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国语筮例解析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

《左传》《国语》中与《周易》和其它筮书有关的记载,共有二十二条。

从这二十二条记载看,基本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引证《周易》经文来说明一个问题,或阐述自己的看法;一种是以《周易》或其它筮书进行占筮,以预测事情的吉、凶、祸、福。在有关占筮的记录中,又有一爻变,数爻变,六爻不变等不同情况。现从二十二条筮例中,选取十三条代表不同情况的例子,试解如下:

(一)引证《周易》经文说明问题或阐述观点。

《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用权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这里,医和引了《蛊》卦卦象分析晋侯的病,没有涉及及卦爻辞。《左传·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瘳语为卿,伯谬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这里,伯廖只说像“《周易》《丰》之《离》”,并未具体引用爻辞。“《丰》

之《离》”,是指《丰》卦上爻由阴变阳,这样就变成《离》卦。《丰》卦上爻辞为:“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意思是有高屋大厦,但家里被阴影遮蔽着,从外向里看,悄然无人迹,三年见不到动静,凶呵!

春秋时代,人们尚未以“九”“六”代表一卦的阴阳爻,故伯廖用“《丰》之《离》”的方式,说明他引用的是《丰》卦上六爻辞。这种方式是春秋人谈爻的惯例,在下面的事例中,我们会看得很清楚。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部于蔡墨……对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由这一段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春秋时代,人们以《周易》占筮或论事,尚无“九”“六”之称,故蔡墨称《朝气》卦初九爻谓“《乾》之《姤》”;称九二爻谓“其《同人》曰‘见龙在田’”;称上九爻谓“其《夬》曰“亢龙有悔”;称用九“其《坤》曰‘见群权,无首右’”;称《坤》卦上六爻谓“《坤》之《剥》曰‘龙战于野’”。

在这里,蔡墨旨在引《易》论龙,故只举《乾》《坤》卦中称龙之爻,如“《乾》之姤”(《乾》卦初爻);“其《同人》”(九二爻);“其《大有》”(九五爻);“其《夬》”(上九爻);“其《坤》”(用九);“《坤》之《剥》”(《坤》卦上六爻)等,证明古代真的有龙。

前人杜预在注《左传》时,以为蔡墨将《乾》卦“用九”称作“《乾》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一、性质方面: 《左传》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它虽然是对《春秋》的解说,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采用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而专以记述史事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一部分国记述战国事迹的史料汇编,属于国别体杂史。 二、语言方面: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是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与句外。”(《史通》卷六《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的色彩,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三、人物塑造方面: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

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战国策》侧重记载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言行,书中围绕谋臣策色是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四、记事方面: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

战国策和国语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和《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着重通过一些历史人物议论的记录,反映春秋时代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片断,因偏重于记载有关邦国成败的“嘉言善语”,故名《国语》。《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虽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国语》中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总的来说,《国语》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总的来说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可以补充《左传》的不足。如《吴语》、《越语》中关于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事件的记载。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其前身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游士们遗留下来的一批零散策简,经汉代刘向整理编纂,认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定名为《战国策》。全书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前220)。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人生观。《战国策》与其说它是一部国别史,毋宁说它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的汇编。《战国策》把历史的视觉从天子公卿诸侯君臣转换到新兴的知识阶层—“士”身上来,《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就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当中,不少篇章表现出反映士人精神的张扬,赞赏权谋、崇尚功利、蔑视君权等倾向,反映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和《左传》相比,《战国策》的写人艺术有了更新的发展。《战国策》基本上独立成章,每篇一事,因此在一章之中,人物描写和人物塑造更加集中,情节更加完整;又因为它出于纵横策士游说的需要,常不拘于历史的真实,有更多的虚构、夸张和渲染,叙事更加生动。《战国策》中的不少篇章,已经出具独立成篇的人物传记特征,这一点,无疑的显示出先秦史传散文在人物描写方面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苏秦、鲁仲连、冯谖、荆轲等,描写手法较 之《左传》、《国语》细致、丰富。其次,《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第三,《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异同

1·名称 《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 2.体例 《国语》始创国别史之体。全书共21卷,分国记载周(3卷)、鲁(2卷)、齐(1卷)、晋(9卷)、郑(1卷)、楚(2卷)、吴(1卷)、越(2卷)八国的史事。它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的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一前453)。 二《国语》的思想特点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其目的虽然都在善善恶恶,最终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从中能够引出某种教训的言和事。较之“政府档案”般的《尚书》训诫之文和专于客观史实的笔录中寄寓褒贬的《春秋》之文,《国语》在继承的前提下显然有了新的发展。因此,《国语})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等。《国语》的思想观念固然不纯,但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三《国语》的文学价值 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国语》具有不小的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变化的轮廓。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较之《尚书》与《春秋》,《国语》显然已大有进步。此外,《国语》在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的结构也有所创新;其语言大体平实畅达,风格则不尽一致。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的发展。虽然总的看夹,《国语》的文学成就尚不及《左传》,但其少数篇章则又有所过之。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国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典范。它大约与《国语》同时或稍后成书,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左传》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愧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左传》的思想内容 (1)重视民势和民心向背,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民力量不断显现的结果,它迫使统治者在考虑施政方略时不得不考虑民心民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有一定的进步性。 (2)歌颂正义、歌颂爱国,如对郑子产、弦高、楚申包胥,齐晏婴等人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言行是充分肯定的。 (3)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秽行。 (4)记述了许多战争,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5)局限:首先,维护旧礼制、宣扬血缘宗法制度的倾向很突出,对当时一些革新措施颇为不满。其次,《左传》对妖鬼、神怪、占卜、津津乐道。 《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等。 (4) 善于写人。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如《晋公子重耳之亡》。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国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其思想观念驳杂不纯,但基本体现儒家思想倾向。 从文学角度看,《国语》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展现了其时政治变化的轮廓。不少篇章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残和穷著极欲,提示了广大民众处境的悲惨,为后代提供了鲜明的历史画卷,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周语》、《鲁语》颇重文辞,较为曲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管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语》文笔别具一格,精采动人。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一)(一)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一)(一) 自汉哀帝建平元年宗室刘歆请建立《春秋左氏传》及王莽发得《周礼》后,乃若静水投物,其波浪经久不息。刘氏请建立者,除此书外,尚有《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等。《毛诗》问题已因郑樵、朱熹以及牟庭、崔述、康有为等之攻击而知其伪。《逸礼》已佚,无可详考。《古文尚书》原本亦佚,今所存者为伪中之伪,经阎若璩、惠栋等之考证,已成定论;虽有毛奇龄、吴光耀、洪良品及王小航(照)等之辩护,其案终不能平反。《周礼》问题则最近得郭沫若(有《周宫质疑》一文,见《金文丛考》),钱宾四(有《周官著作时代考》一文,见《燕京学报》第十一期)诸家之考订,亦知此书为晚周时物;虽未能如今文家之豫期,谓为歆、莽所伪,然其非周公之作,则无疑矣。独《左传》问题,乃愈久而愈棼,今文家攻之愈急,古文家守之亦愈坚,一似永无解决之希望者,宁非奇耶?盖《左传》之问题,实较他书为复杂,若《周礼》、《毛诗》、《古文尚书》等问题仅限于该书之本身,而欲订《左传》之真伪,则至少须涉及《春秋》及《国语》二书。欲问《左氏》究否传《经》,则其与《春秋》之关系、不能不详加考察;欲问其是否自《国语》分出,则其与《国语》之异同、又不能不详加考察。所牵涉者广,所藉者多,故歧义既伙,欲图解决乃愈难。 当刘歆建议立《左氏春秋》之时,即引起执政大臣及群儡不满,事具《汉书.刘歆传》,今引其原文,以见始末。 “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焉……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宫。哀帝令歆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日:,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 是知刘歆为学术而牺牲,千载而后,平情而论,当服其勇敢。乃因其政治生活,遭逢莽篡,而王莽标榜周公,于是绎今文家乃谓《周礼》伪群经以佐证,而《左传》为其首要,于是刘歆之罪不容诛矣!康有为之《新学伪经考》有云: “歆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知孔子制作之学首在《春秋》,《春秋》之传在《公》、《谷》,《公》、《谷》之法与六经通。于是思所以夺《公》、《谷》者,求之古书,得《国语》,与《春秋》同时,可以改易窜附,午是毅然削去平王以前事,依《春秋》以编年,比附经文,分《国语》以释经,而为《左氏传》。遭逢莽篡,更润色其文以媚莽。因藉莽力,贵显天下,通其学者以尊其书”(卷三《汉书艺文志辨伪》)。 于是臣君二人,一篡汉室,一纂孔学;刘歆之罪尤甚于莽,因新室 不久即亡,而歆经大行,影响及于千余年之后。康氏之言否,则待《周礼》及《左传》二书之考订。余前已言之,《周礼》定为晚周之书,盖无疑义。《左传》问题则亟待解决者也。哀帝时刘歆欲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虽遭贬斥,但其后不久,平帝时诸书终立于学官。《汉书?儒林传》云;。 “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其后诸书虽屡立屡废;而古文经学之党徒渐多,《左氏》学乃日渐得势,贾逵主选严、颜高才二十人,教以《左氏》,至于汉末,关羽、吕蒙之属,亦莫不竟读《左氏春秋》。下迄六朝,《春秋》学为《左传》所统一,《隋书?经籍志》始叹《公》、《谷》之垂绝。唐世竞尚辞章,《左氏传》益盛行,刘知几《史通?申左》乃盛倡《左氏》有三长,二传之义有五短之说。然当其盛时,并非无反对意见,其著者如啖助、赵匡于《左传》皆有所讽刺,啖助之言曰:

左传、春秋、国语区别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于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 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悭吝人》,5幕喜剧,又译《吝啬鬼》,是法国著名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可以和《伪君子》媲美的作品。《悭吝人》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 与《欧也妮葛朗台》《死魂灵》《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角同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 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重要人物,欧也妮·葛朗台的父亲。他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为人却极其吝啬,在他眼里,女儿妻子还不如他的一枚零币。是守财奴的代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

通过阅读作品,试比较《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答:不同:叙事: 一、《左传》:1.《左传》发展了《春秋》的笔法,不在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表现起道德评价。 2.《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3.《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如“宣公三年”。 4.《左传》叙事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其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城濮之战的介绍等。 5《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如在总结城濮之战的经验是“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6《左传》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是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二、《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 《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把重点放在大量的议论文字上。但《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如《晋语》前四卷对晋献公诸子争位的叙述,展示了春秋时期一场复杂政治斗争的生动画卷,描绘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反应了《国语》叙事的成就。 三、《战国策》 1.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辩说的目的。《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从切身的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 2.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说辩的说服力。“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 写人:《左传》 1.《左传》由于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时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时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如郑庄公、晋文公等。 2. 《左传》广泛的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的个性鲜明。如对晋文公的塑造。 3.《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的主观静态描写。 《国语》 《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的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如《晋语三》写惠公、《晋语四》专写晋文公等。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又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但尚未把一个人的事迹有机结合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而仅仅是材料的汇集,是一组各自独立的小故事的组合,而不是独立的人物传记。 《战国策》 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等。 2.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神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如《燕策三》中记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 3.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的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河。如《齐策四》中冯谖客孟尝君的描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