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在中韩贸易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贸易不平衡、非关税壁垒、中方贸易逆差不断增长等问题,使中韩贸易的发展受阻。

本文通过对中韩贸易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相应可行的解决方法,以利于促进中韩贸易平稳快速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贸易区域一体化经济合作
ABSTRACT
China and South Korea as a friendly neighbor, communication flow long history, cultural background very similar to tha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ROK trade in good condition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ROK trade, faced with the trade imbalance, non-tariff barriers, China's growing trade deficit and other issues, so that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ROK trade. Based on the China-ROK trad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propose possible solutions appropriate to facilitate the promotion of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ROK trade, so a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East Asian region.
[Key words] trade onomic cooper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目录
一、中韩贸易发展的简要回顾 (5)
二、中韩贸易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
1、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8)
2、非关税壁垒重重 (9)
3、中方贸易逆差不断增长 (10)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0)
1、全球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原因之一 (10)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11)
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12)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12)
1、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13)
2、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14)
3、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继续滑坡 (15)
4、逐步缩小中方贸易逆差,推动双边贸易持续、稳定、均衡发展 (15)
5、加强信息交流,促进双边投资 (16)
三、中韩贸易关系今后发展展望 (17)
(一)、影响中韩贸易关系走向的因素 (17)
1、中韩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17)
2、中韩政治外交关系发展顺利 (17)
4、其他有利条件 (18)
(二)、中韩贸易发展的设想 (18)
1、贸易的自由化与便利化 (18)
2、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 (19)
3、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 (19)
4、技术合作 (19)
5、着眼未来,制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国经贸合作的长期战略 (20)
(三)、中韩贸易发展对于东亚地区的影响 (20)
1、中韩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目标加强合作 (20)
2、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将推动韩国与东盟的一体化进程 (21)
3、中韩两国将在东北亚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21)
参考文献 (22)
中韩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并且,目前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

中韩两国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双边贸易以务实的态度稳中求胜,通过贸易关系进行国内资源组合的需求不断提升。

韩国国内市
场相对狭小,其发达的产业与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通过贸易等渠道输送出去并获得更大的发展。

韩国的人力成本已相当高,据有关资料显示,韩国的薪资水平是我国的8倍左右,而我国庞大的市场、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特别是大型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对韩国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韩国的资金技术、出口加工商品零部件和市场也正是我国改革发展所需。

当前,韩国也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来解决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中韩两国通过贸易关系进行国内资源组合、增强经济实力的需求不断提升,互为贸易伙伴地位也同时得到巩固。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大背景下,我国更成为韩国的投资热土,2005年我国对韩国的双边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2007年达到1598.8亿美元,是1993年的19.6倍,韩国稳居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同时,也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重点对象。

根据韩方提供的数据,2000 年我国成为韩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全年贸易额达184.5 亿美元,占韩国全年外贸总额的10.7%;2001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1位;2003-2007年,我国连续5 年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韩国对我国贸易额从2001 年的181.9 亿美元迅速增至2007年的819.9 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8.5%,大大高于同期韩国对外贸易年均16.3%的增速。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合作伙伴和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进入2008年,中韩两国贸易继续稳步增长,全年贸易额为1861.1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6.2%,继续保持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
国地位,我国也仍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其中,我国对韩国出口739.5亿美元,增长31.8%,自韩国进口1121.6亿美元,增长8.1%。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韩进出口总额15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方出口561.4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增长15.6%;中方逆差476.2亿美元,同比增长5.2%。

另据韩国关税厅统计,2007年韩对华贸易额1450.31亿美元,其中韩出口819.88亿美元,韩进口630.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18.03%和29.8%;韩顺差189.45亿美元,同比下降9.36%。

《当代韩国》杂志中的“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及前景”一文指出,作为东亚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两个国家,中韩两国有着加强合作、促进本地区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有利条件,已成为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10+3”、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深化发展,东亚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自由贸易协定为纽带,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可能。

作为东亚合作的重要内容,中韩合作以“10+3”为舞台,已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机制。

更重要的是,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已开始从战略高度来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的水平和档次,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将为东亚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二、中韩贸易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

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贸易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较直观的问题有:
1、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是韩国的主要出口商品。

2009年出口额分别为1269.9亿美元、801.6亿美元和315.3亿美元,下降11.7%、11.5%和22.8%,占韩国出口总额的34.9%、22.1%和8.7%。

矿产品、机电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是韩国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

2009年进口额为1012亿美元、879.5亿美元和357.7亿美元,分别下降34.6%、15%和38.7%,占韩国进口总额的31.3%、27.2%和11.1%。

据韩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1409.5亿美元,下降16.3%。

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867亿美元,下降5.1%;自中国进口542.5亿美元,下降29.5%。

韩方贸易顺差324.6亿美元,增长124.5%。

中国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又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1562.3亿美
元,下降16.0%。

其中,中国对韩国出口536.8亿美元,下降27.4%;自韩国进口1025.5亿美元,下降8.5%。

中方贸易逆差488.7亿美元,增长27.9%。

韩国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目的地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

由此可见,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2、非关税壁垒重重
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韩国政府除采取关税措施外,还频频启用非关税措施,如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检验检疫措施(SPS)以及其它一些歧视性做法,阻碍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

技术性贸易壁垒重重,对中国输入韩国商品造成严重威胁。

受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商品包括: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医药及医药原料等。

其中,新鲜水果、猪和牛等蹄类肉产品、药品(特别是中成药)等无法对韩正常出口。

韩国对以上产品进口限制措施主要以检验、检疫和安全标准为主要手段(如韩国对农药残留检验的指标高达上百项),并在进口检疫和检验上对中国产品采取歧视性政策,如对中国农产品按6%的比率进行抽检,而对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同类产品抽检率仅为3%。

这种歧视性措施还体现在韩国对进口中国招标产品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上,对保证金交纳的条件也十分苛刻。

3、中方贸易逆差不断增长
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对华出口成倍增长,中方逆差与日俱增。

关于中韩贸易逆差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对韩国政府提出多次,但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据初步分析,中方逆差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1)商品需求结构不同。

中国贸易逆差主要源于化工产品、机电音响设备及部件两大类商品进口。

(2)韩国政府在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方面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如消减保护性高关税、取消针对中国产品的歧视性措施、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待遇等,致使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贸易不平衡状态愈益严重。

(3)加工贸易引起的顺差转移。

随着韩国对华投资的不断扩大,许多韩国企业将生产和加工贸易转移到中国。

其结果,一是从韩国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后并非全部返销韩国,造成双边进出不平衡;二是产品原产地发生变化,使原与第三国(如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较直观的、表象化的问题必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1、全球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

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

而我国在这次全球金融
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

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而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

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

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

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

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
峻。

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入了夕阳产业之列。

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而中国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自然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

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由于中韩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在华韩资企业承担的,因此会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也导致在华韩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目前,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竟争越来越激烈,多数中小韩资企业不堪重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境。

由于在华韩资企业所表现的这种脆弱性,使由投资所带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

此外,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及规模特点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许多韩资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也影响了双方贸易及投资的发展。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中韩建交以来的实践表明,积极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两国周边环境的安定,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贸易自由化安排趋势不断加强,中韩两国应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机遇,密切合作,消除障碍,共谋发展,开创两国经贸关系的新阶段。

从长远看,中韩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

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

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

当然,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

近些年来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

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
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

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

同时,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

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2、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韩国的对华投资方面,一是应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使韩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二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搞好政府服务方面多下功夫。

这样,韩国大企业集团也会从长远、全球眼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继续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

此外,中韩两国也要注意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此外,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

目前,双方的资金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韩国对中国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

随着中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办厂定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而韩国作为中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类似的友好国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

故中国
企业应尽快改变那种仅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作法,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减少中方逆差,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

目前,韩国政府正积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时机。

特别是韩币贬值及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资成本降低,也为中国的对韩投资提供了现实性。

加强双边磋商,改变对华贸易政策,妥善解决贸易争端。

从中韩贸易摩擦中不难看出,许多案件的发生均与韩国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有关,尤其是针对中国产品采取的若干歧视性措施。

3、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继续滑坡
一方面,中国企业除了积极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纺织品退税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国家也应给传统市场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贷规模;简化出口退税手段;为来华投资的韩国大企业集团提供资金支持等等。

另一方面,希望韩国政府从双方长远利益出发,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壁垒。

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贸易滑坡的局面会得以扭转。

4、逐步缩小中方贸易逆差,推动双边贸易持续、稳定、均衡发展
截至2009年底,韩国外汇储备额为2699.9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了687.7亿美元,金额和增幅双双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在截至去年底的外汇储备中,有价证券2488.6亿美元,占92.2%;存款163.4
亿美元、特别提款权37亿美元、IMF储备头寸9.8亿美元、黄金0.8亿美元。

截至去年11月底,韩国依然为世界第六大外汇储备地。

所以,韩国有能力增加进口,特别是增加从中国的进口,解决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长期居高不下的问题。

中国出口增加了,就有能力购买更多韩国商品,从而提高双方积极性,为两国贸易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5、加强信息交流,促进双边投资
总体上看,近年来双方在经贸领域的信息交流方面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反映在贸易摩擦和投资出现的问题中,则说明双方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

(1)建立双边投资信息平台,内容包括投资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产业发展及需求、技术标准、市场需求、中介机构等,通过网络、媒体、驻外官方机构可及时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

(2)积极引导韩国企业加入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尤其是提高大企业集团投资的积极性,同时重视为大量中小企业投资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以吸引更多的韩资来华。

(3)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我国企业对韩国投资的步伐。

近年来民营企业寻求在韩国投资的积极性较高,政府部门及有关组织机构对此应加强指导和帮助。

总之,只要中韩双方本着求真务实、互惠互利、立足长远的精神,从战略高度认识并解决阻碍两国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的上述种种问题,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和方式,中韩经贸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

届时,双方将寻求增长中的贸易平衡。

三、中韩贸易关系今后发展展望
(一)、影响中韩贸易关系走向的因素
1、中韩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韩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历来被认为是中韩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两国间贸易和投资关系的迅速增长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互补性的作用。

(1)、产业结构方面:中韩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是建立在双方比较优势的差异基础上的。

中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决定了中国在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存在着比较优势,而韩国在科技立国的方针下,不断扩大科技投资,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目前,韩国的科技水平在某些领域,在中等发达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个别的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其比较优势产业。

这种互补性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两国间的贸易空间很大。

(2)、市场方面:韩国国土面积9.9万平方公里,人口4800万,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而中国现有13亿人口,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不仅市场容量大,而且消费需求呈多层次性。

尤其是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带动了进口规模的快速增长,为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韩国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中韩政治外交关系发展顺利
中韩两国建交虽晚,但却建立了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紧密
合作关系。

中韩建交18年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从建交到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仅用了六年时间。

中韩两国在1992年和1998年分别发表了《中韩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和《联合公报》,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此后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后,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向不会发生逆转,这是中韩两国共同的利益所决定的。

中国支持朝鲜半岛统一,同时与南北双方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韩国很希望中国在南北关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中韩两国政治关系的平稳顺利发展为双方推进一体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4、其他有利条件
(1)、毗邻的地理位置优势。

中韩两国毗邻的地理位置优势可降低贸易的运输成本,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额。

(2)、中韩同为WTO和APEC的成员国,具有共同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加快贸易自由区的谈判进程,有利于双边协调机制的建立和运作。

(3)、中韩两国地域接近,交往历史悠久,文化相互兼容,共同享有联系密切的文化传统,因此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

这些特点构成了中韩合作的先天优势。

(二)、中韩贸易发展的设想
中韩两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既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韩两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目标的制定和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上进行创新。

1、贸易的自由化与便利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