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有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都,珍贵的文物数不胜数,说它的古建筑是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不动产,应该没有人反对。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是北京最知名的古代建筑,在那里人们可以瞻仰往日皇家的威仪。但是,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古建筑,也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很多故事,让人回味不已。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北京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依据。

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祭祀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祭天活动最为隆重。古代中国人为了表达对天的敬畏,专门建造了用于举行祭天典礼的祭坛,明清北京天坛就是祭祀建筑的典型代表。

天坛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据史书记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遗名尚存。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而且古代的帝王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世界遗产天坛,适合一个人去那儿观赏、感悟、思考。天坛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览之地,天坛而是思索宇宙、时空、天地、古今、物候兴替、天人合一的场所。天坛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天坛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天坛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祈年殿是天坛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重檐尖顶圆形大殿。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所在。它突出了古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层次清晰、主次分明、设计独特、注重宏观效果和立体美感,体现现代大都市中古建筑天坛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精品,造型洗练,内涵丰富,充满了象征意义。祈年殿是清代举行祈谷大典的神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朝更名为祈年殿。

祭坛采用上屋下坛的形式,整座殿宇高大巍峨,造型庄重华美,白色基石,蓝色殿瓦,金色宝顶,在四周古柏的掩映衬托下,显示出至尊至圣的气势(整组建筑由约3000件构件拼接搭建而成)。

天坛由两重墙分隔成外坛和内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是园丘、祈谷两坛的总称。主要建筑在内坛,园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上,中间有墙相隔。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增建了园丘坛门。内坛墙共有六座门:祈谷坛有东、西、南三座天门(又称砖门),园丘坛有泰元、昭亨、广利三门。两坛之间的隔墙上有两门:成贞门和其西边琉璃门,园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圆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内坛西墙内有齐宫,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原有牺牲所、钟楼等,已无存)。

天坛南部,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有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等。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原坛面及护栏都是兰色琉璃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栏板望柱改用汉白玉,坛面改用艾叶青石。坛圆形三层,个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及九的倍数)。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形,数目也是阳数。坛外有短围墙两重,内环圆形,外环方形,四面各有汉白玉四柱三门棂星。

在天坛里,有一处“小皇宫”却往往被人忽略,这座“小皇宫”就是位于天坛西侧的“斋宫”。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每年的冬至,皇帝要到天坛祭天,祈祷五谷丰登。按古礼,皇帝须在祭天的前三天,到斋宫进行斋戒。这三天里,不吃荤、不饮酒、不近女色、不听音乐、不理刑事等等,对于一向锦衣玉食、纵情声色的皇帝来说,这当然无异于囚禁。于是,在雍正以后,又在紫禁城内另建一所斋宫,每逢祭天,先在宫中“致内斋”,到举行祭礼的前两三个时辰,才到天坛的斋宫“致外斋”。由此看来,天坛的斋宫成了皇帝祭天前的休息之地。

天坛的斋宫在祈年殿西南,圜丘西北,三处成鼎足之势。紫禁城有两道城墙——皇城与紫禁城;天坛的斋宫也有两道城墙:外有砖城,内有禁墙。环绕紫禁城的有护城河,内有筒子河;环绕天坛斋宫的,在砖城与禁墙外也各有一条护城河。横架在两条河上各有三座汉白玉桥。而且在砖城四角,各有驻军的房屋五间,也与紫禁城四座角楼相似。足见其建制同于紫禁城,只是规模小得多。

走进天坛斋宫两道宫门后,坐西朝东有五间大殿,绿琉璃瓦,重檐斗拱,雕梁画栋,整个建筑庄严华丽,这是斋宫的正殿。殿前左边石亭中,供有铜人一个,据说是唐太宗的宰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