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汁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胆汁酸(TBA)

概述: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只有一少部分胆汁酸进入外围循环。促进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动力是肝细胞的转运系统,吸收胆汁酸并将其分泌入胆汁、缩胆囊素诱导的胆囊收缩、小肠的推进蠕动,回肠黏膜的主动运输及血液向门静脉的流入。新合成及再循环的胆汁酸被分泌至胆管以防止肝内高浓度梯度的胆汁淤积。胆汁酸的主动运输是调节胆汁酸形成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常人肝脏合成的胆汁酸有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和代谢中产生的脱氧胆酸(DCA)还有少量石胆酸(LCA)和微量熊脱氧胆酸(UDCA),合称总胆汁酸(TBA)。胆汁酸的类型:胆汁酸按结构分:游离胆汁酸(CA.CDCA.DCA.LCA)结合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

胆汁酸按来源分:初级胆汁酸(CA.CDCA) 次级胆汁酸(DCA.LCA)

胆汁酸的合成机理:胆汁酸主要在肝细胞内由转化而来,其合成分3个阶段:①初级胆汁酸的合成。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酶系作用下,其中胆固醇7α-羟化酶为限速酶,胆固醇转化为7α-羟胆固醇,而后经过羟化、加氢及侧链断裂和加辅酶A等多步反应,最终形成具有24碳的初级胆酸(胆酸和鹅脱氧胆酸)。②次级胆汁酸的合成。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小肠参与脂类的消化吸收后,在回肠末端,约有95%-98%的胆汁酸经门静脉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回流的胆汁酸80%以上被肝细胞的窦膜有效摄取。大约有1/4的结合型初级胆汁酸在空肠、回肠及结肠上段,在细菌酶的催化下,发生7-位脱羟基,生成脱氧胆酸、石胆酸、熊脱氧胆酸等次级胆酸,石胆酸具有毒性,可以导致肝脏实质细胞的损伤,多数石胆酸随粪便排出体外。③三级胆汁酸的合成。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的结合型胆汁酸。

胆汁酸的代谢过程:进食后,胆汁酸进入小肠,乳化脂肪。乳化的脂肪被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胆汁酸与脂肪酸形成的脂肪酸-胆汁酸复合物被小肠绒毛膜吸收,然后与脂肪酸分离,经门静脉入肝。肝细胞将摄取的游离型胆汁酸再合成结合型胆汁酸,并同新合成的结合型胆汁酸一起重新进入肠道,这一过程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胆汁酸的代谢过程:肝肠循环使胆汁酸发挥最大限度的乳化作用,以保证脂类物质正常的消化和吸收。排入肠道的胆汁酸约有95%以上被重新吸收,其余随粪便排除,因此,每次肝肠循环胆汁酸的损失率约为5%左右。肠道内脂类物质的消化每日需12-32g胆汁酸,肝脏合成胆汁酸的能力仅为0.4-0.6g,仅仅依靠肝脏每天的合成是不够的,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则可以弥补肝脏胆汁酸合成的不促。

据统计,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每天要进行6-15次,对发挥胆汁酸的乳化作用,促进脂类正常消化吸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胃酸和小肠蠕动得到初步乳化的脂肪进入小肠后,小肠黏膜细胞释放胆囊收缩素(CCK)到血液里,刺激胆囊释放胆汁,胰腺分泌胰脂肪酶。脂肪在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下,形成脂肪微粒;胰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二酯。低于12个碳原子的短链脂肪酸直接被小肠粘膜内壁吸收通过门静脉入肝进入血液循环。长链脂肪酸在肠黏膜细胞内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然后与胆固醇、脂蛋白、磷脂结合,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淋巴系统,最后进入血液,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TBA的吸收的主要有肠道吸收与肝脏吸收:(1)在肠道中的吸收:在肠道中,各种形式的胆汁酸充分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并再次决定了自身的命运。肠道上段胆汁酸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有关。肠道下段(即回肠及近侧结肠)胆汁酸自身发生变化:在肠内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化,并在肠黏膜中大部分以原来的或转化的形式按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机理被重新吸收。只有一小部分随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在末端回肠pH条件下,六种主要胆汁酸盐都是可溶的,因此均为游离态酸。当与吸收表面接触时,这些复合物全部被吸收。但是,石胆酸及其复合

物可溶性差,极不容易被吸收。牛磺酸结合物的离子化程度较高,甘氨酸结合物离子化程度中等,而自由酸较低。胆汁酸盐极性越差,越容易与未吸收的纤维素或细菌结合,也越容易通过被动扩散被吸收。(2)在肝脏中的吸收:肠道中吸收的胆汁酸通过门静脉血运回到肝脏中。在肝脏中,大部分胆汁酸被吸收。门静脉血通过肝脏时,大约80%~90%的胆汁酸可被一次性吸收。肝脏对胆汁酸的这种高效清除作用使胆汁酸的浓度得以维持在较低水平。门静脉血中的胆汁酸浓度升高时,胆汁酸向体循环的排出量增加。进餐消化后1~2小时内的血清胆汁酸水平比空腹时大约高出两倍左右。TBA的吸收除了在肝脏和肠道中吸收之外,还有重吸收。重吸收又分两种:

1、主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回肠远端。在回肠远端,所有类型的胆汁酸都通过这一机理进行运输,但速率不同,主要取决于羟基的数目,以及胆汁酸分子是结合态还是自由态。

2、被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小肠和结肠。这种被动的、选择性的重吸收速率取决于胆汁酸的离子化程度及极性。未结合的胆汁酸和二羟基胆汁酸的甘氨酸结合物(以非离子化的形式存在),也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被重吸收。这种通过小肠膜的非离子化扩散可在小肠的任何部位及结肠发生。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1)对胆汁酸分泌的影响:胆汁酸向胆汁的主动运输可促进水分和溶质的排出。胆固醇和卵磷脂的分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胆汁酸的分泌。胆汁酸和卵磷脂对维持胆汁中的胆固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肠肝循环的中断可能会引起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及卵磷脂、胆固醇比率的下降。这时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状态。胆固醇溶解度及胆固醇胆石的形成与循环胆汁酸库的大小密切相关。(2)对脂类吸收及代谢的作用:胆汁酸有助于脂肪的乳化,增强胰腺的脂解作用,并通过形成混合胶粒提高脂类的溶解度,促进肠道对脂类物质的吸收。(3)与胆固醇的关系

1. 胆汁酸为胆固醇代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排泄途径。三分之一的胆固醇的分解代谢是通过胆汁酸合成实现的。

2.吸收的胆汁酸对胆汁酸自身合成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因而也对胆固醇的分解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3.胆汁酸可促进胆汁中胆固醇的分泌,对保持胆固醇的溶解性具有重要作用。

4.胆汁酸是肠道胆固醇吸收的必须条件。

5.肝脏中胆固醇合成的调节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密切相关。

6.胆汁酸可调节肠道胆固醇的合成。

血清中胆汁酸的检测原理:胆汁酸会被3α-羟甾醇脱氢酶及氧化型β-硫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特异性地氧化,生成3-酮类固醇以及还原型β-硫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此外,生成的3-酮类固醇在3α-羟甾醇脱氢酶及还原型β-硫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存在下,生成胆汁酸及氧化型β-硫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如上所述,依据循环酶而放大微量的胆汁酸量,测定在单位时间内生成的还原型β-硫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相应波长处的吸光度变化,以求出样品中胆汁酸的浓度。

血清中胆汁酸的临床意义:1.正常人的血清总胆汁酸(TBA)是0 ~10 μmol/L的含量。

2.总胆汁酸(TBA)>10μmol/L提示肝细胞发生病变,血液中胆汁酸含量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胆汁酸明显升高。特别是肝硬化、肝癌时总胆汁酸的升高率>95%,也大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

3.当肝脏实质损害时,肝细胞对胆酸合成降低,鹅脱氧胆酸的合成绝对升高。

4.阻塞性黄疸时CA/CDCA比值大于1.0。

5.肝实质细胞损伤时,CA/CDCA比值小于1.0。6、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症使肝肠循环被破坏。7.当幽门功能不全时,胆酸会反流到胃内,同胃酸一起造成对胃粘膜的损伤,并引起胃痛等不适症状。

8.鹅脱氧胆酸(CDCA)增高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胆汁瘀滞、慢性乙醇中毒、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胆道梗塞等。9.采用进食后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可提高参考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