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实施方案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实施方案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实施方案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实施方案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建立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体系,营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氛围,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流程。

(二)提高医疗机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最大限度降低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三)促进医疗机构建立专业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团队。

二、管理体系及工作职责

(一)AMS领导小组

组长:桂XX(院长)

副组长:林XX(副院长)、陈XX(副院长)

成员:XX(副院长)

XX(副院长)

XX(医务科科长)

XX(质控科科长)

XX(药剂科科长)

XX(院感科科长)

XX(检验科科长)

XX(信息科科长)

XX(护理部主任)

秘书:XX(医务科科长)

工作职责:

1.负责建立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和技术支撑体系;重大事项决策。

2.确定抗菌药物年度管理指标,与临床科室签订管理责任状。

3.对相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与奖惩处理等。

4.授权与支持AMS工作组工作,审核AMS工作组工作报告。

(二)AMS工作组

组长:林XX(副院长)

成员:

秘书:

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

2.负责抗菌药物目录遴选,并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组织修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处方集。

3.定期检查、调查和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督促临床医师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4.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5.组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组;组建多学科处方点评小组和专家组。

6.拟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质控指标。

7.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三)、各部门职责分工

1.医务科

(1)作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职能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

(2)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培训。组织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和考核,按不同级别专业技术资格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调剂权,并对处方权和调剂权进行动态监督管理,将新增和取消处方权的医师名单及时报送信息科维护。

(3)督促临床医师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落实各项质控指标。

(4)牵头组建多学科诊疗协作团队,提高协作能力,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2.药剂科及临床药学室

(1)负责协调药品保障,满足临床合理需要。

(2)组织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

(3)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向AMS工作组汇报。

(4)定期组织处方点评小组对抗菌药物处方和医嘱实施点评,点评结果汇总报送AMS工作组。

(5)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反馈。

(6)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医嘱审核、用药品监护、患者用药教育、不良反应处置、疑难病例讨论、会诊等。

3.院感科

(1)建立医院感染防控的标准化流程(SOP),并组织实施。

(2)根据临床微生物室上报的临床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和汇总和发布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资料,提交干预措施,并提交AMS工作组讨论。

(3)协助医务科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学习培训。

4.感染性疾病科

(1)承担对本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

(2)承担抗感染会诊,不明原因发热、疑难病例诊治等工作。

(3)参与抗菌药物处方点评

5.临床微生物室

(1)指导临床规范采集、送检微生物标本,提高标本送检率和合格

率。

(2)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开展病原学检验,确保结果准确性。

(3)密切与临床科室合作,积极参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会诊和讨论,及时正确报告、解读病原学检验结果,推动基于药敏检测结果的临床诊疗决策。

(4)负责本院病原菌分布和细菌耐药信息动态监测,定期发布监测数据。

6.护理部

(1)督促各科护士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使用间隔,严格执行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2)协助观察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3)协同做好标本采集和送检。

(4)对患者进行普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教育。

7.信息科

(1)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为抗菌药合理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2)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及细菌耐药监测,以及医院感染管理等。

三、工作模式

(一)年度计划。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AMS工作会议,进行年度工作总结,制订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年度计划。

(二)季度例会。工作组每季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工作汇报,

讨论决定工作事项。

(三)MDT诊疗团队

MDT团队由医务科牵头组建,小组成员由业务副院长、医务科、临床、检验科、影像科、临床药学室、院感科、病理科等科室组成,为院内疑难病例提供强大的多学科会诊队伍,同时也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四)精细化管理

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实施干预,评价效果,持续追踪,不断改进。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日常工作,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提交AMS工作组讨论,重大事项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组督导各部门根据制定方案落实工作,听取反馈,持续改进。

(五)严格审查,处罚相符

AMS小组工作的开展,必须对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与院内其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完成,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处罚措施:对抗菌药违规使用的科室,第一次发现,予院内网公示;第二次发现,针对性反馈或约谈临床治疗组医师;第三次发现,经核实,每一份病历处罚300元,并约谈科室主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予科室及个人评优、评先挂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管理制度 *******医院 2016.12 目录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三、抗菌药物处方权管理规定 四、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制度 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 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公示制度 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诫勉谈话制度 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制度 九、抗菌药物新药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十、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调整办法 十一、目录外抗菌药物临时采购使用管理制度与程序 十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

根据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发〔2015〕42号)为主要依据,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一、组织管理及部门职责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行责任制。院长是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室主任及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科室及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目标考核及晋升、评先树优等的重要指标。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即: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安全性、疗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三)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

2019年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一、基本原则 1.个体化用药: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 和给药剂量、用法,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感染性疾病应根据药敏结合临床分析选择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的选择结合临床诊断、感染部位,尽量选用有效、价廉、毒性小的药物,能用窄谱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尽量不用广谱,以减少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 2.有样必采: 在使用或更换抗菌药物治疗前应正确采集标本,做病原学及药敏试验,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更换原来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分线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疗效和不良反应 分为一、二、三线,并实施分线分级管理。 4.审批制度:使用三线抗菌药物或二联抗菌药物必须有 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无药敏试验的必须有科主任及医务科审批。 5.记录用药:所有使用、更换抗菌药物必须有病程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所用药物的通用名称、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次数、疗程等,必须有合理的病情分析。 6.疗程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的疗程,一般感染的不超过 5 天,超过5 天的必须有明确的感染证据并在病程录上具体

分析记录 7.换药有理: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 小时(重症感染48 小时)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8.联合有据: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适应症:对单一抗菌 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或难治性感染,以及既需要长期用药而又使病人免于产生细菌耐药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产生,可采用联合用药。 9.拒绝滥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疾病,原则上 不使用抗菌药物。 10.预防用药:严格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原则和用药方案,不得无针对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感染手段。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仅限于外科围手术期及符合预防用药指征的非手术病人。 11.越级用药:以下紧急或危重情况,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1)感染病情严重者,包括:①败血症、脓毒血症(Sepsis )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 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 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包括: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意见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意见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项管理规定,根据我院临床诊疗活动的特点,针对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分级使用及围手术期应用,制定如下补充意见。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职责 1、负责对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病历及时通知整改。() 2、负责对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审查,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病历及时通知整改。() 3、负责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病历及时通知整改。() 4、按照院职能部门的安排,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检查、分析、总结等工作。 三、奖罚措施 1、各科室必须按照此补充意见,办理审批手续,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凡没有按照此补充意见执行的,每份病历扣罚科室200元。 2、接到整改通知的科室必须在2日内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医教科,对于未按时整改的科室,院周会通报,每份病历扣罚责任科室200元。 3、由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违规问题没有发现,每发现一例扣罚责任人200元。 4、管理小组成员认真履行职责,在上级部门的检查中没有发现违规问题的,每人每次给予200元奖励。 **医院 二〇一四年*月*日

附件: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基本原则和规定 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3、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应用基本原则 附件1: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基本原则和规定 抗菌药物合用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个别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但使用不当也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耐药菌株更多,故不宜盲目联合用药。 一、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依临床经验联合用药治疗,使药物的抗菌谱扩大,待确诊后再调整。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 3、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者,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慢性尿路感染等。 4、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用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时可减少前者的应用量,减轻毒性。 5、感染部位药物不易渗入者,如结核性脑膜炎。 二、联合用药的原则和规定 1、用一种抗感染药可控制的感染,无须联合用药。 2、有明确联合用药指征者,一般限于两药联用,极必要时才三药联用。 3、联合用药中至少有一种对致病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余的不应有明显的耐药性。除极少数情况外(如抗结核病时),不宜长期采用固定组分的联合用药,而且尽量缩短联合用药的时间。 4、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三联及以上,须提前办理审批手续,紧急情况和节假日可以顺延3天。

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调查

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调查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评估其推广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月的住院患者病历277份作为对照组,2014年2月~2014年10月的的住院患者病历312份作为实验组,以此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我院实施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前的病例,实验组为我院实施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后的病例。分别记录、统计两组病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率、使用合理性等,比较研究该系统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改变。结果实施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后的实验组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实施前的对照组的(P<0.05),实施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后的实验组各类抗菌药物使用的频次较实施前的对照组有所减少(P<0.05);实验组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类、磺胺类及硝基咪唑类药物的使用比例明显降低(P <0.05)。结论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能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较未实施该系统前采取的其他遏制抗菌药物滥用的措施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DIMS)on rationality of antimicrobial usage in order to evaluate its promotional value. Methods From April 2013 to January 2014,medical records from 277 in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From February to October 2014,medical records from 312 in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group (research objects).In the control group,these medical records were recorded without ADIMS,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se medical records were by ADIMS.The usag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including usage rate and rationality in the two groups was recorded and calculated.The change of drug rationality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DIMS was comparatively studied. Results After applying with ADIMS,usage rat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rea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Frequency of antimicrobial drugs usage after ADIM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relative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proportions of using penicillins,quinolones,clindamycin,sulfonamides and nitroimidazoles were also lower (P<0.05). Conclusion ADIM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rational usage of antibacterial agents,and its effect on restraining ab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s better compared with other measures,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Antimicrobial drug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一大类药物,一般是由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培养得到的某些物质,或是用化学合成法合成的某些类似物。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类、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和喹诺酮类等,在一定浓度下对各种病原体具有杀灭和抑制的作用[1]。但由于抗菌药物的大规模使用,

最新抗菌药物监督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监督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广西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细则。 2.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防治、诊断疾病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防治、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二、组织管理 成立临床合理用药及抗菌药监督管理小组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和任务: 1、根据医院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目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 2、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本院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3、定期公布全院及重点科室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提出经验用药方案; 4、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努力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三、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1.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 医师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部的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2.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3.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个体化用药。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4.药剂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及时收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服务。药师要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同时,要进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登记定期向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四、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及全州县的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我院使用的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见表)进行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 理规定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为促进医院抗菌药物规范、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 生,依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 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本院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选 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患 者,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任组长,负责抗菌药物 临床使用的相关工作。各临床科室主任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奖,并根据本科室本专 业的特点制订年度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 三、医院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作为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按 照《临床诊疗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的要求,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完善工作制度和监管机制,每月分析院、科两级抗菌药物 临床使用情况,对科室和个人存在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结果与绩效考评挂钩。 四、根据本院用药情况,制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药品分级目录。医生应严格执 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细菌耐药情况、患者 病理生理特点及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 的使用一定要按规定履行程序,专家会诊意见必须在病历中记录。对不执行抗菌药物分级 管理制度的科室和个人按规定进行相应处罚。 五、检验科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工作,并及时 将结果通报临床。感染控制科定期对细菌耐药趋势进行分析,公布感染监测报告,针对不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一、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医疗机构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有临床科室提交申 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2、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 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不得超过2种。 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3、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供应目录以外 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有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

有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4、二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原则上不超过35种,其中: A:碳烯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注射剂不得超过3个品规。 B::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 C::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2各品规。 D::深部抗其他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各品规。 E: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各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各品规。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 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对综合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做出一下规定。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XX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依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医务科、药剂科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 1、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2、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3、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一)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就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就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就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根据卫生部、卫生厅的规定适时调整。 严格执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流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急)诊使用。 (二)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 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与使用疗程合理。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三)严格医师与药师资质管理 医务科联合药剂科每年度对医师与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与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对医师与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与规范化管理培训与考核,内容包括: 1、《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01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大钺

抗菌药物耐药在美国和欧洲每年造成约5万患者死亡,估计全球每年至少70多万 患者死于抗菌药物耐药。面对耐药问题,如不采取行动,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每年将有1000万人死于抗菌药物耐药 ,死亡人数可能超过肿瘤 抗菌药物耐药:全球共同面临的危机

应对抗菌药物耐药:全球均已行动起来WHO Global Strategy for Containment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WHO 2011. BAD BUGS, NO DRUGS: As Antibiotic Discovery Stagnates. A Public Health Crisis Brews. IDSA 2004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rea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3. US CDC 2013.

应对抗菌药物耐药:全球均已行动起来

WHO:2019年全球的10项威胁 1、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2、非传染性疾病 3、全球流感大流行 4、脆弱的环境 5、抗菌药物耐药性 6、埃博拉等高位病原体 7、薄弱的初级卫生服务系统 8、疫苗犹豫 9、登革热 10、艾滋病

卫健委的政策与行动 2004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06年 围手术期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指南 2008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2009年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0年 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 2011-2013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2012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012年 关于建立加强“两网”建设的通知 2015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6年 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 2017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 2018年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9年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与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与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与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她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与治疗。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与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与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但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尤其就是无协同、相加作用的甚至就是拮抗作用,并可加重毒、副作用及导致耐药菌株生长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6、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7、抗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综合治疗,特别就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 8、注重研究药物经济学,努力降低药费支出,防止浪费。 (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订与调整原则 1、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包括种类、剂型、剂量、途径、间隔时间、配伍等)应根据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要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如高龄、小儿、孕妇与哺乳妇等)、病理特点(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体质等)、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经验性给药方案;有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则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 2、对于轻中度感染,如选用口服药物有效,尽量不用注射剂;静脉用药除治疗

信息管理系统在我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在我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药学干预,加强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以我院泌尿科为例,对2014年1~12月(干预前)678例和2015年1~12月(干预后)743例在我院泌尿科治疗的患者共1421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比较干预前、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抗菌药物单次给药合格率、住院手术患者接受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d数等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使用强度为70.29DDDs/100人/d,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为79.20%,干预后使用强度为37.75DDD s/100人/d,使用率仅为51.14%。干预前平均住院d数为(8.5±1.15)d,干预后的平均住院d數为(3.6±1.07)d;抗菌药物单次给药剂量合格率干预前为59.29%,干预后为90.31%。结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控制和减少了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antibacterial drug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urology as an example,for 1~12 months in 2014 (before intervention)678 cases and 1~12 months of 2015(after intervention)in the treatment of 743 cases of urinar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in 1421 cases,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fore intervention,after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the hospital inpatient drug use intensity,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antimicrobial antibacterial drugs,single dose qualified rate,changes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 therap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the average d number indexes.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using strength 70.29DDDs/100/d,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as 79.20%,the intervention use intensity of 37.75DDD s/100/d,the use rate of only 51.14%.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 number (8.5±1.15)d,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intervention d number(3.6±1.07)d antibacterial drugs;single dosage passing rate was 59.29% before intervention,after the intervention was 90.31%.Conclusion The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o effectively improve work efficiency,standardize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control and reduce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Antibiotics;Rational use of drug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万,而这一数字到了1999 年上升到了2000万,这主要是耐药菌无法再被抗菌药物所控制,而引起了感染最终导致死亡[1]。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无抗菌药物的时代。全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不合理,无效,不规范的医疗用药问题,特别是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尤其严重[2]。据统计,目前在我国使用量列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文件.doc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耐药性细菌的产生,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特作以下规定: 一、成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小组,成员由临床科室主任,医务科主任、药剂科主任、检验科主任等参加。 二、该小组负责拟订抗生素使用规定,组织药剂科和检验部门定期检查,根据药房反馈信息,调研和分析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三、检验科对各科送检的培养标本按要求做细菌培养、 鉴定,并分科登记检验结果,定期上报(每季度一次)主要 病原菌及其它真菌、病毒等感染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信息。 四、药房应建立各类抗生素的出入消耗登记制度,将临床使用抗生素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 小组。 五、各科主任应督促检查各级医师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和给药途径,遵照有效少量的原 则,消除重复用药现象。住院总医师必须熟悉管理办法及使 用规则,协助科主任做好此项工作,护士要了解各种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六、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定并监督实施抗生素分线分级使

用规范。确定医院内抗生素的一、二、三线用药;一线药物 (窄谱、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 菌药物)、二线药物(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 显或价格较贵的抗菌药物)、三线抗菌药物(疗效独特但毒 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 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严格控制使用),并对每线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作出相应规定,越线使用需经上级医生授权。一线用药需住院医师资格以上处方方可使用;二线用药应采取一定程度的限制措施,如规定处方量,规定临床选用的适应症,需经上一级医师(一般指主治医师以上)同意等并由临床药房监督;三线用药需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医师 方可使用。 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及参考规则 为保障患者能得到最佳疗效和最小毒、副反应的抗生素 治疗,同时减少耐药性细菌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特制 定以下原则及相关规则: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1、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3、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密切注意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5、根据药敏试验,严格选药和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2006年8月25日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提出书面反馈意见。 5、每月(季)负责对以下工作内容上报工作: (1)全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2 )门诊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3 )住院用药医嘱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三)检验科 1、每月将各临床科室标本送检率、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报送医务部、医院感 染管理科、药学部。 2、对住院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按月、季做详细监测分析,并将常见致病菌(如:革 兰阴性杆菌中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的耐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1、定期到检验科了解细菌培养情况,及时了解医院感染动向,并将耐药菌情况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 2、每季度将医院病原学监测和耐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根据病原菌变迁、耐药 现象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提出对抗菌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措施。 (五)临床科室 各临床科室成立由科主任负责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科主任及医疗组长定期检查本科、本组使用菌药物的医嘱,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之处,予以指导和组织整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要对本科室20%医师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评价,并填写《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非手术病历抗菌药物

合理性评价表》,汇总被评价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在次月的10日前,送交医务部备案。 四、加强抗菌药物遴选、购用的管理 (一)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的管理。 (二)抗菌药物由药学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三)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全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抗菌药物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已日益突出,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可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引起细菌变异,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也是医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有关管理规定,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以便在保障病人能得到最佳疗效前提下,选用毒副反应最小的抗菌药物,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并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 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 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 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和治疗。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医院住院部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医院住院部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探讨医院住院部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方法分别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实施前)以及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实施后)住院患者病历各300份作为研究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对比分析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结果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方面,实施前为46.67%(140/300),实施后为26.67%(80/300),实施后明显低于实施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用药无指征、选药不合理等方面,实施后构成比明显低于实施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住院部实施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还能够实时监测数据,提高科室监督管理效能,值得推广。 标签:医院;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实施效果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术后患者恢复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2]。但据相关研究显示[3-4],医院抗菌药物的滥用呈现递增趋势,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为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为探讨医院住院部实施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现分别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以及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病历300份作为研究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住院患者病历300份作为对照组(实施前),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病历300份作为观察组(实施后)。对照组男155例,女145例,年龄6个月~91岁,平均年龄(53.15±1.26)岁;关节置换术80例,甲状腺手术105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115例;观察组男150例,女150例,年龄8个月~93岁,平均年龄(54.06±0.15)岁;关节置换术85例,甲状腺手术120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95例。 1.2 方法 对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一定的分级管理,全程合理提醒抗菌药物的应用,包括:用药品种、用药时间、用药方案等,同时,动态查询、统计并分析相关数据。制作相关情况调查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持续用药时间、用法用量、用药时机、联合用药等方面。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规章制度及流程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流程 根据《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规定,为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特制定该规定: 一、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二、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应做好血常规、PCT、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等检查,且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三、各临床科室对严重、难治性感染性疾病及用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等,应及时向医务科提出会诊申请。对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需使用特殊使用级类抗菌药物(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患者,患者收治科室或主管医师不得擅自使用,应填写《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发至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相关会诊成员前往会诊。 四、会诊成员由医务科组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感控科等相关专家会诊、讨论、决定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方法、时间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对于容易涉及医疗纠纷的病例,可邀请医务科人员在场旁听,在会议上提出规避医疗风险及纠纷的措施并记录。 五、紧急情况下必须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使用前应完善血常规及PCT、细菌涂片、细菌培养三种检查中至少一种,并经科主任审核同意后,允许使用1天。次日上午(如遇周日,可顺延至下周一)须填写《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发至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相关会诊成员前往会诊。 六、临床科室对会诊意见应严格遵照执行,并由科主任开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医嘱,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可靠。 七、科室主管医师需认真记录各专家会诊意见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中,一式两份打印,一份保存于病历中,一份保存在《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中。 八、对未经申请擅自使用特殊技抗菌药物的科室及个人,按《2013年永州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中的相关奖惩措施予以处罚。 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流程(见下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