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语鱼类惯用句探究日本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语鱼类惯用句探究日本文化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是文化的积淀和映像。
学习一种语言,首先要了解孕育这一语言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
日语中鱼类惯用句数量庞大,从鱼类惯用语入手进行考察,可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日本文化,鱼类惯用句折射出了日本文化的纤细性、暧昧性和集团意识。
当然,这与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关键词:鱼类惯用句日本文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视点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
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惯用句更是如此。
因此,要想真正地理解惯用语,不仅需要掌握其语法特征,还需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语词汇案例研究》中提到,惯用语由特定的单词组成,它作为一个整体表达了与原词完全不同的特殊含义。
从含义上讲,惯用语在整体上相当于一个单词。
中国的翻译学者王秉钦指出蕴含于惯用语中的文化积淀,即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价值观、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心理状态”,是妨碍交流的超语言要素。
本文以日语的鱼类惯用句为中心展开研究,先通过对具体鱼类惯用语的分析,探究日本文化,再从自然环境、宗教
信仰等方面分析鱼类惯用句产生的原因。
一、鱼类惯用句中蕴含的日本文化
(一)日本文化的纤细性
居住在四周环海的岛国上的日本人以捕鱼为生,必须挑战像大海这样的庞然大物。
因此,要求极其严格,出海前必须做足准备,稍有不慎便会葬身鱼腹尸骨无存。
这不是农业活动所能比拟的。
并且由于海洋作业的极度危险性,渔夫为了可以顺利出海,不仅需要事先准备好船、网等渔具,调整好精神状态,还必须对天气特别敏感且熟悉各类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攻击能力、生存环境及营养价值。
因此,在与海和鱼共生共存的环境中,日本人形成了敏锐的感受力,产生了独特的纤细性。
日本人常年细心观察鱼类,对其外形、习性了如指掌,因此有很多利用鱼的特征表达自己情绪或事物特性的词语。
例如:由于鲍是单片贝,用“?Uの片思い”表示单相思。
鳗的身体又长又圆,故而把巷子很窄很深的建筑物比喻成“?の寝床”。
?c?K的口很大,脸呈扁平状,所以常把傻傻地张着口坐等食物的样子说成“?c?Kの待ち食い”,后演绎为坐享其成。
此外,日语中还有很多利用鱼的特征含蓄地表示个人情感的惯用语。
比如日本人常用“?|?zもない”表示冷淡,因为?|胶是由鲤或鳗的鳔制成的一种黏性极强的胶,如若没有?|胶自然冷淡无情、索然无味了。
当然,在鱼类惯用语中
也有很多富有诗意、令人大开眼界的谚语。
如“柳の下にいつも泥?pは居ない”(福无双至)、“?~の釜中に?[ぶが如し”(鱼游釜中)、“猿の水??~の木登り”(缘木求鱼)、“?字郅昔~は枝流に?[がず”(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等等。
这些不仅是
日本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其纤细性最完美的阐释。
(二)日本文化的暧昧性
通过日本人钟爱的鱼类惯用语,我们了解了日本人的纤细性。
下面将通过“?~は?”(出类拔萃)、“腐って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海老で?を?る”(一本万利)等惯用语分析日本文化的暧昧性。
虽然北海道有阿伊努民族,南部的冲绳原先也属于朝鲜,但98%以上的日本人属于大和民族,因此日本可以称为是单一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交流中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它是日本人所特有的协调――以心传心。
即基于共同的民族心理,在文化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的一种状态。
在这一心理作用下,相互间无需明言,只要一个眼神或一句婉言即可。
这种表现称之为暧昧文化。
日本是一个“吃鱼的国家”,日本人几乎每天都在与鱼
打交道,自然鱼也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代表性工具之一。
谈到日本人的暧昧性我们常会联想到鱼类惯用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外观美丽,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有鱼王之称的鲷。
在古代,鲷比较珍稀,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能吃
到,因此它也是高贵地位的象征,进而产生了“?~は?”(出类拔萃)、“腐って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等惯用语。
日本自古以来注重礼仪,新年、婚丧嫁娶等重大日子自不必说,即便平日拜访朋友也需带上礼物。
此外,为了防止久未交往的朋友间疏远,暑期、岁末也要互赠礼品。
但贵重的礼物可能会给对方造成麻烦,所以他们常赠送一些土特产或日用品。
在日本,虾是常见的海产品而鲷却极其贵重,因此当对方的还礼价值比自己的高时,常说“海老で?を?る”,意为一本万利。
这极其形象地展现了总是顾及他人情感却从不一语道破的日本人的暧昧性。
但估计初次听到此话的外国人会一脸茫然。
只有理解了蕴藏在其中的文化要素,才能体会到日本人非凡的创造力,只有以此为媒介进行交流,才能感受到日本文化的含蓄与暧昧,品味到日语的魅力。
(三)日本文化中的集团意识
鱼类惯用语不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纤细性和暧昧性,还蕴含了集团意识。
从“水を?xれた?~”(离水之鱼)、“?j?~の?~交じり”(滥竽充数)、“?~心あれば水心”(两厢情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的归属感和团结精神。
鱼文化的影响促进了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形成。
集团意识是一种思维模式,即将个人从属于某个团体,成为该团体的一部分,将团体意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抑制个人情感,为了团体利益全力以赴。
日本文化中集团意识的形成也与其纤细性及暧昧性一
样有其相应的自然要素,即因岛国环境常遇天灾地变,要想生存就需互帮互助,进而产生集团。
此外,社会环境也促成集团意识的形成。
弥生时代以来,在稻作栽培中为了开垦水田维持水利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故而产生村落。
同时渔业也促进了人们的交流。
据说绳文时代日本人出海会遇到鲸的袭击,那是一种体形巨大,极其凶残的海洋生物。
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们要想平安无事就得数人利用几条船协同作业。
因此在这种多人共同作业的基础上,团结合作的精神开始得到人们的推崇。
江户时代的《公事方御定书》中立出十条交往法则,即出生、成人、结婚、死亡、法事、家政、水灾、生病、旅行、建房。
后来它成为了人们交往的准则,在村落中得以确立。
若有人做了违背村落意志损害集体利益之事将受到“村八分”的处罚,也就是说除了火灾和葬礼之外人们将不再与之交往。
可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如何之强。
日语惯用语是如何体现集团意识的呢?韩立红在《日本文化概况》中提到,在共同管理的设施及共同作业较多的社区,倘若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活动将会给集体带来麻烦,于是便形成了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友好意识。
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关系便是如此,可将之喻为鱼水之情。
日本人唯有从属于社会这样的团体才能如鱼得水(水を得た?~)般安心立足,反之,若过于强调自我,脱离了团体,恐就成了离水之鱼了
(水を?xれた?~)。
而且在集团中人们均有着与自己身份相当的一席之地,绝不容许滥竽充数(?j?~の?~交じり)。
在社交中人们也讲求两厢情愿(?~心あれば水心),若有人过河拆桥(?~を得て筌を忘る),其处境必似鱼游釜中(?~の釜中に?[ぶが如し)吧。
二、孕育鱼类惯用语的日本自然环境
日语中之所以有数量庞大的鱼类惯用句,首要原因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日本是一个被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东海包围的岛国,海岸线长达32000km,因此形成了很多诸如里亚斯型海岸式的天然渔港。
据统计,世上约有18000种鱼类,其中日本周边就有2500多种。
因自然环境适宜生存,日本的鱼类不仅种类丰富,捕获量也很惊人。
并且由于日本地少山多,土地资源贫瘠,因此鱼类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地位极高。
日本人对鱼的态度异于欧美人对“fish”的看法。
西方甚至把水母这一海洋生物都统称为“fish”,而日本对“鱼”的分类显然更加形象具体。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鱼均被命名,甚至有些鱼根据其成长阶段被赋予了各种名字。
例如,“スズキ”(鲈鱼)幼时称为“セイゴ”(幼鲈)。
在关东,“イナダ”(幼?)稍长大些叫“ワラサ”(壮?),最后称为“ブリ”(五条?),而关西则为“ツバス”、“ハマチ”、“メジロ”。
日本人对鱼的眷恋也体现在文字上。
日语中有近104个
“鱼”部字,《广辞苑》收录了鲸、鲭、鲷、鲤等有关鱼类的常用字共76个,其中有近20个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所没有的,也就是
说?[、?S、?q、?S、?}、?x、?J、?}、?、?、?G、?、?V、?U 、?j、?h、?、?、?m、?z这些字是日本人自创的和制汉字。
从词典上不难发现日本独创的“国字”中“鱼”部字最多,如此可见鱼对日本人生活的重要性。
三、孕育鱼类惯用句的宗教因素
由于日本多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自古以来日本人对大自然有一种原始的质朴的敬畏感,他们认为山川草木均有神灵,人类与神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共同生存,同属自然,神灵并非绝对化的超自然存在,而是寄宿于自然界的万物之中,这便是日本神道的多神论。
日本的神道认为,鱼也是神灵之一,具有灵力或不可思议的力量。
因此日本有很多涉及鱼神的神话、传说。
这与古代日本人对鱼类的认识及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有关鱼类的神话、传说了解日本人的“鱼观”。
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中就记载过有关鱼类的怪力乱神,这些故事印证了鱼文化在日本的悠久历史,亦使我们明白了日本人对鱼类的亲密感情及其寄托在鱼上的扬
善惩恶的情感。
四、结论
本文以鱼类惯用语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日本文化的纤细性、暧昧性、集团意识等特点,从而了解到鱼是日本人表达个人情感的道具之一,探明了日本人对鱼类惯用语情有独钟的原因。
日语中存在大量的鱼类惯用句,这不仅与日本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密不可分,还与神道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鱼类惯用句是如何起源、演变及发展的,笔者今后将进一步进行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外研社,2007.10.
[2] 森田良行.ケ?`ススタデイ日本?Zの?Z??[M].?@?魃纾?1989.3
[3] 白石大二.国?Z?T用句大辞典[M].?|京堂出社,1977.
6.
[4] 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8.
[5] 鲁晶石.浅析日语谚语中的气象元素[J].安徽文学,2014.1
[6] 胡秋香.浅谈语言与文化的互相渗透――以“汤”里的日本文化和“鱼文化”里的日
语为例[J].东南传媒,2007(9).
[7]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况[M].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