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药理与毒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等;
多数温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兴奋作用,例如麻黄、麝香、附子、干姜等。
(4)结论: 寒证患者经温热药物治疗或热证患者经寒凉药物治疗后,中枢神经系统
症状可获得显著改善,说明药物的寒热之性能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
(1)寒证或热证患者常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寒证患者主要表现为形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咳痰 稀薄等; 热证患者主要表现为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
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时间应用可致心脏中毒,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 过缓、异位节律等,最后因心室纤颤、循环衰竭而致死,其主要原因是抑制心肌
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内失K+而造成;
含皂苷类成分的中药商陆、黄药子等,可引起胃肠刺激症状,产生腹痛、腹泻,大 剂量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及运动障碍,长期服用尚可损害肾脏、肝脏等; 含氰苷类成分的中药杏仁、桃仁等,在体内被酶水解产生氰氢酸,能迅速与细胞线 粒体膜上氧化型细胞色素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止细胞的氧化反应,表现为组织缺氧,如 头昏、头痛、紫绀、呼吸困难、心悸、四肢厥冷、抽搐、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可因窒息 及呼吸衰竭而死亡。 含黄酮苷类成分的中药芫花、广豆根等,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也能导致肝脏
损害,出现黄疸等症状。
4.含毒蛋白类中药的毒性
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
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 巴豆、苍耳子、蓖麻子均含有毒蛋白,中毒反应为剧烈吐泻、呕血、血尿、 甚至惊厥、死亡。巴豆含毒性球蛋白,可溶解红细胞,并具有剧烈致泻作用。 5.含萜类及内酯类中药的毒性 毒性成分为萜类及内酯类的中药有大戟、芫花、黄药子、艾叶等,毒性作用 主要表现为局部的强烈刺激作用,内服可引起肝细胞损害,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等 毒性反应。
机体因素
代谢酶) 2.病理因素
3.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地理、气候、饮食、居住等
三、中药药理的特点 1.与功效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葛根
2.多样性:人参
3.双向性:当归
4.量效果关系的复杂性:成分的多样性
四、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各类中药
解表药 清热药
代表作用
发汗 抗病原体
作用机制
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 寄生虫 刺激大肠粘膜下神经丛 容积性泻下 润滑性泻下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抗醛固酮作用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和依赖性等。
1.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中药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利用其中的一个药理作用时,其他 作用就成了副作用。副作用一般危害不大,大多可自行恢复。 麻黄治疗哮喘-失眠现象; 大黄治疗热结便秘-妇女月经过多
药效物质基础
挥发油 生物碱 有机酸 内酯类 蒽醌类化合物(大黄) 硫酸钠(芒硝) 脂肪油(桃仁) 生物碱 茯苓多糖
泻下药
泻下
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
抗炎、镇痛、 利尿、抗病原微生 物、利胆保肝
各类中药
温里药
代表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调节胃肠运动 抗血栓
作用机制
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调节 胃肠道运动、促进消化、抗溃疡、利 胆止吐 双向调节作用 改善血液流变学 改善微循环 改善血流动力学 痰液粘稠度下降而易咳出
4.归经与受体学说 由于中药有效成分与相应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
而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这种亲和力的存在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
+
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贮藏、剂型和制剂工艺、剂量、配
伍与禁忌 1.生理因素(体质、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肠道菌群、
3.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到中药刺激后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最常见的是过敏
反应。 过敏反应不仅常见,而且类型多样,如皮疹、荨麻疹、哮喘、黏膜水肿甚至
过敏性休克。
虎杖、两面针——猩红热样药疹; 当归、丹参、穿心莲——荨麻疹; 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鱼腥草注射液等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4.后遗效应
及血压下降等。
2.含有机酸类中药的毒性 有机酸包括一元、二元或多元羧酸如酒石酸、枸橼酸等,也包括芳香族有机酸
,如马兜铃酸等。
马兜铃酸除在马兜铃中含有外,还有几十种中药如关木通、细辛、天仙藤、广 防己、青木香等均存在。(肾毒作用明显)
3.含苷类中药的毒性 苷类包括强心苷、皂苷、氰苷和黄酮苷等。
含强心苷类成分的中药洋地黄、 蟾酥、 夹竹桃, 万年青、八角枫、小剂量有
化学成分
碘 盐类
药理作用
抗肿瘤、 抗炎、抗菌、致泻
咸
软坚散结
泻下
(三)中药升降浮沉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中 药物作用的部位。 向上向外的作用称为升浮; 向下向内的作用称为沉降。
具有升浮和沉降的双向作用趋向的中药 • 麻黄:发汗、解表(升浮 ↑ )
•
• • • • •
甘
缓急止痛 缓和药性
氨基酸
苷类
调和药味
五味
功效
敛肺、止汗 涩肠、止血 固精、止泻
化学成分
鞣质 有机酸
药理作用
止泻、止血 抗炎、抗菌
酸
五味
功效
(能泄、能燥)
化学成分
生物碱 苷类 挥发油
药理作用
抗菌、抗炎 解热、泻下
苦
清热、祛湿
降逆、泻下
Fra Baidu bibliotek
祛痰、平喘
抗肿瘤、抗血栓 抗凝血、杀虫
黄酮
五味
功效
(能软、能下)
温、热——兴奋、促进
寒、凉——抑制
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改善 (1)临床: 寒证——中枢抑制状态 改善 热证——中枢兴奋状态
(2)动物实验: NA
温热药 寒凉药
神经递质
痛阈值和 惊厥阈值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5-羟色胺)
温热药 寒凉药 热证模型 寒症模型
) )
DA
5-HT
(3)举例: 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作用,如金银花、板蓝根、钩藤、羚羊角、
后遗效应又称后作用,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 药物效应。
如服用洋金花等可致次日口干、视物模糊。
5.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 反应(遗传因素相关)。 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是因为患者红细胞膜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不足或缺
失所致。
(2)作用机制
指标表现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β 受体功能 细胞内CMAP/cGMP水 平 胆碱能神经-M受体功能
寒凉 ↓ ↓ ↓ ↑
温热 ↑ ↑ ↑ ↓
3.中药四气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1)作用机制 寒凉药、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明显的影响。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肝藏血”
2.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物质基础) (1)鱼腥草(归肺经)所含鱼腥草素在肺组织分布多;
(2)丹参(归心、肝经)所含隐丹参酮在肝、肺、脑及心分布较高;
(3)川芎(归肝、胆经)所含的川芎嗪的肝脏、胆囊摄取率高。
3.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中药微量元素在体内的迁移、富集、 对疾病部位的特异性亲和是中药归经的重要基础。 a.归肝经的中药---富含Fe、CU、Mn、Zn---造血、保肝、保护视力作用 b.归肾经的中药---富含Mn、Zn---促进生殖系统的发育,并在性腺、肾上腺、 甲状腺等部位富集。
6.依赖性 依赖性是指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依赖,一旦停药,就
出现戒断症状(如兴奋、失眠、出汗、呕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若此
时给予适量该药物,症状立即消失。
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应用风油精等出现精神依赖; 罂粟壳、麻黄等出现生理依赖性。
本节考点总结
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2)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服用或多次重复使用有毒中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雷公藤长期服用,可对肝、肾、生殖系统等均有损害作用。
人参大量长期连续服用可致失眠、头痛、心悸、血压升高、体重减轻等。
(3)特殊毒性:包括致畸、致癌、致突变(三致)
甘遂、芫花、莪术、天花粉有致畸作用; 甘遂、芫花、狼毒、巴豆可增加致癌率; 雷公藤、石菖蒲、洋金花有致突变的作用。
止咳平喘、利尿消肿(沉降 ↓)
白芍:上行头目祛风止痛(↑) 下行血海活血通经(↓)
黄芪:补气升阳、托毒生肌(↑) 利水消肿、固表止汗(↓)
升降沉浮的现代研究
1.升麻、柴胡-提高兔离体子宫肌的张力-子宫脱垂。 2.大黄-解热、促进胃运动、止血。
(四)中药归经 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作用范围的归纳,可体现药物作用的选择 性。 关于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主要涉及药理作用、有效成分分布、微量元
2.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的 损害性反应,一般后果较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急性毒性
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 特殊毒性
(1)急性毒性:有毒中药短时间内进入机体,很快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生 半 夏
过量则灼痛肿胀、不能发音、 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 迟缓、痉挛、呼吸中枢麻痹而 死亡
副作用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后遗症反应 特异质反应 依赖性 治疗剂量;药物固有作用,不符合治疗目的 剂量过大或服药时间过长;毒性损害;急、慢性与特殊毒性 与剂量无关;免疫异常反应;体质有关;严重者休克 停药后;低于血药阀浓度;残存药理效应 少数患者;遗传异常;特异反应 反复或长期用药;精神或身体依赖;戒断症状
药效物质基础
去甲乌药碱 姜烯 桂皮醛 挥发油 丹参酮、川芎嗪、 水蛭素 皂苷、生物碱
理气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 祛痰、镇咳、平喘 药 补虚药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延缓衰老
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值、增加T细胞功 多糖类 能
本节考点总结
第2节
中药毒理
一、中药的不良反应
从现代意义上讲,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1.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五味 功效 (能散能行) 化学成分 挥发油 药理作用 发汗、解热、抗炎 抗病原体、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辛
发散、行气活 血、健胃化湿、
生物碱
苷类
开窍
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
五味
功效
(能补、缓、和) 补虚
化学成分
糖类 蛋白质
药理作用
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影响神经系统、缓解平滑肌 痉挛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2)结论:多数温热药兴奋内分泌系统,多数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
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临床上寒证、热证患者的代谢功能有很大变化,寒证或阳虚证患者基础代谢 偏低,热证或阴虚证患者基础代谢偏高。
(1)作用机制
钠泵活性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产热)
(2)举例
热性药附子、肉桂、干姜等组成的复方能提高大鼠、小鼠的耗氧量;
二、中药成分的毒性
中药种类复杂、品种众多、毒性物质多种多样。 文献报道的主要有生物碱类、有机酸类、苷类、毒蛋白类、萜类及内酯类 、重金属类等的毒性物质。
1.含生物碱类中药的毒性 生物碱类多具有比较强烈的毒性作用,对机体的毒性可因所含生物碱性质的不
同而不同。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有明显的毒性。
素、受体学说。
1.归经与药理作用
中医学认为各种病证都是脏腑或经络发病的表现,因而某药物能治疗某些脏腑经络 的病证,就归入某经。 (1)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天麻、全蝎等22味中药均入肝经,入肝经率达100%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芒硝、芦荟等18味中药入大肠经率亦达100% “ 大肠为传导之腑” (3)具有止血作用的仙鹤草、白及、大蓟等21味中药入肝经率85.3%。
第7章
中药药理与毒理
第1节
中药药理
一、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与认识 含义:广义的中药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性质或属性,包括中药的功效与 主治 、有毒与无毒等; 狭义所说的中药药性一般指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
(一)关于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1.中枢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 3.内分泌系统 4.能量代谢
寒凉药如生石膏、龙胆草、知母、黄柏等组成的复方则明显降低大鼠耗氧量。 (3)结论:多数温热药可增强能量代谢,多数寒凉药可抑制能量代谢。
总结: 中枢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能量代谢
温、热——兴奋、促进 寒、凉——抑制
(二)中药五味 五味——辛、甘、酸、苦、咸。 中药通过五味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 消除疾病。
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乌头碱成分 雷公藤——雷公藤碱 马钱子——番木鳖碱(兴奋脊髓,抑制呼吸中枢) 洋金花——莨菪碱,东莨菪碱
研究发现内服乌头碱0.2mg时即可引起中毒,致死量为2~5mg。
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畏寒 。严重者出现躁动,瞳孔散大,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手足抽搐,大小便失禁,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