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国财政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中国财政智慧

大学国文24班编号27

2011级经济学院财政学高海娇20111030140

财政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我国古代先贤关于财政的真知灼见对于今天仍有其不朽的时代意义。

财政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真真切切地活在现实中,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讲述了蒋氏每日冒着生命危险抓捕毒蛇以抵交赋税的真实事件。作者最后不禁叹道:“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见财政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孟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其实揭示的正是国家财政与民生问题难以调和的矛盾。先秦时期,纷争不断,战祸连年,各个诸侯国为了扩充其实力,不乏强征暴敛。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仁政”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曾说“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都是旨在减轻财政对人民的压迫。

孟子一生中,曾多次向统治者提出“轻徭薄赋”的治国方针,集中讨论财政问题------的确,财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财政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来源。国家或者说是统治者将人民的财富汇聚,广泛用于国家的方方面面。如用以补给军队,壮大其军事力量,保卫国家安全,防御外敌入侵,或形成军事威慑。也可贮备待用,遇上灾荒之年,用以开仓赈灾等。

然而,也不乏挥霍人民血汗之举。据记载商纣王修筑鹿台,用以堆积

强抢得来的财物,以美酒为池,以悬肉为林,建造华丽的宫殿,终于将国家推向灭亡。虽然后世对商纣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还是影射出财政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又如,《荀子·大略》中记载成汤求雨时,提问的六件失政之事,其中的三件,就与财政相关。可见中国古代对于财政的智慧探索历程可谓源远流长。

此处,就涉及到关于财政的利益关系。百姓向朝廷交纳税收,除获得相应土地,还有受保护的权利。如果,统治者将百姓的血汗钱任意挥霍,用不到实处,轻则民怨沸腾,重则揭竿而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得不正是如此吗?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记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大概意思就是统治者以利为先,将义置于后,那么国家将会灭亡。用今天的话说,财政是公共财富,并不独属于统治者个人所有。虽然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君王都自称天下是自己的,但为何最后还是有失去民心,失去天下,个中原因,相信大家以了然于心。

但对于财政的监督与管理,自国家产生之日起,财税监管机构就日趋完善。据史籍记载,夏朝就开始设立机构,那时并不完善,是由行政官兼管财政事务。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机构的增加及职责明细,周代就设有六官,其中地官就主管国家的财税经济。

无论这些机构多么分工多么细致,但纵观中国古代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封建君主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财政机构也不断为帝王左右。

财政的征收与支出就影射出统治者的内在品质。即要求统治者有一颗仁心。如《大学》中所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自身的光明的德性,在于使人人能够去除污染改过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这一点很重要,古代贤明的君主都是以“仁”著称。统治者拥有体恤百姓的心,兼济天下的情,是财政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前提。正所谓:“道得众则得国,道失重则失国。”这里的“道”便是孟子经常提及的“王道”。的确,古代实行“人治”,而财政又关乎百姓生计,是国家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大学》曰:“有德有此人,有人有此土,有土由此财,有财有此用。”可见,德在财之先,“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的来源,用途。

这里我们便分别从财政的征收和支出来说。先来看看征收。从征收的类型看,主要是天赋和人丁税。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赋税。诸如先秦的史籍中就有“以九赋敛财”,九赋就是指邦中、邦甸、四郊、家削、邦县、邦都、关市、山泽、币余等。到了唐宋时期,工商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加之重农抑商的政策,更是多了不少种类的税收。除了常规的茶税、盐税,还有落地税、当税、契税······尤其是在各朝各代的晚期,苛捐杂税就愈演愈烈。

所以说,如何控制好这个度,变得极其重要。征收多少,才能充盈国库又让百姓不觉负担-------这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法家主张“强国弱民”,即最大限度地缩小人民权益,以严刑峻法来强迫人民进行耕战,来最大限度的获得国家利益。然而横征暴敛势必会失民心。“事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然而太少,又会导致空虚,

国家缺乏领导力。但总体来说,先哲们还是主张“轻徭薄赋”。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提高劳动的积极性,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汉朝初期,就让百姓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人丁税还是较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改善了民生。文景之治的成功为西汉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因此,轻徭薄赋有其实践性和强大生命力。

说完了税收的征收问题,咱们再来说说其用途支出。自秦朝开始,所得财税就将其分为国家之用和皇室之用。历朝历代也莫不如此。不同之处则在于划分的的比例有所不同。皇室的日、度,宫殿楼台的建造,乃至皇室的婚丧嫁娶,都要大笔的财政资金。正所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这些花销,在一定限度内,是可以接受的。倘若奢华至极,置百姓于水深火热而不顾,便是不义之举。

财政在国家之用中,大概分为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几大块儿。国家每年会拨付库银,以军事防御工程的建设及军队的补给。如万里长城的修筑。适当的军事防御有益于国家的繁荣稳定,防止外地颠覆。但穷兵黩武的军事政策则会使国家陷于危难。如隋炀帝好大喜功,三征高丽,刮取民脂民膏,惹得怨声载道。外交也是如此,明朝郑和下西洋虽然宣扬了天朝上国的国威,但其不计经济利益,还是使得国家元气大伤。加之各种贪官污吏,从中又猎取了不少财富。如清代臭名昭著的和珅,据说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税收被和珅贪掉了一半。其实,到最后真正给予百姓的福利也就不多了。修个防洪大堤什么的,还是豆腐渣工程。遇到在荒年,依然是饿殍荒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