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一3.9跑警报备课资源语文版必修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跑警报》备课资源

合作与讨论

1.汪曾祺的《跑警报》在文体上有哪些意义可供借鉴?

提示:①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取材于50年代以前的生活,写平凡人生的美好人性,以及特定地域的风俗人情,将一些看起来与社会并没有直接关联的东西写进小说,弱化了社会功利的旨趣,给人带来一种审美和快感,并使人沉浸在其中,品赏欢娱不已。

②选取了一种平视的叙述视角。从回忆切入,拉开与急功近利的距离,形成平和散淡的心境,自然也就形成了既非高高在上的俯视,又非自卑自抑的仰视的平视叙述视角,从而也就使叙述和描摹舒淡平和起来,从而也使读者领略到一种“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和达观。

③倡导和形成了朴素、简约、随意、短小的文风。

2.阅读沈从文的《边城》和汪曾祺的《跑警报》,比较两者文风有何异同?

提示:汪曾祺和沈从文的文风很相似,更有甚者说汪曾祺就是当代的沈从文,这里对二人的作品作一个简要的比较,来突出二人的不同之处。沈从文的小说在田园牧歌式的描绘过程之中,我们能够从中体味出作家对现实的那一份关注之情,更能感觉到其中一种“改造国民性”的旨归。而汪曾祺的文章呢,虽然在描写手法上与沈从文有很多相似,但我们读出的却是作者对恐惧心理的一种释放之情。可以这么说,汪曾祺的文章还远没有达到沈从文小说的那种深度。如果说沈从文的小说有一种大家风范的味道的话,那汪曾祺的小说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

知识赏析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

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2.文章结构

本文共有23个自然段,以跑警报为线索,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1~2):警报之多。

第二部分(3~4):名称的由来。

第三部分(5~10):预行警报下人们的反应。

第四部分(11~14):跑警报的地点及人们的活动。

第五部分(15):空袭警报和紧急警报下人们的反应。

第六部分(16~19):跑警报给人们的影响。

第七部分(20):不跑警报的人们。

第八部分(21~23):介绍写作原因。

3.艺术特色

作品是有鲜明汪记特色的风俗画作品。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他都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许多作品的素材来源,正是他热心旁观的结果。但他的热心,仅在于旁观,而不在于投入性的参与。也就是说,他对了解倾注了相当的心力,但对被观察的对象,却基本是不动情的。这种不动情并非冷漠,而是因为他有极大的无力感。他对自身的苦难,都取比逆来顺受更彻底的屈服姿态——随遇而安,何况对加诸旁人的苦难?作为心性敏感的艺术家,汪曾祺当然不甘于灵魂垮掉,但作为一个传统型文人,唯一能够填补其精神空虚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用于消磨意志的琴棋书画了。而他的作品,也因此对读者具有某种意志腐蚀性。但这是他自己不能负责的。他首先要消磨和麻痹的,是自己的灵魂。由于他的作品艺术性相当高,他对自己意志的消磨是成功的,对读者意志的消磨也成功率很大。但考虑到整整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无力感,我认为公正的研究者不应该对他加以特别的“求全之毁”。作为一个充满无力感的作家,汪曾祺的作品是缺乏灵魂的。这固然使汪曾祺清新隽永的乡村风俗画减少了思想价值,但却不能一笔抹煞汪曾祺作品的独特的美学意义。

和谐、唯美,是其美学追求。以“乡土——童年”的替代方式介入创作,既有乡土本身所支撑的经验,又有文人的传统所叙述的境界浸润;既是人与自然的相融相洽,又是人与人之间的真纯质朴。这追求既导致了优美和平,也泯灭了深刻与尖锐。

结构特点:第一,汪曾祺大多按生活的多维流动来结构文章,不讲究结构的严谨,追求

舒放自由。结构文章的方式就如同一段生活流,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繁杂无矩,却潜藏着一种内在的秩序,所有穿插进来的叙述都暗含着这种内在秩序,“卒章显其志”,读完了才恍然有所悟。第二,非常善于描写富有诗意情趣的细节。第三,重视背景描写与气氛渲染,突出意境、情调,富有诗意。

语言特点:作者特别强调用词造句的准确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由排列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意味和语感),笔调自由、亲切、平和淡泊。形成了简洁干净、淡雅自然、文白相间、典雅隽永的语言特点(风格)。

知识运用

本题重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B句是句式杂糅。该句的正确说法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的影响。”或“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决定的。”“由于”是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由于”后面常跟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非主谓句。C句是照应不周。两面与一面不对应。“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是两面性的,“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是一面性的。应改为“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不是地方”。D句是语意表达矛盾。前两个分句讲“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后一分句却说“含蓄地描写出来”,还是讲揭示了主旨,读起来拗口,应该改为“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将之包容在含蓄的描写中。”也可以认为是搭配不当,“主旨”不能与“描写”搭配,应把“描写”改为“表达”。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