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个剑桥之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两个剑桥之争
【内容提要】从实质上说, “两个剑桥之争”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双方都陷于资产阶级 经济学的圈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前途着想,他们的分歧,仅仅是双方在如何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发 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定繁荣在不同方法上分歧。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带有对两个剑桥的理论全 盘否定的意思,而是想指出两个剑桥理论的共同局限性是由它们所产生的环境客观决定的。 【关键字】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两个剑桥之争;凯恩斯主义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当 Sw=0 时,若经济增长过快,可以通过调整 P/Y 来调控,即减少 P 的份额,使 得储蓄 S 下降,来降低经济增速。反之,若经济增长过慢,可以通过调整 P/Y 来调 控,即增加 P 的份额,使得储蓄 S 上升,来提高经济增速。 当 Sw≠0 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调整: 若经济增长过快,则提高(Y-P)/Y 或降低 P/Y; 若经济增长过慢,则降低(Y-P)/Y 或提高 P/Y。 (3) 国民收入分配是影响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 因为收入分配直接影响到资本积累率。 ������ ������ ������ ������������ = ∗ − ������ ������������ − ������������ ������ ������������ − ������������ 如果 Sw 和 Sp 一定,则资本-产出系数也随之确定,如果积累率要变动,则必然 要求变动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若要提高积累率,则要提高 P 在 Y 中的比例,反 之则反是。 故 1/ (sp-sw) 表明了这种影响关系, 故称之为 “收入分配的灵敏度系数” 。 三、分析方法的对立 凯恩斯的方法论特色 两个剑桥派在分析方法问题上的对立是从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中引伸出来的。两 个剑桥派由双方在分配论和增长论上观点的不同, 到双方围绕着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 和“总量生产函数”所展开的激烈争论, 而逐渐意识到对方的分歧还有在经济学方法上的 分歧。 这一点是新剑桥学派首先提出的, 并且同样是新剑桥学派提出了旨在坚持凯恩斯主 义方法论的分析方法方面的挑战。 琼•罗宾逊对于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加以总结说“ ‘资本计量’问题在对新古典学 说的批评中是一个次要的成分。主要之点在于,他们自称可以替代或者并列后凯恩斯积累 理论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错误方法论的产物—这种方法论将想象的均衡位置的比较与历 ① 史上进行的积累过程混为一淡。 ” 显而易见, 新剑桥学派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坚持了正确 的分析方法, 而新古典综合派的方法则是错误的。 什么是正确的分析方法呢两个剑桥派都认为应当以凯恩斯的观点作为判断依据。不过, 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的,凯恩斯本人是一个“革命派”和“妥协派”的混合体,他的观点既 有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又有赞扬新古典主义的, 但是我们判断凯恩斯主义应当根据其实质, 根据那些使经济思想史上产生“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理论, 来整理出真正具凯恩斯主义 特色的凯恩斯方法论。 但是,新古典综台派片面夸大所谓“混台经济” 的生命力和掩盖资本主义经济中的 种种弊病却是很不现实的。新剑桥学派注重垄断资本主义的现实,揭露市场经济中所存在 的各种缺陷, 指出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所谓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价格信号充满弹性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的内部,同样也是整个西 方的经济思想史上发生了规模宏大,影响时间长久的争论。我们现在所说的两个剑桥之争 是以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为基地,横跨欧美澳亚四大洲的一场关于如 何发展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这场论战的挑战这是英国的新剑桥学 派,主要代表人是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帕西内蒂, 同时卷入这场论战并站在这一学派立场的经济学家有英国的克莱格尔、纳提、思迪的慢, 美国的内尔、戴维逊、哈里斯,意大利的斯巴芬塔等等。论战的应战方则是美国的古典主 义综合派,同样,除了主将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罗、詹姆斯•托宾、弗兰科•莫迪利 安尼之外,站在改派立场的并且卷入论战的还有美国的勒纳、斯旺、里弗哈里、费格森, 英国的米德、哈恩、布劳格等人。 “两个剑桥之争” 所囊括的理论内容和范围, 是从资本理论开始, 进而扩展到价值理论、 配置理论、分配理论、增长理论、发展理论、积累理论、效用理论、行为理论、均衡理论、 数理方法论。 、国家干预论、制度理论等等。 “两个剑桥之争”涉及的经济思想体系,则是 从古典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新古典到凯恩斯主义。 “两个剑桥之争”的实质是如何进行 经济理论研究或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但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两 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 一、两个剑桥之争产生的原因 (一)两个剑桥学派不同的经济背景 两个剑桥学派虽然同属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在经济学阵营,并且都是以凯恩斯主义作为 自己的大旗,但是经过深一步的剖析我们便会发现,这两个学派在其产生的经济背景、学 术传统、理论发展方向以及中心任务的个性特征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异,而这正是这些差异 酝酿成这场大争论。经济背景的不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就如一定的国情决定一个国家的 体制一样,一定的经济思想流派或经济思潮的形成总是与一定时期有关国家的经济实践状 况密切相关的, 因此, 作为两个剑桥所在地的英美两国在本世纪 20 至 60 年代的经济发展, 给两个剑桥学派在思想特征上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英国经济在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典 型的特征是长期慢性萧条的所谓“英国病”现象。与上一个世纪英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增长率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持续繁荣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进入本世纪尤其是第一次世界 大战以来, 英国经济增长变得停滞不前。 面对西方其他各国在 1913 年至 1929 年间高达 40% 至 220%的经济增长率和相当低的失业率,英国本国的经济增长率才有 0.4%,而失业率却 持续高居 10%左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政府意识到了不注重实际经济活动的正统理论的危害性。 这一点正是从新剑桥学派的新古典主义传统中挣脱出来的英国新剑桥学派所持有。 而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则大有不同,不但利用自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实行“隔 岸观火”和“后发制人”战略所获得的大量军火利润和低成本得到的人力物力资本来加速 发展经济,使美国经济增长迅速赶超英国而雄踞世界的霸主地位,而且在三十年代经济大 危机来袭时因在西方各国中率先实行罗斯福新政,以后的几届美国政府又继承了这种政府
1
宏观调节经济的传统。 (二)两个国家不同的学术传统 从经济思想史上看,新剑桥学派所在的英国和新古典综合派所在的美国是具有明显不 同的学术研究风气和习惯的,在这些学术研究传统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两个剑桥之争”产 生的原因。 英美在学术传统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英国经济思想史上存在浓厚的改良主义传统,而美国则没有这种传统。 (2) 美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实行一种“企业化”管理,而英国则崇尚传统的 “文化修养”之风。与英国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温文儒雅的经济学研究不同, 美国经济学与其经济兴起一样显得年轻儿野心勃勃。 (3) 美国剑桥学派主张经济理论研究的“科学化” ,而英国剑桥学派则坚持传统的经 济学为人文学科的立场。 (三)凯恩斯本人的学术风格不严谨 任何两种理论或思想,如果没有一个明显的或潜在的共同基础,是无法相比的,而不 可比的理论, 其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两个剑桥学派的争论, 并不是简单地指责对方的缺陷, 而总是在参照其共同认可的基础即凯恩斯理论,因此,两个剑桥之争就表现为在如何坚持 和发展凯恩斯理论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表现为谁是真正的或冒牌的凯恩斯主义者的争论。 凯恩斯理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一面模糊不清的镜子,谁对其中的影子都可以做 出一番不同的解释。 因此, 与经济思想史上的其他著名的学者如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卡尔马克思等人不同,在凯恩斯主义产生已经半个多世纪的今天,对于“凯恩斯真正指的 ① 是什么?”这个问题,人们依旧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 二、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 (一)两个剑桥面对凯恩斯的一致与分歧 “两个剑桥之争” 开始于“ 资本论争” 。这个资本是指生产函数中所表示的存在于实 际生产过程的实物资本,而不是指货币资本或人力资本。早在年, 琼• 罗宾逊就发表了 《生产函数与资本理论》一文, 对新古典主义的生产函数及其资本概念提出了质疑。但 是直至年, 罗伯特· 索洛才在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一文中, 站在维护新古典 主义的立场上对罗宾逊的质疑作了回答。同年,罗宾逊也出版了《资本积累这场论争由于 争论最早是围绕着增长论》一书, 提出了新剑桥学派的分配论、积累论和增长论, 并且 进一步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的增长论。此后, 两个剑桥派的主要成员及其支持者逐步卷入 了这场论战。 这里我们引入琼•罗宾逊与卡尔多的经济增长理论加以佐证。 1.琼·罗宾逊的收入分配模型,在利润全部用于投资的假定下,π = g 如果存在资本 存量 K,则资本积累率 g=������,而资本利润率π =������,即π =������=g=������(1) 。若用 Sp 表示资本家的 储蓄率,即储蓄量占利润总量的比例,考虑到资本家的储蓄行为,则投资、储蓄和利润的 三者关系是 S=Sp,P=I 或 P=������������(2) 。综合上式可得π =������������,上式说明(1)在技术不改变劳 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比例, 资本积累率高于经济增长率; (2) 在资本家储蓄倾向既定时, 资本利润率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率呈同方向变动。 2.卡尔多的经济增长理论 卡尔多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以其收入分配模型为基础。 他运用收入分配模型所反映的各经 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经济增长中的问题。
①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98 页。
3
的优越性方面要大打折扣,无论是生产资源的自由流动、还是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 定价,无不受到人为因素的明显干扰,因此对于在自由竞争和市场定价假定基础上推论出 的市场效率.就必须进行重新评价,所以新剑桥学派反对把经济学的主流拉回到凯恩斯以 前的新古典传统,这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此外,新剑桥学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强调实现收入均等化的紧迫性, 这方面也要比美国剑桥学派更为深刻一些。 因为美国剑桥学派只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繁荣的 现象上和增长过程能够自动解决分配问题的假定上, 没有看到美国经济及其他资本主义经 济中实际存在着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均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在总需求不足和经济波动等方面 影响从而忽视了衡量政府宏观调控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即保持经济增长过程串 的收入分配的适度均等。当然,新剑桥学派也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收入 分配问题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主张在现行社会制度范围内调整分配结构,这是 难以行得通的。 四、政策主张的分歧 理论内容的分歧导致了两个剑桥派在政策主张上也展开了论争。由于新剑桥学派的政 策观点比较简单粗略,而新古典综台派的政策观点比较蒹统筹,加上论争焦点集中于美国 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上。 因此两个剑桥的政策主张分歧首先集中在政策兼顾稳定和发展两 个方面,因而政策目标必须是一揽子的,即包括消除经济衰退、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 就业、加速经济增长、公平收入分配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新古典综合派却把加速经济 增长作为第一位的目标。他们认为,只要保持经济不断增长.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只 要能实现经济增长。即便是产生一些负作用如通货膨胀。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也无妨。因此,他们既强调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积极推行宏观需求管理政策,以实现 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又高度重视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宣扬资本主义市场机制 的自动调节作用.以鼓动私人资本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的发展。 新剑桥学派则把改变现行的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结构、实现收入均等化作为第一位的政 策目标。他们认为,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对投资实现全面的社会管制.经济增长只能 是盲目的增长。只会把资本主义经济引入歧途。因此,他们便竭力从凯恩斯的有关论述中 寻找改善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 而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追求增长目标加以抨击政策措施分歧 在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确定以后, 以什么样的手段或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剑桥派在这 个问题上也有很大的分歧。当然,这上分歧是与双方在政策目标上的分歧相关联的,分歧 的焦点在于对方运用的政策措施是否会损害自己所坚持的政策目标。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为了实现加速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首先要通过政府部门扩大开 支,以弥补私人部门开支尤其是投资的不足,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充分就业的潜在国 民生产总值水平,同时还可以辅之以“收入——物价政策”和“人力政策”缓解通货膨胀 和就业困难的问题。其次,要坚持“政府出钱、私人办事”的方针,在政府筹集确保高度 就业所需的足够而正确的投资数额后, 具体的投资活动尽可能交由私人垄断的大公司来办 理,以实现宏观计划投资与微观市场调节相结合,这种局面就是就古典综合派所主张的, 在混合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经济问题是要为一般均衡的价格体 系所解决。 五、简要评议 从实质上说, “两个剑桥之争”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双方都陷于资 产阶级经济学的圈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前途着想,他们的分歧,仅仅是双方在如何维持 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定繁荣在不同方法上分歧。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 并不是带有对两个剑桥的理论全盘否定的意思, 而是想指出两个剑桥理论的共同局限性是 由它们所产生的环境客观决定的。两个剑桥都处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两个学派的主要
①
������
������
������
������
������
������
马乔里•特勒: 《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 ,江西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10 至 211 页。
2
(1) 经济增长速度与收人分配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一方面社会每个阶层都参与国民 收入的分配,且存在相对于稳定的储蓄倾向,这样国民收入中利润与工资份额就直 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从而支配资本积累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经济 发展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率作保证,而一定资本积 累率的存在,是以国民收入存在利润与工资的比例关系为前提。所以资本积累率, 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成为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2) 收入分配状态的调整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社会总储蓄量是工人和资本家两 大阶级储蓄之和。 S=Sw(Y-P)+Sp·P (1) 将(1)两边除以 Y,得������ = ������������
【内容提要】从实质上说, “两个剑桥之争”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双方都陷于资产阶级 经济学的圈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前途着想,他们的分歧,仅仅是双方在如何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发 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定繁荣在不同方法上分歧。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带有对两个剑桥的理论全 盘否定的意思,而是想指出两个剑桥理论的共同局限性是由它们所产生的环境客观决定的。 【关键字】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两个剑桥之争;凯恩斯主义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当 Sw=0 时,若经济增长过快,可以通过调整 P/Y 来调控,即减少 P 的份额,使 得储蓄 S 下降,来降低经济增速。反之,若经济增长过慢,可以通过调整 P/Y 来调 控,即增加 P 的份额,使得储蓄 S 上升,来提高经济增速。 当 Sw≠0 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调整: 若经济增长过快,则提高(Y-P)/Y 或降低 P/Y; 若经济增长过慢,则降低(Y-P)/Y 或提高 P/Y。 (3) 国民收入分配是影响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 因为收入分配直接影响到资本积累率。 ������ ������ ������ ������������ = ∗ − ������ ������������ − ������������ ������ ������������ − ������������ 如果 Sw 和 Sp 一定,则资本-产出系数也随之确定,如果积累率要变动,则必然 要求变动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若要提高积累率,则要提高 P 在 Y 中的比例,反 之则反是。 故 1/ (sp-sw) 表明了这种影响关系, 故称之为 “收入分配的灵敏度系数” 。 三、分析方法的对立 凯恩斯的方法论特色 两个剑桥派在分析方法问题上的对立是从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中引伸出来的。两 个剑桥派由双方在分配论和增长论上观点的不同, 到双方围绕着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 和“总量生产函数”所展开的激烈争论, 而逐渐意识到对方的分歧还有在经济学方法上的 分歧。 这一点是新剑桥学派首先提出的, 并且同样是新剑桥学派提出了旨在坚持凯恩斯主 义方法论的分析方法方面的挑战。 琼•罗宾逊对于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加以总结说“ ‘资本计量’问题在对新古典学 说的批评中是一个次要的成分。主要之点在于,他们自称可以替代或者并列后凯恩斯积累 理论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错误方法论的产物—这种方法论将想象的均衡位置的比较与历 ① 史上进行的积累过程混为一淡。 ” 显而易见, 新剑桥学派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坚持了正确 的分析方法, 而新古典综合派的方法则是错误的。 什么是正确的分析方法呢两个剑桥派都认为应当以凯恩斯的观点作为判断依据。不过, 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的,凯恩斯本人是一个“革命派”和“妥协派”的混合体,他的观点既 有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又有赞扬新古典主义的, 但是我们判断凯恩斯主义应当根据其实质, 根据那些使经济思想史上产生“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理论, 来整理出真正具凯恩斯主义 特色的凯恩斯方法论。 但是,新古典综台派片面夸大所谓“混台经济” 的生命力和掩盖资本主义经济中的 种种弊病却是很不现实的。新剑桥学派注重垄断资本主义的现实,揭露市场经济中所存在 的各种缺陷, 指出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所谓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价格信号充满弹性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的内部,同样也是整个西 方的经济思想史上发生了规模宏大,影响时间长久的争论。我们现在所说的两个剑桥之争 是以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为基地,横跨欧美澳亚四大洲的一场关于如 何发展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这场论战的挑战这是英国的新剑桥学 派,主要代表人是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帕西内蒂, 同时卷入这场论战并站在这一学派立场的经济学家有英国的克莱格尔、纳提、思迪的慢, 美国的内尔、戴维逊、哈里斯,意大利的斯巴芬塔等等。论战的应战方则是美国的古典主 义综合派,同样,除了主将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罗、詹姆斯•托宾、弗兰科•莫迪利 安尼之外,站在改派立场的并且卷入论战的还有美国的勒纳、斯旺、里弗哈里、费格森, 英国的米德、哈恩、布劳格等人。 “两个剑桥之争” 所囊括的理论内容和范围, 是从资本理论开始, 进而扩展到价值理论、 配置理论、分配理论、增长理论、发展理论、积累理论、效用理论、行为理论、均衡理论、 数理方法论。 、国家干预论、制度理论等等。 “两个剑桥之争”涉及的经济思想体系,则是 从古典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新古典到凯恩斯主义。 “两个剑桥之争”的实质是如何进行 经济理论研究或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但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两 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 一、两个剑桥之争产生的原因 (一)两个剑桥学派不同的经济背景 两个剑桥学派虽然同属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在经济学阵营,并且都是以凯恩斯主义作为 自己的大旗,但是经过深一步的剖析我们便会发现,这两个学派在其产生的经济背景、学 术传统、理论发展方向以及中心任务的个性特征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异,而这正是这些差异 酝酿成这场大争论。经济背景的不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就如一定的国情决定一个国家的 体制一样,一定的经济思想流派或经济思潮的形成总是与一定时期有关国家的经济实践状 况密切相关的, 因此, 作为两个剑桥所在地的英美两国在本世纪 20 至 60 年代的经济发展, 给两个剑桥学派在思想特征上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英国经济在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典 型的特征是长期慢性萧条的所谓“英国病”现象。与上一个世纪英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增长率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持续繁荣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进入本世纪尤其是第一次世界 大战以来, 英国经济增长变得停滞不前。 面对西方其他各国在 1913 年至 1929 年间高达 40% 至 220%的经济增长率和相当低的失业率,英国本国的经济增长率才有 0.4%,而失业率却 持续高居 10%左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政府意识到了不注重实际经济活动的正统理论的危害性。 这一点正是从新剑桥学派的新古典主义传统中挣脱出来的英国新剑桥学派所持有。 而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则大有不同,不但利用自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实行“隔 岸观火”和“后发制人”战略所获得的大量军火利润和低成本得到的人力物力资本来加速 发展经济,使美国经济增长迅速赶超英国而雄踞世界的霸主地位,而且在三十年代经济大 危机来袭时因在西方各国中率先实行罗斯福新政,以后的几届美国政府又继承了这种政府
1
宏观调节经济的传统。 (二)两个国家不同的学术传统 从经济思想史上看,新剑桥学派所在的英国和新古典综合派所在的美国是具有明显不 同的学术研究风气和习惯的,在这些学术研究传统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两个剑桥之争”产 生的原因。 英美在学术传统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英国经济思想史上存在浓厚的改良主义传统,而美国则没有这种传统。 (2) 美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实行一种“企业化”管理,而英国则崇尚传统的 “文化修养”之风。与英国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温文儒雅的经济学研究不同, 美国经济学与其经济兴起一样显得年轻儿野心勃勃。 (3) 美国剑桥学派主张经济理论研究的“科学化” ,而英国剑桥学派则坚持传统的经 济学为人文学科的立场。 (三)凯恩斯本人的学术风格不严谨 任何两种理论或思想,如果没有一个明显的或潜在的共同基础,是无法相比的,而不 可比的理论, 其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两个剑桥学派的争论, 并不是简单地指责对方的缺陷, 而总是在参照其共同认可的基础即凯恩斯理论,因此,两个剑桥之争就表现为在如何坚持 和发展凯恩斯理论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表现为谁是真正的或冒牌的凯恩斯主义者的争论。 凯恩斯理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一面模糊不清的镜子,谁对其中的影子都可以做 出一番不同的解释。 因此, 与经济思想史上的其他著名的学者如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卡尔马克思等人不同,在凯恩斯主义产生已经半个多世纪的今天,对于“凯恩斯真正指的 ① 是什么?”这个问题,人们依旧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 二、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 (一)两个剑桥面对凯恩斯的一致与分歧 “两个剑桥之争” 开始于“ 资本论争” 。这个资本是指生产函数中所表示的存在于实 际生产过程的实物资本,而不是指货币资本或人力资本。早在年, 琼• 罗宾逊就发表了 《生产函数与资本理论》一文, 对新古典主义的生产函数及其资本概念提出了质疑。但 是直至年, 罗伯特· 索洛才在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一文中, 站在维护新古典 主义的立场上对罗宾逊的质疑作了回答。同年,罗宾逊也出版了《资本积累这场论争由于 争论最早是围绕着增长论》一书, 提出了新剑桥学派的分配论、积累论和增长论, 并且 进一步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的增长论。此后, 两个剑桥派的主要成员及其支持者逐步卷入 了这场论战。 这里我们引入琼•罗宾逊与卡尔多的经济增长理论加以佐证。 1.琼·罗宾逊的收入分配模型,在利润全部用于投资的假定下,π = g 如果存在资本 存量 K,则资本积累率 g=������,而资本利润率π =������,即π =������=g=������(1) 。若用 Sp 表示资本家的 储蓄率,即储蓄量占利润总量的比例,考虑到资本家的储蓄行为,则投资、储蓄和利润的 三者关系是 S=Sp,P=I 或 P=������������(2) 。综合上式可得π =������������,上式说明(1)在技术不改变劳 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比例, 资本积累率高于经济增长率; (2) 在资本家储蓄倾向既定时, 资本利润率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率呈同方向变动。 2.卡尔多的经济增长理论 卡尔多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以其收入分配模型为基础。 他运用收入分配模型所反映的各经 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经济增长中的问题。
①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98 页。
3
的优越性方面要大打折扣,无论是生产资源的自由流动、还是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 定价,无不受到人为因素的明显干扰,因此对于在自由竞争和市场定价假定基础上推论出 的市场效率.就必须进行重新评价,所以新剑桥学派反对把经济学的主流拉回到凯恩斯以 前的新古典传统,这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此外,新剑桥学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强调实现收入均等化的紧迫性, 这方面也要比美国剑桥学派更为深刻一些。 因为美国剑桥学派只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繁荣的 现象上和增长过程能够自动解决分配问题的假定上, 没有看到美国经济及其他资本主义经 济中实际存在着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均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在总需求不足和经济波动等方面 影响从而忽视了衡量政府宏观调控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即保持经济增长过程串 的收入分配的适度均等。当然,新剑桥学派也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收入 分配问题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主张在现行社会制度范围内调整分配结构,这是 难以行得通的。 四、政策主张的分歧 理论内容的分歧导致了两个剑桥派在政策主张上也展开了论争。由于新剑桥学派的政 策观点比较简单粗略,而新古典综台派的政策观点比较蒹统筹,加上论争焦点集中于美国 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上。 因此两个剑桥的政策主张分歧首先集中在政策兼顾稳定和发展两 个方面,因而政策目标必须是一揽子的,即包括消除经济衰退、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 就业、加速经济增长、公平收入分配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新古典综合派却把加速经济 增长作为第一位的目标。他们认为,只要保持经济不断增长.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只 要能实现经济增长。即便是产生一些负作用如通货膨胀。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也无妨。因此,他们既强调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积极推行宏观需求管理政策,以实现 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又高度重视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宣扬资本主义市场机制 的自动调节作用.以鼓动私人资本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的发展。 新剑桥学派则把改变现行的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结构、实现收入均等化作为第一位的政 策目标。他们认为,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对投资实现全面的社会管制.经济增长只能 是盲目的增长。只会把资本主义经济引入歧途。因此,他们便竭力从凯恩斯的有关论述中 寻找改善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 而对新古典综合派的追求增长目标加以抨击政策措施分歧 在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确定以后, 以什么样的手段或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剑桥派在这 个问题上也有很大的分歧。当然,这上分歧是与双方在政策目标上的分歧相关联的,分歧 的焦点在于对方运用的政策措施是否会损害自己所坚持的政策目标。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为了实现加速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首先要通过政府部门扩大开 支,以弥补私人部门开支尤其是投资的不足,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充分就业的潜在国 民生产总值水平,同时还可以辅之以“收入——物价政策”和“人力政策”缓解通货膨胀 和就业困难的问题。其次,要坚持“政府出钱、私人办事”的方针,在政府筹集确保高度 就业所需的足够而正确的投资数额后, 具体的投资活动尽可能交由私人垄断的大公司来办 理,以实现宏观计划投资与微观市场调节相结合,这种局面就是就古典综合派所主张的, 在混合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经济问题是要为一般均衡的价格体 系所解决。 五、简要评议 从实质上说, “两个剑桥之争”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双方都陷于资 产阶级经济学的圈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前途着想,他们的分歧,仅仅是双方在如何维持 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定繁荣在不同方法上分歧。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 并不是带有对两个剑桥的理论全盘否定的意思, 而是想指出两个剑桥理论的共同局限性是 由它们所产生的环境客观决定的。两个剑桥都处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两个学派的主要
①
������
������
������
������
������
������
马乔里•特勒: 《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 ,江西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10 至 211 页。
2
(1) 经济增长速度与收人分配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一方面社会每个阶层都参与国民 收入的分配,且存在相对于稳定的储蓄倾向,这样国民收入中利润与工资份额就直 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从而支配资本积累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经济 发展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率作保证,而一定资本积 累率的存在,是以国民收入存在利润与工资的比例关系为前提。所以资本积累率, 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成为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 (2) 收入分配状态的调整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社会总储蓄量是工人和资本家两 大阶级储蓄之和。 S=Sw(Y-P)+Sp·P (1) 将(1)两边除以 Y,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