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理论及新形势下对外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与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之我见

专业:英 101

姓名:焦兰兰

学号: 109134004

当前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与对外贸易战略制

定之我见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将自己封闭起来独立发展,而总是要选择一定的方式参加国际间的分工和竞争,本文主要论述我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基础及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

[关键词]对外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战略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1、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1)绝对成本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说明社会分工以及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并不像重商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能是交易的某一方获得利益,而是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贸易礼仪的普遍性原则为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强调绝对优势的理论隐含着一个前提,及贸易双方分工和贸易状况是吻合的。

(2)比较成本理论

李嘉图所阐述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他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根据劳动价值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在一国国内贸易中,劳动成本决定交换价值。根据李嘉图的观点,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必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少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用俗语说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3)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简称H-O定理,该学说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裕或稀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异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4)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研究发现,得出与要素禀赋论相反的结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换言之,这个国家是立冬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生育劳动力,而不是相反。”

2、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1)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首先,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次,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带来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生产的基础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国际分工的重要

影响。中国有必要利用国际分工理论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更是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应遵循的原则。

(2)国际价值理论

国际价值,即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国的平均劳动时间,它是所有进入世界市场的同类商品直接消耗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数。主要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是以商品的伙计价值为交换尺度的,二国际价值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要进入国际市场,意味着同一商品拥有两种价值尺度——国内(别)价值和国际价值,而且这两种价值尺度之间存在着差异,即绝对差异和比较差异;利用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可以使贸易双方在国际交换中实现互利。

(3)社会再生产理论

社会再生产理论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需保持各种比例关系出发,论证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社会生产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包括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与声场消费资料的部类之间,以及各个部类内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在实物形态上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3、新贸易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封闭式的或近封闭式的国别经济系统已经不复存在,从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面对新情况,传统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理论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就引发了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再思考。主要包括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理论基础广义上是指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历史根据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和苏联的兴衰。现实依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理论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以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面临的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近年来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国际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具体表现为:

1、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2、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化的发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西方大国感受到竞争压力,推动全球化意愿有所下降。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关税削减、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难以达成一致。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之一,因谈判受阻,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而导致全球化进程受到影响。

3、世界经济再平衡未见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再平衡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话题。发达国家认为,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大规模的出口导致贸易顺差剧增,而国内消费不足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而发展中国家认为,造成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元的过度泛滥、金融市场发展的失控、商品市场的不平衡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的失衡状态仍未见改善,解决世界经济失衡的体制机制仍未形成,解决失衡的方法难以达成共识。

4、贸易保护主意不断上升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扩大之势,贸易争端不断增多,贸易摩擦从产品延伸到产业,从贸易政策发展到经济政策。目前发达国家为推动经济增长,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放任本币贬值,逼迫顺差国汇率升值、企图征收碳关税等。一些国家还进一步通过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绿色、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保护,致使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5、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仍处于磨合之中

金融危机后,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发生变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协调能力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平衡及治理方面的矛盾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6、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