CP-CH50
当SRBC和溶血素量一 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量 及活性呈正相关,为特殊 的S形曲线。
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
全溶血时,对补体含量的 变化不敏感;在30%~70% 之间几乎呈直线,补体含 量稍有变动就会造成溶血

补体活性检测、补体参与的溶血试验

补体活性检测、补体参与的溶血试验

补体活性检测、补体参与的溶血试验理解:1.补体的概念和性质2.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基本原理掌握:1.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2.补体结合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3.各种补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一、补体性质与活化途径(一)二、补体的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一组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具有级联酶促反应特征、不耐热的糖蛋白,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成分(二)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如C1(q、r、s)、C2、C3……C9补体调节蛋白: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补体受体:C3R,CR1,CR2等(三)补体的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活化途径(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细胞毒溶菌作用2.调理作用:C3b、iC3b、C4b3.炎症介质作用:C3a、C5a、C567生物学检测:总补体活性检测、单个补体活性检测免疫学检测:单个补体成分检测、补体受体成分检测二、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1.补体总活性测定原理反应系统的组成:抗原+Antibody->活化补体↓↓↓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待检测补体↓溶血反应(1)溶血反应:通过经典途径或旁路途径激活的补体,作用于致敏红细胞,使红细胞表面形成若干孔,水分等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的肿胀破裂而溶血(2)CH50检测原理在溶血反应中,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补体含量为横坐标,溶血程度对补体含量依赖呈特殊的S型曲线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比100%溶血更为敏感,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试验(CH50)(3)CH50(50% complement hemolysis):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补体50%溶血试验(CH50)2.实验材料(1)绵羊红细胞①使用等量或两倍的阿氏保存液混合,便于抗凝和储存②临用前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③使用浓度一般为2~5%(2)配制50%溶血标准管①2%SRBC悬液0.5ml+2.0ml蒸馏水使其溶解②加入2.0ml1.8%NaCl溶液校正为等渗溶液③加入2%SRBC溶液0.5ml,即为50%溶血状态(3)溶血素(抗SRBC Ab)①用SRBC免疫家兔得到兔抗SRBC血清②试验前应预先加热(56℃,30min),灭活补体③滴定溶血素的效价:产生完全溶血的最高稀释度为溶血素的效价(4)缓冲液①磷酸盐缓冲液或巴比妥缓冲液②pH应调至7.2-7.4之间③适量氯化钠保持等渗④并适量加入一些Ca2+和Mg2+(5)补体①作为待检对象:标本必须新鲜②作为主要试剂(单个补体检测):多采用豚鼠血清,必须新鲜-70℃可保存数月,避免反复冻融存在个体差异, 三只以上血清混合使用3.CH50检测方法判定标准与计算标准:选择溶血程度与50%溶血的标准管相近的两管,以溶血程度最接近标准管的那一管定为终点管计算:CH50(U/ml)=(1/血清用量)×稀释倍数参考范围:50-100 U/ml4.临床意义CH50主要检测的是经典途径的补体溶血活性,所反映的主要是补体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测定值过低或完全无活性,首先考虑补体缺陷,可分别检测血清中C4、C2、C3、C5等单个成份的含量三、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1.单个补体成分的检测对象主要包括:C3、C4、 C1q、B因子等2.测定方法:溶血法(检测单个补体的溶血活性)免疫化学法(测定补体含量)3.试验方法致敏SRBC+反应系统补体(缺待检成分)→不溶血致敏SRBC+反应系统补体(缺待检成分)+待检血清→溶血4.溶血法(1)原理: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IgG、IgM型)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细胞溶解(2)组成:①试剂指示系统(致敏SRBC)②试剂补体系统(待检补体缺失)③待检血清(是否含待检补体?)(3)试剂补体系统选用先天或人为导致的缺乏某单一补体成分的动物或人血清作为试剂,如人缺C2血清、豚鼠缺C4血清、小鼠缺C5血清、兔缺C6血清等(4)应用与评价①诊断补体某单个成分缺失或其含量正常但无溶血活性的先天性补体缺陷②定性方法,检测单个补体成分③无需特殊仪器,快速,但灵敏度低,影响因素多四、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1.反应系统的组成:抗原+Antibody->活化补体→溶血反应2.概念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将免疫溶血作为指示系统,用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中抗原或抗体的传统方法3.原理(1)三个系统(包括5个成分):①反应系统: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C1-9及其缓冲液③指示系统:SRBC与相应溶血素(SRBC抗体)常预先混合形成致敏红细胞(2)补体作用无特异性,既可与反应体系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也能与SRBCs结合(3)两个阶段:第一步:反应系统与补体系统作用第二步:指示系统(SRBCs)与剩余补体反应4.试验方法结果判定:(1)补体对照管 2U全溶,1U为全溶或略带少许RBC,0.5U应不溶(2)若0.5U补体对照管出现明显溶血,表示补体用量过多;如2U不出现溶血,表示补体用量不够(3)受检血清不溶血为阳性,溶血为阴性5.试验试剂(1)抗原和抗体的效价方法:方阵法进行滴定选择抗原与抗体二者都呈强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抗原和抗体的效价(1单位)在正式试验中,抗原一般采用2-4单位,抗体为4个单位(2)补体效价的滴定①一般用豚鼠补体②每次试验前均应滴定③温育后,能产生完全溶血的补体最少用量确定为1个单位,正式试验中使用2个单位(3)血清标本的处理①采集血液标本后应及时分离血清,及时检验,或将血清保存在-20℃②血清在试验前应先加热56℃ 30min以破坏补体6.应用和评价(1)优点:①补体活化过程有放大效应,灵敏度较高②可用于定性或半定量检测未知抗原或抗体③试验条件要求低易于普及、结果易判断(2)缺点:①影响因素复杂,操作步骤繁琐②抗体必须为IgM或IgG五、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1.检测补体的单个成分及补体的活性测定对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评价,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有重要意义(1)免疫性疾病①C1、C2、C3和Hf等缺陷②Ⅲ型超敏反应中C3aC5a等过敏毒素检测(2)遗传性疾病①C3缺陷导致的感染②C1抑制物缺陷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③I因子、H因子缺陷与肾小球肾炎等2.补体含量继发性降低的疾病(1)补体消耗增多: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移植排斥反应等(2)细菌性感染,激活补体替代途径导致补体水平降低(3)大面积烧伤、大出血和肾病综合征等导致体液大量丧失(4)补体合成不足: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营养不良等小结1.CH50试验的原理及方法学评价2.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结果解释复习思考题:1.名词概念:Complement、CH50 test、CFT(Complement Fixation Test)2.思考题:请例举其他有补体参与的免疫学检测技术或方法。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补体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蛋白质,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包括参与溶菌作用、免疫介导细胞毒性和加强细胞杀菌作用等。

由于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补体检测和应用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一、补体的检测:1. 补体蛋白含量检测:通过血液样本分析检测补体蛋白的含量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这个方法可以简单地通过测量血清中C3、C4、C5、C6、C7和C9等成分的含量来进行。

2. 补体激活检测:可以通过补体激活的程度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这个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血清样本特定的补体激活产物(如C3b)或测量补体激活后的补体活性来进行。

3. 补体功能检测:通过测量血浆免疫复合物的裂解能力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最广泛的方法是溶菌试验,补体可以通过特定细菌溶解来确认其功能。

二、补体的应用:1. 临床诊断:补体检测可以用于存粹定义疾病的定义、确定疾病的严重性和监测疾病的发展。

例如,C1抑制物缺乏或C1抑制物的功能障碍会导致血清中C4水平下降且导致严重的免疫复合物疾病。

另外,二十percent的SLE患者会有C1q水平下降导致疾病发展。

2. 药物研发:补体调节剂(CRs)是一类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CRs可以在自然免疫原和抗体免疫原触发下调节和抑制补体剂量的形成。

最近的补体调节剂升华是Eculizumab,用于治疗补体介导的疾病(如干燥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补体调节剂的研发和应用使得可以预防、治疗和管理炎症性疾病及其相关的严重及病症。

3. 细胞治疗:补体介导的免疫细胞杀菌作用是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肿瘤疗法、血液病学的细胞治疗的方法。

例如,火棘蛋白是细胞杀菌作用的重要成分,通过介导免疫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杀菌作用。

4. 生物防治:一些化外的细菌分泌一定的天然杀菌分子(如锈色素),从而在补体的介导下实现对常规文化法无法有效处理的耐药菌的杀菌作用。

总的来说,补体的检测和应用在现代生物学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1. 补体的概述补体是一组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细胞毒性、溶菌、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其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 补体的实验原理补体实验通常涉及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下面将分别介绍。

2.1 体外实验•补体激活途径:补体激活途径包括经典途径、选择性途径和替代途径。

具体实验中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实验物质或刺激条件来激活补体。

•补体活性检测:常用的补体活性检测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补体溶菌试验、补体炎症反应检测等。

2.2 体内实验•补体缺陷小鼠模型: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或基因突变技术产生补体缺陷小鼠模型,以研究补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补体活性测定:通过测定血清或组织中的补体活性水平,评估体内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

•免疫组化: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特定的补体蛋白表达情况。

3. 补体的应用补体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有多种应用,下面将分别介绍。

3.1 补体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免疫检测:补体可以作为检测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指标。

通过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可以评估免疫功能的状态。

•自身免疫病研究:补体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补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3.2 补体在炎症反应研究中的应用•炎症反应模型:补体参与调节炎症反应过程,研究补体在不同炎症条件下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

•炎症治疗靶点:补体在炎症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潜力。

通过研究补体与炎症相关的机制,可以为炎症治疗的靶点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3.3 补体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应用•抗肿瘤免疫疗法:补体在抗肿瘤免疫疗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新型的肿瘤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和增强补体系统的功能,来达到增强免疫杀伤作用的目的。

3.4 补体在感染病研究中的应用•感染病模型:通过补体参与的感染病模型的建立,可以研究感染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寻找抗感染药物的靶点。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1:3000
0.2
1:8000
0.2
1:4000
0.2
1:10000
0.2
1:5000
0.2
.
管号 溶血素
溶血素的滴定
试管内加入的试剂量(ml)
稀释度 溶血素 补体(1:60) 缓冲液 2%SRBC
结果
•1 1:1000 0.1
0.2
0.2
0.1
全溶血
•2 1:2000 0.1
0.2
0.2
0.1
全溶血
透射免疫比浊试验 ➢检测的是透射光,即免疫复合物形成后,反应液浊度变 化,引起透射光的改变 ➢抗体用量大,耗时长,不宜用于药物半抗原的检测
.
散射免疫比浊试验
检测的是散射光 终点散射比浊试验——在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定散射光强度 速率散射比浊试验——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动力学测定方法,临床 上使用的主要方法学 胶乳增强免疫浊度测定
CH50(U/m血l)清用=量 释倍数
×稀
总补体活性参考范围:50-100 U /ml
反应总体积2. .5ml为常用
(三)方法评价
•CP-CH50测定经典途径总补体溶血
活性
•反应的是补体9种成分综合水平 •方法简便、快速,但敏感性较低 •影响因素多:缓冲液pH 、离子强度、
Ca2+、Mg2+浓度等. ,各个环节严加控
.
补体的表达方式
➢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C1、 C2、……C9。C1由C1q、C1r、C1s三种亚单位组成 ➢补体系统旁路激活途径及调节因子中另一些组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 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等;补体调节成分多以其功能进行命名, 如C1抑制物(C1INH)、C4结合蛋白(C4BP) ➢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通常a为 小片段,b为大片段:C2a、C2b ➢具有活性成分的复合物在其字符上划一横线表示,如:C1~C9 ➢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字符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 ➢对补体受体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LrR、C5Ar、对C3片段受体则用 CR1、CR2……CR4表示

补体实验报告.doc

补体实验报告.doc

补体实验报告.doc补体实验是一种检测补体系统功能的试验,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红细胞破坏率来确定补体系统功能的强弱。

本实验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制备红细胞悬液、制备补体、进行补体实验。

以下是具体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一、实验步骤1. 制备红细胞悬液选用新鲜牛血约10ml,置于离心管中,离心2min后吸取上清液,加入生理盐水至10ml。

然后分别加入1ml 3%和3%的甲醛水溶液,轻轻混匀,4℃下保存过夜后,放置室温30min,过滤除膜杂质,于4℃下保存备用。

2. 制备补体将需要检测的血清裂解于37℃下,待其充分裂解后离心,得到上清液。

再将免疫球蛋白IgG免疫到5mg/ml,加入已离心的新鲜兔血清中,混合后再离心,得到抗毒血清,保存于-80℃下。

3. 进行补体实验(1)将红细胞悬液按比例加入预先制备好的生理盐水中,制备成1%悬液。

取1.0ml 1%红细胞悬液,加入平底试管中。

(2)将0.5ml的生理盐水和0.5ml的抗毒血清混合后加入红细胞悬液中,轻轻摇匀均匀。

将试管孵育于37℃恒温水浴(或水槽)中预热10min后,向其中滴加补体,并同时也向管中滴加相同比例的生理盐水,作对照组,然后孵育45min处理。

(3)观察各组现象。

合理的补体测试要求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对照测试。

由于在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下,样品中的溶解效率不同,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测试时间。

二、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各组红细胞的溶解情况来判断补体系统功能的强弱。

实验结果如下:1. 原白细胞悬液组(对照组)在体外条件下,红细胞不会自行破裂。

因此,如果滴加生理盐水并进行孵育处理,红细胞不会产生溶解现象。

如图1所示。

2. 抗毒血清孵育组在添加抗毒血清并进行孵育处理后,凝集反应会发生,但红细胞未立即破裂。

如图2所示。

3. 补体孵育组当滴加补体试剂到加有抗毒血清的红细胞悬液中并进行孵育时,补体系统可激活红细胞组织损伤过程,引发红细胞破坏。

如图3所示,红细胞的膜被破坏,胞内溶液外溢,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沉淀层。

临床检验师-补体检测及应用考点总结

临床检验师-补体检测及应用考点总结

补体检测及应用考点总结第一节概述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或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一)补体成分的含量: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C1q、C8等为γ球蛋白,C1s、C9为α球蛋白。

C3含量最高。

(二)补体的理化特性: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体。

在-10℃活性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灭活(灭能),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

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

体内合成补体成分以肝脏、脾脏、小肠等组织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血小板等细胞为主。

二、补体的活化途径1.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2.MBL途径:是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

其诱导物或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相性蛋白产生的MBL和C反应蛋白等,后者与病原体结合而启动绕过C1的MBL途径。

3.旁路途径: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从C3开始,由B因子、D因子参与激活过程,也称第二途径、旁路途径。

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首先活化和发挥作用的补体途径,是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

而在特异性抗体产生时,经典途径方可发挥作用。

第二节补体总活性测定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是对激活后补体最终效应的检测方法,可借此反映补体的整体功能。

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CH50。

包括:基于经典途径的CP-CH50和应用于C3旁路检测的AP-CH50。

CP-CH50是临床常规进行的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

通常述及的CH50系指CP-CH50。

一、CH50测定法的原理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溶血。

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

补体实验报告补体实验报告引言:补体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系统组分,它在机体抵御感染和清除病原体中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补体的功能和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补体实验。

本报告将对这些实验的设计、结果和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实验一:补体激活能力测试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补体激活能力测试来评估不同物质对补体活性的影响。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系列溶液,包括正常人血清、不同浓度的抗原物质和不同浓度的抗体。

然后,我们将这些溶液与已知激活补体的物质进行反应,并使用特定的试剂盒检测补体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的抗原物质和抗体均能显著激活补体,而低浓度的抗原物质和抗体对补体的激活能力较弱。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补体的激活受到物质浓度的影响。

实验二:补体降解能力测试为了进一步了解补体的功能,我们进行了补体降解能力测试。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已知能够激活补体的物质,并将其与不同浓度的补体混合。

随后,我们观察了补体在不同时间点的降解情况。

结果显示,补体在与激活物质接触后迅速降解,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消失。

这表明补体在抵御感染和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验三:补体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为了研究补体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细胞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种具有特定受体的细胞系,并将其与已知能够激活补体的物质接触。

随后,我们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的补体结合情况。

结果显示,激活补体的物质能够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形成补体-细胞复合物。

这一实验结果揭示了补体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补体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验四:补体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为了探究补体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种炎症模型动物,并注射了激活补体的物质。

随后,我们观察了动物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补体的活性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激活补体的物质能够显著增强动物体内的炎症反应,并导致补体的活性明显上升。

这一实验结果揭示了补体在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
180 190 128 120 163
β1
β2 β2 β2 β2 γ1
1300
430~600 75 60 55 200
150
1100 93 159 88
α
180
250
C4bp I因子 H因子 S因子
β β α
50 400~480 500
二、补体的激活
经典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 起始分子 参与补体成分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生物学作用 抗原抗体复合物 C1q C1、C4、C2、C3、C5C9 Ca2+、Mg2+ C4b2b C4b2b3b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 效应阶段,感染后期 发挥作用
补体理化性质
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肠粘膜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 均为多糖蛋白,大多数电泳迁移率属α、γ球蛋白 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D因 子含量最低 固有成份间的分子量差异较大,其中C1q最大、D因子最 小。 对热不稳定,56°C、30min即被灭活,0~10 °C条件下 活性只能保持3~4d。 多种理化因素如射线、机械振荡、酒精、胆汁和某些添加 剂等均可破坏补体
具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 其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 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 某些疾病时,含量及其活性可发生改变
一、 补体的理化特性
分 类
根据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 补 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complement receptor, CR)三大部分。
1、补体的固有成分 经典激活途径:C1q、C1r、C1s、C4、C2; MBL激活途径:MBL、MASP; 旁路激活途径:B因子、D因子; 共同末端通路:C3、C5—9 2.补体调节蛋白: 备解素、C1抑制物、 I因子、 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等。 3.补体受体(CR): CR1~CR5、C3aR、C5aR、C1qR 等。
可测知补体总溶血活性
在适当、稳定的反应系
统中,溶血反应与补体的 剂量依赖关系呈现“S”形 曲线 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 溶血时,补体量的变化对 溶血程度的影响不大,即 溶血对补体量的依赖不敏 感。但在30%~70%溶血 时,补体含量仅出现较小 的变动,溶血程度也会发 生较大的改变
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的关系
(一)CH50测定原理
应用绵羊红细胞(sheep red blood cell, SRBC)和其相应
的抗体(溶血素),作为能诱导补体活化经典途径的指示物
和激活剂。补体能使溶血素特异性结合的绵羊红细胞溶解, 当溶血素和绵羊红细胞浓度恒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和 活性相关。将新鲜待检血清作不同稀释后,加入反应体系, 测定溶血程度,以50%溶血时的最小血清用量作为判定终点,
三、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 2.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 4.引起炎症反应 5.免疫调节作用
第二节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是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 为判断终点,称为CH50 补体活化途径不同,应用不同的激活物可活化不同的补体 途径 基于经典途径的CP-CH50(临床常规项目) 应用于C3旁路检测的AP-CH50(尚未列入检验常规) MBL途径活性测定的可靠方法暂未建立
(二)CH50测定方法要点及结果判断
1.红细胞浓度的调整
绵羊红细胞(SRBC)采自绵羊颈静脉,制备脱纤维羊血或 用阿氏(Alsever)血液保存液制成抗凝血,4℃保存备用。使 用前,调制成2%~5% SRBC悬液。为使红细胞浓度标准化,
可吸取少量红细胞悬液,加入20~30倍的稀释液,在542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值以调整红细胞浓度。
2.溶血素滴定
溶血素可通过SRBC免疫家兔获得,一般无需纯化
试验前需先行加热56℃ 30min或60℃ 3min以灭活补体 溶血素有商品销售,可按标识效价稀释使用 自行制备的溶血素需进行滴定,确定使用浓度,在补体活 性测定中,大多使用2个单位。 溶血素效价稳定,一般使用3个月后再作重新滴定补ຫໍສະໝຸດ 成分分子量电泳 区带
血清含量参考值 (μg/ml)
补体 成分
分子量
电泳 区带
血清含量参考值 (μg/ml)
C1q
390
γ2
70
C9
79
α
240
C1r
C1s C2
95
85 117
β
α β1
35
35 20~30
B
D P
C1INH
95
25 220
β
α γ2
210~240
2 25
C3
C4 C5 C6 C7 C8
第五节 补体测定的临床应用 思考题 小结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补体总活性和单个补体成分的检测原理和 方法。 2、熟悉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补体测定的应用。
第一节补体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补体的发现 霍乱弧菌+新鲜免疫血清 霍乱弧菌+新鲜免疫血清 (56º C,30min)
细菌先凝集后溶解 细菌只凝集 +新鲜免疫血清 细菌又溶解
替代激活途径
肽聚糖、酵母多糖、脂多糖 C3
C3、C5-C9、B因子、D因子
MBL途径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C2、C4 C2-C9、 MASP Ca2+ C4b2b C4b2b3b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 效应阶段,感染早期 发挥作用
Mg2+ C3bBb C3bnBb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 效应阶段,感染早期 发挥作用
第十七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临床检验教研室 王飞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第一节 补体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一、补体的理化特性 二、补体的激活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一、CH50测定原理 二、CH50测定方法要点及结果判断 三、方法评价与临床意义
第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 一、试验原理 二、试验方法 三、方法评价 第四节 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 一、免疫溶血 二、免疫化学法
结论:新鲜免疫血清中含两种作用于细菌的物质
1、耐热的、能凝集细菌的物质,即抗体。 2、不耐热的、能辅助抗体介导的溶解细菌的物 质,即补体。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中一组经
活化后具有酶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能自我 调节、具有免疫作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 和膜结合蛋白,故又被称为补体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