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泰州古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话泰州古桥

“周围二千三丈二尺,计一十二里四十七步,高二丈七尺,趾阔四丈,面二丈。”这是《道光泰州志》中对泰州城池的记载。明初沿宋代城基重建泰州城,在四门修建月城与城门楼,并对城濠进行疏浚加宽,奠定了今日泰州城河内古城的基本形制。明万历十四年(1586),罕见的江淮大水导致泰州城垣大面积坍塌,知州谭默主持重修包砖城墙,重设南北水关连通城内市河,并在城内市河上整修和新建十数座桥梁。俯瞰泰州,城外护城河水环城旖旎,城内市河纵横交错,“双水绕城”堪称风水佳地,而横跨城内水上的一座座桥更是拈名问故事,到日登临一惘然,各有一段动人的传奇。

天下唯一税务桥

明崇祯六年(1633),《崇祯泰州志》刊刻完成,主持纂修的州人刘万春功德圆满。刘万春,字延之,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等,官至浙江布政司参政,晚年归乡辟秋实园,历时近十年主修志书,著《守官漫录》以自娱。

秋实园为泰州名园,其地位于税务桥东街,街因税务桥而名,《崇祯泰州志》载之为“太平桥,淳熙十一年守万钟建,嘉定十一年李骏重建,又圯,洪武三年守张遇林建,南水门入第四桥也,以近税务俗谓之税务桥”。对于宅旁这座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的古桥,刘万春再熟悉不过,他不仅在其主修的志书上对其详加记叙,亦有《税务桥次韵》咏曰:

中市虹飞处,当炉酒易赊。

棠郊邻此地,杏馆属吾家。

小割西湖水,遥分东岳霞。

一从蠲税后,不复榷舟车。

诗中与志书都交代了税务桥所处的位置,即城内中市河上。桥东旧有盐运司署,桥因此而得名。泰州之地自古以来“咸鹾赡溢,职赋殷繁”,早在唐开之元年即始置盐税官,到大历年间一跃而登全国十大盐监榜首,北宋一批名臣先后来泰监盐,南宋在此设淮南东路提举盐事司,明初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也曾设在泰州,曾创下多项全国最高纪录,达到“两淮盐赋过天下之半,泰州盐赋过两淮之半”的巅峰。明洪武朝后期,两淮盐运司迁往扬州,泰州税务桥一带也随之冷清,也就有了刘诗中的“蠲税”后连雇佣舟车也难的景况了。

好在税务桥仍在,桥之东西因之名税务桥东街与税务桥西街已久,已被州人广泛认同。斯桥为砖砌单拱弧形,跨度近六米、高约四米,东西各有十五六级台阶,桥上另有高约一米的砖砌栏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后,由于河道淤塞,税务桥河床渐被填平,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税西街道路拓宽垫高桥身埋入地下。1996年9月,因铺设城市下水管道,挖沟施工时意外挖出古税务桥,国家税务总局领导曾专程来泰考察,后因保护计仍暂封存地下。

税务桥除太平桥的本名外,此外另有崇明桥之名,明末宫紫阳《庭闻州世说》中曾有记述。作为我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桥梁,税务桥注定在中国的桥梁文化史上占有一席。

宋皇遗踪伏龙桥

甃石古藤封,君王此暂容。

海神应未见,钓叟岂曾逢。

梦已忘征鹿,名犹记伏龙。

伤心南渡事,不忍问遗踪。

依旧还是刘万春的诗,诗名《伏龙桥》,桥在泰州城内玉带河上,位于州治西三官殿西南,《道光泰州志》记之曰“相传宋太祖从周世宗兵至泰州,避难桥下,及太祖受禅,遂名”,一座古桥原来与这样一位开国皇帝还有关系。

南唐昇元元年(937)冬月,海陵县因其“水陆要津,咽喉剧郡”地位得升泰州。至保大十五年(957)周世宗柴荣亲自率兵出征南唐,双方在在泰州打得激烈,你争我夺,历经十来个回合。相传赵匡胤此次亦随军南征泰州,一次作战中,被南唐兵追至城西三官殿前无路可去,急中生智翻身躲在宫旁一桥下。南唐兵马从桥上冲过,小桥难以支撑,赵举起手臂托住桥身,追兵从桥上杀去后,其这才安然躲过一劫。几年之后赵匡胤做了北宋的第一个皇帝,因其曾藏身此桥,泰州人随称之为“伏龙桥”,又因桥下有赵匡胤托桥留下的巴掌印,亦有人就唤为“巴掌桥”。亦有故事说赵匡胤当年脱险后,重整人马,就在由此桥向东至小八字桥的长街上,一连打了许多个胜仗,后人称之为“十胜街”,明御史方岳有《伏龙桥》诗云:

十胜街前事,君王勇未消。

空余一片石,犹记伏龙桥。

值得补述的是,在泰州城东北二里有齑汤桥,亦与赵匡胤此次南征有关,《道光泰州志》载言“相传宋太祖兵至此,民有献齑汤者,啜而甘之,遂以名桥”。保大十六年(958),周唐之间的战事以唐献江北淮南十四州,对周称臣奉正朔作为附属国而告结束,南唐中宗李璟使泰州人陈觉请求周世宗,说江南不产盐,

愿得江北海陵盐田。周世宗只许每年给唐国盐三十万斛。南唐失去江北和盐税,食盐又不能自给,国力更加低落。

暮春桥下说徐铉

说到南唐时的泰州,就不能不说徐铉,说到徐铉在泰州,就不能不说暮春桥。湾头东去水如烟,最好清明祓禊天。

可忆南唐徐骑省,暮春桥下过年年。

这是晚清泰州诗人康发祥的一首竹枝词,诗中的徐骑省即徐铉。徐铉,字鼎臣,广陵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

南唐保大七年(949),徐铉与弟弟徐锴同被诬“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这是徐铉生平第一次遭受贬黜,出城道上,徐铉作《贬官泰州出城作》、《过江》、《泰州道中却寄东都故人》等六首诗,诗中有“别路知何极,离肠有所思”等句,倍为哀伤。好在时任泰州知州陶敬宣本与之有旧,故人虽为贬来,却也颇为礼遇之,将之安排在城西南闲居。

徐铉这年才三十三岁,在感慨“海陵郡中陶太守,相逢本是随行旧。乍申拜起已开眉,却问辛勤还执手”之余,竟也风流不忘迁客时,作《暮春桥下》诗寄给京中好友钟谟,请其转交越宾。越宾者,京中名妓也,诗云——

暮春桥下手封书,寄向江南问越姑。

不道诸郎少欢笑,经年相别忆侬无。

多情的越宾收到信后亦多感伤,请钟谟代答徐铉曰:

一幅轻绡寄海滨,越姑长感昔时恩。

欲知别后情多少,点点凭君看泪痕。

这首诗后来被收入了《全唐诗》,贬黜中的一段故事也因此被永久地流传下来。徐铉诗下曾有作者自注曰“暮春,海陵桥名”,可见五代十国时,这座暮春桥已然存在,这或许也是泰州可考的桥名最早的一座了。至《崇祯泰州志》中有“丰利桥”,下注曰“自南村负草来鬻者多聚此,俗呼高草桥,此南水门入第一桥也,旧名暮春桥”,《道光泰州志》加注“今呼为里高桥”,以与南门外的高桥相区别。保大九年(951)春,徐铉蒙召还京复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聚散纷如此,悲欢岂易齐”,回首这座相伴他近两年的暮春桥,越姑之思,是否愈发浓烈……

昇仙桥仙名长存

暮春桥北即为登仙桥,《崇祯泰州志》记曰“乾道元年建,南水门入第二桥”,桥名之仙指北宋泰州道士徐守信,州人亦俗呼桥作“昇仙桥”。

乾道是南宋孝宗的年号,乾道元年即公元1165年,是年距离徐守信驾鹤羽化的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才过去57年。泰州历史上一度十分崇道,曾经涌现出著称南北的“海陵十仙”,徐守信即为其中之一,被称为徐神翁。

据徐守信墓志所言,其“少孤,不治产,遂依本州天庆观道正冲寂法师唐日严出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徐守信深入钻研老子和庄子等道教经典,练就了随机应变、能言善辩的本领,谈论人的死生祸福,滔滔不绝似有先知,以至于达官贵人纷纷上门求教,辐辏鳞集。时苏东坡在扬州任上,闻之也遣人前来求字,询问平安。有大臣将这些事奏闻到皇帝那儿,笃信道教的哲宗皇帝亲赐紫服,授徐守信“圆通大师”的称号。宋徽宗登基后,徐守信更得信任和礼遇,从泰州“召至都下”,徽宗“用太宗见陈抟故事,御绦褐,即便殿,以宾礼接之”,赐号“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