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概述

第1讲 概述
第1讲 概述

第一讲行政法概述 1分判断

本讲重点内容

1.行政的概念(毛雷尔)。

2.行政法主要有哪些渊源。

一个良好的社会必须是有秩序的社会、自由的社会、公正的社会,也必须是高效的社会。

第一节行政的概念与分类

一、行政的概念

关于“行政”,学术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1、扣除说

又称“排除说”、“蒸馏说”、“除外说”,是对行政的一种消极定义,即“行政法不是什么”,认为“行政是指国家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的职能”。这种学说建立在分权思想基础上,但对行政的范围作了形式上的界定,不能说明行政的本质是什么。它存在循环定义的可能性,除外的内容范围难以确定,较为典型的反例是所谓的“元首权行为”以及统治行为。随着现代行政的不断发展,委任立法及行政裁判等现象的大量出现,造成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职权的交叉、混合,“扣除说”已不够恰当准确了。

2、目的说

它是针对“扣除说”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积极定义——即行政法是什么,认为行政是“为适应国家社会的需要具体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及行动”,认为行政法在于“积极实现国家目的”。但这种试图从正面给行政下定义的观点仍存在诸多不足,并不能从本质上与立法、司法相区别。

3、组织管理说

认为,“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与此相似的观点还有“政务管理说”、“国家事务管理说”。但其缺陷亦很明显,不能本质区别立法、司法与行政的职能,因为立法与司法也可表现为决策、组织、管理与控制。

现在,因为积极定义存在致命的缺陷,新近在大陆法系占据主流地位的定义方法是采用消极定义说,并辅之以对行政基本特征的描述。德国著名行政法学家毛雷尔对行政法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到位的归纳:

(1)行政是社会塑造活动——行政服务于共同体中的人。行政所处理的不是自己的事务,而是社会事务,行政以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为对象,为公众提供服务。

(2)行政的出发点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行政法上的核心概念,是行政法适用、解释和权衡的普遍原则。行政因公共利益而获得特权——行政主体的优越权,公共利益可以为行政权的介入提供正当化根据。但公共利益没有一个特定、明确的内涵,需要在具体事项上逐步形成多数人与少数人之间的共识与妥协,以形成具体环境中的公共利益。

(3)行政主要是积极的、针对将来的塑造活动,区别于司法活动;行政在法律的界限内,可以根据自发的独立判断进行相应的活动,如道路建设、设施维护、发展教科文卫事业等;

(4)行政是为处理事件而采取具体措施或者执行特定的计划的活动,有别于立法活动。越是基层的行政,其执行层面的比重就越大。

但由于用于描述特征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如“公共利益”便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与理论的探讨相比,实践的判断更具有挑战性。为识别行政,法国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权限争议法庭,对何为行政进行“鉴别”。

我国学者在总结上述观点之后认为,“行政”是指为实现国家的目的,运用制定政策、法规、规章,组织实施管理、命令、监督、制裁等方式执行国家法律和权力机关意志的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行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翁岳生)“行政只能加以描述,而无法予以定义”。由“国家行政”逐步转化为“行政国家”,行政的方式不再完全是权力行政,非权力行政蓬勃发展,对行政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行政审判实践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的判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行政的本质

(一)一般行政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行使职权,对特定范围内的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公共行政与一般行政有以下几点区别(区别都是相对的):

1、主体不同。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一般行政的主体则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2、性质不同。公共行政是一种国家职能活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质,或者说公共行政具有国家的属性。而一般行政的组织与管理活动则只具有局部或个别的非公共性质。

3、目的不同。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一般行政则是为了团体自身的利益。

4、手段不同。行政主体可以采用许多一般的组织管理活动所不具有的手段,而一般行政则对外不具有这些手段,任何一方都不具有超越于他方的特权。

5、职能范围不同。公共行政可以产生两重关系:内部行政关系与外部行政关系。一般行政仅限于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自治性、自律性的管理,是平等关系或合同关系,但劳动关系是例外。

6、法律救济的途径不同。公共行政所引发的争议,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予以解决;而一般行政所引发的争议,则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民事诉讼等途径解决。

从我国实际来看,目前主要是从形式上来区分公共行政与一般行政,但是如果我们从实质意义上进行分析,就会看出许多问题:A行政性公司;B行业协会;C事业单位;D更不用说党委机关、人大组织、政协组织。

(二)宪政意义上的公共行政

所谓宪政意义上的公共行政,是指近代意义的宪法产生,确定民主政治以后的公共行政。宪政为行政法的产生提供了背景和基础。宪政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具有以下特征:

1、宪政意味着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

根据体现宪政思想的“权力分立”的理论,国家权力可以分成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机关行使。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使国家机关之间有了分别,公共行政作为一种由行政机关这个特定的主体从事的活动从国家活动中分离出来,从而为行政法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宪政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具有从属性质。

所谓宪政制度即民主政治。在民主政治下,从国家职能中分化出来的公共行政是从属性的:行政机关从属于权力机关,行政活动从属于法律。公共行政的从属性,为行政法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三)行政法上的行政

1、实质意义的行政与形式意义的行政

实质意义的行政是从国家职能的角度,根据国家活动的性质,不管主体是谁,只要是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行为,都是行政。

形式意义上的行政是以行使国家职能的机关为标准来区别国家职能,并确定公共行政的范围。也即形式意义上的行政——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活动。

行政法上的行政以形式意义上的行政为主体,以实质意义上的行政为补充。

2、国家公共行政与非国家公共行政

行政虽然主要是指国家行政,但也包括非国家行政。即国家行政属于公共行政,但公共行政并不限于国家行政,还包括其他非国家的公共组织的行政。如公共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立学校、研究院所等)的行政以及公共社团(注册会计师协会、律师协会)的行政。

综上所述,行政法上所说的行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作如下概括:

第一,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公共行政,与国家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的活动相对,公共行政受特殊的法律规则支配;

第二,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公共行政。宪政基础赋予了公共行政以特定的涵义,只有赋有宪政特征的行政才使行政法的产生成为可能。

第三,行政法上的行政主要是指行政机关的组织管理活动,即形式意义的行政,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某些实质意义的行政也受行政法规则支配。

第四,由于现代行政的复杂性,行政法并不以国家公共行政为限,行政机关以外的公共组织所为的公共行政活动也在行政法的的调整范围之内。

第五,国家元首的权力行为因其高度的政治性,通常属宪法学所讨论的范围。国家行为因其高度的政治性,不宜由法院来判断其恰当与否,排斥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

三、行政的分类

1、以行政目的为标准,分为积极行政与消极行政

积极行政,积极主动地实施管理活动,如环境保护、规划设计、城区改造、古物保护是积极行政。积极行政也是需要有法律规范的,以规范行政的权限、程序、目的、方式等等。

消极行政是一种被动的行政,是指作为管理者的行政机关尽量控制自己的积极判断,尽可能少地实施具体行政,例如警察行政就属于消极行政。再如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例如:交警的罚款,属于消极行政。

2、以行政性质为标准,分为规制行政(秩序行政、干涉行政、干预行政)与给付行政

规制行政:以限制规范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方式来达成行政目的行政活动,是最为传统、最为典型的行政类型。

给付行政:以给予公民、法人利益和便利的方式来实现行政目的。

3、以行政方式为标准,分为权力行政与非权力行政

权力行政是通过有强制性的支配力量达成行政任务的实现。在多数情况下,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属于权力行政。

非权力行政是通过建议、指导、合同、规划等方式实现行政任务的权力行为方式。非权力行政的扩张是现代行政的一个发展趋势。

4、以行政机关与相对方的关系为标准,分为负担行政与授益行政

负担行政是指剥夺、限制公民、法人等人身、财产权益的行政,它给相对人设定了义务和负担,从而影响了相对人的权益。

授益行政是指给予相对人某种权益的行政,如提供社会补助金、实施许可、减免税金、建设道路等。

5、以其表现形式,分为内部行政和外部行政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内部行政行为等不可诉。内部行政与外部行政各自的主体、范围、规范、行为、手段、效果、责任上必须统一,必须坚持交错无效原则。

6、根据行政机关享有和行使权力的自由度,可以划分为羁束行政与裁量行政。

羁束行政是指行政主体的行为被法律规范限定在极小的范围之内,行政行为的要件、行使方式及效果等法律予以具体详尽的规定。裁量行为往往被误称为“自由裁量权”,但其实不存在真正的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裁量”。

此外,根据行政机关有关行为的方式,划分为作为行政与不作为行政;还可划分为公权力行政与私权保护行政;及根据行政的内容划分为治安行政、人事行政、工商行政等,这种分类仅是一种外部识别,意义不大。

第二节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行政法的作用是在于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法制化的目的就是确立一定的规则,使得国家行政管理有规则可循。

1、行政法与民法、刑法相并立,是法学三大块内容之一。

2、行政法是一门研究如何规范行政权力的学科。

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三种国家权力及其相互制衡中,行政权的定位与自我约束、司法权对与行政权的制衡是行政法的内容。在我国,还有许多权力目前而言是难以规范的:如党的权力、学校的权力、垄断性大公司的权力。

3、行政法是国内法。

二、行政法学的发展史

英历史学家科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甚至于人民的主权。阿克顿勋爵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孟德斯鸠说,“一切权力都容易滥用,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美联邦党人说,“人类和政府都不是天使”。可以说,现代行政法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国家宪政制度发展的历史,国家宪政制度发展是行政法发展的前提。

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学,起源于法国。另一个典范是德国行政法,起源于法国行政法。奥托·迈耶是德国现代行政法学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法律支配”也称“依法律行政”和它两项内容,即“法律优先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以及“具体行政行为”、“特别权力关系”、“公法上的权利”等概念,是描述现代行政法的核心概念。德国行政法也影响了别国(如法国和日本)的行政法学。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直接对中国行政法影响最大的都是日本行政法。

三、新中国行政法的历程

80年代以后,行政法律制度有了飞速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了行政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1)1982年民诉法规定行政诉讼可以被法院受理,但是要有特别法的规定。

(2)1986年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现已上升为法)进一步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3)1987年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出了《建立行政审判庭的通知》。

(4)1989年4月4日,《行政诉讼法》,确立一个完整的制度,确立行政庭及其受案范围。

(5)1989年11月9日,《行政复议条例》,1999年4月29日变成《行政复议法》。

(6)1993年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报告中提出“依法行政”的口号,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一切公职人员都要带头学法懂法,做执法守法的模范。

(7)1994年通过《国家赔偿法》,1995年1月1日实施,包括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2010年4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赔偿法》修改决定,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8)1995年通过《行政处罚法》,199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确定了处罚法定原则和关于人身罚的法律保留原则。

(9)1999年修宪,确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0)2000年7月1日实施《立法法》。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拓宽。

(11)2003年的《行政许可法》(学习的重点)。

(12)《治安管理处罚法》,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13)《行政强制法》,2011年6月30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四、历史的眼光看中国行政法的发展

1、发展阶段:从国家主导一切到建设法治的开始

2、行政法重新起步的原因

(1)民主与法制意识的觉醒

(2)经济体制改革,从国家包揽一切的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规则的制定:

(3)行政纠纷增多,需要解决的办法。

3、中国行政法的总体发展趋势

从行政国家(全能政府)→有限政府;从责任政府→参与政府;从形式法治→实质法治;从管理、强制→服务、指导、合作;从偏重司法审查→司法审查与行政程序并重。

五、行政法的概念和特点

目前,在我国主要的、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管理论、控权论与平衡论。

行政法的含义:1、行政法的核心是对行政权力的控制,即行政法是规范和控制行政权力的法律制度。2、行政法是规范承担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权力行使的后果进行补救的法律。3、行政法的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确认或建立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行政法律秩序。

行政法的特点:1、行政法成文化,且数量居各部门法之首,却难以法典化。2、实体法与程序法没有明确的界分,行政法主要是程序法。3、行政法集实体与程序于一身,行政诉讼与行政法规范之间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六、行政法的渊源(Sources of Law)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1)地方性法规:

A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B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立法法》的规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经济特区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常委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4个月内予以批准。三者可以合称为“较大的市”(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目前共50个,省会城市27个,经济特区城市5个,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城市18个。

(2)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省市县三级)依照法定权限,结合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自治条例是全面调整本自治地方事务的综合性规范性文件;单行条例是调整某个方面事务的单项规范性文件。省级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市县级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5、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规章

(1)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根据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地方政府规章,指A省级人民政府及B其所在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经全国人大特别授权的经济特区市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6、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规定

“若干解释”第六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应当在裁判文书中援引。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7、国际条约和协定

8、法律解释

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有权机关对法律的有关概念、界限以及如何具体运用所作的解释,包括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地方解释等。

前8种是《立法法》的规定的行政法的成文法源。

9、非正式渊源---不成文法源:(1)判例;(2)行政惯例;(3)法律的一般原则;(4)学说;(5)道德;(6)政策;(7)比较法。

七、本章小结

对公共行政界定的传统观点,因其内涵的局限性,已不能适应实践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行政的概念已扩展到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机构除运用创制法律和司法裁判以外手段的一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对行政法的概念,学术界向来莫衷一是。行政法是调整以公共行政为核心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设定、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确认、扩展和保障个人、组织在公共行政中的权益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行政法是依法治国中的重要手段和重心所在。

题外话

任何法治都不是完美的法治,在司法与政治的关联这一领域,我们必须区分哪些是法治问题,哪些是政治问题,哪些又是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法治的实质,在于节制公权,保障民权,而不是与政治一分为二。“评价法治的标准从来不是完美,不是没有阴影和错误,远离卑下和怯懦,消灭权谋和猥琐,而是就整体而言,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它是否合乎情理地没有更好的替代。任何法治都不可能是一块玲珑剔透、洁白无瑕的羊脂玉雕,而可能如同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尽管水迹、霉斑、风蚀,甚或有残缺,但在它面前,仍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平等、公正、自由、民主、普遍幸福是普世价值。

教育技术学理论考试重点复习版

第一讲教育技术学概述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手段/工具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教育技术本质是科学知识或其它系统知识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教育技术学: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的类型1.物化形态的技术(有形技术)2.智能形态的技术(观念技术)。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第二讲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综合处理的技术。 媒体的分类(1)感觉媒体。(2)表示媒体。(3)表现媒体。(4)存储媒体。(5)传输媒体。 多媒体素材的类型1)文本素材。常见格式为doc、txt、rtf等2)图像素材。3)音频素材。4)视频材料。对于人眼来说,若每秒钟播放24帧到30帧就能够产生平滑连续的画面效果。5)动画素材。动画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画面(通常8帧/秒以上),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感觉,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模拟。 第三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国际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1)直观教学(17世纪-19世纪末)夸美纽斯《世界图解》,直观形象;(2)视觉教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本,利用视觉材料作辅助,以使学习经验较为具体化 (3)视听教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主要技术史有声电影、广播、电视、录像等技术。(4)教育传播系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芬恩;(5)教育技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 第四讲没有 第五讲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揭示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学习理论课分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苛勒、布鲁纳、奥苏伯尔和加涅等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三大原理。(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六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是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关于“如何教”的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基于行为训练的教学1.示范-模仿教学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程序:(1)定向。(2)参与性练习。(3)自主练习。(4)迁移。2.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 a小步子原则: b积极反应原则: c及时强化(反馈)原则: d自定步调原则: e低错误率原则: 基于知识传递的教学 1.加涅“九大教学事件”(1)引起学习注意。(2)明确学习目标. (3)回忆相关旧知。(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表现。(7)提供信息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强化保持与迁移。2.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1)预备;(2)呈现;(3)联系;(4)统合; (5)应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1.杜威的“五步教学法”(1)困难(2)问题(3)假设(4)验证(5)结论2.发现教学法。 传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教(学)案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概念 重点难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多媒体相结合 引言: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与通信技术逐步发展、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分布式应用的重要手段。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涉及到的四个要点 1、定义: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美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2、四个要点:(1)计算机网络包含两台以上的地理位置不同具有自主功能的计算机。 (2)网络中各结点的连接需要一条通道,即由传输介质实现物理互联。 (3)网络中各结点之间互相通信或交换信息,需要有某些约定和规则,这些约定和规则的集合就是协议,其功能是实现各结点的逻辑互联。 (4)计算机网络是以实现数据通信和网络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共享为目的。 3、计算机网络的目的 人们使用网络主要是为了共享资源和进行在线通信。资源包括数据、应用程序和外围设备。 电子是在线通信的经典形式。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早在1925年当计算机还处于第一代的电子管时期,美国就建立了一套SAGE(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系统,即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该系统将远距离的雷达和其他设备的信息,通过通信线路汇集到一台旋风型计算机,第一次实现了利用计算机远距离地集中控制和人——机对话。SAGE系统的诞生被誉为计算机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计算机终端网络。 计算机终端网络又称为分时多用户联机系统 特点:主机负荷较重;花费的费用高。终端——计算机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等领域广泛使用的多用户终端系统就属于计算机终端网络。 2.计算机通信网络 计算机——计算机 在终端设备和主计算机(HOST)之间增加一台功能简单的计算机。专门处理终端设备的通信信息及控制通信线路。并能对用户的作业进行某些预处理操作,因此称之为前端处理机FEP(Front End

1_第一讲(边坡工程概述)

中国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廖小平研究员 5. 边坡工程监测预警技术(第五讲) 1.边坡工程定义 成的; ?人工边坡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对地形地势进行改造形成的。 ? “边坡工程”即是指在边坡场地进行人类工程活动与建设或改造的一个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其成因机制、稳定性分析、工程状态、活动规律、发展趋势、工程对策和工程可靠与安全的研究。

来了巨大损失,边坡工程的稳定性问题日 益突出。国际上将滑坡、泥石流和火山, 地震并列为 三大全球性地质灾害。 边坡变形破坏运动学特征 ?坍:水冲岸塌。坍塌、坍方。 ?错:相对摩擦运动、互不碰上。错落。 ?滑:以平滑、连续的动作来移动。滑坡。 ?溜:沿沟槽灵活地滑动。溜坍。 ?流:因水而动,或者随水流而移动。流石、流泥。 落。 ?滑:以平滑、连续的动作来移动。 滑坡。 ?溜:沿沟槽灵活地滑动。溜坍。 ?流:因水而动,或者随水流而移动。 流石、流泥。

倾倒?溃屈 错落 型,硬质岩剥落较缓慢,而软质岩则相对较 严重。岩石特征、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控制岩 石风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 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不同矿物的溶解性差 异很大。节理、层理和孔隙的分布状况和矿 物的粒度,又决定了岩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积。 ?对道路安全影响不大,但是由于长期风化剥 落,将使边坡岩体形成巨大的洼崖腔,使上 部硬质岩体形成危岩。 强风化层,颗粒较粗,粘粒含 量很少,易崩解,抗冲刷能力 很差,因此在雨季期间流石流 泥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坡面冲 刷物流向碎落台或路面,堵塞 排水沟,常在坡面形成密集的 冲刷沟槽,并导致喷播草仔流 失而影响坡面绿化效果。 坡面冲刷 一种是由于结构面切割形成的 小型楔体;土块的来源通常为 坡顶覆盖层的解体物质。 ?掉块落石的体积较小,其破坏 力也不髙;但高边坡的掉块落 石,其能量也不可低估,构成 较大的安全威胁。 ?崩塌可以分为滑移型崩塌、倾 倒型崩塌和错断式崩塌三种类 型。 ?崩塌按物质可分类土崩、岩崩、 以及雪崩(自然坡体)。规模大者 称为山崩,河库岸边称为崩 岸,还有堤崩等。

计算机网络概述练习题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一、单项选择 1.对于用户来说,在访问网络共享资源时,()这些资源所在的物理位置。 A.不必考虑B.必须考虑C.访问硬件时需考虑D.访问软件时需考虑 2.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并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计算机互联的主要目的是() A.制定网络协议 B.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 C.集中技术 D.资源共享 4.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4个阶段中,()是第三个阶段。 A.网络互连 B.网络标准化 C.技术准备发展 5.下列有关网络中计算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没关系 B.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C.互相干扰 D.共同拥有一个操作系统 6.以下网络资源属于硬件资源的是() A.工具软件 B.应用软件 C.打印机 D.数据文件 7.在计算机网络中,共享的资源主要是指硬件、()与数据。 A.外设 B.主机 C.通信信道 D.软件 8.关于计算机网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就是计算机的集合 B.网络可提供远程用户共享网络资源,但可靠性很差。 C.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D.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是LAN。 9.计算机网络中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分类划分依据是() A.交换方式 B.地理覆盖范围 C.传输方式 D.拓扑结构 10.拥有通信资源,在网络通信中起数据交换和转接作用的网络节点是() A.访问节点 B.转接节点 C.混合节点 D.端节点 11.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它由()组成。 A.主机 B.网络节点、通信链路 C.终端控制器 D.终端 12.在()结构中,网络的中心节点是主节点,它接收各分散节点的信息再转发给相应节点。 A.环形拓扑 B.网状拓扑 C.树型拓扑 D.星型拓扑 二、简答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功能? 3.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将网络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1-5AADBB6-10CDCBB11-12BD

第1章_计算机网络概述_练习

第 1 章计算机网络概述练习 1、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提出了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的课题。建立了多台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并且它们之间能够通信和共享硬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的计算机网络。这个网络称为(ARPANET),它是Internet 的前身,是计算机网络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所谓(局域网),就是在局部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一般为一个单位或部门所拥有。它最主要的特征是通信线路为用户自备线路,不需要租用电信公司的通信线路,而且线路带宽不受电信公司的限制,网络数据传输速率高,更易于网络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 3、(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多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按照网络通信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4、在这个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中包含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中的计算机需要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来连接);二是网络中的计算机都是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没有对网络的(依赖性);三是网络中的计算机都要遵守网络中的(通信协议),使用支持网络通信协议的(网络通信软件);四是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5、在APRANET中,网络上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负责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和终端设备及信息资源,二是负责通信控制的报文处理机和通信线路。因此。把计算机网络划分成两部分:(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6、(资源子网)中包括各种计算机、终端、打印机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及信息资源(其中,(计算机)也称作主机。主机的名称来源于计算机和数据终端组成的系统。现在这两个名词已经没有区别了);(通信子网)包括通信控制设备、通信传输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及通信线路等。 7、通信就是(信息)的传递。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书信往来都是(通信)。无论哪种形式的通信,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通信双方为实现通信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就是(通信协议)。 8、在计算机网络中,通信的双方是计算机。为了使计算机之间能正确地通信,必须制定严格的通信规则、约定和标准,准确地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与时序。这些规则、约定与标就是(网络通信协议)。 9、网络通信协议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语义、语法和时序)。语义表示做什么,语法表示怎么做,时序表示什么时候做。 10、整个通信过程中的通信协议(规则和约定)是(分层进行)的,每个层内有自己的通信协议。各层内的协议与其他层的协议无关。 11、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划分成若干功能(层次),各个层内使用自己的通信协议完成层内通信,各层之间通过(接口关系)提供服务,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各层内部的变化不影响其他层。 12、为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解决各种计算机的联网问题,197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了大批科学家制定了一个网络体系结构,称作(开放式系统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练习题及答案上课讲义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的网络资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1969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________的投入运行,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3.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简称____)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4.________________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5.计算机网络是________技术与________技术结合的产物。 6.Internet的应用有________、信息发布、电子商务、远程音频、视频应用。 7.计算机网络是由________系统和________系统构成的;从逻辑功能上看,则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从拓扑结构看是由一些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 8.________________又称网络单元,一般可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9.________是指两个网络节点之间承载信息和数据的线路,可分为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__________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 11.网络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包括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网络软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是计算机网络的主体,按其在网络中的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13.____________是网络中用户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又称______;____________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为网上工作站提供服务及共享资源的计算机设备。 14.____________是实现网络协议规则和功能的软件,它运行在网络计算机和设备中,计算机通过其访问网络。 15.____________就是网络节点在物理分布和互联关系上的几何构型。 16.____________是对网络运行状况进行信息统计、报告、警告、监控的软件系统。 二、选择题: 1.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____。 A.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制约 B.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C.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D.均衡负载于各个计算机系统 2.信息高速公路是指____。 A.装备有通信设备的高速公路 B.电子邮政系统 C.快速专用通道 D.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3.一座办公楼内各个办公室中的微机进行联网,这个网络属于____。 A.WAN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5610917.html,N C.MAN D.GAN 4.下列选项中,____不是按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分类的。 A.局域网 B.城域网 C.广域网 D.基带网 5.网络中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网络设备之间、计算机与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双方必须遵循____才能实现连接,进行数据的传输,完成信息的交换。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 一、两个核心概念 1.课程:是活动(活动内容)(课业)及其进程。 含学习方案、学习内容、预期的结果、活动计划及其进程安排。 (补充)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补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问题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知识授受 它的两层含义:一是“授受”什么知识,二是如何“授受”知识。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与教学思想萌发 (二)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 (三)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 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 1.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2.20世纪五六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 3.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 一、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产生时间:20世纪初 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观点: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而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②反对学科中心论,主张儿童中心主义。③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④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思维起于不确定的、有问题的情境,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提供合适的情境。 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92272-现代教育技术-第1讲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第1讲 主讲人: 张剑平(浙江大学) ?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公共基础课 ?对象 ?面向职前、职后教育 ?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大学生 ?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科教师 ?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文字教材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数字化资源 ?国家精品课程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5610917.html,

?附录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人员)?附录2:教材与《标准》的对应 ?领域交叉: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面向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研究和应用的对象:教与学的过程与资源 ?研究与应用的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

1.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研究内容与任务。 2.了解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 3.知道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组成部分。 4.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目标。 5.知道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核心 内容。

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过程四要素 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和总和。 ——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AECT 1994 定义: ?教育(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 2005 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对与指定目标合适一致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创设、利用和管理,从而促进学习,改善绩效的研究与合乎规范的实践。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 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4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知识点总结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一组自治计算机互连的集合。 自治是指每个计算机都有自主权,不受别人控制;互连则是指使用通信介质进行计算机连接,并达到相互通信的目的。 网络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硬件包括:终端设备、网路设备、传输介质(网线、光纤等);软件包括:终端设备操作系统、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资源共享 ·分布式处理与负载均衡 ·综合信息服务 ·信息交换和通信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计算机的演进过程: ⑴主机互连 ⑵局域网 ⑶广域网 ⑷因特网

按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的大小,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局域网(LAN):指在某一区域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 广域网(WAN):分布距离远,它通过各种类型的串行连接以便在更大的地理区域内实现接入。 城域网(MAN):覆盖范围为中等规模,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通常实在一个城市内的网络连接(距离为10KM左右)。 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 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易于维护; 缺点:存在单点故障,共享总线带宽。

·星型 优点: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管理。 缺点:存在中心结点故障,会造成整个网络瘫痪。 ·树型 缺点:相邻及同层节点之间通常不进行数据交换或数据交换量小。 ·环型 优点: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 缺点:环中任何结点出现故障,造成网络瘫痪。 ·全网状 优点:系统可靠性高。 缺点结构复杂,必须采用路由选择与流量控制。 ·部分网状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基于电话网的电路交换 →优点:延迟小、透明传输 →缺点:带宽固定,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初始连接建立慢 ·分组交换:以分组为单位存储转发 →优点:多路复用,网络资源利用率高 →缺点:延迟大,实时性差,设备功能复杂 衡量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指标 ·带宽(bandwidth) →描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的数据量 →通常以bps为单位 →例如以太网带宽10Mbps,快速以太网为100Mbps ·延迟(delay) →描述网络上数据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所经历的时间 网络延迟主要分为: 传播延迟、交换延迟、介质访问延迟和队列延迟。 网络标准化组织有以下几种: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负责大型网络的标准,提出OSI参考模型 ·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IEEE) LAN标准。802.x协议族、802.3以太网标准、802.4令牌总线标准、802.5令牌环网标准、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

第一讲概述

第一讲概述 这一讲我们将从为何开展人口普查?如何开展人口普查?和人口普查要做什么?这三方个方面对人口普查的整体情况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使大家对人口普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为何开展人口普查? 主要从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内容、作用和保障以及建国以来我国开展的历次人口普查的情况进行阐述。 一、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 在《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中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明确了今后要开展的人口普查的基本目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作了更进一步的明确。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第二条指出:“人口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全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人口统计信息服务”。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更进一步的明确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是查清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人口统计信息支持”。

二、人口普查的主要内容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第十二条指出:“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指出:“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三、人口普查的主要作用 人口普查的作用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从以下几个例子看出人口普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例1:分年龄的人口数告诉我们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 例2:人口就业的数据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 例3: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来临时,人口普查信息可以帮助确定需要救助的人员数量。 例4:企业也可以利用人口地区结构来决定在哪里建造购物中心、电影院、银行和办公室。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可以结合自身和当地实际,例举一些使广大普查员更容易接受的例子。

第1讲 概述

第一讲行政法概述 1分判断 本讲重点内容 1.行政的概念(毛雷尔)。 2.行政法主要有哪些渊源。 一个良好的社会必须是有秩序的社会、自由的社会、公正的社会,也必须是高效的社会。 第一节行政的概念与分类 一、行政的概念 关于“行政”,学术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1、扣除说 又称“排除说”、“蒸馏说”、“除外说”,是对行政的一种消极定义,即“行政法不是什么”,认为“行政是指国家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的职能”。这种学说建立在分权思想基础上,但对行政的范围作了形式上的界定,不能说明行政的本质是什么。它存在循环定义的可能性,除外的内容范围难以确定,较为典型的反例是所谓的“元首权行为”以及统治行为。随着现代行政的不断发展,委任立法及行政裁判等现象的大量出现,造成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职权的交叉、混合,“扣除说”已不够恰当准确了。 2、目的说 它是针对“扣除说”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积极定义——即行政法是什么,认为行政是“为适应国家社会的需要具体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及行动”,认为行政法在于“积极实现国家目的”。但这种试图从正面给行政下定义的观点仍存在诸多不足,并不能从本质上与立法、司法相区别。 3、组织管理说 认为,“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与此相似的观点还有“政务管理说”、“国家事务管理说”。但其缺陷亦很明显,不能本质区别立法、司法与行政的职能,因为立法与司法也可表现为决策、组织、管理与控制。 现在,因为积极定义存在致命的缺陷,新近在大陆法系占据主流地位的定义方法是采用消极定义说,并辅之以对行政基本特征的描述。德国著名行政法学家毛雷尔对行政法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到位的归纳: (1)行政是社会塑造活动——行政服务于共同体中的人。行政所处理的不是自己的事务,而是社会事务,行政以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为对象,为公众提供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