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8章-2

合集下载

物业环境管理 08教案(2-3)[2页]

物业环境管理   08教案(2-3)[2页]
1.污染源控制(1)选用环保型装修材料。(2)减少日常化学品的使用。(3)厨房燃料燃烧完全。(4)少吸烟。2.加强通风3.有选择地使用空气净化装置4.适当种植绿色植物
物业管理小专家监测植物
小结
10
15
15
5
课后作业
课后
记录
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年 月 日
1.什么叫大气污染?2.大气污染来源有哪些?
3.大气污染危害有哪些?4.大气污染标准?
5.大气污染如何防治?
一、物业大气污染概述
(一)物业大气污染概念
(二)物业大气污染来源
1.室内污染(1)吸烟引起的污染(2)居室装修及新家具引起的污染(3)使用日用化学品(4)住宅厨房污染(5)建筑物自身的污染
2.室外污染物的污染
二、物业大气污染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1.物业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1)装饰材料对人类的危害。(2)烟气对人类的危害。(3)CO对人类的危害。
2.物业室外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小链接“红颜杀手”
5
25
15
教 学 过 程
时间分配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1.高浓度污染物影响2.低浓度污染物影响
(三)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1.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1)使全球气候变暖。(2)产生“温室效应”。(3)造成城市“热岛效应”。(4)破坏大气臭氧层。(5)形成酸雨。2.大气污染对地形降雨呈负面作用3.大气污染对“能见度”的影响
三、大气污染控制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四、物业室外大气污染的防治
教案
课程物业环境管理编号8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星期第节

第八章环境管理PPT课件

第八章环境管理PPT课件
第八章 城市环境管理
1
二 、城市环境的特征 262
(一)高度人工化 (二)开放性 (三)脆弱性
2
三、 城市环境问题(现状) 268-269
(一)大气污染 粉尘、悬浮颗粒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氟
化物、氮氧化物等等 1、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型污染 (1)工厂开工以煤为主 颗粒物PM10 颗粒物PM2.5 (2)机动车辆尾气排放物
权利) 3、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4、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12
(三)监督类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3
14
2024/10/16
9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大工程建设)273 ① 由申报单位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② 某些职能部门的专项规划
10
3 、“三同时”制度 4 、排污申报与许可制度(污染源总量控制)
275
11
(二)治理类
1、排污收费制度 274 2、排污权交易制度(公开买卖排放污染物的
3
2、酸雨 3、光化学烟雾
4
(二)水污染 有毒、有害、富营养化物质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5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垃圾;建筑垃圾;电
子废物;放射性废料;医疗垃圾
6
7
2024/10/16
(四)噪音污染
8
三 、城市环境管理制度 课本273-276页 (一)预防类 1、 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管理学第八章全球环境管理精品PPT课件

环境管理学第八章全球环境管理精品PPT课件
根据最新气候模式预测,21世纪全球气温将 以每10年0.2~0.5℃速率升高,到21世纪末,气 温将增加1~3.5℃ 。
全球气温升高将导致北极熊溺死
2、降水格局发生变化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暖化将提高海洋表面
蒸发量,从而提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大气成分变化已使全球降水格局发生变化,
其总体发展趋势是: ⑴中纬度地区的降雨量增大; ⑵北半球亚热带地区的降雨量下降; ⑶南半球的降雨量增大。
⑸能源开发利用不符合可持久性原则; ⑹迅速而又未经良好规划的都市化,特别是沿 海地区的都市化,正在给邻近地区的生态系统 造成严重负担; ⑺周期复杂且常不为人知的全球生物化学相互 作用正在因人类干扰导致广泛的水文变化、气 候变化、酸化和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生物生 产力急剧丧失。
这些变化都与当今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 方式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其中人口增长是 导致当今全球环境问题的最主要驱动因子。
一、人口增长
从1850至1999年底短短150年,世界人口 由10亿激增到60亿,预计到21世纪末世界人 口还将增加一倍,高达120亿。
这种庞大的人口数量,意味着人类将需要 更多粮食、衣物和能源,意味着人类将更快地、 更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加迅速地 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巨大人口压力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根源, 因此有效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已成为解决全球 环境问题的关键。
3、全球云量分布变化 自20世纪以来全球云量有增加趋势,例
如在印度过去50年内云量增加7﹪,欧洲80年 内增加6﹪,澳大利亚80年内增加8﹪,而北美 在过去90年内增加9﹪。云量增加对气候变化 将产生复杂的综合影响。
4、海平面上升 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
20cm,全球温暖化引起的海洋热膨胀、南极 冰盖融化、格陵兰冰盖融化、高山冰川融化是 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环境管理学的概念与重要性1.1 环境管理学的定义1.2 环境管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3 环境管理的重要性1.4 环境管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环境问题的种类与影响2.1 环境问题的分类2.2 环境问题的起源与影响因素2.3 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2.4 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3.1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3.2 环境管理的方法与技术3.3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3.4 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第四章:环境监测与评估4.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4.2 环境质量评估的方法与指标4.3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4.4 环境监测与评估在我国的应用案例第五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措施5.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5.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5.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实践案例第六章:环境政策与法规6.1 环境政策的定义与目标6.2 环境政策的设计与实施6.3 主要环境法律法规简介6.4 环境政策与法规的案例分析第七章:环境管理战略与规划7.1 环境管理战略的概念与重要性7.2 环境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7.3 环境规划的方法与步骤7.4 环境管理战略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八章:环境经济与环境市场8.1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8.2 环境经济学的核心概念8.3 环境市场的类型与运作8.4 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及其效应第九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9.1 环境教育的目标与方法9.2 环境教育在学校与社区的应用9.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机制9.4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的案例分析第十章:环境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10.1 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10.2 企业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10.3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10.4 企业环境管理与社会责任的案例分析第十一章:环境冲突与调处机制11.1 环境冲突的类型与成因11.2 环境冲突的调处方法11.3 环境法庭与环境仲裁11.4 环境冲突与调处机制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环境影响评价12.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与流程12.2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指标12.3 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应用案例12.4 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经验第十三章: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13.1 生态系统的服务与功能13.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13.3 生态保护的措施与策略13.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分析第十四章: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14.1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14.2 环境治理的结构与机制14.3 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的实践14.4 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的案例分析第十五章:未来环境管理的挑战与机遇15.1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治理15.2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15.3 科技创新与环境管理15.4 环境管理教育的未来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环境管理学的十五个章节,从环境管理学的概念与重要性、环境问题的种类与影响、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到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再到环境政策与法规、环境管理战略与规划、环境经济与环境市场、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以及企业环境管理与社会责任,还包括环境冲突与调处机制、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环境伦理与环境治理,以及未来环境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2024年认识环境管理的教案

2024年认识环境管理的教案

2024年认识环境管理第一章:环境管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了解环境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1.2 教学内容环境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环境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引入相关案例进行分析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提问案例分析报告第二章: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2.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法律法规的种类和体系掌握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机制了解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2 教学内容环境法律法规的种类和体系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机制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自主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并进行解读2.4 教学评估法律法规解读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3.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种类和应用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等基本方法了解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3.2 教学内容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种类和应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等基本方法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自主进行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等实践活动3.4 教学评估实践活动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第四章:环境管理的实践案例4.1 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环境管理的成功案例分析案例中环境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国内外环境管理的成功案例案例中环境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案例4.3 教学方法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4.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战略与政策5.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掌握环境政策的设计与分析分析环境管理战略与政策对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影响环境管理战略的类型和制定过程环境政策的种类和实施机制案例分析:环境管理战略与政策的实际应用5.3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小组讨论:制定一个环境管理战略计划5.4 教学评估小组环境管理战略计划报告个人对特定环境政策的分析报告第六章:环境管理体系6.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掌握ISO 14001等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学习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过程6.2 教学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和目的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如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认证步骤6.3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实际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过程个人对环境管理体系案例的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第七章:环境风险管理7.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风险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步骤学习环境风险沟通和管理策略7.2 教学内容环境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环境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工具环境风险沟通和管理案例研究7.3 教学方法讲座与互动讨论小组工作: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的简单练习7.4 教学评估小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个人对环境风险管理策略的分析和评价第八章:环境伦理与可持续性8.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伦理的核心原则和理论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探讨环境伦理和可持续性在环境管理中的角色8.2 教学内容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环境伦理和可持续性在实践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讲座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环境伦理决策过程8.4 教学评估个人对环境伦理案例的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第九章: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9.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教育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公众参与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和策略9.2 教学内容环境教育的目标、方法和实施策略环境教育的工具和技术公众参与的有效方法和实践9.3 教学方法讲座与小组工作实地考察:访问环境教育项目或公众参与活动9.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环境教育项目的评估个人对公众参与策略的分析报告第十章:未来趋势与挑战10.1 教学目标分析当前环境管理的全球趋势探讨未来环境管理面临的挑战思考创新解决方案和策略10.2 教学内容全球环境管理的最新趋势未来环境管理的主要挑战创新思维和策略的发展10.3 教学方法讲座与小组讨论创意工作坊:设计未来环境管理的创新解决方案10.4 教学评估小组创新解决方案设计报告个人对未来环境管理挑战的思考和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1. 环境管理概述:理解环境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授课对象:大三学生授课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墨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环境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环境管理学概述1.1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环境管理学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2.1环境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2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2.3环境管理中的系统分析和决策模型三、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法3.1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3.2环境规划和环境监测3.3环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四、环境管理的案例分析4.1全球环境管理案例分析: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4.2国内环境管理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4.3企业环境管理案例分析五、环境管理学实践能力培养5.1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5.2环境管理项目设计和实施5.3环境管理方案评估和效果监测六、课程评估与考核6.1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6.2期末考试成绩6.3课程设计报告的评分教学方法:1.授课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讲课方式外,将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激励学生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环境管理问题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外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环境管理座谈会等,加强学生对环境管理实践的体验和认识。

教学内容详细说明:第一讲:环境管理学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讲: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通过讲解环境管理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为他们后续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第三讲: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法介绍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等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关键技术。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课件—08区域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课件—08区域环境管理
利用污染物排放标准,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 物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等,监测对照排污的污染物浓 度,以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主要手段:EIA、三同时、排污收费
监督监测、监察、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2)浓度控制法的优点
• 直观简单,可操作性能强,管理方便。 • 易于检查和控制排污--遵守和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
减少甚至消除污染产生根源,以减少污染废物及防止污 染的策略,称污染预防(Pollution Prevention)。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从科学的定义出发,可以将污染预防概念定义为: 指在人类活动各种过程中,如材料、产品的制造、使 用过程以及服务过程,采取消除或减少污染控制措施,它 包括不用或少用有害物质,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制造技术 与工艺等,以达到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各种(生产、使用) 过程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和资源,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与之相关的概念和思想:“废物最小化”、“无废技术”、 “源削减”、“零排放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等。 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 率、削减污染物以减轻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
P178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图8—1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示意图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二、末端控制的方法
1. 污染排放的浓度控制 防止环境污染的关键是控制污染物向环境排放。以控制
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 系。
通过控制污染源排放的浓度的方法,是我国70-80年代环 境管理上一直执行的管理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1)浓度控制法的手段
• 环境绩效评估是一种用于内部管理的程序和工具,被设计用来提供管理 阶层一种可靠和可验明的资讯,以决定组织环境绩效是否符合组织管理 阶层所设定的基准。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

《环境管理学》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具备相关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定义和涵盖的范围;2. 掌握环境管理学的重要原理和方法;3. 了解环境管理相关法规和政策;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5. 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本部分将介绍教学内容的大致框架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1. 环境管理学的概述1.1 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1.2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教学方法:演示讲解,示范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

2. 环境管理学的重要内容2.1 环境评价与监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

2.2 环境规划与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授课,小组合作,设计项目展示。

2.3 环境保护与治理教学方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3. 环境管理法规与政策3.1 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案例辨析,问题讨论。

3.2 环境管理政策与标准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小组研讨。

第三部分:教学流程本部分将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出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

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堂课:环境管理学的概述1.1 开场小视频介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1.2 回顾环境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1.3 讲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4 完成一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练习,检查学生对于第一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第二堂课:环境评价与监测2.1 介绍环境评价的概念和步骤。

2.2 分析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2.3 阐述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2.4 班级分组进行一个环境评价与监测的案例分析,并展示结果。

3. 第三堂课:环境规划与设计3.1 解释环境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

3.2 展示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实际案例。

3.3 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小项目,并展示成果。

环境管理学-精品文档32页

环境管理学-精品文档32页

"丝绸之路"上的交河故城历史名 城,
西域小国楼兰
陷入沙漠中的统万城
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
• 全球气候变暖 • 臭氧层破坏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酸雨蔓延 • 森林锐减
• 土地荒漠化 • 大气污染 • 淡水资源枯竭 • 海洋污染 • 固体废弃物污染、
危险废物和有毒化 学品的扩散
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
段,对于人类有害于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进行的调整,以期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的一种活动。
• 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它是人类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
• 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
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 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 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 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
• 《环境保护法》中的解释:“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 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 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 村等。 ”
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人工环境)
(二)环境问题
• 涵义: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最初被认为是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 ——此后,经济学家从经济学角度探究其发生原因 ——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
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 类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
传统发展观的基本特征与缺陷
基本观念 发展观 伦理道德观 价值观
特征与缺陷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第七章产业环境管理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实验学时:0学分: 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基础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选修课,拟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3.安排学生去环保局了解目前的环境管理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手段重点、难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2章-1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2章-1
该方向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 和演化规律,将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本质特征的“发展 度”、“协调度”、“持续度”三者内部的逻辑自洽和动 态均衡作为中心,有序地演绎了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与 三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关系,建立了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人关系的统一解释基础和定量的评判规则。
系统学方向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2007)为代表。另外一个 代表理论是“三种生产”理论 。
(三)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发展过程及其 环境问题的解释
人类文明历程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文明发展阶段中,人类与自然环 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的模式经历了漫长的演 变过程,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也经历了 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原始文明时代
环人 物物
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 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非常少, 物资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 上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保证。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 用自然资源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 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 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状况。 代际公平是指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 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 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 环境条件。
该方向的研究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 告》,其衡量指标以“人文发展指数(HDI)”、 Cobb的“真实进步指标(GPI)”、Allen的“可持续 性晴雨表”等为代表。

《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选取不当。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及任务(一)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指导和培育环境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见作业题的点评)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基本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及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1987年至今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1.内涵: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1)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2)复杂性、综合性的科学(3)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本章重点➢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考试不要求)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一、环境管理的主体:广义地说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相关方。

环境问题的形成源自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政府、企业、公众,因此环境管理的主体也是这三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多,平原少
我国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而 平原、盆地只占31%。与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大的国 家,如加拿大、美国、巴西等相比,我国山地面积 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较大。
◆农用土地比重小,分布不平衡
我国土地面积很大,但可以被农林牧副各业和 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70%,且分 布极不平衡。
(二)水资源的特点
①循环再生性与总量有限性。 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③功能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④利弊两重性。
(三)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1.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1012m3,列世界第 6位。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8mm,年平均径流量为 2.7×1012m3,地下水补给总量约0.8×1012m3,地表 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和重复水量约0.7×104m3。但 由于中国人口多,故人均占有量只有2632m3,约为
水只占全国的10%。从而形成了南方地表水多,地
下水也多;北方地表水少,地下水也少的极不均衡 的分布状况。
3.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的降水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故径流量的 年内分配不均。长江以南地区3~6月(或4~7月) 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60%;而长江以北地区 6~9月的降水量,常占全年降水量的80%,秋冬 春则缺雪少雨。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多雨年份与少雨 年份往往相差数倍。如北京1959年的年降水量 (1406mm)是1869年(242mm)的5.81倍。安徽 (蚌埠站)1956年的年降水量(1565mm)是1922 年(376mm)的4.2倍。
◆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 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104km2,约占亚洲大 陆面积的22%,为全球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 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很少。根据联合国粮农组
织的资料,我国人均占有土地只有1.01hm2,仅为 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0.1hm2, 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
(二)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是指地表在失去植被覆盖后,在干
旱和多风的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景观 的现象。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已 有31.1×104km2的土地成为沙漠化土地,占全国土 地总面积的3.9%。土地一旦沙化,其发展速度迅
速加快。土地沙化后的生产力将急速下降甚至完全
丧失。
(三)土地盐渍化
盐渍化指土地中易溶盐分含量增高,并且超过
作物的耐盐限度时,作物不能生长,土地丧失了生 产力的现象。我国盐渍化土地有81.8×104km2,其
中原生盐渍化土地面积为44.9×104km2,人为活动
形成的盐渍化土地面积为36.9×104km2,次生盐渍 化的土地面积有6.33×104km2。此外,还有易发生
(六)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据估计,我国自1949年以来,由于工业、交
通和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耕地累计减少 4273×104hm2,扣除开荒造田2633×104hm2净减少
1640×104hm2。现有在册耕地9567×104hm2
,人均
只有0.08hm2。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口 的增长,耕地总量和人均量还将进一步下降。
海河、滦河流 域为全国平均 值的13.4% 辽河流域为全国平 均值的29.8%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而 耕地只占全国的36%;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 仅占全国的7.5%,而耕地却占全国的36.5%。
我国地下水的分布也是南方多,北方少。占 全国国土50%的北方,地下水只占全国的31%。晋、 冀、鲁、豫4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地下
盐渍化的土地17.33×104km2。
(四)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 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我国有36.6%的耕地普遍缺氮,59.1%的耕地 缺磷,22.9%的耕地缺钾。有50%的耕地土壤有机 质仅在0.5%~2%之间。除土壤养分退化外,由于 重用轻养,耕作粗放,土壤结构破坏,耕层板结, 土壤中水分、空气和热量等肥力因素难以协调,致 使土壤肥力下降。总的来看,我国耕地肥力不足, 部分地区土壤肥力下降趋势明显。
(四)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 用和管理保护的政策体系、运 作机制和相应的制度体系
• 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的标志在于:一是土地利用的 总效益、总效率是否高?二是土地利用的效益能 否持续,即是否能在用好地的同时做到养好地。 这就是说土地利用政策的方向必须正确。 • 一个好的土地利用政策能够调动各种开发利用土 地资源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并激励他们自觉执行 政策。因此土地利用政策要能恰当地协调政府部 门、企业和公众三者的利益关系,其中特别要注 意巧妙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保护公众尤其是 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多项政策必须构成一 个完备的体系。
土地资源的退化
导致贫困 威胁区域和全球性安全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有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108hm2土地资源 受到土地退化的影响,由此造成的直接损 失达423亿美元,而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 经济损失的2至3倍,甚至10倍。
全世界土 地退化比 较严重的 国家之一
(一)水土流失
过度的樵采、放牧,甚至毁林、毁草开荒,破 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另外,由于在工矿、 交通、城建及其他大型工程建设中不注意水土保持, 也是使水土流失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 153×104km2发展至90年代的179.6×104km2,其中 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04km2。因水土流失全 国每年丧失的表土达50×108t,其中耕地表土流失 33×108t。因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地生物或经济产量 明显下降或丧失的土壤资源约37.8×104km2。
(二)土地资源的特性
• 土地资源是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和存在的,人类 一般不能生产土地,只能利用土地,影响土地的 质量和发展方向。 • 土地资源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存在于一定的地域, 并与其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具有明显 的地域性。 •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基本 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其基本用途和功能不能用 其他任何自然资源来替代。
制度
机制
政策
政策的方向必须正确

土地利用的总效益、总效率是否高? 土地利用的效益能否持续?
一、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一)水资源的概念
本节所说的水资源,专指自然形成的淡水。其 基本概念完全类似于上一节所说的土地资源。所不
同的只是它的功能通过水量、水质及水能三个方面
来表现。
水量 水质 水能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界中的淡水水体,并不一 定都能被称为经济学意义的“资源”。它仅指在一 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 分水体。这种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湖泊、地下水和 土壤水等淡水,个别地方还包括微咸水。地球上这 几种淡水资源合起来约为1065×104km3,只占全球 总水量的0.32%左右,所占比例虽小,但其重要性 却极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土壤水虽然不能直接用于 工业、城镇供水,但它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所 以土壤水属于水资源范畴。至于大气降水,它是径 流、地下水和土壤水形成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补 给来源。
◆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 我国农业历史发展悠久,较好的土地后备资源
已为数不多。据估计,今后可供进一步作为农林牧
用的土地共约1.25×108hm2,其中可开发为农地和 人工牧草地的仅0.33×108hm2左右。而质量好和中 等的只占其总量的30%,约0.1×108hm2左右。
二、土地资源开发 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农 林 牧 副
自然人文 景观
生产资料

(三)土地资源的功能与作用
(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的土地从平均海拔50m以下的东部平原, 到海拔4000m以上的西部高原,形成平原、盆地、 丘陵、山地等错综复杂的地貌类型。 从水热条件看,我国的土地,南北距离长达 5000km,跨越49个纬度,经历了从热带、亚热带到 温带的热量变化;东西距离长达5200km,跨越了62 个经度,经历了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的干湿度 变化。
(三)制定在不同层次上科学、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 这里所说的层次和体系指在国家、省(自治区、 直辖市)、县(区)、镇(乡)、村等不同级别 上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制定出各类土地的 使用安排。 •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不同部 门、不同项目在土地利用要求上的矛盾。这里要 协调的有国家的利益(包括眼前的和长远的)、 部门或地区的利益、企业单位的利益和公众(特 别是农民)的利益。
(五)土壤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兴起,
工厂、矿山生产建设中污染物的排放,农业生产活 动等引起的土壤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据报道,我国
受污染的耕地土壤已近2000×104hm2,另据统计,
我国降酸雨的面积已从1985年的175×104km2扩大 到1993年l280×104km2,受害面积增加了 100×104km2。
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我国平均每年被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108t, 年平均输沙量大于1000×104t的河流有115条。其中 黄河年径流量为543×108m3,平均含沙量为 37.6kg/m3,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6×108t沙量大将会在造成河道淤塞、河床坡降变缓、水
(二)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 土地利用现状开展调查和评价
• 一是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空间分布,调查水热条 件、海拔、植被情况。 • 二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①土地 利用分类。目前可分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 居住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湿地、水面以及未 利用的土地等9大类。②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 效率分析。所谓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 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土地利用效率指单位用地面 积所产出的产值或利税或功效。
库淤积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增大了开发利用这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