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课程的德育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课程的德育功能
【摘要】新课程倡导教师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内容标准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教学素材,本文试图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乡土元素,联系认知体系和实践体系,丰富师生的知识文化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探究欲望,逐步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乡土元素;提高;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一直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就是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埋头苦读后,成绩依然很不理想,这种情况一直困扰广大中学教师。在历史课上学生感知的是遥远的过去的事实,学习的是从理论到理论玄而又玄的灰色教条,学生学得死、学得苦、学的很艰涩。这种现象早已而且长久的存在于我们的历史课上。要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巧用乡土元素是一个很好也很重要的途经。初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乡土是学生的家乡故土,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世界,也是学生最常立足的社会实践的地方。利用乡土元素进行教学就是教师把学生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族风情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同教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论和乡土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巧妙利用乡土元素,联系认知体系和实践体系,既可以丰富教生的知识文化
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理解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理解知识,发挥创造才能,逐步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1. 嫁接乡土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知或趋近的倾向,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曾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是否持有稳定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嫁接凸显乡土元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武王伐纣时,第一步,播放学生所熟悉的电视连续剧《封神榜》牧野之战的情节,启发学生思考电视上的镜头与课本上的叙述在哪些方面的互相吻合的,哪些方面体现了编剧导演对历史的艺术性的夸张和想象。这样就首先引发了学生熟悉、思考这一段历史的热情和兴趣。第二步,展示获嘉境内周武王会盟八百诸侯的同盟山拜台照片,联系照片给学生补充讲述下面的历史细节。“当时周武王会盟八百诸侯于获嘉县同盟山,造成威逼朝歌之势,殷纣王仓促筹集十七万人迎战;双方交战于牧野,商军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纣王逃回朝歌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这样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本知识,把教学视线由课本转到乡土,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用教材,使
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2. 凸显乡土元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在学习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知识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能拉近学生时空感的教具或课外补充资料,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凸显一下相关的乡土元素,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列宁在阐明科学的认识途径时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凸显乡土元素,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既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好地认识新事物,又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理解知识,分析问题。
在学习《官渡之战》时,学生对于这次战争的重要性,曹军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等,要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笔者首先给同学们展示“官渡之战”战场所在地郑州中牟地区地图,帮助学生从地理位置这个角度分析官渡对于袁曹两军的重要性,再结合当时战争发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这次战争的重要性,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在学习整个战争过程时,结合具体内容展示中牟官渡古战场历史遗迹图片(官渡桥、曹公垒、汉井、拒袁斩将碑等遗址遗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原因。从整个学科的进程来看,这样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理解所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由低级向高级
发展的一般规律。凸显乡土元素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进而使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同乡土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不断从乡土中汲取现实经验的“营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效果。
3. 巧借乡土元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在这基础上,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巧借乡土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并建构自己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
在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下列任务:一、要求学生在资料上找出英福公司在焦作开矿前后焦作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什么不同。二、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放学后的时间上网查资料,思考“焦作煤矿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挑战,面对矿井衰竭、资源枯竭、包袱沉重等实际困难,如何实现新的发展?” 并进行交流。三、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模拟焦煤集团的总裁,接受学生记者的专访,给大家介绍焦作煤矿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活动结束后要求所有同学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并组织评价。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巧用乡土内容,既体现了“学习身边的社会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也是应对学业考试的一种教学策略,同时还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教学渗透要适时,教
学方法要创新,相信随着考试的改革和培养公民综合素养的需要,乡土内容将越来越受关注。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
[2]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
[3]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